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時間:2022-04-20 17:26:55 春江花月夜 我要投稿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精選24篇)

  曲子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聽眾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精選,希望大家喜歡。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1

  才子張若虛寫在長江上的一篇《春江花月夜》千百年來流入了多少人的心。春,江,花,月,夜,每個字都蘊含著美的遐思,每個字都浸透著美的體味。同名名曲借用原詩的意境進行演繹,一唱三嘆,不激越,也不豪放。溫柔的弦音撩撥起寧靜的空氣,一幅人生至美的山水畫漸漸展開:在暮鼓送走夕陽,蕭音圓月的傍晚,人們駕起輕舟,在平靜的春江上漫游,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蕩月,槳櫓添聲!按航彼B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苯系男忝琅c詩句的雋永,柔柔地融入委婉質樸的旋律和流暢多變的節(jié)奏之中。音樂委婉優(yōu)美,節(jié)奏流暢多變,配器晶瑩剔透,使人回味無窮。

  琵琶聲起,一幅幅精致的畫面將春、江、花、月、夜的韻味如流動的音符一樣地彈出;琵琶啊,你身拂著的是古人的風嗎?詩的氣息氤氤氳氳地彌漫;你手叩著是典故的門嗎?門開處那驚鴻一瞥的,是女子伴月盼君歸的雙眸?

  樂曲《春江花月夜》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為以核心音調為基礎的旋律展開手法,它以兩個核心音調為基礎環(huán)節(jié)進行模進或變奏,構成旋律的呈示與展開。各段音樂在發(fā)展變化后往往用一個共同的素材作為小段的合尾,把全曲貫穿起來,使樂曲聽起來十分和諧。表現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上的欣賞習慣與運用特點,在寧靜中不斷有新的表現和流動,這個流動又淹沒在中庸與典雅的秀美之中。

  當二胡與簫先后奏出悠揚的主旋律,音樂又回到樂曲開始時的詩情畫意中。結尾處輕而縹緲的一聲大鑼,使音樂更具有深遠、悠長的意境。好似輕舟漸漸遠去,江天一片寧靜的夜色。

  曲子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聽眾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有人說,這首曲子 “哀而不傷”,在展現春江花月之夜迷人景色的同時,又帶有一絲絲對宇宙無窮、人生短暫的思考;盡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哀而不傷,怨而不亂。一方面是對人生短暫的感嘆,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而在這感嘆之中也包含著對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無窮生命力的體悟。明月長存,江流不盡,相比之下,人生是渺小而短暫的,然而也正是這渺小而短暫的人生,面對這無窮的宇宙,便有了一份超越于生存局限之外的沉思與夢想。另一方面是對生命的顧慕與流連。漫步于江畔,春夜靜謐,玉兔東升,江面蕩舟,花影搖曳。耳邊琵琶弦動,絲絲入扣……

  最后的最后,散了,靜了,離去了,只剩無盡的江水和皎潔的明月。春江花月之夜的良辰美景,渺茫的江天,無窮深邃的宇宙,這樣的情景總能勾起人渺茫而又低回不已的思緒。耳邊的樂聲有些沉重,猶如長著的低吟,深厚凝重的樂聲,不需要言語,卻仿佛在向世人發(fā)問:“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不知是誰第一個驚詫月色的皎潔,更無人能知曉,這光照春江的明月,是從何時開始灑遍人間。短暫的生命總是過于脆弱,歲月總是那樣的無情,琵琶演繹的滄桑訴說著人世變幻的道理:人生如此渺小短暫,哪及宇宙之深邃永恒。抬頭仰望明月,不知今夕是何夕。

  名曲《春江花月夜》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jié)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xiāng)的風姿異態(tài)。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的一株奇葩。在欣賞的時候我們不但要從其曲調、韻律、節(jié)奏等方面綜合分析,同時還要注意借助張若虛同名詩歌的意境,來領悟其歡悅后的沉思。人生代代無窮更替,唯獨不變的,也只留下江月的年年依舊了;但從另一方面看,生命固然短暫,宇宙萬物卻生生不息,擁有無窮生命力。哀傷,但卻不乏希望。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2

  《春江花月夜》是詩人張若虛一生僅留的兩首詩之一,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張若虛也憑此詩而獲得“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美譽!《春江花月夜》原是樂府舊題,相傳由陳后主創(chuàng)制,屬宮體詩,但張若虛卻完全突破了宮體詩的藩籬,語言清新,敘寫了民間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面貌為之一新,詩人因此名垂后世。若要問此詩究竟好在哪里?且聽我娓娓道來

  放眼此詩,僅是題目就用“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以人無限遐想,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細讀全詩,我大致分為幾個層次:第1-8句,主寫月下之景;第9-16句,主寫月下之思;第17-最后,主寫月下之情。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來寫,而又以月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現出來。全詩以月升起句,以月落結句。而景、思、情也都在月下而發(fā),由此看出,那皎潔的“月”才是全詩的靈魂所在。

  一開篇,詩人就直應詩題,描繪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圖畫:江潮連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無邊,仿佛就要和大海連在一起了,氣勢如此恢宏!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水從連海之處緩緩升起,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和潮水以鮮活之感。月光朗朗,江面遼闊,全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江流蜿蜒著,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此番描繪,點染出月光照耀之下的奇異之花。詩人通過對月光的細微的觀察讓我們知道: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卻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運用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的表現手法,使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看著這銀白純凈的安謐世界,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產生了思古之悠情!敖虾稳顺跻娫,江月何人初照人?”這是一個具有哲學意義的問題,是一個詩人對萬物由來的深層思考,也是涌動在他心間的無限感慨與迷惘的生動寫照。但縱使心中充滿了迷惘,詩人張若虛并沒有沮喪消沉,而是認識到人生的榮辱是自有天命,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他懂得順其自然,知足常樂,于是他寫下了樂觀向上“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種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詩句。此時的詩人已經跳出了個人的狹小角度,放眼全人類,看到了“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都是永恒共存的。筆者以為這是全詩一個絕妙之處,它升華了詩人的人生追求。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兩句承上啟下。一輪孤月徘徊天空,像是在等待著什么人似的,但卻不能如愿,只能看著長江源源不斷地輸送地江水。詩人自然地把筆墨由寫大自然的壯麗景色轉到寫人生姿態(tài),引出下文的游子與閨婦的相思愁怨。

  悠悠飄去的白云,暗喻游子離家遠去而又行蹤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楓浦上的愁客游子,“不勝愁”更渲染了小船上游子心中的思愁!昂翁幭嗨济髟聵牵俊币云拮拥南嗨紒矸匆r游子的倦客愁,既節(jié)省了筆墨,也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無窮的余地!芭腔病辟x予月亮以人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心生憐憫,不愿離去。不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月色,可是月亮偏偏“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這可憐的女子。詩人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月亮與思婦的互動,突出妻子的思夫之愁。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妻子,與此同時,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巴L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里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后八句再寫游子。游子因思念至極,夢中也在回憶與妻子的快樂時光,讓人深感悲涼。游子追述昨夜夢見自己在閑潭邊散步,看見落英繽紛。春將逝也,青春、幸福、憧憬也將逝去;氐浆F實,江水伴隨著春奔騰逝去,江月西沉,夜已將盡,游子依然在外漂泊,無法還家,這是何等的悲傖!最后,明月終于落入沉沉的海霧中,而游子、思婦依舊天南海北。思婦嘆息:不知在這樣的月夜中,能有多少游子可以乘月而歸呢?只見明月余暉,帶著人間情怨,灑滿在江邊的花樹上。詩人用落花、殘月、流水來烘托游子的思歸倦游之情,思婦的無奈之情,虛實結合,深刻表達出游子思婦的相思惆悵。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運用烘托、擬人、虛實結合、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等多種表現手法,讓情與景交融,無處不體現著美感。第一層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觀,此為景物美;第二層由寫景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間的相互關系,抒寫心中的感嘆;第三層由感嘆人生進而抒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3

  原為琵琶獨奏曲《夕陽簫鼓》,幽明《潯陽夜月》等(汪昱庭傳譜)。1925年大同樂會改編為民族管弦樂曲,十分成功。解放后又經多次整理改編,藝術形式更為成熟、完善。音質樸柔美,細膩流麗,形象真切生動,表現了江南水鄉(xiāng)月夜的迷人景色和泛舟人的怡然自得、恬靜閑適的心情。

  張若虛,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 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 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 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于《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語言清新優(yōu)美,韻律宛轉悠揚, 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此曲音樂意境優(yōu)美,樂曲結構嚴密。它的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的結尾都采用同一樂句出現。聽起來十分和諧。在民間音樂中,這種手法叫“換頭合尾”,能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表現的內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們遵循中國古典標題音樂的傳統(tǒng),為每段加了一個小標題。這些標題是: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漱、欸乃歸舟和尾聲。

  (1)"江樓鐘鼓":散起,琵琶模擬江樓的鼓聲,敘述著暮色的降臨,簫、箏奏出波音,描繪微風起漣漪的鴻波,然后樂隊奏出舒展、優(yōu)美的主題。

 。2)"月上東山":使主題旋律高四度的展衍,音樂稍顯明亮。

 。3)"風回曲水":曲調逐層下旋、回升(此段經常被省略)。

  (4)"花影層疊":用琵琶的華彩樂句表現水中花影搖曳的景象。

 。5)"水深云際":音樂進入低音區(qū),景象深廣,偶而琵琶點出泛音,使人想起近處的水滴。

 。6)"漁歌唱晚":簫與琵琶奏出歌唱性旋律,顯示超脫凡世悠閑自得的意景。

  (7)"洄瀾拍岸":琵琶用掃、輪法奏出波浪擊岸的景象。

  (8)"橈鳴遠瀨":刻畫群舟再歸途中,搖擼聲與水流聲相互摻雜、映襯的意境。

  (9)"欸乃歸舟":旋律由一個簡單樂匯作遞升、遞降的模進,古箏的琶音模仿出江上的浪花和搖擼聲為之作陪襯。音樂慢起漸快,由弱漸強,逐步推向高潮。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樸、典雅、節(jié)奏比較平穩(wěn)、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現了深遠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構思非常巧妙,隨著音樂主題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時而熱烈,現實了大自然景色的變換無窮。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強,激動人心。這段音樂描繪小船向歸途劃去時歡樂的聲浪響徹江面,達到了情緒的頂峰。隨后音樂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復到平靜、輕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轉入尾聲。

  尾聲的音樂是那樣飄渺、悠長、好象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使人沉湎在這迷人的詩畫意境。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4

  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早在1875年以前就在民間流行,原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叫《夕陽簫鼓》。1895 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園把它收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改名為“潯陽琵琶”,共有十段音樂,并在每段前都加有文字小標題。有人因此又稱它“潯陽夜月”或“潯陽曲”。1935年前后,上海 “大同樂會”將它改編為一首民族管弦樂曲,并且借用唐代著名樂府《春江花月夜》之提名改為現名。解放后,經我國許多專業(yè)作曲家和指揮家的不斷努力,使樂器配置和樂曲處理更臻完善,成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意境優(yōu)美,樂曲結構嚴密,旋律古樸、典雅,節(jié)奏比較平穩(wěn)、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現了深遠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此曲音樂的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的結尾都采用同一樂句出現(232 1231 ︱2-︱)。聽起來十分和諧。在民間音樂中,這種手法叫“換頭合尾”,能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表現的內容!洞航ㄔ乱埂窐嬎挤浅G擅,隨著音樂主題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時而熱烈,實現了大自然景色的變幻無窮。

