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16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記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xiàn)象;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文言文;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朽,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元代詩人張養(yǎng)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就是——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zhàn)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三、檢查預習情況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0)屋舍儼然(yan)阡陌交通(qianmo)
黃發(fā)垂髫(tiao)便要還家(yao)劉子驥(ji)
詣太守(yi)
四、讀譯課文。
1、聽老師范讀。
2、同學齊讀課文。
3、利用工具書及課后注釋,筆譯全文
五、小結。
1、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緣古義:沿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后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舍棄便舍船尋:尋找尋向所志
房子屋舍儼然不久尋病終
志:做標記處處志之向:以前尋向所志
標記尋向所志對著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課后練習
第二課時
一、回顧前堂,朗讀課文
二、課文分析
1、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4~5節(jié))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2、質疑解難:
、贊O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谧髡咴鯓用鑼懱一值淖匀痪吧?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茏髡咴鯓用鑼懱一ㄔ慈说臒崆楹每偷?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逎O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⑦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⑧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釣槭裁凑f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總結結構,思考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背誦課文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了解陶淵明,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主要內容,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并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shù)人的向往和追求,我們不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里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于初三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
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
3、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蔽艺J為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采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chuàng)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曾經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動亂,一片污濁。于是他獨善其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于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閑愜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今天,讓我們尋著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說,師補充)
三、出示學習目標(2課時的總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xiàn)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四、稍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后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如:
。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3)通假字;
。4)一詞多義;
。5)同義詞;
(6)成語;
(7)句子翻譯;
(8)故事內容等。
五、課堂提高,優(yōu)化練習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戲”等角度,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于200字。
六、總結得失,練習背誦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積累古今異義、一義多詞、省略句等文言知識
2、以“絕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讀桃源“絕境”的多層含義
3、以“言語為抓手”重點品味副詞,引領學生感悟不起眼的副詞背后豐富的意蘊
4、感悟“桃源”的社會意義,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
二、教學重點:目標2、3
教學難點:目標2、4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1、課前熱身:陶淵明“無弦琴”的故事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2、解題:
(1)齊讀課題,從課題中讀出了哪些信息?
——記:古代敘事性文體
。2)點撥:桃花換成菊花,可否?《愛蓮說》:晉陶淵明獨愛菊菊,隱士的象征
——桃花意象: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桃天》
桃花意象:
A、 美好 B、吉祥 C、避邪
——桃花源:美麗、美好的象征
(二)研讀“絕境”
1、隔絕之境
(1)自讀文章,思考:這美麗美好的世外桃源,在桃源人自己眼里是個怎樣的地方(從文中找出一個詞來概括)?你從文中哪些語句體會到與世隔絕?
。2)預設: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隔絕之境
A、見漁人乃大驚 (于是,就 竟然?)
——強調大吃一驚,吃驚程度之大,突出與世隔絕之久,從未見過外人
b、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解釋:乃、無論——讀出了什么信息?——穿插中國古代朝代更替史: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問今是何世,既不知有漢,亦不知魏晉
——乃、無論,語氣更強烈,更突出了與世隔絕之久、之深
C、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馬,遂與外人間隔
——句中哪個字(詞)最能體現(xiàn)隔絕之意?
——復:再,強周從來沒有——從此句中,體會到桃源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反對戰(zhàn)爭,熱愛和平
文言積累:
妻子、絕境、交通、無論、不足——古今異義
。3)小結過渡:桃源,絕境也除了給人“與世隔絕之境”的感覺,還有什么之感?再讀文章2、3節(jié)
2、絕和(佳、妙、美)之境
(1)生自讀2、3節(jié),思考、討論、交流
。2)百度百科——詞目:絕境
A、與外界隔絕之地
B、風景絕佳之處
游歙州興唐寺
山橋通絕境,到此憶天臺
。3)預設: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哪里讀出“美”?——僅僅是景色美麗?
——屬,何意?你能從中體會到什么?
