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韓愈師說體會(精選7篇)
韓愈的《師說》是流芳千古的名著,詩中的哲理也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對韓愈師說的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韓愈師說體會 1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議論文,有著卓越的見解和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在本篇議論文中,作者運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通過反復論辯,申明了為師的性質與作用,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原則,批評了當時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俗。此文是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借此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階層,有著鮮明的針砭時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文章體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xiàn)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推動了樂于從師善于學習的社會風氣。
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在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可以為官。因此,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尊“家法”而鄙師的心理。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并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是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nèi)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chǎn)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與發(fā)展,主張“文以載道”,并且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韓愈師說體會 2
古代的孔子被后人尊為圣人,他的思想觀點是否就十全十美、白璧無瑕呢?我們是否就該趴在他的跟前唯唯諾諾,對他的思想觀點照搬不誤呢?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我們就成了韓愈在文章中所反對的“官盛則近諛”了。我們都知道,這樣做是過于絕對化的。我們對于圣人的思想和觀點也要客觀地加以思索而不能盲從。例如,孔子對從事耕作的勞動人民是很看不起的,我們就不該支持他的這種觀點。對農(nóng)人那種大地般淳樸、寬厚和善良,我們很有必要好好學習,不管它是不是圣人、官人。
小孩子也有些方面是我們所不及的。一次,六歲的小表妹指著河中因凸石而撞擊出的水花說:“看,它們在跳舞,還唱著歌兒呢!”我為她能觸發(fā)出如此生動活潑的語句而驚奇,早已被生活磨擦得庸俗的我對她的那份純真放射出的亮麗真的望塵莫及。
通過《師說》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們就應當學習,不管它來自什么人的身上。不管什么樣的.人,總會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既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棄向他學習,也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對他不完美的一面毫無批判地奉迎接受。我想這就是《師說》所要告訴我們的吧。
對韓愈師說體會三
“弟子不必不如師,是不必賢于弟子”,這是一個真理,并不是瞎說。老師和學生并沒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在這門知識上老師高于學生,在另一門知識上,學生也可能高于老師;今天老師高于學生,明天學生可能高過老師。這也是辯證法,對里面的統(tǒng)一。老師和學生可以互相轉換,學生要向老師學習,老師也要向學生學習之處。
《禮記》的《學記》有一段著名的話,意識也和這相近:“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肴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說命’曰:‘斅學半’。其此之謂乎!”禮記的話隨著重在自反自強,不如韓愈說的更徹底。但是它所說的“教然后知困”,“教學相長”,所引的“斅學半”(就是說教學各居其半,相反而相成),就是在今天說來,也還是顛頗不破的。
做先生的必然同時做學生,或者首先做學生,像馬克思所說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這個道理說來很淺顯,但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卻很不容易承認,特別是當老師當久了的人,或者像韓愈所說的“術業(yè)有專攻”的人,就很不容易接受這個辯證法。
老師們不容易接受這個道理,倒也事出有因!暗茏硬槐夭蝗鐜煟遣槐刭t于弟子”,雖是封建思想的代表者韓愈所提出來的一個觀點,但是在封建時代卻并不通行。正好相反,“天地君親師”,在封建時代,老師是同“天地君親”在一起,居高面臨下,弟子哪里能同老師上下平等而又矛盾統(tǒng)一呢?老師畢竟是老師,師道尊嚴,神圣不可侵犯,弟子畢竟是弟子,怎可已超過老師?這個觀點相沿成習。
新的師生關系,倒真像韓愈所說的,是“不恥相師”。就是互為老師,互為學生,彼此平等,不分尊卑,真正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誰有學問,誰就是老師。
從學生方面來講,應該有“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尊重真理的精神;從老師方面來講,也應該像孔夫子那樣,有一點“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钡难帕俊?/p>
韓愈援引孔子的先例,作出判斷說,“圣人無常師”。這句話的意識,是說真正聰明有學問的人,沒有一個一定的老師;見人有學問,不管是誰,就認他為師。我想還得給他添一句:“師亦無常道,”就是當老師的并不經(jīng)常等于真理。一個當老師的人,既要用于堅持自己的真理,又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非真理。要保持師位的,不妨試一試這條方案,同學生們一道來為科學真理奮斗。
在另一方面,當學生的也應當了解;既然師和弟子并不以師必賢于弟子、弟子必不如師為條件,那末,今天的學生在看到老師的某一方面的短處以后,也就不應該馬上得到結論說,老師,老師再不能做老師了。某一方面的短處并不等于一切方面的短處;反之,某一方面的長處也并不等于一切方面的長處。今天的學生擔負著重大的使命,應該深切地認識自己知識的還很有限,必須虛心地向一切有所知、有所長的人學習,特別是向“術業(yè)有專攻”的老師們學習!
