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風波課件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迸c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風波課件,希望大家喜歡。
每次讀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有一種怒筆錚錚之感,那種嬉笑怒罵隱于筆端將文章綴合得如行云流水,焚香而讀,一絲絲咄咄逼人的味道,卻從白紙墨字之中發(fā)散出來。高山仰止之余,卻讓人忍不住要擦一把冷汗。因為大師的筆不僅僅只是一件寫字的工具,而且還是一把利刃,直刺刺地對準了你心里卻掉的一環(huán)。盡管文章是那個時代的文章,矛頭對準的也是那個時代的人,但也使每個人不得不反思,他筆下所鞭笞的劣根性那些人性的弱點,于七八十年代后的今天是不是還頑固地殘存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每個人是不是都有自己無法抗拒和無法拔除的劣根性?
在《風波》這篇小說中,主要圍繞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六斤這一家子來展開筆墨,有些人著墨不多但形象卻躍然紙上,仿佛爬著魯迅的筆桿活了。此外還有一個舉足輕重的活物和一個至關重要的死物,那就是趙七爺和咸亨酒店。整個小說人物不多,情節(jié)也不太跌宕起伏,但其中人與人之間的牽扯卻是千絲萬縷的,于是絲線糾葛、盤根錯雜,短短的小說就變成了一個窺視世間百態(tài)的萬花筒。
小說的開篇以蒼白寥落的筆調(diào),死氣沉沉的場景來揭開了風波的序幕,來奏響了風波的前奏。看起來風平浪靜的日子卻夾雜著蠢蠢欲動的矛盾和九斤老太無能為力的不平,理由是一代不如一代,從九斤到七斤再到六斤,一代一代傳下來,這一家標志未來希望的后代身上的血肉竟足足少了三斤,這足夠讓人沮喪的了,這足夠讓人憤憤不平的了。然而這三斤血肉到底被誰吃去了,九斤老太沒有說,作者也沒有交代,但是答案卻是不言而喻的——生活在三重大山壓迫下的農(nóng)民日漸貧困,被慢慢地榨干了精血,于是一代不如一代。
九斤老太對這一點沒有一個輪廓清晰的認識,伊只知道伊年輕的時候天氣沒有這般熱,豆子也沒有現(xiàn)在這般硬,總之現(xiàn)在的時世是不對了,何況六斤比她的曾祖父少了三斤,比起她的父親又少了一斤……這個成日嘮叨一代不如一代的老女人是封建而古舊的,她把這一切怪罪于這個動蕩不安卻又產(chǎn)生新思想新作風的時代,想退回到過去。于是到后來,當她擔心七斤的辮子長不出的時候,對趙七爺說:“現(xiàn)在的長毛只是剪人家的辮子,僧不僧,道不道。從前的長毛,這樣的么?……從前的長毛是——整匹的紅緞子裹頭,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腳跟;王爺是黃緞子,拖下去,黃緞子;紅緞子,黃緞子——”可見,她心里衡量時代的標準還停留在那個尊禮重教的封建時代,自她過了五十大壽變了不平相的時候,她的思想就像一個停頓爬行的蝸牛,將腳步擱置在一塊廢棄的死木上,就再也沒有邁開過步。故一開始六斤這個還頂著雙丫角的小丫頭對她的回敬是堅決而深刻的:“這老不死的!”那種像見了一塊霉跡斑駁的舊墻壁一樣的厭惡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作者以這樣奇特的祖孫矛盾來開篇究竟有何意義呢?原來作者在費盡心思告訴我們在風平浪靜的假象下,甚至在被那些坐著酒船過河的文人成為“無思無慮的田家樂”的生活表象下,有許多由“新”與“舊”所激化出來的矛盾是不易察覺的,卻正無聲無息地向波瀾壯闊的方向演化,于是風波的產(chǎn)生就成了必然。
說到風波的掀起,就不能不提到一個活人和一個原本沒有生氣的死物,那就是趙七爺和咸亨酒店。這一人一物在小說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甚至可以說是這場風波的引火繩指向針。就像雷雨前的征兆是蜻蜓低飛,秋季到來的標志是候鳥南遷一樣,這場風波掀起的標志,就是咸亨酒店的閑言雜語和趙七爺那條解下來的辮子,以及那件許久不上身的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長衫。在這場風波中,咸亨酒店是座死的烽火臺,而趙七爺就是那縷裊裊而上昭示消息的活的煙,或者就是那個放風的人,唯恐天下不亂,于是當他一聽張勛率了辮子軍復辟、皇帝坐了龍庭,就立刻穿了寶藍色竹布長衫拖著大辮子,走到七斤家土場上耀武揚威,為這場“風波”推波助瀾一番。
趙七爺竭力地為這場風波助陣,那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場風波對他來說甚至是有利可圖的。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像趙七爺這樣的地主階級遺臭老聲勢大不如前,地位一落千丈,只得在家里束發(fā)讀書。張勛掀起的這場風浪讓他們看見了一縷殘光,于是乎他們拼命地抓住這縷殘光希望這縷光一翻轉,他們又可以一躍龍門身價百倍,又可以恢復他們的尊榮和地位,爬到黎民的頭上作威作福。于是乎趙七爺一走到土場上就先擺起了架子,頤指氣使地說:“但是你家七斤的辮子呢,辮子?這倒是要緊的事。你們知道:長毛時候,留發(fā)不留頭,留頭不留發(fā),……”可是,可惜又可憐的是他沒料到這場風波所造的聲勢只是個回光返照,是不成氣候的。
