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的身世之謎
詩仙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他與杜甫被譽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李白好酒,他的詩也與他的人一樣飄飄欲仙,卻又那么“接地氣”。而圍繞在李白身上的話題自古就沒有斷過。
李白的身世之謎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于西域碎葉)。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
為人爽朗大方,樂于交友,愛好飲酒作詩,名列“酒中八仙”。曾經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賞識,擔任翰林學士,賜金放還,游歷全國,先后迎娶宰相許圉師、宗楚客的孫女。唐肅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亂,流放夜郎,輾轉到達當涂縣令李陽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時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fā)白帝城》等。李白所作詞賦,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后世譽為“詩仙”,與詩圣杜甫并稱“李杜”。
早年天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于西域碎葉)。李白先世曾遷居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后其父逃歸于蜀,定居綿州昌隆縣青蓮鄉(xiāng),李白即出生于此,祖籍為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fā)奮讀書始于是年!渡习仓菖衢L史書》云:“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內)讀書。往來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辭親遠游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xiāng)而踏上遠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秋,病臥揚州。冬,離揚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開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于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遂家于安陸。是年王昌齡進士及第。
開元十六年(728年),吐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于斯。
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為自己40歲生日舉行盛大的慶賀活動,并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jié)。詔令天下諸州宴樂,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國財賦,強制稅法,廣為聚斂,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29歲。在安陸。
蹉跎歲月
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于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謁宰相張說,并結識其子張垍。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謁見其他王公大臣,均無結果。暮秋游邠州(在長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長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歲,游于晉州(今山西。。
開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寵高力士,時四方表奏,皆先為高力士所決。十月,玄宗駕幸洛陽。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于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經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秋到嵩山五岳之一的中岳(為河南省登封縣的名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遂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
開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出巡,詔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員可將本地區(qū)賢才直接向朝廷推薦。十二月,歸還洛陽。是年全國戶數(shù)為786萬余,人口4543萬余,是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李白自春歷夏在洛陽與元演、崔成甫結識。秋,自洛陽返安陸。途經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結識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二人同游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歲未,歸家安陸。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唐玄宗親注老子《道德經》。令天下士庶(士大夫階層與庶民)家藏一冊,每年貢舉時加試《老子》策。李白三十三歲,構石室于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獻賦謀仕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為唐玄宗獻上著作《明堂賦》,賦云:“穹崇明堂,倚天開兮。”又云:“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征兮進賢才。儼若皇居而作固,窮千祀兮悠哉!”按賦中有“臣白美頌”等字樣,疑太白曾以此賦在東都洛陽進獻玄宗。此賦盛贊明堂之宏大壯麗,寫盡開元盛世的雄偉氣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
李白《明堂賦》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謀求官位,其寫作時間為開元二十七年拆毀明堂之前,他賦明堂一是為了謀仕的需要,二是“以大道匡君”的需要。由于家庭的緣故,李白不能應常舉和制舉以入仕途,只能走獻賦之路,這是真獻賦謀仕的原因。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遠勝漢朝,并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理,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wèi)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后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里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三年后,李白發(fā)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長安。
供奉翰林
天寶元年(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欽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以盛況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宮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huán)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后玄宗賜金放還。
李杜相識