  《春江花月夜》全曲一般分為十段。人們遵循中國古典標題音樂的傳統(tǒng),為每段加了一個富于詩意的小標題。這些標題是:

  一、江樓鐘鼓;

  二、月上東山;

  三、風回曲水;

  四、花影層疊;

  五、水深云際;

  六、漁歌唱晚;

  七、回瀾拍岸;

  八、橈鳴遠瀨;

  九、欸乃歸舟;

  十、尾聲。為了使樂曲的音樂結構洗練、集中,一般都省去第三、第八兩段。

  第一段“江樓鐘鼓”。是引子及主題的呈示部分。引子琵琶用清脆的彈、挑音模擬著江樓鼓聲,由慢到快,蕭以輕微的顫音呼應,宛如春風吹拂下的江水漣漪,把日落江面恬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得非常細膩。接著樂隊奏出具有江南風格的主題:666 126︱ 5 56︱……它抒情、優(yōu)美、婉轉如歌,描繪出夕陽下,泛舟江上,游船、蕭鼓齊鳴的動人情景。由蕭和琵琶奏出的尾句是一個循環(huán)貫穿于每個段落的固定終止型樂句,好似人們在耳聞目睹蕭鼓、明月、花影、云水、漁歌等景色時,由衷地發(fā)出“春江花月夜美如畫”的贊嘆之聲。

  第二段“月上東山”。大鼓滾奏的輕聲轟鳴,使樂曲顯得意境深遠。夜,降臨了。這是樂曲的第一變奏部分,主題移高四度作自由模進,旋律具有一種徐徐上升的動感,音樂恬靜而開闊,流暢而清澈,形象描繪了水波漣漪、明月升空的夜景,使人仿佛置身于夜色朦朧,江清月白之中。

  第三段“風回曲水”和第四段“花影層疊”合為一段,是樂曲的第二變奏部分。曲調在層層下旋之后又回升,出現了旋律線的起落,音樂的動力增加,在一個徐緩的曲調之后,琵琶以四組先緊后寬的音型奏出一段華彩的旋律,猶如江畔柳絲在夜風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風撫摸下含笑點頭;木漿打碎了江中漁船的倒影;水波拖著那蕩漾的輕舟……與前面所描繪的恬靜畫面形成鮮明對比。

  第五段“水深云際”。這是樂曲的第三變奏部分。音樂主要在渾厚的中低音區(qū)進行,并以濃重的筆墨描繪了江中晚景;忽而,在萬籟俱寂的意境中,出現了琵琶飄逸透明的泛音;接著許多樂器同奏長音3-︱ 3-︱,長音下響起了古箏描寫流水的快速撥弦聲,與隨后的2 ︱1 2 ︱6 ……構成一幅絕妙的音響圖畫。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把聽者帶入了江天一色,空曠朦朧的江中晚景。

  第六段“漁歌唱晚”。這是樂曲的第四變奏部分,是一段非常富有特色的音樂。蕭和琵琶在木魚的伴奏下,吹奏出如歌的遞降旋律,每一句的第三小節(jié)都用休止半拍起拍,使樂曲顯得生動、活潑、詼諧、風趣,表現出漁翁一邊搖櫓、一邊歌唱的閑適神態(tài)。然后樂隊合奏,速度突然加快,勾畫出一幅白帆點點、由遠而近、漁歌四起的動人畫面。

  第七段“回瀾拍岸”。這是樂曲的第五變奏。琵琶彈出一串由慢漸快、頓挫有力的模進音型,接著由樂隊奏出氣勢宏偉的旋律,恰似群舟競歸,激起江水拍岸,波濤飛濺之意境。

  第八段“橈鳴遠瀨”。常刪除不奏。

  第九段“欸乃歸舟”。這是樂曲的第六變奏,也是全曲的高潮!皻G乃”是形容搖櫓的聲音。音樂在古箏由低到高的切分劃奏襯托下,由弱而強,由慢而快,樂器由少而多,逐一加入,使得曲調緊湊有力,激動人心。形象的描繪了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欸乃”由遠而近的歡樂聲浪響徹江面,達到情緒的頂峰。隨后音樂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回復到平靜、輕柔的意境之中,像是船隊推水前進浪中行船,船在水花飛濺中遠去。

  第十段“尾聲”。二胡與蕭先后奏出悠揚、徐緩的主旋律,音樂優(yōu)美輕柔,又回到樂曲開始時的幽靜深遠的意境中。結尾處輕而飄渺的一聲大羅使音樂更具深遠悠長的意境。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只有一輪明月照著春江流水,泛著點點銀光,在不停的閃爍。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5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的閃爍。月光象白霜一樣從空中流下,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見。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只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人生一代代地天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游子象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卷不去月光,在搗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來了。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送信的天鵝能夠飛翔很遠但不能隨月光飛到您身邊,送信的魚龍潛游很遠但不能游到您身邊,只能在水面激起陣陣波紋。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悠閑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不知有幾人能乘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fā),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笔翘撝浮=焙棋珶o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的。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lián)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的,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眰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的,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的,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6

  《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太熟悉了,這不是初唐張若虛的名篇么?楊廣這個名字,自然也是大家所熟知的,這不就是著名的暴君和昏君隋煬帝么?這兩者結合在一起,你或許精怪了吧?其實,《春江花月夜》是陳朝已有的樂府吳聲歌曲,并非張若虛的首創(chuàng)。楊廣昏則昏矣,其詩卻頗能為初唐之先聲,亡國之君,多被毀譽,我們暫時忘卻張若虛那首青春的歌唱,也姑且不去想隋末的昏暴統(tǒng)治,而只顧專心來欣賞本詩的闊大精工之妙,再看看作為詩人的楊廣,到底具有何等樣的詩才。

  楊廣的《春江花月夜》共有二首,本詩是第一首。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這兩句是說,暮色中的長江,風平浪靜,水波不興;大江兩岸,鮮花盛開,春意盎然。

  這是日落后的長江,經過了一天的潮漲潮落,它終于等候到了夜晚休憩的刻,只見暮靄沉沉,江水浩淼,它平坦寧靜,不想再起伏動蕩了。春天夜晚的溫煦,感染萬物,連長江也像個春夜困慵的少女,伸長了纖長的腰肢,睡得是那樣的溫馴、柔和、安寧。在這波平浪息之時,兩岸的千樹梨花萬樹桃,如今卻也不愿讓春夜就這冷落下去,都張開了花瓣,吐露出花蕊,散發(fā)出花香。春花對春夜多情,春夜也不曾辜負春花的美意。漸漸的,當花兒開到一朵朵飽滿的時分,清逸的花香終于聚匯成了一陣芳香的氛圍,緩緩的拂散了江面上沉沉的夜氣。

  “流波將月去,潮水共星來!边@兩句是說,忽然風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搖晃不定;潮頭浪花飛濺,與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披著一身星光月色的長江,在春睡中呼吸到了芳香的氣息,懶懶的動了動久睡的身姿。雖說是漫不經意的一動,可到底是長江在欠伸,頓時便蕩起了水波、升起了浪潮。波帶動了本來穩(wěn)穩(wěn)的鑲嵌在靜靜水面上的星月倒影只見這些晶光閃爍的倩影忽而隨著水波涌向前方,擠成一個大亮點;忽而這個大亮點又被潮水倒推回來,散成無數道流光。這是一個綺麗而又奇異的幻境、一個開闊而又壯觀的畫面:明月和群星不再高拱在夜空,卻成了流動在水上的精靈,它們從潮水中誕生,在流波中消融;如此來來去去、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長江剛才還是明珠綴袍,轉身已是遍體銀光飛舞了。

  如果把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與楊廣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的看出其描寫“春江花月夜”是受到本篇啟示的。楊廣這首詩在描繪春江花月夜花開景色這方面,具有開先河之功,起了示范作用。詩中一個“滿”字寫出了花朵無隙,簇簇擠擠之狀;而“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這佳句描繪了一個絕妙的“江流扶明月,潮水涌星光”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發(fā)了張若虛的靈感,在他的《春江花月夜》中脫化出“海上生明月”的優(yōu)美詩句,潮水這一景象又啟示了張若虛在詩中開拓出一個極為闊大的春江意境。

  從楊廣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其詩歌的風格是麗而不艷,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風,雅語之氣。

  張溥《漢魏六朝三百家集題辭·隋煬帝集》中云:“陳隋文哀,帝王有作,與眾同波!蹦铣了,帝王詩中不作王霸之語,而與民間詩人同一風格,確是一種良好的風氣,楊廣的詩風功不可沒。

  附錄:《春江花月夜·其一》隋:楊廣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共星來。

  白話譯文:

  暮色中的長江,風平浪靜,水波不興。

  大江兩岸,鮮花盛開,春意是那么濃。

  忽然風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搖晃不定。

  潮頭浪花飛濺,與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陜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興,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修建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后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fā)動戰(zhàn)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業(yè)十四年(618年),驍果軍在江都發(fā)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唐朝謚煬皇帝,隋恭帝楊侗謚世祖明皇帝,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7