韓愈師說體會 3
時光如流水,許多事情已辨不清最初的痕跡,不知不覺,就在跌跌宕宕中一頭陷入灌輸教育的泥淖。無比懷念大學公寓旁那一彎清淺的荷塘,那一排暮鳥投林的榕樹,那一片螢火蟲點亮的夜的星光,那是記憶里無數(shù)次棲止的地方。縱使當時的我顆粒嫩翠尚未飽滿,卻一直保持著甜美的微笑和向上的姿態(tài)。曾幾何時,我感覺自己恰似一粒秋后漏收的黃豆,猛地撐開肚皮的我好奇外面的世界,卻不知已經(jīng)不得一場細雨,一頭烈日,一夜冷風。
那時候,我以為走上講臺的我能將學習的教育理論演繹得淋漓盡致;那時候,我以為我能繪聲繪色,帶領孩子們馳騁知識的碧空;那時候,我以為在我的三尺講臺上可以自由的與孩子們分享星辰月牙和出走的安娜……而有一段時間,很長一段時間,我卻是用“就你跟大家不一樣”來扼殺個性;用“養(yǎng)你這樣的孩子有什么用”來扼殺自尊;用“別整天琢磨那沒用的”來扼殺想象力……教學才僅僅兩年,我學會了用種種控制,強占孩子們心田里最后一隅自由的園子,而這園子本應是絢麗多彩的。靜下來想想這種思維的停滯來自何處?或許始于固步自封,亦或始于經(jīng)驗不足,間或始于自以為是吧。倘若長期下去,它必將成為我專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心急如焚的我,著實不知如何面對教學這門深奧的藝術。
閑暇之余,重拾韓愈的《師說》,最為經(jīng)典的一句話:“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同樣是這短短九個字,和學生時期的感受已是天壤之別。它在警示著我作為教師的職責,在三尺講臺上教師應有至理的拿捏,更應有師道尊嚴的自我守護。教師的第一任務應是傳道,然后才是授業(yè)解惑。這九個字敲擊了我沉睡已久的心靈,為師者,貴有道,更貴傳道!瞬間,我感覺重獲了一種自以為永遠不會再來的幸福。
新學期伊始,我為能有一種不同的方式面對開學第一課,特意安排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我希望教學路上,不是逼著孩子們掌握幾點干枯的知識,而是引導孩子們?nèi)绾螌W習的同時能讓他們明白生活中的道理;我渴望用我的科學課去開墾學生心田里獨立自由的一方樂園,而不是用一些言語去傷害他們幼小的心靈。
回想起開學第一課的內(nèi)容大致是這樣的:
這樣一個實驗:我取出一個燒杯,往燒杯中注入了20ml的清水,說:“這是常態(tài)下的水,也叫液態(tài)水,如果把它倒入一條小溪里,它會怎么樣呢?”一個孩子說:“它能流入大河,然后和許多水一起奔流著涌進大海!薄艾F(xiàn)在我把這個裝水的燒杯放進冰柜中,他又會有什么變化呢?”全班異口同聲說:“會結成冰!蔽野才沤M長把實驗臺上裝水的燒杯放進冰柜中,五分鐘后取出燒杯發(fā)現(xiàn)水結成了一塊晶瑩剔透的冰塊。我給兩分鐘讓孩子們?nèi)ネ姹鶋K,他們甚是高興。“結冰的水也叫固態(tài)水,誰能告訴我固態(tài)水和液態(tài)水有什么區(qū)別嗎?”孩子們都舉起了手,那眼神告訴我他們很想回答。我請了一位同學,他說“冰塊的溫度要低,而且它不能流動。”我說:“是的,0℃以下,這些水就成了冰,它就不能動了,諸如南極極地的一些冰,他們呆在那里幾千年幾萬年了,它們的全部世界就是它們立足之地的那丁點兒大的地方,F(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水的第三種狀態(tài)!蔽野咽⑺臒旁谌_架上,并點燃了酒精燈,過了一會,水沸騰了,咕咕嘟嘟翻騰著一縷縷乳白色的水蒸氣,在實驗室靜靜的彌漫著。沒過幾分鐘,水杯中的水干了,我關掉酒精燈,讓孩子們一個個驗看燒杯問:“誰能說說這些水到哪去了?”孩子們都知道到空氣中去了。我說:“它們變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去了,它就是氣態(tài)水,它能流進藍藍的遼闊無邊的天空里去。孩子們,你們可能覺得這是個簡單的實驗,其實他并不簡單!水有三種狀態(tài),人生也有三種狀態(tài),水的狀態(tài)是溫度決定的,人生的狀態(tài)也是自己心靈的溫度決定的。假若你們對學習、生活的溫度是0℃以下,那么你的生活狀態(tài)就會是冰,你整個人生世界也就不過是你雙腳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你對學習和生活抱平常的心態(tài),那么你就是一掬常態(tài)下的水,能奔流進大河、大海,但你永遠離不開大地;假若一個人對學習和生活是100℃的'熾熱,那你就會變成水蒸氣成為云朵。你將飛起來,不僅擁有大地,還能擁有天空,這樣的人生世界才會最大!孩子們,新的學期我希望你們用熾熱的心去面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好嗎?”孩子們信心滿滿的回答:“好!”
