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岳陽樓記》導讀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对狸枠怯洝烦搅藛渭儗懮剿畼怯^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岳陽樓記》導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蘇州吳中區(qū))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仕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仁宗時,曾率兵鎮(zhèn)守延安,抵御西夏,西夏不敢進犯,說他“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他做參知政事后。曾提出均田賦、修武備、減徭役、擇長官等十條建議,因受當時保守派的反對未被朝廷采用。慶歷四年(1044)被罷參知政事,離京出任鄧州、杭州、青州等地方長官。后在赴穎州途中病死。死后,贈兵部尚書,賜謚文正。后人評說:在中國文學家中,有“出可為將,入可為相”的資格能力的屈指可數(shù),而范仲淹當之無愧。
岳陽樓,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開元四年(716),歷任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大臣的張說被貶官至岳州(今湖南岳陽)。他在岳州西城門上修了一座城樓,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為岳陽樓。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又為之改觀。新樓增其舊制,樓壁上刻有《臨洞庭湖》(孟浩然)、《登岳陽樓》(杜甫)等詩句。滕認為“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為著。”于是滕請名家作《洞庭晚秋圖》,連同親擬《求記書》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仲淹沒辜負朋友之托,欣然動筆,寫下了此千古絕唱――《岳陽樓記》。
本文題目雖為“岳陽樓記”,但不是一般記敘性散文,而是一篇隨情化景的寫景抒情散文。因具有歷史文化含義,故有學者名之日歷史文化含義的散文。下面是從美學角度試對本文進行賞析。
一、景物的動態(tài)美
洞庭湖古稱“云夢澤”。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澧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洞庭的意思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綺麗。今岳陽樓主樓旁邊“懷甫”、“三醉”、“仙梅”三座輔亭之――三醉亭,據(jù)說是為神仙呂洞賓在此樓飲酒三醉之韻事而建。還有唐傳奇《柳毅傳》中洞庭君、龍女等人物形象,屈原的“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和柳禹錫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等詩句,無不給洞庭涂上了神奇而優(yōu)美的色彩。而在趙宋王朝普遍患有“軟骨病”的時勢下。追求陽剛之氣、推崇雄健之風的歷史重任便自然落在范仲淹身上。范倡導對文風的改革:“國之文章,應于風化。風化厚薄,見乎文章。”因此,《岳陽樓記》描寫的景物是何等壯美。
請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其中一個“吞”字不僅點明洞庭作為長江中游吞吐湖泊的特征,而且完全使之人格化了,“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從空間上寫其壯美,其后者從時間上寫變化。僅僅二十二個字就把“岳陽樓之大觀”展示在讀者面前。再看那氣勢萬鈞使人產(chǎn)生悲情的景象:連綿的雨紛紛漂灑下個不停,接連幾個月不放晴,“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前行,“檣傾楫摧”: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厲聲吼叫,猿猴尖聲哀鳴。這樣的描寫給讀者的難道不是一種帶有剛性、壯闊、浩大、雄奇色彩的動態(tài)美嗎?
二、語言的音樂美
本文首段有一句:“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這里所指的“賦”是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節(jié)奏、韻律,兼具詩歌與散文的特點,在漢代特別盛行,以后或向駢文方向發(fā)展,或進一步散文化。假如你讀到張衡的《歸田賦》:“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鴿鷓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便會被這清新和美的“體物的文字”所吸引。從《詩經(jīng)》到曹操的樂府詩(四言體特好),再到北宋大眾化讀物《百家姓》、《千字文》,四言體韻文有其獨特的魅力。柳宗元在《乞巧文》中贊賦體語言為“駢四儷六。錦心繡口”。范仲淹在本文中運用賦體語言也不足為奇了。
請讀本文第四段:“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其中有對偶,也有借代,可謂極有文采;與上文張衡《歸田賦》中韻律基本相同,讀之如聞古箏或琵琶之聲。悅耳動聽。從總體看,韻散結合,有松有緊,這就構成節(jié)奏感?傊,本文節(jié)奏鮮明。音調(diào)和諧,具有讓人洗耳恭聽的音樂美。
三、結構的布局美
