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李白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按內(nèi)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李白,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釋:
、哦朊忌剑涸诮袼拇ㄊ《朊忌绞形髂,有兩山峰相對,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輪秋:謂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個車輪。
、怯埃涸鹿獾挠白。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東北。源出寶興縣北,東南流經(jīng)雅安、洪雅、夾江等地,到樂山匯入大渡河,入岷江。
、劝l(fā):出發(fā)。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省犍為縣,在峨眉山附近。三峽:《樂山縣志》謂當指四川省樂山縣之嘉州小三峽:犁頭峽、背峨峽、平羌峽,清溪在犁頭峽之上游。一說指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與作者同住峨眉山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州:唐代州名,屬劍南道,治所在巴縣,即今重慶市。[2-4]
譯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晶亮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fā),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舍去向渝州。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秋天。當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
鑒賞: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質(zhì)樸,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說明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季!扒铩弊譃槿腠嵉怪镁淠R浴扒铩弊中稳菰律,信手拈來,正應(yīng)了秋高氣爽,月色皎潔的自然規(guī)律,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進入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平羌江在峨眉山的東北,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gòu)成連動式謂語,意為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般來說無論河水怎樣流動,“ 水中月”也不會隨之流走,月隨水流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觀月老也順水而去。因此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第三句中人出現(xiàn)了,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江,向三峽趕去!罢虅θ,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渝州—— 三峽,詩歌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圖。
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沒有更具體的景物刻劃;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明晰的藝術(shù)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誘導(dǎo)物。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凡詠月處,都抒發(fā)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一般來說,短小的絕句在表現(xiàn)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xiàn)的時間與空間跨度達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個占了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絕無僅有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于:詩境中處處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處處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這就將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此外,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岸朊忌皆隆薄ⅰ捌角冀笔且缘孛拗凭拔,是虛用;“發(fā)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李白】相關(guān)文章: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08-15
李白《峨眉山月歌》鑒賞04-09
李白峨眉山月歌唐詩鑒賞10-28
李白《峨眉山月歌》翻譯賞析08-05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譯文05-25
李白詩作《峨眉山月歌》賞析10-21
李白的詩《峨眉山月歌》以及賞析05-15
李白詩詞賞析《峨眉山月歌》09-04
李白《登峨眉山》賞析09-27
李白《登峨眉山》全詩賞析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