這是平平淡淡的開學第一課,也是我重拾“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把傳道作為自己的準繩后的第一課,但我卻感受到一種“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美;感受到作為教師的一種誘人之道的魅力;感受到一種在教學中把知識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不竭熱情與動力。教學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如果說經(jīng)驗的豐富是成長,那我并不開心,因為這種成長有好多是以漠視學生的童年幸福為代價的,好在我把它記下來,作為我今后的警示。
《師說》事實上把“師”與“道”等同起來:“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有“道”就是“師”,才和賢都不成為師的標準,“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我既意識到作為師者,傳道是我的根本任務,那么我始終要保持“聞道在先”,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師”,要做到此,必須時時以“聞道先于我”的人為師。
今日我為師,再讀《師說》,已不再僅僅關注“何為師”,而自然思及“如何師”,乃至“如何成為好師”。作為師,吾輩當不時讀讀《師說》。
韓愈師說體會 4
本文是韓愈所寫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論證了教師的職能,作用和從師而學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和影響,從而闡明了從師而問的道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此句說明了老師的作用。是的,每個老師都有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的職能。無論老師的`地位顯貴還是低下,年少還是年長,只要能掌握真理,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
從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軀守護三個孩子的譚千秋老師,他可以稱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師,他不但為學生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而且將自己責任升華。當?shù)貏由綋u的那一刻來臨時,他不顧惜自己的生命,張開守護的翅膀挽救了三個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師。
學者,應該做到不恥下問。我們要學習古代圣人,“從師而問焉” 。學無止境,不恥下問。則會“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樣“恥學于師”則會“愚益愚”。
有時,我們在學習遇到困難后,可能很難開口向別人請求幫助,然后問題就會越攢越多。最后就不知道從何解決了。所以為了避免問題的積攢,要做到平常不恥下問,把問題分散的解決。這樣量的積累后就會有質的飛越,學習成績就會有很大的提高?鬃釉唬骸叭诵斜赜形?guī)熝伞薄5拇_,三個人行走必定有一個會是我的老師。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
孔夫子被稱為圣人,但他還是不恥下問,他曾以郯子、萇弘等人為師,他的學問絕對不比他們差,只是想學到其他他不會的知識罷了。他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泵耖g俗語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確是這樣,不管是誰,都會有不懂的地方,例如,小學生做的數(shù)學智力題,有些連博士生都做不出來,就算你是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的,也不會熟悉到字典里的每個字。人們的學問遠遠不如圣人,可他們也不肯向老師學習。這樣的話,人又會有什么進步呢?老師無處不在,卻往往被忽略,甚至恥笑。巫醫(yī)、樂師和那些工匠們,經(jīng)常互相學習。而那些士大夫們,自己沒有學問,一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還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聽起來好像老師的標準都是他們定的!
