葉圣陶
1927.10.4.
目標要求
一、領會作品人物心理描寫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二、領會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對表現(xiàn)主題所起的作用。
三、分析并學習小說中側面描寫和環(huán)境描寫的特點及象征手法的運用。
四、了解國民黨反動派殘酷屠殺革命志士的滔天罪行以及人民在白色恐怖下反抗的意識。
要點難點
一、小說的明暗兩條線索。
二、理清全文脈絡,認識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以及細節(jié)描寫對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和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三、分析老婦人的思想發(fā)展歷程,歸納小說的主題思想。
第一課時 有關掌故-文面疏通-全文駕馭
一 有關掌故
1.作者簡介
葉圣陶,現(xiàn)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葉紹鈞,1894年生于江蘇省蘇州市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家庭。1899年入私塾讀書。1907年進公立小學。一年后進蘇州公立中學。中學時期,喜讀外國小說,開始接觸文藝,與同學組織詩會放社。1911年中學畢業(yè),此后歷任小學、中學、大學教員,還當過編輯,編過《小說月報》、《婦女雜志》、《中學生》等刊物。他早在1914年就開始用文言文寫短篇小說,“五四”運動前后改用白話文寫作。1921年初,他和茅盾、鄭振鐸等人發(fā)起組織了文學研究會。1923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曾與鄭振鐸合編《文學旬刊》。1930年,改任開明書店編輯。二十和三十年代是他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重要階段,這時期的作品有:短篇集《隔膜》(1922年)、《火災》(1923年)、《線下》(1924年)、《城中》(1926年)、《未厭集》(1928年)、《抗爭》、《四三集》(1936年);散文集《胞步集》、《未厭居習作》;新詩集《雪朝》(1922年);長篇小說《倪煥之》(1929年);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抗戰(zhàn)時期他在四川,出版了散文、雜文集《西川集》。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倪煥之》。
解放后,出版了《葉圣陶短篇小說集》(195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葉圣陶童話選》(1956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葉圣陶文集》(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散文集《小記十篇》(1958年,百花文藝出版社);詩集《篋存集》(1960年,作家出版社)。此外還有論文集《閱讀與寫作》、《文心》、《文章講話》(均與夏丐尊合寫)、《蘇辛詞》、《周姜詞》等著作。他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肅認真,風格樸素自然,語言凝煉精致,有“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他在語文教學和教材規(guī)范化方面也有獨特貢獻。
解放后,他任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文聯(lián)委員等職務。
葉圣陶先生是一面旗幟
葉圣陶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
葉圣陶先生是我國文化教育界的巨匠。
葉圣陶先生對語文教育理論精辟的闡述和身體力行的教育實踐活動在語文界留下廣泛的、深刻的、久遠的影響。在他的理論著述和實踐活動中,始終貫徹著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
葉圣陶先生的人格是高尚的。他襟懷坦白,真誠為人,痛恨偽飾,疾惡如仇;他執(zhí)著追求,堅持不懈,遇事認真,一絲不茍;他虛懷若谷,嚴于律己,誘掖后進,與人為善。
葉圣陶先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他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敬業(yè),怎樣為文,他是引導我們前進的一面光輝的旗幟。
2.時代背景
《夜》是作者一九二七年冬化名桂山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的。據(jù)葉老回憶,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在上海,成百上千的工人和青年被國民黨反動派的機關槍掃射,倒在血泊中。目睹這一慘狀,當時的商務印書館編輯,包括鄭振鐸在內(nèi),激于義憤,聯(lián)名寫信給國民黨的幾位元老蔡元培、吳稚輝、李石曾等人,希望他們站出來說幾句話,主持點正義。結果,不但無濟于事,反而促使事態(tài)發(fā)展得更加嚴重。于是簽名者不得不避避風頭,鄭振鐸也就被迫去歐洲“深造”,《小說月報》也不得不?_@時,葉老正在故鄉(xiāng)蘇州,未能參與簽名,因而便由他出面接編《小說月報》!兑埂繁闶侨~老接編后發(fā)表的第一篇小說。又據(jù)葉老回憶,在《夜》創(chuàng)作前,有一對青年夫婦被抓去了,傳說給槍斃了。國民黨在他們家里搜出了一箱子筆記信件,據(jù)說是一位革命作家托他們保管的。