  描寫了春江花月夜的奇麗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寫了相思離別之情,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詩篇起筆便用景語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圖畫,然后以江月為中心,用濃淡相宜的筆觸,描繪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畫卷,詩人,從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離愁的情懷,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襯出離愁之苦,而離愁又將美景染上了。那徘徊在明月樓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體。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樓上鏡臺前的思婦,月光中飛去的鴻雁,江流里躍水的魚龍,是景?是情?難以區(qū)分。全詩成功地融情于景,攝情入詩,相偕相融,構成了完美的藝術境界。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鋪寫。開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將五字逐字吐出;結尾后八句用消歸法,又將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遙相呼應。題目五字,環(huán)轉交錯,各自生趣,但以“江 ”、“月”二字為中心!按骸弊殖霈F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詩人循著江月交融的,極力瀉染春江浩闊,反復詠唱春月皎潔。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魚龍、、碣石等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樓、妝臺、簾、砧、鴻雁、霧等作襯,增強了形象的豐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圖。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遍_始四句暗示我們所吟詠的月夜位于長江下游,因為從詩中可以看出這里水面寬闊,春潮高漲,江海相連,更有那一輪明月伴隨著海潮一同升起。月漸升高,皎潔的清輝隨春潮奔涌,光耀千萬里。這里明為寫景,其實是寓情于景的。因為潮水漲落有定時,所以在中國傳統(tǒng)古典詩歌中海潮往往與信誓相連。這首詩中所寫的“ 明月共潮生”,應該在望日前后。潮生,使離人想起離別時的信約誓言;月圓,更使離人渴望親人團聚!昂翁幋航瓱o月明”以設問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親人今夜飄零何處的相思之情,同時也使我們聯(lián)想到客人面對潮信明月,倍受思親之苦襲擾的情景!敖魍疝D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看不見!边@四句的著眼點由江海交匯處轉到岸汀之上,寫江水繞著長滿芳草野花的江邊流過,月亮的清輝灑滿散發(fā)著幽香的花林,仿佛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月色潔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飛不易被人覺察,因而也使江邊的沙灘象鋪上了一層銀霜,以致只看得見月色而“看不見”白沙了。這里既描繪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潔靜,寧謐的景致,同時也襯托出人物心靈的純潔無瑕,達到了主、客觀之美的和諧統(tǒng)一。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边@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發(fā)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凈如洗,沒有絲毫纖塵,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顯得分外皎潔。在江邊是誰最早見到了這明月?而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開始照耀人間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無窮;然而蒼天不老,江月總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執(zhí)著地等待著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見到的也只有長江一浪推一浪地送著流水。這八句通過景物描寫,把人們的思緒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締。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詩情,是思婦感情波濤澎湃激蕩到極點的升華,而決不是概念化的的產物。詩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輪”的一個“孤 ”字與思婦的心靈撞擊所產生的。一個“孤”使讀者很容易透過明月的孤寂聯(lián)想到思婦的孤單,體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給下文作了鋪墊。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彼木涫菍懸黄自齐S風悠悠飄走,在這昔日與親人分手的江岸見到遠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苦不堪言。皎潔的月光之下,是誰家的游子乘著一葉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這明月樓了。這里,“不勝”二字突出了思婦的相思斷腸之愁苦已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樓”又把“兩地相思一樣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盡致,情濃欲滴。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边@四句是全詩感情沖動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樓上思婦這個“同病相憐”人,它踱上樓臺閨閣,徘徊著,不肯離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妝臺。月光照在閨房的門簾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為丈夫搗過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卻又回來!熬聿蝗ァ薄ⅰ胺鬟來”這兩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jié)描寫,表面上是寫月光,實際上是渲染思婦心中揮遣不去的離愁。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兩句是寫一輪明月同照兩地,我們夫婦只能遙遙相望卻不能互通音訊。我是多么希望隨著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墒,天空廣袤,連善于長飛的大雁都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世界,連善游的魚龍也只能掀起一層層波紋卻游不到你的身邊,我又怎么能和你相會呢?這里以鴻雁、魚龍與自己渴望夫妻團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顯出了思婦的離愁之深。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边@四句把夢境與實境交織在一起,虛實相間,從而把月夜將盡、夢境難以實現的愁悵之情烘托得纏綿悱惻。

  最后一段,天已將曉:“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這四句是寫離愁夜曲結束,新的一天的思戀情歌開始!皳u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婦那搖人心旌的如夢似幻的真摯相思之情,使無形的感情真實可感。

  總之,這首詩運用多角度寫景的手法,從月生、月照、月輪、月徘徊、月華、月斜,直寫到月落,輔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樹等特定場景襯托,由九個形象畫面構成了一幅完整的藝術境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游子離婦的離愁。詩人緊扣這一離愁至重、意境濃郁的中心來謀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隨情移,從而使詩的意境既見層次又渾然一體,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語言的聲韻之美,對《春江花月夜》詩情也同樣起到了較好的烘托作用。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韻腳平仄交錯,音節(jié)和諧,每韻都構成了一幅富有鮮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畫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頂針句的運用,使詩歌錯落有致。其中對春江明月詩人能把詩歌聲韻節(jié)奏的外在律與詩人感情的內在律有機融合,以聲韻來透露思婦情緒變化的升級,顯示出自然美景無人共賞青春虛度的凄楚,使思婦的離愁與景自然和諧,表現出巧奪天工的藝術功力。這首詩雖然帶有許多感傷和凄涼的韻味,但由于詩人善于嚴格把握聲韻,因此給人總的印象卻是凄婉而不頹廢,纏綿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許多詩句還富于哲理!敖虾稳顺跻娫拢拷潞文瓿跽杖?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等詩句情理結合,抒發(fā)了個人生命短暫,宇宙永無窮盡的哲理性感嘆。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8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關于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此詩是唐詩中的名篇,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對它的賞析向來不乏精彩之作。只是有感于前人有模糊不通之處,故作本篇以與大家共同探討。

  我們看作者張若虛的生卒之年,當在武后當政與唐中宗的時代。文中以明月為君,而非慣常的以日為君,說明此篇當作于武后稱帝的時期。文中第一段描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感嘆了歲月易逝,抒發(fā)了壯志難酬的哀愁。那么,這種哀愁是單純的為一己之名利嗎?顯然不是。作者在第二段假想了離婦與舟子這一對夫妻的離情,指出天下多少有情人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天各一方,從而使詩人的愁怨落在了實處,得到了深化。詩人的抱負與責任感也因此愈加鮮明。

  本詩的藝術成就之高自不必說,而思想之深刻又不讓李杜。張若虛這位詩人真值得后人好好銘記。

  《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作陪襯。詩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著,構成完整的詩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

  這首詩對景物的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斕的色彩,很能引人入勝。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tǒng)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也在統(tǒng)一之中出現了變化,取得班斕多彩的效果。

  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yōu)美,膾炙人口。

  全詩以月為中心,春、江、花、夜作為月的陪襯,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瀾的色澤,構成一幅如夢如幻般的空明純美的詩境。全詩由皎潔的月光,鋪寫到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良辰美景又與人生的短暫與愁苦構成對應,抒發(fā)了詩人淡淡的感傷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詩歌史上的地位,聞一多稱“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孤篇壓全唐”。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9

  這首詩乍一看非常普通,然而這種看似的普通,才是它另一個超凡的原因。任何優(yōu)秀的作品看上去都是普通、不顯露的,直到你對它細細研究,心神契合,才能發(fā)現其中驚為天人之處。由于張若虛是初唐的作者,他的這首詩也給后來的詩圣、詩仙有了啟發(fā),可以說后面的詩人作品最多與這篇等高,而再也沒有超越之者,所以它才被后世公認為“孤篇橫掃全唐之作”。我們的解釋在如下五個維度:

  一、將極其復雜的變換隱藏在簡單的敘述下,此乃第一高

  任何一首詩,首先要考察的是它的音節(jié)、音律和對丈。這首詩共分九組,每一組各用一韻,每一組必然轉韻,有它整齊的一面;然后九個韻腳平仄之變化,錯聲穿插,極其復雜。至于它內部是如何錯雜變換又高度統(tǒng)一、每一句每一句當做何解析、到底其中有什么樣的美感高度,這種大家自己到網上都能搜到的本公眾號就不再重復了。

  那么我們要問一個問題,經典的作品為什么都具有整齊而普通的外表下高度的復雜性?因為,這是一種世界呈現的基本屬性,越高級的事物,就越將反應這樣的屬性。長期浸泡在資本社會里被地鐵廣告迷魂了雙眼的人類可能不易察覺這樣的普遍規(guī)律,然而我們也可以應機說法用LV來打比方大家就能馬上明白。LV或iPhone,無論從設計風格還是所代表的理念上,都是極其簡潔的,然而其內部構造卻是盤根錯節(jié),無比復雜,各種細節(jié)極其考究才能最終能成就其表面的簡潔與普通。

  那么這首詩也一樣,字還是那些字,個個都認得,小學文化就可以讀懂,然而這樣的平凡背后隱藏的是極深的詞語用法和穿透一輩子才能感同身受的意境。如同一首音樂,巴赫的作品為什么被稱作是古典音樂的圣經道理也就在于此。巴赫的代表作是十二平均韻律集,如同本來在自然界中高度亂跳的音符,在他的手上就被調教得讓其亂跳中具有規(guī)律性和美感。

  大智都是若愚的,你用一種看似簡單的表達方式,一旦考究其細部卻發(fā)現有萬千洞天,那就算發(fā)現了一個經典的作品。這首詩里面的押韻、疊詞、事物所具有的高度復雜性,就算是奠定了經典的高度。由于這種隨手在網上都能查到的解釋本公眾號沒有必要多說,所以也有可能造成讀者覺得我們的解釋有一些空泛。讀者要問,到底復雜在哪里了?我建議大家在網上搜索一個叫“都市隱俠”的網友的解釋,他已經把該詩的復雜程度解析得再清楚不過了。這里我只是隨便提及一點,大家就馬上會對這首詩刮目相看了:

  比如說,這首詩看起來會讓人誤以為是在談“夜”,前面的“春江花月”不過是“夜”的形容詞,所謂“春江花月”的“夜”。然而實際上,它談的是“春、江、花、月、夜”這五個獨立的事物,誰都不和誰有任何的重疊,然而又在因緣際會的主持下,這五個元素如同一個完整的五線譜系統(tǒng),共同來完成了這一曲春的江的花的月的夜的交響樂。五個獨立元素緣來則聚,緣去則散,該聚就聚,曲終則散,反應的就是這個世界本身就具備的一種自然聚散的格局。這五個獨立事物在緣份的相應下,仿佛是突然就來了,然后相互交織、錯雜變換,其復雜格局不亞于物理中的'伽利略變換(Galilean Transformation),以及它的升級版洛倫茲變換(Lorentz Transformation),演奏完畢這一出,然后又曲終而散,該干嘛干嘛去。

  高度復雜,卻又在表面上呈現極簡,就是一種經典。這樣的說法幾乎不會遭到任何人的質疑。因為我們的這個世界本身就呈現出這樣的一種表面白茫茫、而其細部卻錯綜復雜的特性。故而能符合這樣一種特性的作品,就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了“天道”。任何領域,其經典作品都概莫能外,比如我們熟知的E=mc就是物理學領域的春江花月夜,其簡潔的外表下,反應了一個峰回萬轉的巨大洞天,它自己,就能獨立成為一個世界。

  優(yōu)秀的作品,必須具備layers, levels, 這樣它就具備了但凡高密度物質所特有的良好屬性。如同我們形容一個上流社會的紳士往往會用到sophisticated這個詞,就是因為他的狀態(tài)如同一個多面棱鏡,一定是和這個宇宙的多元性所高度呼應的,而不是一種角度、一種方式、一種意識形態(tài)下的單細胞動物。

  二、將人類情感巧妙隱藏在就事論事的描述中,此乃第二高

  這是凡被譽為經典作品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我們分辨優(yōu)質與劣質作品的前提條件,便是看它在什么階段去添加人類情感。優(yōu)質者,必然只是先如此而如此、就事論事,然后要選擇非常恰當的時機將人類情感添加其中;而劣質者,因為其本質是空洞的,所以必然一上來就把人類情感添加在其中美其名曰為“升華”。比如誰要是一上來就跟你說“啊!讓我們高舉古往今來文明與思想的偉大旗幟,讓這春花與秋月融入在我們美妙的夢境中吧!”,你就立馬能夠分辨這句話之所以成為一句廢話,就是因為它還沒有把正事說清楚,就忙不迭地加入一些空話套話的人類情感。

  一件事情,就只是這件事情本身,如此而如此,這本來是一個簡單的原則。然而人類有一種天然喜歡給事物賦予含義的傾向,導致我們總是不能夠把握在什么時間給事物賦予情感才能算作恰當,而胡亂賦予,所以這樣反而會凸顯出一個就事論事的作品,能具有永恒的經典性。

  春、江、花、月、夜,它們分別就只是它們自己,作者沒有一開始就見縫插針地推銷一個什么寄托游子的相思、慈母的緬懷、國家的興亡等等,而是直接就描述這個事物、這個現象本身,這就立刻讓該作品免于俗套,否則和讓金星都要嘔吐的參加個唱歌比賽卻一上臺就開始聲淚俱下講自己的辛酸史有什么區(qū)別。

  人類,沒有誰是不辛酸的。然而你作品歸作品,太過于做作地帶入自己澎湃的情感,就是一種人類貪嗔癡的腦電波展現。生活中,也正因為人類的這種感情泛濫性,讓我們蒙蔽了雙眼往往看不見事物的真相,所以對這種人性弱點反其道而行之的,就可以成為該領域經典的作品。

  這種特色在當今的流行音樂領域也可以看出來。流行的,并非完全不好,然而我們這方水土產生的流行歌曲卻永遠還是擺脫不了那些情啊愛啊、糾結啊、痛苦啊,而反觀國際上高手的作品,節(jié)奏都比較歡快,就算這首歌要表現糾結,其音樂表現形式仍然可以如同雨點歡快地敲打著地面,我們就直面此糾結而歌唱這個糾結本身,而不引發(fā)情感上的糾結。它用一種歡快的調性仿佛在歌唱著“看啊!我們是多么地糾結!糾結是多么地奇妙!”