天寶三載(744年)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chuàng)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生了積極影響。隨后三人同游河南濟源王屋山陽臺宮,欲尋訪司馬承禎。待到達陽臺觀后,方知他已經仙逝,惟睹其畫,李白有感而作四言詩《上陽臺貼》。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箓的蓋還,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載(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shù)谌螘。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濟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李杜兩人分手。
安史入幕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涂。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涂返宣城,避難剡中(今浙江省嵊州)。至溧陽(今江蘇省溧陽市),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
至德元載(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五月,郭子儀、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復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祿山率部攻破潼關,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載(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fā)了建功報國情懷。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導致征剿,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后,為宋寫過一些文表,并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并以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歲,四月,從賊營逃出,謁肅宗于鳳翔,授左拾遺。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肅宗罷張鎬宰相,出為荊州大都督長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潯陽出發(fā),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是年杜甫四十七歲,為華州司功參軍。
賦歌而終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guī)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fā)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當?shù)刈鎏,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于洞庭之上,發(fā)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于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路歌》后去世。
關于詩仙李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當時就諱莫如深,特別是對其祖父、曾祖父,史料無一記載。李白自己很少談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遠祖,諱言近親,閃爍其辭,故布疑陣。盡管如此,還是有人從歷史的塵幕中看出了蛛絲馬跡。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紀念,明末曹學全《蜀中名勝記》載有碑文內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著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當代,才有《中國青年報》1985年7月28日所載兼葭《李白身世之謎》,轉述臺灣學者羅香林認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韓維祿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為庶”當為李建成玄孫解》論證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孫。持同樣觀點的徐本立1990年發(fā)表《李白為李淵五世孫考》亦認為李白應為涼武昭王十二世孫、太祖李虎七世孫、高祖李淵五世孫、太子建成玄孫。而朱秋德的《論李白的宗室情結及對其人生諸要素的影響》(《絲路學刊》1997年第4期),更對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諸要素作出一番綜合考察和評價,以期接近歷史本來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們主要引據的是李陽冰《草堂集序》和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陽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時,其中的身世內容當出自李白口授,范傳正作《序》時有李白孫女陪范主持其祖父遷墓之事。
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說:“李白作為淪落民間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劇是命定的,是誰也無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脈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為;建功立業(yè)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為在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間首鼠兩端。他的一生就是在這種矛盾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枷鎖中度過的。他是戴著鐐銬跳舞的人,而這鐐銬世人看不見,只有他自己知道!
李白是怎么死的?
安史之亂發(fā)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與肅宗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fā)白帝城》。晚年投奔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說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發(fā)疾病而死(見皮日休《李翰林詩》)。也有說是單純的喝酒猝死(見《舊唐書》)。也有說是醉酒入江中捉月溺死,這種說法古已有之且廣為流傳。
關于李白之死,一直沒有一種統(tǒng)一的說法,眾說紛紜。可信度較大的有三種:一是病死,二是醉死,三是溺死。李白病死的可能性很大,根據史料的記載,李白病逝那一年已經六十二歲高齡了,李白知道自己的死期已到,于是在臨終前寫下了《臨終歌》這一篇詩歌交給了至交好友李冰陽。《臨終歌》是李白對自己一生的一個高度概括,字詞間流露出李白對自己生命流逝的不甘以及對自己沒有完成事業(yè)的懊悔。同時,《臨終歌》也可以說是李白寫給自己的墓志銘。
第二種說法便是李白其實是醉酒而死的。李白是一個嗜酒如命的酒鬼,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根據《舊唐書》里的記載,已經六十二歲高齡的李白還是嗜酒如命,最后因過度飲酒而醉死在了宣城。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史料依據,但卻缺乏佐證,可信度也并不怎么高。
關于李白之死的第三種說法便是李白其實是溺死的。李白是溺死的這種說法在史料中并沒有任何的記載,只流傳在民間。相傳有一日,李白泛舟于江上,一邊喝酒一邊賞月。因為喝醉了酒,李白看到水中的月亮就按捺不住了,跳進江中撈月亮,最后月亮沒有撈上來,自己卻永遠的沉在了冰冷的江水中。
不管李白到底是怎么死的,李白之死跟他參與永王作亂謀反有一定的關系。
【李白的身世之謎】相關文章:
詩仙李白的死亡之謎10-21
李白《夜宿山寺》李白唐詩鑒賞12-07
驅鬼李白10-25
李白故事07-14
王昌齡與李白07-11
劉長卿李白08-16
追隨李白10-20
《塞下曲》李白01-05
李白的經典詩句11-21
李白的行走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