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唐玄宗逐出朝廷的原因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白被唐玄宗逐出朝廷的原因,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李白曾經(jīng)被唐玄宗逐出朝廷,期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天寶元年八月,唐玄宗下令征召李白進京。李白接到命令,以為可以從此仕途通達,不再灰頭土臉地生活在蓬蒿之間,于是“仰天大笑出門去”,從山東兗州啟程奔赴長安。到達長安不久,他在金鑾殿受到了玄宗的隆重接見。雖然玄宗并沒有給李白安排什么官職,只是讓他待詔翰林,但是,這個臨時、候補的身份,卻讓李白有了接近玄宗、接近楊貴妃的機會。
有證據(jù)表明,李白進入宮廷之后,的確也是一位出色的“供奉翰林”。被任命為翰林供奉的當年十月,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溫泉宮,李白奉命隨侍并且寫了《侍從游宿溫泉宮》等詩。天寶二年初春,宮中行樂,玄宗親自作曲,想要以新詞入曲,于是急召李白。當時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爛醉,但是,被抬進宮中,涼水潑面之后,他頃刻之間就寫了十余首詩——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興,贊賞有加。仲春,玄宗游宜春苑,李白奉命跟隨并寫了《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暮春,玄宗跟楊貴妃在興慶宮沉香亭前觀賞牡丹,一時興起,命李白創(chuàng)作新詞,李白也是沉醉之中一口氣就寫了三首詩,專門歌詠楊貴妃的美貌。這組題為《清平調詞》的三首詩歌,詞藻華麗,名句琳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寫出了楊貴妃的美艷神韻,每一首詩都堪稱名作。夏天,玄宗泛舟白蓮池,李白奉命寫了《白蓮花開序》。除了上述作品,李白還寫過其他一些應制之作。從玄宗的頻繁征召、命其作詩這兩點看,對于李白的敏捷詩才,他是十分滿意的。從另一方面看,李白也完全勝任供奉翰林一職。
按理說,唐玄宗李隆基讓誰卷鋪蓋,也不應該讓李白走人。但是,卷鋪蓋回家的偏偏就是李白。天寶三載春天,李白不得不離開朝廷,離開長安。李白做翰林供奉,前后不過一年半時間。
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唐書》本傳說是李白自己懇求退出朝廷回到家鄉(xiāng)的,“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這當然是有緣故的,即李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也就是說,皇帝身邊的人已經(jīng)很討厭李白,不可能容忍他繼續(xù)待在皇帝身邊,待在朝廷了;李白本人也意識到,繼續(xù)待在朝廷已經(jīng)沒有意義。換言之,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身邊的人,例如楊貴妃,例如高力士。
當今權威的文學史教材,一般根據(jù)李白的.自述,認定是因為朝廷中的權貴讒毀,李白被迫離開朝廷,離開長安。換言之,是朝中權貴將李白排擠出朝廷的。
我認為,李白懇求還山只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一般權貴排斥李白的說法,也不太可信。李白擔任翰林供奉期間,未見有任何政治上的企圖和行動,他的地位根本不足以跟權貴叫板,不可能妨礙任何當政者的利益。此外,從李白前后的言行看,他是不可能主動離開朝廷的,他離開朝廷,絕對是迫不得已的。無論是皇帝親近之人的厭惡,還是一般的朝廷權貴的排擠,最后下命令的總歸是玄宗皇帝。天寶初年的李隆基,還是能夠掌控朝政的。因此,李白的離開朝廷、離開長安,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玄宗不再喜歡李白。
