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雜詩其八》唐詩鑒賞
《秦州雜詩二十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是一組以詩代簡的紀行詩,組詩手法富于變化,比興含意深婉,語言精警準確,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秦州雜詩其八》唐詩鑒賞,一起來看看吧。
秦州雜詩其八
杜甫
聞道尋源使,
從天此路回。
牽牛去幾許?
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工隔,
何時郡國開?
東征健兒盡,
羌笛暮吹哀。
其八譯文
聽說漢代的尋源使者張騫,正是從秦州之路自天上歸來。
他見到的那個牽牛人與我們相距有多遠?他開通了中西道路大宛國馬至今還能輸送過來。
遠望幽燕之地仍為叛軍阻隔,郡國的道路何時才能打開?
東征平叛的健兒已經(jīng)凋盡,傍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
詩鑒賞
這也是一首憂愁戰(zhàn)亂、渴望安定的詩。
前四句寫漢代的歷史。尋源使:漢武帝派張騫等人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因此后人稱張騫等人為“ 尋源使”。牽牛:晉朝人張華著《博物志》中記著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個人發(fā)現(xiàn)每年八月都有一只浮槎(現(xiàn)在叫筏子)按時飄到海邊來。有一年當浮槎再飄來時,他登了上去。行到一個地方,看見對岸有華麗的殿堂,便問河邊一個牽牛人這是何處,那人告訴他回去問蜀郡的嚴君平就可知道。第二年八月,浮槎送他回到海邊,于是他去找嚴君平。經(jīng)過嚴君平推算,這人見到牽牛人的那天,正好有一顆客星,到了天上牽牛星的跟前。意思是說這個人實際上是到了天上,見到的是牽牛星。古人認為海與天相通,這個故事就反映了這種認識。后來,人們又把這個傳說同張騫尋找河源的事拉在了一起。這首詩中第二句說“從天此路回”。正是說張騫尋找河源尋到了天上,又從天上下來順黃河回到內(nèi)地。作者借用了傳說,謳歌了張騫與他的同伴們僅僅靠一只筏子就由黃河上溯入天,從而奠定了東西各國之間幾百年友好往來基礎的偉大功績,同時對東海通黃河、黃河通天海這樣四通八達,毫無阻隔的境界表示深深的向往。第二句中的“此路回”, 還透露出詩人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秦州詩中屢用“尋河源”故事的原因。
句寫唐朝的現(xiàn)實。當時幽燕一帶已被安、史軍隊占據(jù),郡國之間的通道也很難在短期內(nèi)打通。關(guān)內(nèi)兵力不足,從西部抽調(diào)去東征的“健兒”們又不堪往來奔波,在戰(zhàn)斗中傷亡殆盡。擊退叛軍,使“郡國開”的希望更渺茫了。此時此地,詩人心里悲痛酸楚,當聽到傳來的羌笛聲,感覺就像一片悲哀的泣訴了。
從全詩的布局來看,前后兩部分采用了對比手法。
前四句追昔,緬懷漢代的強盛;后四句傷今,感嘆國力的衰落。前四句盛贊張騫溝通東西方關(guān)系的功績,筆調(diào)是夸張、昂揚的;后四句寫唐朝傾全國之力與各國結(jié)和而不可得,語調(diào)是悲涼、凝重的。
【拓展】
創(chuàng)作背景
《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游”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fā),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shù)厣酱L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tǒng)題為“秦州雜詩”。據(jù)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zhàn)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guān)輔又饑,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yōu)秀篇章。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shù)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全文賞析
