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空城計課文原文賞析文言文
在我們上學(xué)期間,大家都背過文言文,肯定對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要一起來學(xué)習(xí)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空城計課文原文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空城計課文原文賞析
《空城計》選自《三國演義》,作者是羅貫中,是以三國時魏、蜀、吳三個封建統(tǒng)治集團(tuán)相互間的斗爭為題材的長篇歷史小說。
《空城計》課文原文
話說三國時魏國的名將司馬懿占領(lǐng)了街亭以后,親自帶領(lǐng)十五萬大軍向西城這個地方來了。
這一天,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的事,忽然探子飛馬來報:“司馬懿帶領(lǐng)十五萬人馬朝西城打來!边@時候,諸葛亮身邊并沒有大將,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帶的五千兵有一半是運(yùn)送糧草的,不能打仗,聽說司馬懿的兵來了,都嚇得心驚膽戰(zhàn),不知怎么辦才好。諸葛亮到城頭一看,果然塵土飛揚(yáng),魏兵分兩路向西城殺來。諸葛亮傳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來,城里的人不許隨便出入,也不許大聲說話,把四面城門全都打開,每個城門口二十個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樣,拿著掃帚打掃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要驚慌失措。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講究的鶴毛大衣一披,戴上絲織的頭巾,領(lǐng)頭兩個小童登上了城樓,坐在城樓上喝酒彈琴。
工夫不大,司馬懿的大軍來到了城下,一看這種情況,都不敢前進(jìn)了,連忙報告司馬懿。司馬懿在馬上遠(yuǎn)遠(yuǎn)望過去,果然看見諸葛亮坐在城樓上,滿臉笑容,喝酒強(qiáng)琴,輕松自得,沒事人一般。司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連忙下令叫軍隊向后撤退。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問:“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諸葛亮沒有兵故意做出樣子來迷惑我們?”司馬懿說:“你小小年紀(jì)懂得什么,諸葛亮一向小心,從來不做冒險的事兒。他在城樓上一坐,四門大開,里面一定有埋伏。我們?nèi)绻M(jìn)去,就中了他的計?炜旌笸怂氖!”司馬懿的兵后退了。
諸葛亮見司馬懿的兵馬撤退了,拍手大笑起來。左右的官員都很驚奇,就問諸葛亮:“司馬懿是魏國的名將,如今帶了十五萬大軍攻打過來,見了丞相,為什么退得這樣快?”
諸葛亮說:“司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決不敢冒險。今天我把城門打開,他就會懷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實我倒不想冒險,實在是不得已,我才用這個辦法的!辈肯侣犃硕己芫磁逅,說他無論什么時候都能想出辦法來。
《空城計》課文賞析
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描繪的是各路人馬在亂世中如何用“計”,獲取戰(zhàn)爭的勝利。
何為“計”?計,策略也。多個主體在互動過程中,如何使用“策略”是博弈論研究的內(nèi)容。因此,《三國演義》可以說是由許多博弈案例構(gòu)成的教材。
諸葛亮所用的“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一個著名的計策。當(dāng)時,諸葛亮誤用馬謖,致使街亭失守。諸葛亮在西城,準(zhǔn)備后撤,等到安排停當(dāng),忽聞司馬懿引大軍15萬蜂擁而來。諸葛亮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身邊的5000名軍士,已分一半去運(yùn)糧草,只剩下2500名軍士在城中,眾官盡皆失色。
我們用博弈論分析這個計策。
當(dāng)諸葛亮獲悉司馬懿帶領(lǐng)大軍而來時,有兩種策略選擇:“棄城”和“守城”。如若采取棄城而走的策略,因為身邊既無多少兵士,又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沒有能力阻擋敵兵的追趕,走不多遠(yuǎn),必被所擒。如果采取“守城”的策略,兩千多名蜀軍難以抵擋得住司馬懿15萬大軍的攻城。
如何讓司馬懿退兵呢?