葉老說,那時候青年人被抓被殺的也太多了,(其實,那對青年并沒有被殺,好象至今還在。)這件事對葉老來說,是一個強烈的創(chuàng)作誘因,他覺得非把它寫出來不可(兩材料均見自《戰(zhàn)地》增刊。1980年第六期)。葉老的回憶充分說明,《夜》的發(fā)表,是作者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白色恐怖的沉沉黑夜,把手中的筆當作戰(zhàn)斗的武器,矛頭直指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一槍。在當時國民黨反動派那樣嚴重的白色恐怖陰云籠罩之下,敢于如此直捷了當?shù)亟衣丁⒖卦V敵人的血腥罪行,敢于如此旗幟鮮明地贊頌革命戰(zhàn)士,并且如此明白曉暢地表示對未來的希望,這需要作者多么大的勇氣和膽略。因此,《夜》在同時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無疑是佼佼者。
3.“青年夫婦”
葉老寫作《夜》時正值反革命大屠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事變)之后,國民黨反動派到處抓人,傳說有一對青年夫婦被抓去了,傳說給槍斃了。國民黨在他們家里搜出了一箱子筆記信件,據(jù)說是一位革命作家托他們保管的。這一對青年夫婦男的姓鄭,女的姓梁,原來是幫沈雁冰先生(當時他還沒有用“茅盾”作筆名)做黨的工作。葉老認識他們,但并不熟;他們的家庭狀況,葉老完全不知道,而且這對青年并沒有被殺,好像至今還在。所以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都是虛構出來的。
二 文面疏通(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詞語解釋資料(囊括了課后第三大題的所有詞語)
拙劣:笨拙而低劣。
屆:到,如,已屆少眠年齡的她……,屆期,屆時等。
滯鈍:不靈活,如動作滯鈍,步履沉重。滯,不流通;鈍,不鋒利。同“遲鈍”。
幽寂:幽靜寂寞。
匆遽:急忙,匆遽地去開門。遽:jù
鹵莽:也作魯莽,說話做事不考慮,輕率。鹵,Lǔ
矜夸:驕傲自夸。矜:jīn
怠慢:冷淡,如哪里還敢怠慢。
昏厥:因感情過分悲痛,精神過分緊張等原因而引起的癥狀,如氣閉、昏倒。
伶仃:也做零丁。孤獨,沒有依靠!笆莨橇尕辍敝械摹傲尕辍钡暮x,是從這個意思引申出來的,整個詞組的意思是瘦得露出了骨頭。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辦。
況味:境況和情味。
郁抑:苦悶。
莫可名狀:事物復雜或美妙得不能形容。名,說出。清代張潮《虞初新志卷五林云銘〈林四娘記〉》:“香氣飄揚,莫可名狀!
憔悴:瘦弱,臉色不好看。
撩撥:挑逗,招惹。
天末:末,盡頭,即天邊。
2.語法修辭資料
“叫開了頭便難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蟬”。
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孩子的哭聲比作夏天蟬的叫聲;說明孩子哭聲的煩燥,難得停下來。暗示了老婦人所處的狀況。
這是一個多重復句,劃分復句層次關系時應注意這樣幾點:在第一層后有“然而”一詞,容易誤解為“轉折關系”,但從句義來看,實則應為并列關系;再有分號,通常也是連接兩個并列關系的分句,但在此亦不同,后面分句是對前一分句的解釋說明,因此兩個復句的第一個層次應為因果關系。
“晚上,在她,這幾天真不好過!
這句話的正常語序應為“她這幾天晚上真不好過”。而在這里,把“她”“晚上”做為狀語提前,并用逗號逗開,起到了一個強調(diào)的作用,一是強調(diào)了時間,二是強調(diào)“她”的處境。
“老婦人的眼睛重重地閉了兩閉;她的淚泉差不多枯竭了,眼睛閉兩閉就表示心頭一陣酸!
這兩個分句之間的分號仍表示因果關系,而不表并列。
“連忙,輕輕地,轉身把門關上。”
用逗號把兩個狀語逗開,起強調(diào)作用,突出了阿弟動作的謹慎小心。
“……”
表明行文的省略,說明阿弟還說了許許多多的好話,在此省略不寫。
“──兩個人”
破折號表示話題轉換。“兩個人”代“阿弟”和“那個參與行刑而帶阿弟認尸的弟兄”。
“那個弟兄”
“那個弟兄”指槍殺夫婦二人的士兵,是這個幫助認尸人的戰(zhàn)友。
“那弟兄”
即指阿弟所找的那一個。
“那個”
借指被槍殺。
“──”
破折號表轉換話題。
“那個人”
這里的“那個人”應指夫婦二人被殺害后趕上報信的人,可能也是個地下工作者或共產(chǎn)黨員。
“──”
這里的“破折號”表示解釋說明,表明阿弟用的是善意的謊話。
“──怕什么呢!
這里的破折號表示轉折關系。表明老婦人對阿弟在先時不要她問,不要她了解情況的不滿。
“兒等今死,無所恨,請勿念”
這句話是字條上所寫的,又被阿弟念出來,用在雙引號之內(nèi),所以要用單引號。即在一句話里再引用其他的話時,再引用部分即用單引號。以下“懇求善視大男,大男即兒等也”處單引號用法與此同。
“雖然不識字,她看明白那字條了。豈但看明白,并且參透了里頭的意義,懂得了向來不懂得的女兒女婿的心思。”
用遞進關系表明老婦人思想的轉變。此時老婦人已從字條中了解了女兒女婿,知道他們的犧牲是有意義的。老婦人已變得堅強、覺醒。
三 整體駕馭
1.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從開端至“幽寂得使血都變冷”):主要描寫老婦人在黑暗、悲痛和恐怖中焦急地等待阿弟歸來。
第二部分(從“搭、搭、外面有扣門聲”至“本來惴惴的心又增加老大的不自在”):主要描寫老婦人從阿弟敘述中驚悉親人被殺而產(chǎn)生強烈的反抗意識。
第三部分(從“他們留著字條呢”至文末):主要敘述老婦人從親人遺言中受到教育,勇敢地擔負起撫育遺孤的責任。
[《夜》教案 葉圣陶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為學》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