《秦州雜詩二十首》是一組以詩代簡的紀行詩,詩作從詩人西入秦州開始,到打算離開秦州結(jié)束,生動地描繪了秦州的山川城郭自然風光之異,抒發(fā)了憂郁孤憤之情,表現(xiàn)出一種壯美偉大的悲愁美。二十首詩或記秦州風物,或敘游蹤觀感,或?qū)戇吶,或描容居苦情,或發(fā)憂國議論,多側(cè)面地反映了作為邊關(guān)重鎮(zhèn)的秦州的景物與人物的特征和當時動蕩不安的生活,富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地域色彩。第一首和最后一首相呼應,寫出容居秦州的兩大原因:一是“滿目悲生事”,華州實在生活不下去了;二是“唐堯真自圣”,唐肅宗實在無須輔佐了。而后者當為杜甫離職的主要原因,他已對肅宗心灰意冷。這組詩或敘游蹤,或抒感觸,或發(fā)議論,是研究杜甫在秦州時的生活和思想的重要資料,在藝術(shù)上也有很高的價值。
這組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富于變化,多種多樣,不拘一格。這是“雜詩”的特點,也是聯(lián)章體組詩的特點。借景抒情,以景寫情,情景交融,這是杜詩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秦州雜詩二十首》也不例外。如第九首寫秦州驛亭的美景,使人眼前一亮令人十分興奮!皡搀虻偷乇,高柳半天青”,叢生的竹林讓低地一片碧綠,高聳的柳樹使天空半邊靑藍。遠近高低,互相映襯,描寫生動,真實可感。既指出了“明人眼”的具體原因,更抒發(fā)了作者的稱頌贊美之情。正因為有如此美景,這才引起詩人“老夫如有此,不異在郊坰”的感嘆,從而抒寫了自己渴望有此家居而不可得的情懷,景中寓情,十分自然。再如第十首“煙火軍中幕,牛羊嶺上村”寫雨中之景,抒發(fā)雨后寂寥索寞之感,亦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比興寄托,含意深婉,也是杜詩常用的`藝術(shù)手法。詩貴含蓄,不宜直說,故比興寄托,能使詩意深婉,令人回味無窮。如第五首詠馬詩,由悲馬進而悲事、悲人。鄴城之戰(zhàn),官軍慘敗,究其原因,在于朝廷用人不當、未能把指揮權(quán)授與郭子儀、李光弼這樣的將領(lǐng)。此詩抒發(fā)了詩人強烈的悲愴之情,寓意深婉而韻味悠長。誠如仇兆鰲所說:“借天馬以喻意。良馬陣沒,秋草徒長,傷鄴城軍潰。今者龍種在軍,而空老,其哀鳴向天者,何不用之以收后效耶!蓖跛脢]則云:“‘老骕’必有所指,按史:是年郭汾陽(子儀)因相州之敗,魚朝恩短之,七月召還京師,當指此。”全詩的比興寄托,顯而易見。最后一聯(lián)“哀鳴思戰(zhàn)斗,迥立向蒼蒼”,喻軍中戰(zhàn)士雖老殘而思為國戮力,士氣猶振,戰(zhàn)事國事非不可為,最為悲壯,讀之英風颯然,令人振奮。再如第十二首“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兩句,仇注云“花掩危石,影落臥鐘,以況己之窮老,故下有俛仰身世之感!币嘣⒁馍钔,含諸有味。
懷古傷今,借史慨時,抒寫自己的懷抱,這是《秦州雜詩二十首》的藝術(shù)手法之一。如第八首就借漢使以慨時事。仇兆鰲注引趙汸云“因桑州為西域驛道,嘆漢以一使窮河源,且通大宛,如此其易。今以天下之力,不能勘定幽燕,至令壯士幾盡,一何難耶。是可哀也!本汀敖铦h使以慨時事”,昔易今難,今不如昔,古今對比,借古傷今,突出了此詩批判時政的鮮明主冒,感情強烈。再如第二首上四記敘古跡,下四對景仿情,“苔蘚山門古,丹青野殿空”,寫出隗器舊宮的荒頹景象,抒寫作者旅異地的孤獨之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此時的心境與情思,雖詠城北寺,卻借古傷今,亦包含時事之慨。此外如第十四首詠仇池穴,第十二首詠秦州南郭寺,第十一首對雨而傷寇亂皆借古傷今,感慨時事,語短而情長。
敘事描寫,議論深刻,亦是杜詩的常用手法。杜詩多議論,但杜詩的議論往往結(jié)合敘事描寫,使議之有理,論之有據(jù)意義深厚,頗有情韻。如第六首,前六句敘事,寫征兵赴防,突出士兵轉(zhuǎn)戰(zhàn)的勞苦哀傷。后二句議論,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士兵們哪里禁受得住跑來跑去的戍守,只恨國困鄴城的軍隊被叛軍擊潰。既有對統(tǒng)治者的指責批判,也有對士兵的感傷同情。仇注引顧宸曰“少陵‘恨解鄴域圍’一語,實有慨于唐之興亡成敗與!本鸵允聦崬榛A,認識深刻,議論合理。再如第十八首“客秦而憂吐蕃”,前四句記邊秋苦景;后四句“言邊可危”。“西戎外甥國,何得迕天威”,就以反問的議論語氣,表達了詩人對于和親政策的懷疑,識見不凡,頗有說服力。
杜甫詩歌的語言精警準確,《秦州雜詩二十首》堪稱典范。首先是用字的精練準確,其次是造句的奇妙精巧,還有語意正話反說,韻味委婉曲折。二十首全用五律體裁,互相之間又緊密聯(lián)系,顯然這是對長安十年時期聯(lián)章體組詩的進一步改造與發(fā)展,不愧是杜詩中的精華之作
【《秦州雜詩其八》唐詩鑒賞】相關(guān)文章:
《秦州雜詩》其六杜甫唐詩鑒賞10-31
《秦州雜詩》其七杜甫的唐詩鑒賞10-29
《秦州雜詩》杜甫唐詩鑒賞10-30
《秦州雜詩》其九杜甫唐詩賞析10-30
秦州雜詩唐詩原文11-18
王維雜詩鑒賞11-22
《雜詩》詩詞鑒賞12-06
《雜詩》古詩詞鑒賞12-10
關(guān)于《秦吉了》白居易唐詩鑒賞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