  三、提出“人類即怨婦”的理論模型,此乃最高峰

  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在緣份的作用下自動匯聚,如同五個藍精靈,在這個地球上跳著一出歡快的舞蹈。雖然前文如此而如此,啥也不說,然而真的要裝傻裝到底,五個藍精靈跳完就完了嗎?這個時候,“人”要登場了。

  世間萬物,自可獨自舞蹈; 花開花謝,自有自然的規(guī)律獨立支配。然而人類的出現,或謳歌或摒棄,為事物賦予意義。雖然一切最終如鏡花水月,然而就是偏偏要在這鏡花水月的人世間,上演這么一出鏡花水月的好戲。

  在用極其復雜的韻腳、筆調和結構來不偏不倚、不帶任何感情地敘述完這五種事物的獨立舞蹈之后,作者要開始漸漸帶入人類情感的筆墨了。前面已經說過,優(yōu)秀的作品不是沒有感情,只是不會一上來就推銷。一上來就感情澎湃,只能淪為怨婦;然而先就事論事,等已經用錯綜之筆墨把讀者帶入到一個虛構的獨立時空以后,再和大家一起來迸發(fā)感情,就是另一回事了。

  前面兩種復雜變換和情感的隱藏,為的就是給本詩的真正立意的出場做鋪墊。雖然作者仍然百般隱藏,然而在這里,所見略同公眾號當場指出,本詩的詩魂即將登場。注意,這里作者在悄然間開始凌峰直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千古未有的高度。當然,也是那么的不顯眼。這種不顯眼又加倍了其凌峰直上的高度。這個高度就是:論怨婦。

  當然,這也是所見略同公眾號獨創(chuàng)的一個解釋。網上紛紛評述,無非都是類似于說,這時候變成了春、江、花、月、夜、人這樣六大元素,然后人呢,當然也要開始追思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了,然后聯(lián)想到深閨怨婦們久以懶用的梳妝臺,我是多么想化作一縷月光飛到她的身旁啊!等等之類。或者,說什么古代都是男子出門闖蕩,報效家國,所以都是婦女留在家久之成為怨婦,而我做為一名在外的游子,也只能看著這樣的長江東流水,追思著我們家里的妻子,所謂這也和時代有關之類的。

  然而本公眾號今天要頂翻這種爛俗的說法。什么游子思鄉(xiāng)之情在古詩中到處泛濫,還能成其為什么經典?這不是和我們前面所說的“鏡子原理”相矛盾了嗎?前面不兜售情感,現在就跑出來兜售了?論月亮論著論著就論成了怨婦,還成什么“孤篇橫掃全唐之作”?

  真正的秘中之秘在于,作者的立意之高遠,不在于在這月光舞的照耀下就昏了頭想到了怨婦,而是在于揭示一個千古之秘:人類即怨婦。

  此話怎講?人類,寄身于此蒼茫宇宙當中,被共同放逐在這個地球上。放眼望去,左右無依,馬克思說動物和人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動物就是它的本能、它的本能也就是它本身;而人卻在自己的生存本能之外,還多了一些東西。人類,在尋找所依;人類,在尋找意義。

  海德格爾曾說,“如果有一天,技術和經濟開發(fā)征服了地球上最后一個角落;如果任何一個地方發(fā)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在任何時間內都會迅疾地為人所知…那么問題依舊會糾纏著我們:為了什么?走向哪里?還要干什么?”

  一開始,人類找不到答案,只能求助于神靈;后來人類運用自己比本能要多出來的那一點主觀能動性不斷探索并拓展身邊可利用的世界,似乎是利用科技而找到了答案。然而在我看來,人類就算靠著科技神通廣大,像螞蟻一樣爬滿了整個銀河系,以上三個問題仍然還是問題。

  人類,對以上三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或者說,人類的存在,就是不斷地探索這三個問題的過程;如同動物的存在,就是為了它的本能彰顯一樣。而沒有答案的人類,就只能成為怨婦。怨婦本非怨婦,只因沒有答案,沒有坐標,而煩惱滋生,自成怨婦。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還有“煩惱”存在的人類生命體,我們都可以將其稱之為怨婦。但如同在茫茫星空中,我們只要尋到一個北斗,就可以以它來做為我們的起始點,構建一整套寄身于其中的系統(tǒng)。北斗之位次,可暫時擊碎煩惱,化解人類之怨。然而我們確實身處在一個無比復雜的時空當中,以一種北斗構建起來的系統(tǒng),可能又在時空的流變滌蕩之中被徹底擊碎。比如以宗教這種北斗來構建出的社會系統(tǒng),在時空輾轉變異的作用之下,就可能被徹底敲碎,然后新的以科學這種北斗來構建出的社會系統(tǒng),可能又接上來。然而,關鍵在于,不是每次一種系統(tǒng)的崩潰都有另一種系統(tǒng)可以馬上接上,中間有一個真空迷茫期,那么煩惱就又重新滋生,人類又復歸怨婦。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從怨婦變成非怨婦、又從非怨婦變回怨婦的循環(huán)往復的歷史。一切人類歷史上的紛爭、戰(zhàn)爭、握手言和、暗自較勁,都脫離不了這個“怨婦系統(tǒng)”的理論涵蓋。大到整個人類,小到每一個人自己、每一件事,都是一個“煩惱滋生-煩惱斷除-新煩惱又滋生”的“怨婦-非怨婦-又怨婦”的不斷循環(huán)過程。

  人類,就不斷困于這樣一個怨婦系統(tǒng)當中。而對于這個怨婦系統(tǒng)的揭示,才是這篇詩文突然扶搖直上、拔地而起的優(yōu)秀原因之一。但這畢竟是一首詩,它所揭示和反應的這種高絕無敵的哲學思想必然要用一脈相承的疊詞和詩歌意境來展現,所以只不過假借一下怨婦的說法,卻仍然假裝像個沒事人兒一樣,繼續(xù)不痛不癢地描寫個什么月光、什么離人的梳妝臺、什么相思明月樓、什么閑潭夢落花。其思辨和命題的高度已經達到如此頂峰,卻還喬裝打扮得像個普通俗爛的什么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讓無數拜倒在它身下的詩人們一千多年都沒有看出來,這才是這首詩達到雙倍頂峰的原因。當然以上這樣一種解讀,也是所見略同公眾號的獨創(chuàng),自初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千多年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和作者張若虛一起來共同揭發(fā)這個宇宙人生的“怨婦系統(tǒng)”。

  四、用時空之虛幻性實現對“怨婦系統(tǒng)”的破除,此乃第四高

  毋庸置疑,好的詩詞最終都要包含一種深奧的哲學思想。而這種哲學思想的終極揭示,就是時空了。這很容易理解,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揭示可以再超越時空。然而如何從一個事物的細微局部開始描寫,最后落腳到推演時空,是一個非?疾熳髡吖Ψ虻氖虑椤R话銇碚f,高明的作者都是運用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從事物局部描寫到談及時光的易逝和人生之蒼老,比如曹雪芹就在《紅樓夢》里面大量運用了這種手法,“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或者,在“黛玉葬花”的部分中,作者就借花喻人生:“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而第二種方法是賦予本來撕裂與分割的時空以一個積極向上的人類情感做為意義以彌合時與空、大與小的關系,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或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

  而要想將這兩種方法完美地結合到一起,勢必要通過兩件事物穿針引線,即“江水”和“月光”。因為江水正如時光一樣具有奔流不回頭的性質,而月光具有冥冥之中照耀人類的性質。所以這首詩正好借這兩種事物,把這個終極天問、思古之幽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請大家注意: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樣一段話,就通過月和江的作用,把人及時空聯(lián)系在了一起。由于前面已經揭發(fā)了人類的“怨婦系統(tǒng)”,而這里便提出了怨婦系統(tǒng)是由時空造成的,而時空是一個虛幻之物。于是,就為前面提出的命題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案。一首好詩不光是要提出一個命題,而且還要為這個命題找到一個若隱若現的答案。這首詩的答案,就隱藏在對時空的論述之中。對時空虛幻性的認識和修行的穿越,就是前文所提及的終極的北斗之坐標。以此為位次,萬物復生重歸其位,人類因為找到坐標而不再怨婦。至此,“怨婦系統(tǒng)”崩塌。

  請大家注意,一個如此宏大的命題,一種如此貫通古今的思緒和情志,作者竟然僅僅是通過一些春花、江月之類局部的事物來呈現的。正如前文所述,作者通篇不論情感而情感自現,不論及什么偉大的思考而其思考就倒映在它對局部細節(jié)事物的描述之中。整個詩篇中運用江與月這兩個主題做為主線來不斷地拓展與深化,借用網上那個“都市游俠”的網友解釋,作者將“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復雜的光與色,并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同時詩人沒有局限于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復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

  五、提出一種各自獨立又相互映襯的“應和之美”,此乃第五高

  命題再高,至此已經全部收尾。通觀全篇,此詩還反應出“一切只是一種應和”的思想和風格。全詩以江和月為主線,如同兩個刀片不斷旋轉,再給它渦輪增壓,卷進來春、花、夜,讓這春、江、花、月、夜五個獨立元素獨立成章,卻又緊密交織在一起形成復雜結構。它們誰也不依賴誰,誰也不綁定誰,本來無一物,不過應其機緣,各自來到這個世間,彈奏出一抹春江花月夜的優(yōu)美曲子。這正恰如世間的萬象,都不過是獨立的個體,各自應其緣份來到世間上演這一出鏡花水月的人間好戲。人生也是一樣,我們獨自來到世間,又獨自回歸墳墓,人與人之間是獨立的,正如這春、江、花、月、夜也都是獨立的個體。然而一切都只不過是我們與他者之間的應和、與環(huán)境之間的應和、與自我的應和。

  如同高山與流水,我們本質上都是獨立要完成自我的人類個體,卻因為緣份的感召而暫時相互應和,一切怨婦,一切天問,一切時空,也都不過融化在這樣一種如春、江、花、月、夜的獨立活動卻又相互應和、獨立完成卻又相互配合、獨自表演卻又相互彈奏中了。