而“風波”是個什么東西呢,它只是個轉瞬即逝的虛像。所以魯迅以“風波”一詞來命名,含義是非常深刻的。它既指文章中浮于表象的風波,也是文中沒有提到的革命路途中所遇到的風波。大師以“風波”一詞對張勛復辟給予了盡情的嘲諷,將其比喻為烽火戲諸侯一般的兒戲行為,與此同時,也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自己對革命前途的憂慮和擔心。且看小說中形形色色的人在這場風波中不一而足的表現(xiàn),那半新不舊的時代下中國人的劣根性又在筆下熠熠生輝,但卻不是照耀萬物讓人欣喜若狂的光輝,而是慘白的昏亂的讓人扼腕嘆息的慘淡。擁有這樣愚昧落后特質的勞苦大眾怎樣割掉身上的惡瘡去迎來革命的曙光,在憂國憂民的大師心中的確是一個難上加難的大問題。
故而小說中,大師對于勞苦大眾的感情是很復雜的,一方面怒其不爭,另一方面又對他們予以了深切的同情。小說中主要渲染的對象是七斤一家,筆墨重落在這一家子對風波的反應,而主要的矛盾糾結就集中在七斤一人身上,這場小風波的因緣也在于七斤沒有了辮子。但是對這場風波反應最激烈不是七斤本人,卻是他的結發(fā)妻七斤嫂。說道七斤嫂這個人不得不提的是這個人很要強,很要面子,但她的要強仿佛都帶有虛弱的味道,擅長的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話鋒可以根據(jù)情勢隨意改變,卻不能夠收放自如,因為別人記得她那條善變的尾巴。于是乎當八一嫂說“便是七斤嫂,那時不也說,沒有辮子倒也沒有什么丑么?”揭穿她前后矛盾的面孔后,她就暴跳如雷老羞成怒了,把那根剛吃完飯的筷子狠狠地插入剛要添碗的六斤之丫角上,開始指桑罵槐。這個女人的性情很利索也很暴躁,見黑論黑見白說白,七斤在風波中沒有辮子處境堪虞的時候,她就破開大嗓門罵罵咧咧,風波平息后又對七斤予以相當?shù)淖鹁矗樏媲榫w像風車一樣轉得比誰都快,但同時她也很欺軟怕硬,這點在其對待八一嫂和趙七爺?shù)膽B(tài)度上已見分曉。故而她的要強是個沒煮熟的雞蛋是很脆弱的,且她的諸般行跡也恰是她在大風大浪的時代活得小心翼翼的表現(xiàn),所以是可笑又可憐的。
那么七斤又是個怎樣的人呢?大師在小說中對他的描述是很復雜的,他很有些飛黃騰達的思想,于是他給人撐船,每天從魯鎮(zhèn)進城又從城里回到魯鎮(zhèn),順理成章成了村里的“諜報人員”,破掌事故,而他所知道的故事卻僅限于鄉(xiāng)間對妖魔鬼怪的幻想,其實他知道的不多,外面流傳的新思潮他一無所知,他還是個徹頭徹尾的愚昧無知的鄉(xiāng)下人。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他比那些坐守土地的村里人卻要進步許多——至少他愿意剪下自己的辮子來贏得人們的尊崇,然而他渴望的尊崇也僅限于像趙七爺一樣的敬畏。他得意地剪掉了辮子給村人樹個榜樣,但聽說皇恩要大赦了又不能鎮(zhèn)定自若,而開始驚慌悔恨。所以他跟其他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的貧民一樣,是愚昧的落后的,迷信的怯懦的,但又想跟別人有所不同,想走在別人的前面,但卻又是缺乏勇氣、立場不堅定的。故而他對趙七爺忍氣吞聲、不發(fā)一言,一方面固然是他腦中突然涌起的封建等級思想在作祟,但另一方面他心里又在害怕并排斥著這種等級架構的重生。所以這個人是被大師賦予了多面質面的人,集中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后底層人的大體精神面貌,大師在最后賦予他希望的時候又賦予了自己以希望,盡管這種希望是微渺的略帶黯淡的。
此外,小說中還通過對兩種旁觀者的批判來透露了自己心中的憂慮。哪兩種人呢,那就是載酒過河的文豪和土場上冷眼的旁觀者。作為一個時代的標桿,這些知識分子對人民疾苦視若無睹,而把三重大山壓迫下的農(nóng)村生活成為田園樂,其不切實際之混沌到了令人發(fā)指的程度,于是忍無可忍的大師于文中只淡淡一筆,卻給了那些無所作為天真幻想的文人狠狠的一記耳光。而對于那些土場上的看客,大師更是痛心疾首的,這些人愛看熱鬧并非為了平息紛爭,而是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去滋養(yǎng)一種幸災樂禍的暢快,人的自私與病態(tài)一至于此,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冷淡一至于此,要把這些病態(tài)的社會里病態(tài)的人,要把這些散沙團結起來走出病態(tài)的社會談何容易?
于是到小說結尾,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否則也不會產(chǎn)生那樣的一場風波),一貫的白描手法顯得更加意味深長:九斤老太依舊不平而且康健,六斤依然走不出一條新的路子,只得遵循舊時的禮教裹了腳,端了一只補好的破碗,在土場上一瘸一拐的往來,一切看來都還是那么的平靜與沮喪。但是,這一瘸一拐的掙扎中會不會摩擦出新的希望之火呢?
【魯迅風波課件】相關文章:
魯迅散文《風波》08-16
魯迅成功的秘訣課件06-03
魯迅的故鄉(xiāng)ppt課件05-25
雪魯迅課件(精選10篇)07-14
魯迅《吶喊》小說集:《風波》07-06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件(通用18篇)08-15
鄉(xiāng)愁課件05-06
沁園春的課件10-01
韓愈師說課件05-31
元稹菊花課件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