——豐饒、富足
B、阡陋交通,雞犬相聞
——此句讓你感受到環(huán)境的什么?——安寧、靜謐
——哪個字最能體現(xiàn)這種寧靜?——相,雞鳴犬吠相互應和,以動襯靜
文言積累:
儼然 豁然 怡然 欣然:……的樣子
——齊讀上面兩句寫景語句,體會這是一幅怎樣的鄉(xiāng)村圖景?
過故人莊
綠樹村也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祥和富足的鄉(xiāng)村圖景
(4)預設:(有人說:“最美的'風景應是人”,在這幅美麗祥和的圖景中,桃源的人怎樣呢?)
A、黃發(fā)垂 ,并怡然自樂
——并,都——換成“咸、皆、悉”,可否?——替換,品讀
—— ——兩人一起——老人小孩一起快樂,祖孫同堂,相嬉相樂,老人怡養(yǎng)天年,小陔茁壯成長
——這正如陶《桃花源詩》所寫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B、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你能想象這些男女壯年都在干什么?
——男耕女織,夫唱婦隨,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齊讀上下兩句,體會那種和樂和美和諧的農家生活氣息
。5)預設:(這里描繪的是桃源人群體的生活圖景,除此哪里還讓你感受到人是最美的風景)
A、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句中哪幾個詞最能表現(xiàn)這種熱情好客的人情美?——突出便、咸、各——一家之客,便是大家之客,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客吾客以及人之客——人與人之間多么和睦融洽
B、見漁人,乃大驚
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齊讀,體會兩句話所表達的村人態(tài)度的變化
——乃,出乎意料,大吃一驚,漁人的出現(xiàn)很意外;便,于是,就,在這種意外吃驚情況下,馬上就邀請漁人回家,讀出了什么?——村人淳樸,信任,人心不設防
C、( )見漁人,( )乃大驚( )問( )所從來
。 )具答之( )便邀( )還家,設酒殺作食
——陶語言簡潔,省略很多人稱詞,補回去可否?
——不簡潔,啰嗦、拖沓
——補進去再對此著讀,還有什么不一樣?——漁人與村人的對話顯得有距離,原文主賓無間,言談親切
——省略:更表現(xiàn)一種人與人關系的親切,人情的溫度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和睦、和合的圖景
(6)小結過渡:桃源,(絕境)也通過剛才的品讀,我們感受到桃源應該是一個怎樣的絕境?絕,這時是什么意思?——極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哪個詞最能括其意?
——“和”——中國古代文化中,“和”是最高境界,“和而生萬物”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演繹中華民族“和”的文化蘊意——桃源,絕和之境
——除此,你覺得“絕境”,還有何意?這還是一樣怎樣的地方?
3、絕幻之境
(1)生自讀文章首尾,思考
。2)預設:
A、太守,即遣人……遂迷,不復得路
劉子驥欣然規(guī)位,未果,尋病終
——絕無神秘
B、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絕幻、虛無
。3)小結過渡:
桃源(絕境)也,這是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的絕幻之境那為什么陶要給人們虛構這樣一個絕美又絕幻的地方呢?
(三)感悟“桃源”價值
(1)生討論交流——你知道當時的社會背景嗎?
(2)漁人的時代——晉太元中
太元,東晉武帝年號,共21年期間爆發(fā)戰(zhàn)爭約60場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從這兩句詩中,你讀出當時百姓怎樣的生活?聯(lián)系這背景,你理解作者為什么寫《桃》嗎?
——水深火熱、民不聊生、顛沛流離的戰(zhàn)亂生活張養(yǎng)浩詩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在這種困厄與無望中,需要一種精神的寄托,那就寄希望予夢想吧,雖然夢想渺茫,但畢竟有夢才有希望所以陶淵明57歲花甲之年寫《桃》,不僅僅是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更重要在于:
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
陶淵明的貢獻是于亂世、亂政、亂象之中,
在人們心靈深處開發(fā)出了一塊恬靜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3)既然陶要給苦難的世人一個美好的夢,那為何故事結尾又加了淡淡的一筆——“后遂無問津者”?