  春江花月夜,不過是各自獨立卻又相互配合,在時空演奏出美妙一曲的那一瞬。而一瞬中透著永遠、一花中見到一個世界、一個世界又不過縮為一粒微塵、永遠的時光又不過濃縮為你正經歷的這一瞬。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10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雖然仍為樂府舊題,但他將五言短詩發(fā)展為七言長篇歌行;盡管依舊是游子思婦的傳統(tǒng)主題,但已經擺脫宮體詩的藩籬,洗盡艷情詩的綺羅脂粉氣息,借月懷人,極寫相思離別之苦的同時,還有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探求。因其非凡的藝術魅力,聞一多稱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一、構思巧妙,緊扣題目

  題目為《春江花月夜》,全詩構思巧妙,緊扣題目。據統(tǒng)計,整首詩中春、江、花、月、夜這幾個字的出現次數如下所示:

  可見全詩圍繞春、江、花、月、夜逐層展開,又以月貫穿。而且對“月”的描寫是多角度多層次的。首句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寫天邊初出的月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是寫升至中天――天上的月亮,“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是寫天邊的斜月,“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寫的是搖蕩在江樹之間的落月。如此,初月――空中的月――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這條弧線串起全詩,構思極為巧妙。

  二、章法整齊而有變化

  《春江花月夜》基本上是四句為一個韻群,但又不拘泥于此,章法整齊而有變化。開頭四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偶數句的“生”字和“明”字押同一個韻,接下來四句詩中偶數句的最后一個字“霰”和“見”韻同。之后幾句的末字“輪”、“人”、“似”、“水”不按此規(guī)律。而之后的余文又全是四句為一個韻群,“愁”和“樓”、“臺”和“來”、“君”和“文”、“家”和“斜”、“路”和“樹”。整首詩以四句為一個韻群為主,但又略有變化,顯得整齊而不呆板。

  三、情、理、景的交融

  全詩按照寫景、敘理、傳情可分為三個層次!按航彼B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輪”是對景的描繪。寧靜的夜晚,江水與岸齊平,煙波浩渺,一輪明月浴水而出,掛在廣袤的天空中,如水的月光與澄澈的江水交相輝映,意境華美清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是對宇宙奧妙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江月年年相似,是無限的是永恒的,但人生呢?是多么的有限和短暫。在這無限永恒的宇宙之間,人顯得多么的渺小和無助。但詩人略有傷感卻不頹廢,充滿了對人生的深情和對生命價值的追求。正如李澤厚所說“這首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所以,盡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篮愕慕剑瑹o限的風月給這些詩人們的,是一種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夾著悲傷、悵惘的激勵和歡愉。”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是對傳統(tǒng)游子思婦感情的抒發(fā)。詩中抓住“妝鏡臺”、“落花”、“搗衣砧”等典型意象將思婦的感情表現的淋漓盡致。男人之悲在于英雄失路,女人之悲在于美人遲暮。因為時代的原因,古代的女子不像現代的女性可以通過工作來自立,她們沒有那么多的選擇,所以對她們來說美貌似乎就成為找到如意郎君維持婚姻極為關鍵的籌碼,青春對她們來說就顯得更為重要!罢栈ㄇ昂箸R,花面交相映”也就成為必備的功課。泛黃的銅鏡映照著如花的容顏,鏡外的精致之美,而鏡內呈現出另一種朦朧之美,兩美相映。自古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然而,那個“悅己之人”或為前程或因遠游不在眼前呢?鏡中的人兒就平添一份愁思,獨依妝鏡臺望月懷人,相思之情溢于雙眸。韶華在無聲中逝去,唯美但略顯凄苦!奥浠ā边@個意象在古詩文中往往也象征著青春不在,意蘊哀婉,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林黛玉《葬花吟》“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對紅花凋零惋惜的同時也是對韶華易逝的哀嘆。

  然而景、理、情三者又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交融在一起。場面闊大、氣勢恢宏的景致描寫給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營造了一個明麗悠遠、空明寧靜的意境,也給思婦感情的抒發(fā)提供了一個華美清新的背景;對月懷人、思索宇宙人生,使得整首詩既有細膩的情味,又有深邃的理趣。以月為線索,以情為中心、又融入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和對人生哲理的感悟,這恐怕是這首詩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四、語言風格

  《春江花月夜》摒棄了宮體詩的綺靡,具有民歌清新明麗的特點。王運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復吟唱,“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用到了頂真寫法,語言通俗易懂、清麗自然、優(yōu)美流暢。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11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詩人:張若虛

  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意境賞析

  《春江花月夜》一詩在立意和選材上總結前人的經驗,借樂府舊題譜寫出天下眾多人的心聲,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直令后世傳誦不已,千百年來有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它是由齊梁綺麗浮靡文風轉向盛唐的清麗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的內容和形式多為后世詩人所借用。

  此詩既不像南朝山水詩那樣著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詩那樣枯燥說理,更不是一首單單抒發(fā)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而是將多種詩情融為一體。它的誕生,填補了我國古代詩歌史上以月為中心媒介,同時寫兒女兩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詩的空白。不論從主題的提煉還是題材的加工上,此詩對唐朝繁榮的詩歌局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后代詩歌創(chuàng)作有重要的啟蒙作用。

  詩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詩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引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

  在意境和結構方面,江天一線,皎月一輪,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綽約的人影,孤獨的明月樓,又以其形的對比,構成線條的旋律,賦予此詩以繪畫美。詩人又以夜的寂靜為背景,把人們臆想中的海潮聲、江流聲、搗衣聲、凄涼的雁叫聲與游子思婦的嘆息聲,巧妙地編織成聲音的旋律,賦予此詩以音樂美。此詩的這些美感對現代新月派詩人聞一多提出詩歌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有著重要的直接影響。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12

  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旋律流暢婉轉,格調古樸典雅,充分地利用各種音樂手段,把江南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春江花月夜》全曲由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多次變奏及尾聲構成。這首具有中國特色的變奏曲,每個樂段前都有一個富有詩意的小標題,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尾聲。樂曲的演奏形式很多:既有琵琶、洞簫、二胡、箏、大胡、大鼓、碰鈴等組成的小型民族樂隊的演奏形式,又有增加了揚琴、笙、中胡、拉阮、云鑼、大鑼的中型民族樂隊的演奏形式,還有大型民族樂隊的演奏形式,不同的演奏形式各有特色。

  在音樂欣賞課上讓學生了解并欣賞這首優(yōu)美的民族音樂作品,有利于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協(xié)調發(fā)展。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把音樂知識傳授、音樂能力培養(yǎng)及審美教育有機地融為一體。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春江花月夜》的藝術構思非常巧妙,隨著音樂主題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在漸漸變換:時而幽靜,時而熱烈,展示了大自然景色的變幻無窮。在教學中,筆者根據《春江花月夜》詩情畫意的內容,為每一樂段創(chuàng)設不同的音樂情境,讓學生在這種融視覺藝術、聽覺藝術于一體的音樂欣賞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欣賞興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

  例如:第一樂段“江樓鐘鼓”:落日的余暉灑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遠處江樓屹立,微風習習,耳畔響起源自江頭盡處的陣陣蕭鼓。第六樂段“漁歌唱晚”:洞簫在琵琶和木魚的伴奏下演繹出一段悠揚如歌的旋律,曲調歡快,如同從遠處晚歸的漁舟中飄來的愉快歌聲。然后樂隊齊奏,速度加快,讓人聯(lián)想到春江月夜下白帆點點、漁歌四起的情境。而最后一個樂段“尾聲”的音樂又是那樣縹緲、悠長,如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更顯優(yōu)美、寧靜。

  二、運用視頻,拓寬學生知識面

  欣賞《春江花月夜》之后,學生還需要學習許多知識點,其中就有認識琵琶這一樂器的環(huán)節(jié)。筆者要求學生在欣賞樂曲的同時,仔細辨別這首民族管弦樂曲都用了哪些樂器來演奏,由此引出琵琶這一知識點。但對于這個知識點,如果只憑教師抽象講解,學生一定會覺得很枯燥,為此筆者播放了一段琵琶獨奏曲《春江花月夜》的視頻,這其中就有琵琶演奏技巧的特寫鏡頭。在觀看這種形象直觀的視頻畫面后,再加上筆者的適度講解,學生對琵琶這種樂器的聲音特點、演奏技法等就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樣,通過觀看音樂視頻,學生在了解有關琵琶知識的同時,還知道了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和琵琶獨奏曲《春江花月夜》各自的藝術特點,從而拓寬了知識面。

  三、運用同步練唱,提高學生音樂能力

  欣賞一首音樂作品,一定要熟悉該作品的音樂主題。只有熟悉了音樂主題,才能在欣賞時更好地把握主題的發(fā)展變化,了解音樂作品所表現的內容。視唱音樂主題旋律是讓學生熟悉主題,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好方法。以往的教學就是將音樂主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練唱,但這種形式比較枯燥,又與欣賞曲目的內容相脫離。筆者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同步練唱,在學生視唱的同時配上樂曲的伴奏,使音樂畫面的內容立體豐富,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提高了學生的音樂能力。

  四、學科橫向聯(lián)系,相互滲透

  音樂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但又與許多學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美術、文學、歷史、地理等。在《春江花月夜》的欣賞教學中,筆者注重音樂與美術、音樂與文學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讓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如在講解琵琶的歷史淵源時,筆者選取了敦煌莫高窟里飛天橫抱琵琶和反彈琵琶的幾幅壁畫,使學生對琵琶的歷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在樂曲欣賞結束后,筆者讓學生把印象最深的音樂畫面用自己的畫筆在畫板上描繪出來,使他們從有形的畫面中體會無形的音樂魅力。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也是一首美麗的詩。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筆者讓學生結合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春江花月夜》來賞析樂曲;而在介紹琵琶有關知識的時候,筆者采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等來講解琵琶的聲音特點和演奏效果。

  總之,音樂欣賞教學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教師在教學生欣賞樂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將音樂、畫面、情節(jié)有機結合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鑒賞音樂的能力,激發(fā)其想象力,豐富其情感,陶冶其情操,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13

  《春江花月夜》更是我最喜愛的音樂之一,它是一支典雅優(yōu)美的民族抒情樂曲。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畫卷,一首詞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詩章。在舒緩明快的旋律中,把我們帶入春天夜晚那個靜謐甜美天地。

  那是一個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從東山冉冉升起,小舟一葉靜靜地在江面蕩漾著,和風微微吹拂,隨風的楊柳輕飏著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搖曳著溫馨,萬物浸潤在裊裊的芬芳綺旎氣息中。讓大自然將其迷人的艷麗、勃勃的生機、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春江花月夜》最早叫《潯陽簫鼓》。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種民族樂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該曲名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琵琶行》中“潯陽江頭夜送客”。盡管此曲與白詩無內在聯(lián)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輪”等不少情景,卻使人生發(fā)出詩意的聯(lián)想。后人依據樂曲的風格內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同名詩作《春江花月夜》為該曲命名?梢姶饲_實富有詩情畫意、典雅精致。