唐玄宗為什么要將李白逐出朝廷、逐出長安呢?主要原因就是:李白誤他的事。具體地說,就是喜歡飲酒的李白泄露了宮廷的秘密。范傳正說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清人王琦懷疑李白“曾醉中泄漏禁中事機,明皇因是疏之”。本來,玄宗召李白進宮是為了點綴文采、“潤色鴻業(yè)”的,孰料李白是一個貪杯嗜酒、口沒遮攔的主兒,這當然使玄宗大失所望,大為不滿。李白原本有意模仿漢朝的東方朔,但實際上他做不到東方朔那樣超脫飄逸!队駢匾鳌芬辉娭小笆廊瞬蛔R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西施宜笑復宜顰,丑女效之徒累身”四句,就透露了李白承認自己由于沒有學到東方朔隱藏真實心跡、滑稽調笑周旋于帝王身邊的本事因而弄巧成拙的意思。李白不是司馬相如,也不是東方朔,他有較強的自尊心,言語之間難免有鋒芒,他常常醉酒,難以做到守口如瓶,他不甘心于只扮演“俳優(yōu)”角色,忍不住要批判現(xiàn)實。這些,應該就是李白被唐玄宗炒了魷魚的主要原因。
劉備托孤不是謎,而是明白的歷史事實。而他的一句"君可自取",不見得就是試探諸葛亮,更有可能是對諸葛亮代替劉禪當皇帝的認可。
章武三年春,東征失敗的劉備率軍返回蜀中。大軍到了永安,亦就是赫赫有名的白帝城,劉備疾病加重,自感將不久于人世,于是急召諸葛亮等重臣來到自己身邊,準備托孤之事。
古人托孤,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托的好,帝業(yè)得以延續(xù);托的不好,江山易人。劉備雖名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但到他這一代時,家境已敗落到“與母販履織席為業(yè)”的地步。幾十年慘淡經(jīng)營,劉備在軍閥林立的混亂局面中立住了腳,三分天下有其一,在他花甲之年登上了帝王的寶座。而今大業(yè)未成,又遭新敗,自己卻將撒手人間,劉備當有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感受。此時,劉備之子劉禪已有十七歲,論年齡,不算年幼,但劉禪是個沒有本事的人,俗稱“扶不起來的劉阿斗“。對于兒子的德才,劉備自然心中有數(shù),不可指望獨撐局面,必須要有人加以輔佐。然而此時,于劉備情同手足的關羽、張飛先后去世,遍觀蜀中,唯有諸葛亮是可寄托之人。
劉備與諸葛亮,從三顧始到托孤止,他們的君臣關系被傳為千古佳話,這種和諧的君臣關系成為歷朝歷代效法的楷模。劉備對諸葛亮,先是降格以求,后是施之于重任;諸葛亮于劉備,不僅僅在于他的竭盡禪思,屢建奇功,更在于他對于劉備的忠心耿耿。正是基于對諸葛亮的深刻了解,劉備才把輔佐劉禪的大任交于了諸葛亮。
然而,劉備臨終時對諸葛亮說的一番話,卻引起人們許多猜測。劉備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庇腥苏f,這是劉備故意考驗諸葛亮的話,意即劉備臨終時,仍不能對諸葛亮百分之百的放心。這就是所謂的劉備托孤之謎。有的人在描述這段歷史時,甚至不惜添油加醋,說諸葛亮聽了這番話,誠惶誠恐,一邊痛哭流涕,一邊跪在地上,直到把頭都磕破了,才贏得劉備的信任。
時下理論研究盛刮“新意”風,文不驚人死不休。理論研究,史學嚴加搞出新意本應提倡,但切忌形而上學。沒有新意硬要搞出新意,新意便被扭曲。劉備對諸葛亮有十余年的了解,用現(xiàn)在的話。亦可說為考查,因此,把輔佐之事托付于諸葛亮,是建立在對諸葛亮深刻了解和充分信任的基礎上的。我們研究歷史,既要看歷史的淵源,又要看歷史的發(fā)展,既要分析歷史的具體事件,又要聯(lián)系歷史背景,切不可在一些細節(jié)上鉆牛角尖,更不能為新意而新意,把歷史研究引向死胡同。
劉備托孤不是謎,而是明白的歷史事實。而他的一句"君可自取",不見得就是試探諸葛亮,更有可能是對諸葛亮代替自己當皇帝的認可。從這個事件中,我們也看到了作為政治家的劉備,確實有他的獨到之處,在那個封建世襲制年代,他已經(jīng)具備了民主思想的萌芽。他并沒有把世襲制看成是鐵板一塊,不可更改的定義,僅這一點,仍有其現(xiàn)實意義。
【李白被唐玄宗逐出朝廷的原因】相關文章:
唐玄宗娶兒媳楊玉環(huán)的原因09-16
楊玉環(huán)被唐玄宗譴歸娘家11-03
詩仙李白與唐玄宗楊貴妃有著怎樣的交情11-28
楊貴妃兩次被唐玄宗攆出宮之謎09-22
李白的詩被席慕容改寫的句子精選11-08
《為朝廷用人》閱讀練習及答案07-08
唐玄宗殺楊玉環(huán)09-01
楊玉環(huán)和唐玄宗02-11
唐玄宗愛妃楊玉環(huán)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