很多人把尊師種教看作小事,不值得一提,其實,小到家庭生活,家庭的和諧幸福;事業(yè)的成功,大到到國家的發(fā)展,又有哪些不是和教育尊重別人息息相關呢?海爾總裁張瑞敏說: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以次句勉勵大家把尊師種教發(fā)揚光大。
韓愈師說體會 5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
這是文章開篇的話!豆盼挠^止》在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綱領,具在于此!焙孟筮@話就是本文的文眼。但在文末的總案里,吳家的這哥倆又說,“通篇只是吾師道也一句”,好象文眼又不是這句了。從后文來看,似乎還是該以總案里的看法為是。對于為什么老師的職責就是傳道受業(yè)解惑,還有老師是怎樣來傳道受業(yè)解惑的,韓昌黎基本上沒有做什么分析,文章的重心放在要勇于拜師學習上!稁熣f》不是駁論文,但駁論的意味相當明顯。我讀韓文時有兩個地方感受最強烈。一是寫到感士不遇的題材的時候,作者激動于中,不平則鳴,或憤激,或解嘲,都有特別動人之處,從這點上說,《師說》不算是韓愈最能感人的文字。二就是韓愈特別善寫駁論,《進學解》、《送窮文》都是辯難,《張中丞傳后敘》揮斥“自比于逆亂”者,《諱辯》反駁挖苦流俗的繁瑣忌諱,至于《論佛骨表》這樣的辟佛文字更不消說,力拔千鈞,氣勢迫人。而即使不是明擺的以駁論的形式出現(xiàn),作者也喜歡樹個對立的靶。因此讀韓文你能很清楚的感受到,韓愈的話不是平空說的,每一句話話鋒所向,都是沖著某個對手要害去的,——《師說》就是這一類。大約寫論文要精彩就不能自己單練,要找個對手跟自己對掐才能寫出味來,用韓愈自己的話說,這叫“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師道也”是文章的主旨。話當然不錯,到今天也很難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見來。不過前面說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有和人對掐的意思的,因此對于“師道”的含義,這篇文章主要只談了一面,那就是只要對你學習“道”有好處,任何人你都是可以以他為師的。至于從這句話里還可以引出的另外一個意思:你要信奉的是“道”本身,而對于那個作為老師的人,實際上沒有必要過分迷信和盲從,文章就只是隱約提及了,——當然,這個見識在中國其實也是“古已有之”的,那就是《論語》里講的:“當仁不讓于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韓愈說這句話,是從切身感受而發(fā)的。他自己就是“曰師曰弟@云者”的典型,當時“經(jīng)愈指授,皆稱韓門弟”(《新唐書?韓愈傳》)。談到《師說》的寫作背景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會引用柳宗元的這段話:“今之世不聞有師,……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允堑每衩!保ā洞痦f中立書》)則當時寫這樣的文章,表達這樣的見解,需要相當?shù)挠職,自不待言。不過我倒更注意柳宗元的另一句話,他在《報嚴厚與書》里說:“仆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不為人師。”
柳說自己不如韓愈,大約是謙抑之辭。韓愈的文章的長處,在于骨力氣勢,情理交融,不論結構文字,都能苦心經(jīng)營而不露斧鑿痕跡,相比之下,柳宗元最精致的文字(如《永州八記》),反而顯出有點“做”?梢哉f,韓文有一種厚勢,確實為柳宗元所不及。但是細究下來你會感到,這種厚勢極非來自學問修養(yǎng),也非來自玄想哲思,多半是從文字章法里直接體現(xiàn)出來的。簡單的說,就是韓愈的優(yōu)勢首先是文學技巧要更高明些。但是你得知道,這兩位可都不是首先以文學家自居的,那么再比比別的東西,也就不能說是我多事。為人這里先不談,單說思想。韓愈雖然標榜“文以載道”,但他的《五原》不過是儒家尋常的見識,和柳氏的《貞符》、《天說》一比,高下立判。當然,另一個意義上說,見識尋常不是壞事,因為正好利于普及。
說到底,為不為師主要還是跟性格有關。韓愈好為人師,自然在提攜后進上頗有功績,但是他一方面固然因此承擔了壓力,另一方面,這樣做也給他帶來極大的成就感,——他是很向往一個宗師的身份的?错n文我總不免有這種感受,他最好的文章里,都多少有些顧影自憐的意思,看似自責,實則炫耀的內(nèi)容甚多。他的發(fā)言率真,無所避忌里,有忠正剛直的成分,卻也有不知天高地厚一時沖動的成分,甚至多少還有點好出風頭的意思。他的性格過于外露,以上是一端,“不善處窮,哀號之語,見與文字”也是一端。他的怨氣常常過盛,但又有幽默感,有自我解嘲的本事,這就是韓愈文章的“狡獪”處。盡管并非韓愈的本愿,但是這種作文時的“狡獪”最終還是不免流露到做人上來。犯顏極諫的'時候,他確有為了心中的“道”而不惜代價的決心,可是對于這個代價他其實并沒有很清醒的認識,因此事后往往后怕。《論佛骨表》,一封朝奏,夕貶潮陽,但一到貶所,又立刻上表請罪。也正是因此,柳宗元的命運是一貶再貶,而韓愈兩次獲罪,卻都在不久后又回到了長安。
表面上看,柳宗元是比較典型的中國文人的儒道二元的性格,“賢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貴于后,古之著書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務此”,可進可退,伸縮的余地較大。而韓愈則儒家得很純粹,甚至只講兼濟天下,連獨善其身都恨不得要否定掉。但實際上他積極入世,卻不脫文人常見的毛病,對世事人情的認識過于簡單。愈了,就不免退之,性格上的不甘退縮,最終往往是以人格上的更大的退縮為代價的。終于,柳宗元寫信給擔任史官的韓愈說:“今學如退之,辭如退之,好議論如退之,慷慨自謂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猶所云若是,則唐之史述卒無可托乎?……退之宜更思:可為速為;果卒以為恐懼不敢,則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謀也?今人當為而不為,又誘館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矣。不勉己而欲勉人,難矣哉!”“曰師曰弟@云者”,本不可笑,但有時卻又似乎終于不免可悲,不免可笑。
位卑則足羞,官勝則近諛。