  《春江花月夜》詩的作者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他留給后人的作品雖然不多,《全唐詩》中僅存二首,正是這首《春江花月夜》,讓它號稱以“孤篇橫絕全唐”,奠定了其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

  詩人首先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寫起,“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色中,煙波浩淼,江天一色。而透明純凈的春江遠景,展現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詩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睍r空無限,生命無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現出一種遼闊深沉的宇宙意識,面對流水似的一去不復返之光陰,詩人此時又陷入了無限的感傷和迷惘,從而發(fā)出睿智曠遠的人生感嘆。接下來詩人又從“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落筆,敘寫人間游子、思婦的離愁別緒,幽獨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詩人淡淡的哀傷。這種憂傷隨著月光、流水的流淌也在靜靜的流淌。

  全詩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作結,思想蘊涵,深情緬邈,筆勢回折,跌宕多姿。令讀者陷入了對宇宙、人生深層矛盾的沉思之中。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語言優(yōu)美明快、含蓄爽朗、生動形象;哲理意趣濃郁、審美情趣高雅。它以神來之筆,將真實的生命體驗融入優(yōu)美的意象中,在淋漓盡致的飛灑里,營造出了一個空靈純美的詩歌意境。特別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哲辨之思,超然之想。讓人沉吟再三,教人蕩氣回腸。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春江花月夜》此曲調創(chuàng)始于陳后主,被列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類。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樂社團將它改編成一首民樂合奏曲,并根據此樂曲詩情畫意的內容,給它取名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樸和諧、雍容典雅、節(jié)奏平穩(wěn)、音韻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現實與浪漫相結合手法,表現了深遠恢弘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與唯美的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構思非常巧妙精致,隨著音樂主題的搖曳變化和起伏發(fā)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恬淡,時而熱烈奔放,將大自然更換不已勝景,變幻無窮的色彩一一呈現。

  春江花月夜》音樂意境優(yōu)美,韻律諧婉流暢,樂曲結構嚴密。它的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都采用一種叫“換頭合尾”的民間音樂表現手法,都有同一樂句出現的結尾。聽起來十分和諧。能從各各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所要表現的主題內容。

  全曲有10段,分別是: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漱、唉乃歸舟和尾聲。

  唉乃歸舟是全曲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強,層層遞進,如春風鼓蕩,激動人心。這段音樂的描繪的是小舟歸途,劃船還家的歡快、槳擊浪涌聲響徹江面,達到了情緒意與境的頂峰。隨后音樂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繼而回復到平靜、輕柔之中,然后便轉入尾聲。

  尾聲的音樂是那樣飄渺、悠長,表現出的人休漁息特別到位。好象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使人沉湎在這迷人的詩畫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作為十大中國古典名曲之一,是民族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人音樂。它融入了一些哲學、美學的范疇,其對民族音樂有深遠的影響,它所追求的如:“中正平和、清微淡遠”的意韻美: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希求“天人合一”、返樸歸真的自然美等等,被廣泛的融合和傳承。

  《春江花月夜》這首作品,絕不僅僅是作者流連山水、玩撫風月花草而已。透過樂曲精美的情景描繪和樂理表現,能讓我們感悟到作者面對遼闊江天,那“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自然景物所發(fā)出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無限深沉的感嘆。

  《春江花月夜》通過澄江、明月、偏舟、春花的描繪,它既贊美了祖國大好山河的秀麗景色,又流露出詩人那一絲淡淡的傷感。這首長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作品達到了觀照宇宙、風物與人生這樣一個哲學高度,達到了人情與風情、生命與自然的親密交流,合二為一的審美化境。

  《春江花月夜》讓我們陶醉于音樂的氛圍之中,樂曲的情感是那樣豐富、那樣真切,給人以整個心智都呈現出的一種敞亮的狀態(tài),讓人非常主動、生動、自然地感悟,捕捉到音樂的妙機與蘊藏,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從而在深層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義。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14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典音樂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國古典音樂經典中的經典。這是一首典雅優(yōu)美的抒情樂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西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jié)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xiāng)的風姿異態(tài)。

  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此曲擴展為10段,分別為:一、夕陽簫鼓;二、花蕊散回風;三、關山臨卻月;四、臨水斜陽;五、楓荻秋聲;六、巫峽千尋;七、簫聲紅樹里;八、臨江晚眺;九、漁舟唱晚;十、夕陽影里一歸舟。各分段標題是:回風、卻月、臨水、登山、嘯嚷、晚眺、歸舟。《春江花月夜》意境優(yōu)美,樂曲結構嚴密,旋律古樸、典雅,節(jié)奏比較平穩(wěn)、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現了深遠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此曲音樂的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的結尾都采用同一樂句出現。聽起來十分和諧。在漢族民間音樂中,這種手法叫“換頭合尾”,能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表現的內容!洞航ㄔ乱埂窐嬎挤浅G擅,隨著音樂主題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時而熱烈,實現了大自然景色的變幻無窮。

  第一段“江樓鐘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然后,樂隊齊奏出優(yōu)美如歌的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和“風回曲水”的意境。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進入第五段“水深云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tài)。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歸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強,激動人心。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欸乃”,由遠而近的意境,達到了情緒的頂峰。

  隨后音樂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復到平靜、輕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轉入尾聲。尾聲的音樂是那樣飄渺、悠長,好像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沉湎在這迷人的詩畫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15

  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后,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jié)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xiāng)的風姿異態(tài)。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第一段“江樓鐘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然后,樂隊齊奏出優(yōu)美如歌的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片段1)。 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片段2)和“風回曲水”的意境。 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進入第五段“水深云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tài)。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唉乃歸舟”,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唉乃”,由遠而近的意境。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春江顯得更加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回味無窮。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16

  民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樂曲中的瑰麗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搖曳的迷人景色,展現在聽眾面前。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榮華。水光云影奇詭變幻。這一情狀宣之于樂,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動人美景,給聽眾以無比的藝術享受。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帶有小標題,符合我國古典標題音樂的傳統(tǒng),這十段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棹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不論從總標題,還是從前九個小標題,抑或從樂曲演奏、音樂本身,都充滿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味。意境悠遠、鐫滿詩情、極富畫面感、音韻充滿想象的張力、詩畫樂一體,等等,這些都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觀照點。而這一切,也都鮮明地體現在了《春江花月夜》這首民族性的樂曲中。

  第一段江樓鐘鼓,由琵琶靜靜地奏出擊鼓的節(jié)奏, 由慢漸快, 模仿鼓聲。緊接著, 幽雅的簫聲也加入進來, 一時簫鼓齊鳴, 飄蕩在夕陽殘照的平靜江面上, 古箏奏出流暢的琶音。描繪出夕陽映照江面,熏風拂水漣漣的良辰美景。這一小段起著全曲引子作用的簫鼓之聲, 仿佛在召喚著人們駕起小舟, 來遨游這美麗的春江。樂隊齊奏出具有江南風格的音樂主題,靜謐、低回、婉轉如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和。

  第二段月上東山和第三段風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題作了變化發(fā)展, 在絲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時透出領奏樂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彈奏出的華麗流暢而搖曳起伏的曲調, 猶如微波蕩漾, 分外多姿。月上東山將第一段主題音樂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進。由自由模進模擬出徐徐上升的動感,描繪出明月由東山升起,在云影中時隱時現、游移出沒的場景。這段曲調優(yōu)美如歌,旋律線呈現波浪進行。琵琶、二胡、古箏、洞簫齊奏音色和諧。末尾由洞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訴,令人情思悠遠、浮想聯(lián)翩。風回曲水可視為變奏之二,只有六小節(jié)長度,卻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樂元素,在層層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勢,在上五度自由模進,旋律線起伏增大,極富推動力,恰似江風拂動水面,水波瀲滟,徐徐擴散的動感。

  第四段花影層疊。在這一段中, 琵琶領奏以突然加快的十六分音符進行與二分音符的長音,組合成先緊后松、逐級向下模進的四個樂句, 打破了樂曲的平穩(wěn)進行, 表現出兩岸花影搖曳, 倒映水中, 突然一陣清風拂起微波, 弄亂了水中的花影,層層疊起。隨后又回到原來的速度, 以合尾結束。這一平中出奇的處理, 使樂曲顯得生機盎然,充滿情趣。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陣風來,水中倒影隨波搖曳,紛亂層疊,此段即是刻畫了這樣一幅場景。

  第五段水云深際。主題旋律基礎上的第四變奏,頭尾與主題基本相同,音樂在主題的核心材料上展開。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樂器在中低音區(qū)運行,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畫中的重彩描繪出江面濁浪起伏,江水滾滾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現,如同明月?lián)茉企E然一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如同江浪退去,月懸中天。此時,樂隊齊奏,古箏以快速的撥弦模仿流水,由洞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則好像水鳥在云際飛翔,時而在浪花上飛掠。此景江天一色,動靜相宜,幽深壯闊。樂段中間, 透出了琵琶清澈的泛音, 余音裊裊, 使這一段的意境更為深遠。

  第六段漁歌唱晚。琵琶與簫領奏出如歌一般的旋律, 樂隊在句尾加以應和, 并在強拍休止時加上木魚的輕輕一擊, 使音樂十分生動有趣, 猶如白帆片片,漁子晚歸, 一唱眾和, 歌聲四起的生動情景。這一主題樂句不斷向下模進, 造成了有規(guī)律的動感, 也使人聯(lián)想起漁民們搖櫓時的節(jié)奏和神態(tài)。后半段變換了節(jié)奏和速度, 同前面形成對比,顯得十分豐富, 尤其是生動靈活的休止時木魚敲出的清脆聲音, 使樂曲大為生色, 漁民們怡然自得的情緒, 躍然弦中。

  第七段洄瀾拍岸。先由琵琶領奏以掃輪的技法由慢漸快、由弱漸強地奏出一串八分音符, 頓挫有力, 情緒層層推上, 生動地表現了風涌波起時輕濤拍岸, 水石相擊之聲。緊接著, 樂隊樂隊全體進入,猶如群舟爭先恐后歸來以較強的力度和較快的速度承接琵琶, 氣勢宏大開闊, 形成了一個小高潮, 造成小高潮后情緒回落仍由琵琶獨自彈奏,慢彈輕挑,漁舟競過,水面歸于平靜。為后面的全曲高潮作了一個鋪墊。

  第八段橈鳴遠瀨和第九段誒乃歸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這兩段旋律基本相同, 主要以兩小節(jié)一為單位的音型加以遞升、遞降式的模進, 音樂從輕、慢開始, 漸漸加快速度、力度, 形成一種具有推動力的起伏, 情緒也越來越歡快、熱烈, 最后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形象地描繪出在月移星稀、夜色深沉之時, 江中游舟紛紛盡興而歸, 櫓聲、水聲混成一片的此起彼伏的生動情景。高潮以后, 這一樂段也以合尾樂句結束。

  第十段尾聲, 歸舟遠去,萬籟俱寂,由琵琶、二胡、大胡和簫奏出十分優(yōu)美的旋律, 這也是合尾樂句的變化。夜深了, 歡樂喧鬧的春江現在變得那樣地寧靜和美麗, 惟有那銀色的月亮俯視著這青山綠水, 隨著低音大鑼的輕輕一擊, 樂曲余音裊裊地結束在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之中。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17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賞析】

