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的散文 推薦度:
- 月亮的散文 推薦度:
- 春天的散文 推薦度:
- 清明散文 推薦度:
- 贊美教師的散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當年的焐粥瓶散文
對家用電器的喜好,常使我有事沒事到大賣場的家電部轉(zhuǎn)轉(zhuǎn)。前些年見到一種內(nèi)膽用紫砂制成的電飯鍋,覺得蠻有新意,耐心地聽導(dǎo)購小姐介紹完該產(chǎn)品的種種優(yōu)點后,忽讓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插隊的農(nóng)村普遍使用的焐粥瓶。
昔日農(nóng)村落后的經(jīng)濟體制不僅使終年辛勤勞作的農(nóng)民缺吃少穿,同時也讓眾多農(nóng)婦常為家中的生活燃料而愁眉不展。無薪,巧婦也難為炊哪!我處的鄉(xiāng)村被稱為“半稻半棉區(qū)”,稻草和棉花稈自然就成了農(nóng)家日常的生活燃料。然而按口糧分得的燃料總是不夠一家人生活之用,于是每到傍晚總能見到放學后的孩子背著竹筐在山坡下?lián)鞓渲、割茅草的身影,這在當時恐怕是唯一的燃料“開源”之舉。那時的農(nóng)戶以大家庭為多,一戶人家老少十來口不足為奇,每次燒完飯菜后灶膛里總會有許多帶著殘火的灶灰。倘若讓這些灶灰留在灶中自然冷卻,實在可惜。于是火缸和焐粥瓶就成了十分有效的“節(jié)流”工具。
說不清是先有火缸還是先有焐粥瓶,反正這兩者是合著使用的,如同砧板和菜刀總是同時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一樣。那時農(nóng)家的灶間都有一座能容兩口大鐵鍋同時烹燒的大爐灶,在其一旁有一個供盛放灶灰的火塘,俗稱火缸;鸶状蟮挚煞謨煞N,一種是在靠墻處用磚塊砌成或用三塊石板圍成的,其高及腰;另一種干脆就選用一只小水缸,自己動手在其圓周加一個鐵絲箍,既省事又實用。焐粥瓶則可在供銷社的日雜部買到,那是一種表面粗糙的深褐色陶器,其大小和形狀極似豎直放置的腰鼓。
這一年四季中要數(shù)冬季最能顯示火缸和焐粥瓶的效能。糧食的短缺使家家戶戶用糧極有計劃性,多半人家冬閑時節(jié)的早餐以稀粥為主,可熬粥是極費燃料的,這是一對矛盾。此時的`火缸和焐粥瓶就成了天天必用的炊具。傍晚,隨著房頂縷縷炊煙的消失,勤快的主婦開始為次日的早餐忙碌。她們將有限的大米放入焐粥瓶,略作淘洗后灌入足量的溫水,蓋上木蓋。然后在火缸的草木灰中扒一個坑,將焐粥瓶置于坑內(nèi),借助火耙和畚斗狀的火杴(锨)在焐粥瓶的周圍均勻地鋪上一圈從灶膛內(nèi)取出來的殘火,又在殘火上蓋一層礱糠或鋸屑,接著壓上冷灰,讓整個焐粥瓶僅露出一個口子。第二天早上一揭蓋子,又香又稠泛著白光的米粥就是一家人的早餐。
初見焐粥過程,我甚感新奇有趣:就像電影《地雷戰(zhàn)》中的民兵們一樣埋好地雷后,僅隔一宵就可輕松地享用熱氣騰騰的香粥,太妙了!于是興沖沖地買來焐粥瓶如法炮制,滿以為次日早飯有保障了。不料首次“埋雷”即告失敗:一大早起來見到焐粥瓶里盡是不冷不熱、半生不熟的米飯!請教隔壁大嬸,方知看似簡單的焐粥過程也有其訣竅。首先,作為火種的殘火不能太少(單身的我顯然無法做到);其次,殘火不能埋得太淺,不然礱糠暗燃時所產(chǎn)生的熱量僅能使瓶內(nèi)的上半部分食物升溫;再則,為防止熱量散失,覆蓋礱糠的冷灰必須壓得嚴嚴實實……經(jīng)大嬸一番點撥,讓我茅塞頓開。經(jīng)歷了幾次失敗后,我熟練地掌握了焐粥瓶的用法,還能在礱糠斷檔時用稻草制作“草結(jié)頭”代之。
那個年代的農(nóng)民是非常辛苦的。高強度的田間勞動,長期的營養(yǎng)欠缺,使許多人的體力嚴重透支,然而窘迫的家境又無力及時滋補身體。一年之中唯有被稱為“度六月關(guān)”的“雙夏”大忙時節(jié)才舍得花錢買一對野生的山蛙或一只豬蹄。即便如此,也僅允家中的男主人進補。據(jù)說吃了那些東西,挑稻谷擔時雙腿就不會發(fā)軟。對那些滋補品,人們最信賴的加工方法就是添加配料后用焐粥瓶在火缸中煨上一整天。經(jīng)不住農(nóng)民朋友的勸說,我也曾托人買過兩只黑不溜秋的大山蛙。用焐粥瓶煨得的山蛙香氣撲鼻,骨肉分離,縱然是低脂肪的蛙肉,那湯汁上還是漂著一層光亮誘人的油脂。
時下城里人愛跑到鄉(xiāng)下作“鄉(xiāng)村游”,這種休閑而時尚的旅游活動總離不開“走鄉(xiāng)間路,干農(nóng)家活,品土特產(chǎn)”等內(nèi)容。四明山某地的“農(nóng)家樂”系列活動推出薯干粥,城里客食后贊口不絕,大呼“過癮”。聽業(yè)內(nèi)朋友介紹,薯干粥是用特大號的電飯鍋煲的。我無機會品嘗那種粥,但它倒使我回想起當年用焐粥瓶焐出來的薯干大米粥,我敢斷言:彼粥非此粥,兩者恐怕不可同日而語!用山坡上種植的“勝利號”番薯刨制的薯干和粳米約按三七之比放入焐粥瓶,撒一小撮食用堿粉,舀幾匙紅糖……如此焐得的薯干粥顏色是棕紅的,帶著火缸中焐煨的食物所特有的濃香。舀一匙放入口中,用舌壓之,甘甜綿糯,回味無窮,那才是真正的美食!三十幾年過去了,其味猶存。
焐粥瓶出自哪位高人之手,它的使用地域是否僅為我插隊的寧波東部的農(nóng)村,這些恐無人考證,似也無此必要。但我想,它畢竟經(jīng)歷了一個時代,在承載著人們智慧的同時,它是否也包含著那個時代的諸多無奈呢?
【當年的焐粥瓶散文】相關(guān)文章:
范仲淹啖粥苦讀的故事02-06
清粥閱讀答案07-15
《錢貨入瓶》閱讀答案07-06
《瓶庵小傳》閱讀答案11-20
當年華不曾老去張愛玲1000字作文07-20
范仲淹劃粥斷齏的故事02-14
范仲淹食粥故事翻譯02-18
范仲淹吃粥充饑故事02-03
莫唱當年長恨歌作文范文09-10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故事大全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