本文全篇三百六十八字。分六段。第一段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應滕子京的囑托,為新修岳陽樓而寫記。其中一個“謫”字是關鍵,它貫穿全篇。第二段概述岳陽樓上遠眺所見的洞庭湖的壯觀景象,轉入登臨者的覽物情懷,以引起下文。岳陽樓地處交通要塞,“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設問,簡捷而自然地把文路拓展開去,引出下面洋洋灑灑的文字,足見先生謀篇布局之巧妙。
第三、四段,一寫遷客騷人之悲。是覽物之情而憂者;二寫遷客騷人之喜,是覽物之情而樂者,作者用“若夫”引出景物描寫,形象地描繪一個陰冷險惡的環(huán)境。如此的自然環(huán)境,我們不妨當作一種象征來看亦可。接著又用“至若”來銜接,描繪出洞庭湖與前者不同的春光明媚的動人畫面。這兩段布局相同,都是先寫眼前看到的景,后寫觸景而生的情;寫景部分,都是先寫白天,后寫晚上。與上文“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句互相照應。并深寓著中國古代“陰陽兩極”的哲學命題,形象地昭示了人類社會及人生道路陰暗與光明的矛盾發(fā)展歷程。這兩段不是作者對洞庭湖的客觀描述,更不是個人的即景抒情,而是作者代替“遷客騷人”設想出來的主觀感受,以此作為其“覽物之情”必有“異”的論據(jù)。正如二吳在《古文觀止》中所論:“上寫悲喜二段。只是欲起古仁人一段正意。”也就是說自“霪雨霏霏”之景而生“悲”,“春和景明”之狀而生“喜”,以及后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構成了雙重的對比。
作者在第五段中借“古仁人之心”以抒發(fā)自己的正面見解和政治抱負,總收全文。體現(xiàn)宋代文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注重哲理思考的共性。這段是全文重點。先生擲地有聲地中心論點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既是對革新派好友滕子京的勉勵,也是他自己改革時政的決心和抱負,堪為全文警句和點睛之筆。“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結句,仍緊扣一個“謫”字,含蓄別致而一往情深。末段則交代作記的時間,讓本文定格在歷史長河的重要港灣之中。從“時間”起筆,到“時間”收筆,中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特別濃墨重彩鋪寫而就的第三、四段平行對比;如此首尾統(tǒng)一、詳略分明的結構,猶如織出錦繡的梭子精致而完美。
四、情操的真誠美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讓我們聆聽先生那先憂后樂的拳拳心語: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憂樂俱在天下。孟子不是說過:“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的憂樂觀便由此而生發(fā)出來。但注入了更為強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犧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種濃厚的悲劇意識。《古文觀止》編者評論說:“以圣賢憂國憂民心地,發(fā)而為文章,非先生其孰能之。”
慶歷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此時此刻,也許先生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自己四十年前在淄州澧泉寺中攻苦食淡的艱難生活,那時的他不是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其志也”?也許他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在關中親眼目睹的病尸遍野的悲慘情景,那時的他不是慨然發(fā)誓:“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大丈夫當以利澤民生為務”?也許他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十年前他為指斥宰相呂夷簡結黨營私而大膽向仁宗進獻《百官圖》的場景,結果他被罷吏部員外郎。遷知饒州。那是他政治生涯中再次被貶離京了吧!
本文寫后的幾件事。足見先生言行一致。情操之真誠。一是他在晚年將全部積蓄購置義田,用以周濟民眾。二是在杭州任知州時,曾有人建議他在西湖旁造房以作日后頤養(yǎng)天年之用。他斷然拒絕說:“西湖乃天下之西湖。我豈能與民爭利,將寶地占為一家私有。我所擔憂的不是日后無立足之地,而是一日去職后如何去為人”。……先生的憂患意識真讓今人嘆服!
孔子云:“有德心有言”。林語堂則從“德行”高度論述文章第一要義是“誠”:“必不愧有我,不愧人之見我真面目,此種文章始有性靈有骨氣。”看來范先生的文章當屬“有性靈有骨氣”之文。
在范仲淹誕辰102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學習他的“為人”作風以及他倡導的文風吧!現(xiàn)引錄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中詩句于此作結:“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岳陽樓記》導讀】相關文章:
古詩導讀活動07-12
《沁園春·長沙》課文導讀10-02
古詩《登高》的主編導讀09-06
林清玄《從容彼岸是生活》導讀09-05
《魯迅自傳》導讀練習及答案07-26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導讀08-19
《將進酒》導讀設計(推薦)04-21
關于老人與海的課文導讀05-27
岳陽樓記09-10
岳陽樓記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