  當古曲《春江花月夜》優(yōu)美的旋律響起,就將心靈帶入了江南春江月夜那旖旎的風光之中。隨著樂曲在耳畔翩躚,眼前不覺浮現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春,柔曼清麗;江,流連婉轉;花,艷麗迷朦;月,空明高遠;夜,靜謐憂郁。

  夕陽西下,春風吹拂的一江春水,漁舟清蕩。晚霞未退,已是皓月當空。

  仿佛等了千年,這如水的音樂飄然而至,浸漫著唐詩風韻。

  有江、有月,花枝顫動,衣袂飄搖。流淌的姿態(tài),漫過歲月,漫過心海。一段紫竹,幾聲琵琶,手指輕靈,音韻裊娜而出,激起層層漣漪。

  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江樓鐘鼓催人回。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一個是盼歸的人兒在明月樓上凝眸遠眺,一個是搖櫓的人兒在茫茫煙波中欸乃歸舟。

  江畔柳絲在夜風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風的撫摸下含笑點頭,木漿攪碎了江中漁船的倒影,水波托著那蕩漾的輕舟。

  水深云際,小船在搖曳著,音樂在搖曳著,江水在流淌著,樂韻在流淌著。洞簫嗚咽,琵琶錚錚,胡琴咿呀,木魚的篤,好一番浪花飛濺、洄瀾拍岸的景象。

  聽你,需闔雙目,凝心神,于是,有云、有雨、有風、有月,有殘星在天,有雁鳴聲聲,有漁火點點,有花影綽綽。燈影槳聲中,蕩漾著,是水,是舟,是隨風飄來的一曲漁歌唱晚。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18

  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優(yōu)美動聽的民族器樂曲,是我國音樂寶庫中的瑰寶。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榮華,水光云影奇詭變幻,這一情狀皆可宣之于樂,以傳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樂詩畫,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廣闊胸襟和剛直不阿的高尚情操。本文以《春江花月夜》為例,對其欣賞方法作如下介紹:

  樂曲源流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獨奏曲,原名叫《夕陽簫鼓》,見于已故琵琶演奏家吳婉卿1875年的手抄本。至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國收入所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更名為《潯陽琵琶》,這時樂曲已發(fā)展為十段,由李芳園分段標以“夕陽簫鼓、花蕊布迥風,關山臨卻月、臨山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干尋、簫聲紅樹里、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里一歸舟”等十個詞藻華麗的小標題。以后又有人將曲名改為《潯陽月夜》、《潯陽曲》。

  樂曲以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琵琶行》的詩意“尋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蘆花秋瑟瑟”相聯(lián)系而成曲的。雖然標題與《琵琶行》中詩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灑還獨傾”相似。但樂曲情趣已超脫“楓葉蘆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別,而強調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

  意詩意趣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較為典雅、輕快、細膩、流暢,并具有綿延起伏和級進等特點。

  箏曲移植

  古箏獨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移植,是以琵琶獨奏曲《夕陽簫鼓》為依據,先從曲調入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則下集中發(fā)展。在繼承發(fā)揚古箏傳統(tǒng)技法的基礎上,著意在音質、音色、力度,速度的對比變化等方面下功夫,同時又較好地刻劃調度了古箏的托、擘、抹、挑、連重托、大小勾搭、套指、滾、拂、撥、搖、撮、及壓、按、滑、吟、點、空、走、弱、音、制音、“流水”等不可取代的藝術特色,使諸種手法之間,能相互巧妙地的配合,承接自如,為演奏者提供發(fā)揮藝術才華的可塑性,使樂曲增加了色彩,豐富了表現力。在曲調的進行中,各種技巧的施展,往往在節(jié)奏上形成對比,大有“你簡我繁”,我簡你繁”和向更高一層,深一層的“由簡入繁,簡中盡是精華點”的藝術情趣發(fā)展,聽起來慢得情聯(lián)而不絕,緊得意蓄而斷。做到取意干凈利落,絕無客聲,對比流暢而多變,節(jié)奏急而不亂,緩而不斷,音質響如金石,輕而不浮,力求圓、潤、甜、脆的美聲,弦必匹配、指必抓尖,因曲求音,優(yōu)選彈點。運用剛柔虛實,脆中之力,明確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的要求,著意高潔雄美。在練習過程中百練知其妙趣,千練習得其趣妙,萬練則忘其為古箏之聲。

  古曲《春江花月夜》氣韻優(yōu)雅,刻畫入微,既有繼承,又有出新,于悠揚秀美中見氣勢,于優(yōu)美抒情中見豪放,音樂豐滿,起伏有致,富于形象,耐人尋味。不愧為萬世流芳之本。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19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客觀的實境與詩中人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惝恍,氣氛很朦朧。也可以說整首詩的感情就像一場夢幻,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地展開著。亦虛亦實,忽此忽彼,跳動的,斷續(xù)的,有時簡直讓人把握不住寫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覺得有深邃的、豐富的東西蘊涵在里面,等待我們去挖掘、體味。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共九韻,每韻構成一個小的段落。

  詩一開頭先點出題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詩人的視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進來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訴我們那一輪明月乃是伴隨著海潮一同生長的。詩人在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長的“生”字,一字之別,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過是平時習見的景色,比較平淡!懊髟鹿渤鄙保蜐B入詩人主觀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們像一對姊妹,共同生長,共同嬉戲。這個“生”字使整個詩句變活了。三四句:“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滿的樣子。江海相通,春潮渙渙,月光隨著海潮涌進江來,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隨到哪里,哪一處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

  接下來:“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边@四句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來襯托月光的皎潔!胺嫉椤保褪巧鷿M鮮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說江水繞著生滿鮮花的郊野曲折流過,明月隨江水而來,把她的光輝投到花林上,仿佛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兒。“空里流霜不覺飛”,因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飛反而不能察覺了。古人以為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好像雪一樣,所以說“飛霜”!巴∩习咨晨床灰姟,是說在潔白的月光之下,江灘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寫天上,一句寫地上,整個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凈化了似的。從這樣的境界,很自然地會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著說:“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連一粒微塵也看不見,只有一輪孤月高懸在空中,顯得更加明亮。在江邊是誰第一個見到這輪明月呢?這江月又是哪一年開始把她的光輝投向人間呢?這是一個天真而稚氣的問,是一個永無答案的謎。自從張若虛提出這個問題以后,李白、蘇軾也發(fā)出過類似的疑問。李白說:“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保ā栋丫茊栐隆罚┨K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這已不僅僅是寫景,而幾乎是在探索宇宙的開始,追溯人生的開端了。

  第四段由疑問轉為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無窮無盡地遞變著,而江月卻是年復一年沒有什么變化,她總是生于海上,懸于空中,好像在等待著什么人,可是總沒等到。長江的水不停地流著,什么時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來呢?詩人這番想象是從“孤月輪”的“孤”字生發(fā)出來的,由月的孤單聯(lián)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婦的期待上來:“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何況是在浦口,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更增添了許多愁緒!罢l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月光之下,是誰家的游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蕩呢?那家中的思婦又是在哪座樓上想念著他呢?一句寫游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頗有一唱三嘆的韻味。

  從第六段以下專就思婦方面來寫。曹植的《七哀》詩說:“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睆埲籼摶眠@幾句的意思,對月光作了更細致的描寫:“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蹦敲篮玫脑鹿馑坪跤幸夂退紜D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妝臺了。月光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卻又來。她是那樣的依人,卻又那樣的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币惠喢髟峦諆傻,就和我想念你一樣,你一定也在望著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鏡子似地懸在中間,我們互相望著,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到的。我愿隨著月光投入你的懷抱,但我們相距太遠了。上有廣袤的天空,善于長途飛翔的鴻雁尚且不能隨月光飛度到你的身邊;下有悠長的流水,潛躍的魚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而難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夠和你相見呢?“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彼紜D回想昨夜的夢境:閑潭落花,春過已半,可惜丈夫還不回來。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邊,想借明月來寄托相思也幾乎是不可能了。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結合在一起寫,是夢是醒,思婦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斜月沉沉,漸漸淹沒在海霧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漸漸隱去了,好像一幕戲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樣。這整夜的相思,這如夢的相思,怎樣排遣呢?游子思婦,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幾人趁著月華歸來!看那落月的余輝搖動著照滿江樹,仿佛懷著無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20

  現代作家聞一多曾經評價它“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可見其藝術魅力。因此在給學生上這首詩的時候,我試圖從一些新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希望能夠從新課改的理念中得到一些新的闡釋,也希望學生能夠真正從這首詩里面得到一些美的啟迪。

  什么是意象呢?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中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我們作為一個人,都有心靈有感情,當我們面對外在的一切物象,我們都應該有所感應,“人稟七情”是指人天生就有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看到的外在物象是引發(fā)詩人情感的事物。當人們看到了外在的物象,于是內心情感自然有了一種感受,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詩人經過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它就是意象。所謂“意象”簡單說來,可以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

  那么《春江花月夜》這篇課文中都有哪些呢?文章圍繞了“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游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所以下面將緊緊圍繞這五個意象來談詩人想表達的感情:

  一、“春”

  春天是草木茂盛,百花盛開的季節(jié),古人吟詠春風、春花、春日的句子很多。我們先來看這兩句:“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薄敖鞔喝ビM,江潭落月復西斜!鄙险n時學生很奇怪:“剛剛還說了春天潮水上漲了,為什么這里很快就春盡了呢?”我們就從作者第三部分想要表達的感情入手,“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說“春盡”,一定有他特定的感受。象李后主小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相見歡》)滿林花樹,春天這樣紅艷美好的花朵都凋謝了。多么沉痛,多么哀傷!“太匆匆”是詞人內心的悲哀和感嘆,李后主所寫得是整個生命的無常,生命的短暫。他用林花這么小的一個自然界的事物,表現了對于生命的感悟。所以我們在鑒賞這個詞“春盡”時,也要從作者的感情入手: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氨庵圩印边B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所以,這里的“春”指的是游子的青春。古人還有很多詩句寫到“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意思是:縱有令人愜意的美好的時光,美麗的景色,卻沒有欣賞的心思,值得高興的事。例如因為杜麗娘另有心事,傷感于眼前美景無人欣賞,恰如她關在深閨大院無人愛慕,不禁吟出“良辰美景奈何天”。還有賀鑄也曾寫過“錦瑟華年誰與度?”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二、江

  本詩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開始寫起,一直寫到“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從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這種波瀾壯闊的美景寫起,一直寫到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江水滔滔,似乎在訴說著宇宙時間的永恒和人生短暫易逝。我們來看這兩句古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語出《論語》?鬃诱f這句話時是有流水這個背景的,故后人多用來指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澳昴隁q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張若虛感嘆江水長流而人生短促,把寫景與哲思融為一爐。而這一句“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寫的是江水不僅帶走了春天,也帶走了游子的青春、希望、憧憬,所以這里的“江水”是寫的時間、青春、韶華。

