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影》讀后感 推薦度:
- 背影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背影》讀后感
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風格平淡樸實自然,給人以永不磨滅的印象。
文章重點寫父親車站送別,送別中主要是寫父親的背影。文章一開始就交待了父子這次分別的背景:祖母死了,父親也失業(yè)了,父子二人回家借錢辦了喪事;“我”要回北京念書,父親留在南京找工作,這時家中光景很是慘淡,前途如何?父子二人在這種情況下,除了離別的痛苦之外,更增加了一層辛酸。接著轉入文章重心,寫父子在火車站上的分別,重點寫了父親的背影,作者從背后看父親的動態(tài)。選擇了很好的角度,打破通常慣例,不直接寫父親的正面肖像,面部表情,眉宇眼神,而是選寫了父的背影,這很切合人物的特定的關系,很真實,實際生活中不正是這樣嗎?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孩子,跟父親感情雖深,但表達方式總較含蓄,二十歲的兒子不太好意思正面細致地觀察父親的表情,往往在父親轉過身去,從側面或背后去看,才看得仔細,若是對父親面部表情加以細致地刻畫,反倒有些失真,就難說深刻有力,打動人心。
作者是怎樣寫“背影”的呢?在寫背影之前,先寫了父親把兒子送上火車的情況,作者用筆貌似瑣碎,平淡,卻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父親對兒子一片體貼關心的深情。
在臨別時,年邁的父親還不辭辛苦地為兒子去買桔子,到這里文章進入中心部分,“我”從背后看父親,首先注意到父親的穿著,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袍,也許在這以前,兒子并不注意到父親的穿戴,但在這即將分別的特定環(huán)境下,父親還不辭辛苦地去為自己奔波,兒子從背后望去,自然覺得這熟悉的穿著比平常任何時候更能打動自己的感情,所以作者不在文章開始寫,而是集中到這里寫。接著又寫父親過鐵道的具體動作,這是作者感情的高潮,也是最打動人心的地方,作者這樣寫道:“……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段描寫細致入微,這些具體動作看起來很平常,但朱自清是精心選擇的。俄國評論家杜勃羅留波夫說過;作家從生活中選材,要選擇“最能打動自己的一瞬”。父親當時的動作最能打動作者的心,“父親上了年紀,走路不便,看到他蹣跚地走過鐵道慢慢探身下去……”,這些動作讓兒子心中充滿了疼愛和憐憫之情。
最后一個動作:“年老的父親掙扎著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往上縮,努力地爬到月臺上去……”,這一艱難的動作,滲透著父親對兒子的摯愛,也會使人聯(lián)想到父親在艱難的生活中掙扎,兒子面對這些怎能不動情:“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作者只寫眼淚下來了,仍未過多地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只讓讀者去體會思索,給人以無窮的回味,詳細寫完父親過鐵道的動作之后,再寫父親回到車上的情景,這段篇幅雖不長,但選材也很精、很動人。“父親回到車上,放下桔子,撲撲身上的泥土,心里感覺輕松似的……”,其實是要說明父親心里不輕松,但為了讓兒子不傷心,不掛念他,故意作出輕松的樣子,這話飽含了父親對兒子的真摯感情和兒子對父親深深的崇敬依戀——父子情深。
父子即將分別,縱有千言萬語,父子畢竟是父子而不是母子,對兒子的擔心不舍,摯愛是悄悄放在心里,即使難受也裝作輕松,話雖不多卻使讀者真切地體會到父子之間的依依不舍的真情,體會到平淡話語中父子極不平靜的心理狀態(tài),簡短兩句,勝過千言萬語。全文樸實無華但卻平凡中蘊含著豐富感人的真情。
【《背影》讀后感】相關文章:
圍繞“背影”學《背影》11-22
讀出《背影》后的“背影”10-22
朱自清《背影》讀后感-觸動心靈深處的背影08-26
《背影》朱自清10-15
背影的教案07-05
背影的句子05-21
《背影》原文10-16
背影教案07-14
《背影》簡介08-09
《背影》教案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