這句話是韓愈豎的靶,相當于錢玄同假托出來的王敬軒。但是客觀點看來,至少后面一句是頗有些道理的。后世以門生故吏之名,拉幫結派,成群作黨,謀私禍國,縱橫不法的事,至今仍不見衰減的勢頭。韓昌黎地下有知,恐怕不能無恨。不恥相師自然是好事,但理論上的善舉,落到實處往往變了味道。而在行為的性質只能依靠當事人的個人品質來保障的社會里,這樣的事永遠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
韓愈師說體會 6
讀完了《師說》,我對老師的了解更深了,老師費盡心血教我們知識、幫我們解決疑惑,我們應當尊重老師。老子說過“不恥下問,可以為師焉”,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我們自己沒有學到知識并不是老師的損失,而是我們自己的損失,《師說》里說到過,拜一個比自己早知道一些道理的人為老師是為了知道那些道理,每次看見老師生氣大部分都是因為某些同學不但沒弄懂知識而且還不敢提問,這是老師看見同學們沒學到知識而為他們著急,從沒有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過,而那些同學不但不理解老師的苦心,還以為這是惡意。
于是,對老師產(chǎn)生了意見,不喜歡老師,而她卻還耐心地教導著他們。圣人都要向老師學習,他們的學問還遠遠不如圣人,可他們也不肯向老師學習。這樣的話,他們又會有什么進步呢?
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老師經(jīng)常自謙是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我想,老師是春蠶,是蠟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老師的.工作辛辛苦苦,不求名利,他們俯首甘為孺子牛。所以我尊敬老師、贊美老師。
比如:殷雪梅老師在一輛狂奔而至的車輛面前,奮不顧身地用身軀護住路過的學生,從“虎口”下奪回了六七位小朋友的生命,而她卻被車輛撞飛25米遠,最后光榮犧牲。她是江蘇省金壇市城南小學有近30年教齡的先進教育工作者。追悼會那天,相識的,不相識的,都為她感天動地的愛心而熱淚滾滾。誰能說這不是一位好老師!老師是偉大的!
韓愈師說體會 7
——師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
題記:《師說》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韓愈,字退之,唐代的散文家。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提倡了散文,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歌流派。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最近閱讀了《古文觀止》這本書,尤其是韓愈的《師說》給我的應象頗為深刻。本文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本文開宗明義地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秉c明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現(xiàn)就其中一些句子談談我的看法。
喜歡其中一句“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簡單的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是我們的老師,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像一棵樹,如果花不嬌艷,也許葉子會綠得青翠欲滴;如果葉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許枝干會長得錯落有致;如果花、葉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許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藍天的映襯下顯的格外多姿。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找準每個人身上值得學習的點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提升自己,充實自己并走向成功。
我也喜歡文中的這句“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彼自捳f:“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姜還是老的.辣”這兩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應證了“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只是專長不同罷了,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最后我覺得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這篇文章沒有把它反映出來,那就是“師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边@句話換成俗語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老師只能是引導我們,具體領悟和行動還在于我們自己。像土地給我提供承托,而不能個給我們海拔;像跳板給我們幫助,而不是給我們輝煌;像小巢給我們提供歸宿,而不能給我們征程;想乳汁給我們提供營養(yǎng),而不能給我們?nèi)松。因此,老師只是我們的依靠并非依賴,我們必須自己去努力奮斗,帶著老師的忠告,帶著自己的夢想不斷進取,去解其惑。
從師學習固然重要,在實際生活中我理應認識到從師學習是我們的起止,只有不斷努力去剖析創(chuàng)造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應這樣,才顯得更有意義。
【韓愈師說體會】相關文章:
韓愈《師說》10-30
韓愈師說01-09
師說韓愈07-03
韓愈師說講解07-31
師說韓愈的翻譯07-31
韓愈師說譯文09-12
韓愈師說拼音10-05
韓愈《師說》的意思09-05
韓愈師說啟示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