  三、花

  本文中前面的“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是純粹寫景,不難理解。那么這句“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里面的“落花”怎么去理解呢?古人見落花而傷懷,大多因移情所致,從落花想到自己,折射出對人世短促的感傷。唐陸龜蒙的《惜花》:“人壽期滿百,花開唯一春。其間風雨至,旦夕旋為塵。若使花解愁,愁于看花人!痹娙藶榛ㄉ睿翘孀约旱奈磥頁鷳n。宋朝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币彩沁@種傷感的情調。 “人生天地之間,若如白駒之過,忽然而已!甭浠ㄒ话愦砹巳松牧魇拧M蹙S的詩《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這句詩抒寫了春天的月夜鳥鳴澗中的幽美虛靜的境界。在空闊寂靜的山澗里,桂花紛紛地開,又紛紛地落,夜里春山尤其寂靜!奥浠ā庇袝r也抒寫閑愁。而在本文中,“落花”之意,這兩者兼有,既有對生命流逝的感傷,也有春盡時的閑愁,從“閑潭”二字可看出,并非潭水不知感傷,而是主人公心中的因別離而產生的閑愁。

  四、月

  “月”的意象在這首古典詩詞中,運用得十分廣泛。有的詩句以“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如:“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痹谔竦e適、樂觀曠達的詩人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閑自在的代名詞。 他以明月來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超脫曠達的情懷。有的詩句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之感。如:“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 華流照君”。在遠離家鄉(xiāng),遠離親人者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或是寄托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或是蘊含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有的詩句以“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如:“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寄寓了主人公的身世感傷和離別之苦。還有的詩句以“月”蘊涵時空的永恒, 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常常引發(fā)詩人們的哲理思考:“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暫和渺小。在他們的詩歌中,月亮這一意象成了亙古不變的象征和世事變遷的永恒見證。但是作者并非象前人那樣頹廢消極,而是認為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讓我們看到作者精神的積極。

  五、夜

  春水、長滿鮮花的原野、樹林,江天一色,都被夜色籠罩,一切顯得安靜、美好!盁煿夥饕股保按涸吩屡峄,竹堂侵夜開”,“薄薄春云籠皓月,杏花滿地堆香雪”,都凸顯了春天夜色的美好,朦朧。

  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通過對《春江花月夜》詩歌教法的新的嘗試,我相信學生會對生命、自然都有更多一些體悟方法,不僅僅是字面上,而是從中國古典詩歌的精神內涵里汲取營養(yǎng)。“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從中國古典詩歌源頭上去解析這首詩歌的意象,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那纖塵不染的月色美景、那杳渺悠遠的宇宙哲思、那纏綿不盡的離愁別思。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21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兩句是說,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卻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滾滾大江,急急奔騰遠去。春江流水,隱含著離別相思的情懷和人生短暫的感慨。清麗婉轉,意蘊深沉。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象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窮已:窮盡。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種版本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見:只見、僅見。

  悠悠:渺茫、深遠。

  青楓浦上:青楓浦 地名 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邊。

  扁舟:孤舟,小船。

  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月徘徊:指月光移動。

  賞析

  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的七言古詩《春江花月夜》,千百年來,使無數讀者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千古名篇,“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贝、江、花、月、夜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具有強烈吸引力的奇妙的藝術境界,寫得景物清麗,意境深遠,韻律和諧婉轉,語言優(yōu)美流暢,極富音樂之美。

  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yōu)美,膾炙人口。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22

  夜深人靜,明月安靜。

  紗般的月色照在春江上,而江水不與它共靜。江水折射出一道道冰藍的光,與透明的黃色的月光交織,沉靜,靈動。

  春,充滿生機,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是五彩斑瑯的,藍色——希望的象征,綠色——生命的使者,紅色——激情的橫溢,黃色——淳樸的風情。春讓生命更加更富有那特有的活力!

  江水一波一波的涌動,閃出一絲倒影,這影正披著月光在江畔輕動,不知為了什么。滔滔江水,綿綿不絕。不論那江水是清澈或是渾濁,它們始終不變,伴著那與泥土擊打的節(jié)拍,向那擁有極大魅力的東方奔騰而去。它的存在給人類帶來了幸福,它的活力給人類帶來了啟迪。

  花,那一朵嬌嫩的小生命有著別有的美麗色彩,它嬌嫩,它堅強。它的美麗靠的是完美的組合:花瓣的色彩,花蕾的香味,綠葉的襯托,花莖的支撐。這難道不是真理嗎?團結才能讓力量煥發(fā)光彩!

  月,在那幽靜的夜晚,一輪輪的圓月將指引你走向了前方。它富有美麗而神奇的傳說,在漆黑的夜晚,月給你的不僅僅是光明,它還能給你帶來絲絲的慰籍,它用太陽所賜給的光為人們無私的奉獻著,它是必不可少的大自然的遺物。月依舊照進樓中,在妝鏡臺前晃悠。月徘徊,離人徘徊。欲揮月而去。月確乎不走。離人不勝愁,將簾卷月,簾卷而月不卷;月照砧上,拂之欲去,水去而月不去。

  夜,靜的可怕,對黑色的畏懼是人天生的?墒侨羰菦]有了它,你將無視白色的存在了,你也不將知道看不到五顏六色的痛苦。夜給人們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使你只能夠看見大概的輪廓了,你需要在無邊的黑暗中摸索,向你的目標前進!

  春江花月夜,讓你盡情得體會那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23

  風、起了。郊外的芳甸,泛起層層波浪。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氣散發(fā)開來,縈繞身旁。不聞歸鳥啼鳴聲,只聽江水拍沙岸。望向天邊,夕陽那最后一抹殘紅也漸漸褪去了,卻換得點點孤星與皓月當空。江潮連海,海共潮生。

  這是怡人的景,可缺少歡喜的情。只我獨哀在這春江花月夜中。

  我想問這奔流的水啊,你為何這般急去?你滿載著那月光,滟滟向東千萬里,只是為了融入大海嗎?難道大洋彼岸有你所相思之物?

  我想問這皎潔的月啊,你為何這般純潔?你孤獨地懸在天邊,將鮮花與樹林照得晶瑩如雪,只是想給這個世界鍍一層銀霜嗎?難道當初那個在江畔望月之人,至今還未尋見嗎?

  我不知,是應為這江水的積極而喜,還是應為那孤月的寂寞而悲。

  我在默默的冥想,想著遠方的她,是否也會有如此的惆悵。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在這同一輪明月上,都有彼此的相思與期盼。月光走過廳堂,悄悄爬上了妝臺,月影形成一雙眼,眼中滿是思念與熱愛,就這樣,靜靜地看著她。也許是我的眼神太過于熾烈,也許是她的相思太過于急切,相顧無言,落下淚千行。實在無法忍受這思念的煎熬啊,閉上門窗,拉下卷簾,卻怎奈何這愁緒已然滲入心頭,無法消除。

  鴻雁不停的翔,卻終飛不出這無邊的月光;我用江水不斷的澆淋,也沖不盡滿身的凄涼。

  起霜了,與汀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辨不分明了。為何我不能化作這霜,伴著月色,飛到她的身旁。

  奔流的水啊,我求你,求你夾著我的愁思,一同向東流去。

  明亮的月啊,拜托你,拜托你映出她的模樣,與我共銷這萬古情愁。

  花落月潭,春光將盡。乘月不歸,情何以堪……就讓離愁伴著殘月余輝,散落在這樹林里吧。

  春去,江流,花落,月孤,夜、傷、人……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 篇24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詩人張若虛所作。詩人張若虛遺留下來的詩僅兩首,《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之一。張若虛所創(chuàng)作的《春江花月夜》以其詩歌意境美背廣大文人學士所喜愛和傳誦,因而得以流傳千古。詩人張若虛以其“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詩使上的大家地位”。

  《春江花月夜》的體裁是長篇歌行體,采用的是樂府舊題。此詩雖為舊題,但作者用其獨特的才情和能創(chuàng)造力使舊題化腐朽為神奇,讓舊題產生了新內容,新意境,創(chuàng)造出了“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了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

  從詩歌《春江花月夜》題來賞析。該詩的題目就開門見山的給出“春”“江”“花”“月”“夜”五種物象組合成的畫面。且這五種物象組合在一起非常和諧自然,沒有帶一點凡塵,無任何雕飾。如果能身臨其境會感覺這是一幅動靜結合的畫面,“花”“月”都是靜景,而只有江是動景,因而《春江花月夜》這題給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生動的畫面。該題首先給人以誘發(fā)和開拓了審美想象空間。

  詩人在詩的開頭寫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艷艷水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婉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散;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的景色,也即是詩人先從春江月夜的寧靜美景入筆。這幾句詩歌與題《春江花月夜》相呼應。詩中“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則與題中的“春江”與“月夜”相照應,而“江流婉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散。”中的“花林”則與題中的“花”相照應。前四句詩作者不僅入了題,還寫出了在月色中,煙波浩渺而透明的春江與海水連成一體,伴隨著海潮的上漲,月亮也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線徐徐升起的壯觀場面,月光靜靜地瀉在海面與江面,隨著海浪蕩起水波,水波著成同心圓一圈圈的蕩漾開去,水波和月光結合則江面于海面是波光粼粼。因此詩人寫出月光下春江的遠景,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而后一句“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則寫出了天與地的空曠與遼闊,而且還寫出了月亮的完美完美無瑕與夜晚的寧靜和諧的自然風光。作者寫景的詩句一塵不染,超凡脫俗,仿佛把人帶入了夢幻般的仙境。詩句營造出了無限的意境。

  詩人在感受這美景的同時,詩人也不乏對人生和宇宙進行思考一番。因此,詩人因景生情,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長江送流水!痹娙擞迷O問的形式來表達他時間和宇宙的思考。詩人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與長時間觀察、體悟、總結后,詩人發(fā)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詩人面對光陰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則表現出一種迷茫,還帶有一絲感傷。我的體會是詩人想到“春江”“花林”“皎皎明月”的美景,再聯(lián)想到隨著光陰流逝自己會慢慢變老,總有那么一天再也無法見到人士如此之美景。

  這首《春江花月夜》前面的詩句寫景與后面詩句抒情相結合,從而使整首詩呈現出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境美。詩人由寫美景到經過自己的思考,聯(lián)想到是空的無限,生命的無限,最后再想到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通過這樣對比,詩人的詩句使我體會到人生苦短,一個人與整個人類的歷史和整個宇宙相比人顯得是那么渺小,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詩人由寫景升化到抒情,寫人生哲理,則使詩的意境更加深遠,耐人尋味,給讀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間,使讀者也隨著詩人一起思考人生。

  最后,詩人從“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開始,轉而敘寫人間游子思婦的離愁別緒,明凈的詩中,融入了一層淡淡的憂傷。這種優(yōu)美而來的傷,隨月光和江水流淌于心上,徐緩迷人。當全詩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收束時,仍有一種令人回味不盡的綿邈韻味。

【《春江花月夜》名曲賞析(精選24篇)】相關文章:

《春江花月夜》古箏名曲簡介10-31

春江花月夜賞析「精選」11-04

精選春江花月夜曲子賞析10-27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精選5篇)04-11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精選7篇)03-18

《春江花月夜》唐詩賞析01-04

《春江花月夜詞》賞析09-01

《春江花月夜》詩賞析12-29

古詩春江花月夜賞析11-11

春江花月夜美文賞析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