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影》說課稿 推薦度:
- 《背影》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重讀《背影》
《背影》是現(xiàn)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那年作者20歲。
重讀《背影》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和研究活動中,《背影》的意義得到了多種解讀,呈現(xiàn)出越來越豐富、多元的局面。把這些解讀加以概括,會發(fā)現(xiàn)以下有代表性的兩種觀點:
第一種,可以概括為“真情說”,認為《背影》主要是寫父子之間的互相關愛,一方面是父親關懷兒子,另一方面是兒子關心父親。此種解讀的主要證據(jù)在于買橘子的情節(jié)。父親在路途不便、身體不力的情況下仍要堅持給遠行的兒子買水果,兒子被父親艱難而溫馨的舉動感動落淚。父子情深由此可見。中學老師大多對此種觀點很認同,除了因為它明白易懂之外,還在于可以利用這種真情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第二種,可以概括為“和解說”。錢理群先生指出,《背影》的寫作建立在父子感情隔膜的基礎之上,朱自清寫作的動機出于父子感情的“和解”,而非父子深情的自然流露。因此,錢理群先生認為,《背影》所寫的仍是父子之情,“但又不是一般的父子之愛,而是在人世艱難的年代,父子間曾有過深刻的隔膜,而終于被天性的愛的力量所消解、融化之后,所顯示出的父子之愛的`偉大與永恒”(錢理群《“做”與“不做”之間——讀<綠><背影><春>》,引自《解讀語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5頁。
從理論層次審視這兩種觀點,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第一種觀點的得出,是因為讀者特別看重文中所講的故事——父親給兒子買橘子;第二種意義的得出,在于讀者對作者生活和心理的深刻體驗。也就是說,前者是從現(xiàn)實生活的角度來解讀文本,后者則從作者的角度來闡釋文本,兩者都是文本解讀的常用方法,讀出的意義雖有差異,但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值得思考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沒有把文本放置在解讀的中心,也就是說,沒有從文本自身出發(fā)去解讀文本的意義。
首先,來看文本的開頭和結尾。作者以奔喪開篇: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
以父親來信說自己大去之期不遠矣結束:
“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死亡。按照一般的寫作習慣,開篇是點題,結尾是深化主題,我們似乎可以說此文的主要意義是死亡或者至少是與死亡有關。但是,就此完成《背影》的解讀顯然非常草率,因為我們還沒有觸及文章的核心意象——背影。
其次,我們來看作者在文中著力塑造的核心意象——背影。為了與第一種解讀的方式相區(qū)分,我們換一種提問的方式:為什么作者選取父親的背影作為感情的符號,而不去觀照父親的正面?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之中,可能會得到多種答案。有人會從審美的層面出發(fā),認為寫背影而不寫正面,會使文章顯得清新而別致。但想要寫得新鮮和特別,有很多側面可抓,如白發(fā)、眼神等,不一定非要選擇背影。有人會從閱讀的角度回答,認為寫背影能夠更好地表達文章的主題。文章是何主題暫且不論,就從理論的層面來講,一個形象能夠表征何種意義,此種關系并非固定,因此,認為背影一定和某種意義如父子情感掛鉤,這種預設過于僵硬。
作者之所以選擇父親的背影而不是正面的主要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在當時作者只看到了父親的背影。什么時候才能看到一個人的背影而不是正面呢?答案就是當一個轉身離開的時候,也就是說,背影意味著一個人轉身離去,此文也不例外,背影應該與離別有關。再看文章寫到的三次背影,前兩次是實寫,第三次是虛寫。第一次寫到背影是父親費勁地為已經(jīng)成年的兒子買橘子,兒子被父愛深深觸動,情不自禁淚水滿眼。第二次是與父親站臺告別后,父親的背影被人流淹沒,兒子離愁黯然,傷神淚流。第三次虛寫背影,被父親信中的哀情所感,回憶往日,傷懷懊惱。由于作者高超的寫作駕馭能力,寫到三次背影的同時還有三次淚水,所以很多讀者都會在感動之中不加細分,認為這三次淚水可以匯聚一處,那就是父愛。如果只是父愛的話,作者寫第一次即可,第二次和第三次都可省略。細讀之下可以發(fā)現(xiàn),第二、三次的背影均是離別,如果第二次是生離的話,第三次很顯然,作者說的是死別?梢哉f,朱自清先生給我們的是一個生離死別的背影。
回到文本細讀,就能更進一步讀出背影的深層內(nèi)涵。文章本身寫的就是一場離別,所以,在文章開頭之后不久,作者就要和父親分別北上,父親執(zhí)意要送,而“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在父親的再三堅持下,我只好讓父親送,但是又對父親討價時的笨拙話語和托茶房時的舊派做法不滿,覺得父親太迂腐。這兩段敘述是蘊含深意的,作者說出自己的年齡以及來往北京的次數(shù),不僅表明了自己能夠獨立生活的能力,更是暗示了一種青春期想要擺脫親人束縛的叛逆感,表現(xiàn)出“我”對離別的漠視。對父親“迂”的嘲笑,一是表明一種年輕人的超脫,同時,也顯示出青春年少時對親情的忽視。所以,“我說道,‘爸爸,你走吧’”。當時的“我”,就像甩掉麻煩一樣,想讓爸爸趕快離開。為此,多年后,作者說:“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作者多年以后的懊悔,不僅為下文寫背影做了鋪墊,而且,也為背影定下感情的基調——背影就是一段抓不住的時光,一個留不住的生命。背影不僅是父親的符號,還具備了豐厚的隱喻意義。
如果我們放寬視野,拿朱先生的《背影》和當代文學寫背影的名篇進行類比,能夠更好地闡釋背影這一意象的獨特韻味。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之中寫到過母親的背影。由于他經(jīng)常坐著輪椅到地壇散心忘了回家,母親就到園子里找他。作者在文中痛悔地說:“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jīng)懂了,可我已經(jīng)來不及了。”這種痛悔和朱自清的“太聰明”的感嘆實則如出一轍。我們與其把作者對背影的描繪視為父子或母子感情的符號,倒不如說這是作者在表達某種成長期的感悟。把背影與生命感悟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最近的名篇,是被譽為“二十一世紀背影”的龍應臺的《目送》,這篇文章直接把人生一程比喻為一場場月送親人背影的離別。
回到《背影》,我們發(fā)現(xiàn),朱先生對自己這段生活往事的敘寫,既有著青春期的反叛,也有著中年期之后和父母的疏遠。實際上,文中的父親和兒子之間的距離是越來越遠——不管是地理的距離還是心理的距離,直到死亡來臨。作者不僅是在述說一種親情,也是在詮釋生命和死亡的意義,看父親的背影離去就是在目送生命離開。
一個文本的開頭和結尾,不僅僅是文章的開始和結束,而且是文本意義有機的組成部分。和文學相比,生活是沒有始終的,文本的開頭是生活的結尾,文章的結尾是生活的開頭。背影作為文章的核心意象多次出現(xiàn),它不是追問意義的終點,而是起點,讀者不能在解讀完“背影”意象的意義之后就停下來,一定要反思作者為什么寫背影而不寫正面。不僅要明白作者為什么這樣寫,而且還要明白作者為什么不那樣寫
【重讀《背影》】相關文章:
重讀朱自清《背影》06-20
感恩父母-重讀《背影》10-23
重讀《背影》的閱讀及答案11-12
重讀魯迅作品有感07-10
重讀《滕王閣序》12-01
《重讀徂徠集》歐陽修12-19
重讀李清照的漱玉詞11-24
圍繞“背影”學《背影》09-23
讀出《背影》后的“背影”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