在這個空城計的博弈中,有兩個納什均衡,即司馬懿攻城,諸葛亮守城;司馬懿攻城,諸葛亮棄城。
“如果”司馬懿知道這個博弈的支付矩陣,那么,“攻城”是“占優(yōu)策略”:無論諸葛亮采取“棄城”策略,還是采取“守城”策略,司馬懿“攻城”最好,結(jié)果都是諸葛亮被擒,司馬懿大勝。
然而,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空城計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各種策略組合下的支付,不是司馬懿和諸葛亮之間的公共知識。諸葛亮知道雙方各個策略組合下的可能結(jié)果,在司馬懿看來,諸葛亮采取“守城”策略,表明城中埋有伏兵,如果他攻城,將會大敗。
司馬懿如何“得出”諸葛亮在城中有伏兵的結(jié)論呢?司馬懿帶領(lǐng)大軍來到西城,看到城門大開,老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而諸葛亮在彈琴,神態(tài)自若——這一切均是諸葛亮制造出來的。
諸葛亮了解雙方的局勢,做出泰然自若的假相,目的就是讓司馬懿認(rèn)為采取“攻城”策略,必將遭到失敗,并且這種失敗的可能性比較大。即,在司馬懿那里,采取“攻城”策略,諸葛亮采取“守城”的策略組合下,博弈結(jié)果不是司馬懿“大勝”、諸葛亮“大敗”,而是司馬懿“大敗”、諸葛亮“大勝”。
可以看出,當(dāng)諸葛亮采取“守城”策略時,司馬懿在“攻城”和“后退”之間進(jìn)行權(quán)衡,自然會作出理性的策略選擇——“后退”。
司馬懿作出這樣的判斷,還依賴于對諸葛亮的“了解”。在他看來,諸葛亮一生都是謹(jǐn)慎的,如果沒有必勝的把握,是不會大開城門的。司馬懿的推理是歸納的:既然諸葛亮一生沒有冒險,此次肯定不會冒險。
盡管司馬懿作出錯誤的歸納推理,我們不能說他是不理性的。司馬懿所作的錯誤的策略選取,是不完全信息造成的。
諸葛亮通過大開城門,向司馬懿發(fā)出虛假的信息,使司馬懿認(rèn)為城中有伏兵。諸葛亮的做法,如果我們用概率論的術(shù)語說,是加大司馬懿對進(jìn)攻失敗的主觀概率。
在司馬懿看來,進(jìn)攻失敗的可能性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于進(jìn)攻的期望效用,即司馬懿認(rèn)為攻城的期望效用低于退兵的期望效用。
在這完全信息下的博弈中,博弈參與人努力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
所謂期望效用最大化,或者說期望收益最大化,是指當(dāng)人們在結(jié)果的實現(xiàn)為不確定的情況下,應(yīng)當(dāng)選擇給他帶來的“期望效用”最大的策略。所謂期望效用,就是收益與實現(xiàn)該收益的可能性(概率)的乘積。
在空城計博弈中,司馬懿的選擇,也是遵從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則。在司馬懿那里,“后退”的結(jié)果是“不勝不敗”,但好于“攻城”的結(jié)果——“可能大敗”。
司馬懿所“知道”的各個策略組合下的后果,以及各個策略下的可能性(概率),均是諸葛亮以司馬懿相信的方式“告訴”的。
因此,空城計只能使用一次。
背景介紹
空城計,這是一種心理戰(zhàn)術(shù)。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nèi)空虛,就是所謂“虛者虛之”。敵方產(chǎn)生懷疑,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敵人怕城內(nèi)有埋伏,怕陷進(jìn)埋伏圈內(nèi)。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guān)鍵,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征。諸葛亮使用空城計解圍,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馬懿謹(jǐn)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出此險策。諸葛亮的空城計名聞天下。此事雖是小說家演義,其實,早在春秋時期,真的出現(xiàn)過用空城計的出色戰(zhàn)例。
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種方法去討好,文夫人卻無動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業(yè),顯顯自己的能耐,以此討得文夫人的歡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浩浩蕩蕩,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nèi)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jìn)犯。
鄭國危在旦夕,群臣慌亂,有的主張納款請和,有的主張拼一死戰(zhàn),有的主張固守待援。這幾種主張都難解國之危。上卿叔詹說:“請和與決戰(zhàn)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只是空談固守,恐怕也難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邀功圖名討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別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
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內(nèi)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zhǔn)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shè)防的樣子。
楚軍先鋒到達(dá)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心里起了懷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誘我中計?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生奇怪。他率眾將到城外高地眺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認(rèn)為其中有詐,不可貿(mào)然進(jìn)攻,先進(jìn)城探聽虛實,于是按兵不動。
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lián)合魯、宋兩國發(fā)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好在也打了幾個勝仗,還是趕快撤退為妙。他害怕撤退時鄭國軍隊會出城追擊,于是下令全軍連夜撤走,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響。所有營寨都不拆走,族旗照舊飄揚(yáng)。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說道:“楚軍已經(jīng)撤走!北娙艘姅碃I族旗招展,不信已經(jīng)撤軍。叔詹說:“如果營中有人,怎會有那樣多的飛鳥盤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計欺騙了我,急忙撤兵了!边@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戰(zhàn)例。
【空城計課文原文賞析文言文】相關(guān)文章:
空城計課文原文及賞析03-03
空城計課文原文的翻譯03-16
橋的課文原文及賞析07-26
窮人課文原文及佳句賞析10-19
《在山的那邊》課文原文賞析03-25
花瓣飄香課文原文賞析10-31
湘夫人課文原文及賞析10-12
馬說課文原文及賞析03-31
課文《小石潭記》原文賞析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