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禮的由來
及笄屬于古代嘉禮的一種,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規(guī)定貴族女子在訂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
及笄禮的儀式
受笄即在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發(fā)式,將頭發(fā)綰成一個髻,然后用一塊黑布將發(fā)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發(fā)髻。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jié)婚。貴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宮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領(lǐng)。后世改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辭,教之以禮,稱為“教茶”。所以女子年十五歲,則稱為及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