——怎么讀?重音落在哪個詞?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朗讀比較體會:
后遂無問津者 后遂無問津者
A、遂:終于于是就?——遺憾人們不再尋找了,淡淡的憤懣之情哀其可憐,怒其不拿啊
B、無:——問路探尋的人都沒有了,悲哀世人連夢與希望都破滅了夢還在,心還在,夢滅了,心就死了
哀莫大于死心——這是最悲哀的一句話
——再來讀讀,讀出悲哀來
(4)你認為這句話還“悲哀”在哪里?
——作者孤獨的尋夢者“世人皆醉,我獨醒”啊
但無論當時是怎樣的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作者依然執(zhí)著追尋心中的桃源之夢——
陶淵明
仕 大濟蒼生
“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海”
隱 歸園田居
“不為五斗米折腰”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夢 愿言躡輕風,
高舉尋君契
——塵世之中,他尋找濟世良方;尋無著落,退隱田園,求得精神寄托;田園夢破,繼續(xù)寄夢于桃源,給世人一方歸依心靈的樂土
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境界!
百度百科——詞目:絕境
極為高超的境界
為文通絕境,從室及良辰
絕境豈可名,恨我詩語煩
——陶的精神境界亦可謂“絕境”! 桃源,(絕境)也
隔絕之境
絕和之境
絕幻之境
精神絕境
(5)總結:先生已去,但桃源依舊,千年桃源,千古后人夢……
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志士沿著先生的足跡,追尋那片精神的樂土但愿今天我們重讀經典,也能沿著先生的足跡,追尋自己心中的“桃源”
板書: 桃花源(記)
隔
和——絕境——精神
幻
千古夢……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2.熟讀并背誦全文;品味簡潔而蘊含豐富的語言。
3.正確看待作者的社會理想。
【學習重點】:
1.積累詞語,背誦課文。
2、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通過誦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學習難點】:
1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結合個人生活體驗,達成情感共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2.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節(jié)都是虛構的;開頭渲染神秘色彩,結尾又不知所蹤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似真而幻的虛構境界。
【課前預習】:
1、 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給重點詞語注音并解釋。
2、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
3、朗讀課文,2—3遍。(朗讀時,讀準字音,停頓分明,不讀破句,語速適中,語句流暢,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讀課文,根據(jù)提示,完成下列問題。
⑴漁人的行進路線: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5、查閱資料,介紹一下陶淵明,制成知識卡片。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6、把你閱讀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寫在下面,課堂上交流。
【課堂學習】: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陳思思的音樂視頻《夢入桃花源》,老師導入新課:陳思思的一首《夢入桃花源》把我們帶到如癡如醉的桃源夢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把理想中安樂而環(huán)境幽美的地方稱作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來源于一個虛構的故事,為什么千百年來它一直吸引著人們,具有如此長久的魅力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跟隨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踏上快樂的"桃源之旅"吧。ò鍟鴺祟}、作者)
二、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上講臺來介紹陶淵明
哪位“小老師”了解陶淵明?請向“學生”介紹。之后要問他從哪里獲取的知識。歷史課本有對他的介紹;語文課本上夜學過他的詩《歸園田居》,下面注解中有“陶淵明”一條;網上也有(有學生上網搜索到有關知識,請他拷貝下來向大家展示如下)。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現(xiàn)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詩人。陶淵明生活在一個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的時代。他做過幾任小官,因對統(tǒng)治階級不滿,辭去官職,歸隱田園,躬耕僻野,過著儉樸的生活。
三、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jié)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儼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①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jié)奏。
②讀完后結合課下注釋理出難解的字詞句。然后暢談:桃源帶給你怎樣的"世外"感受?(引導學生暢談感受,比如:奇、美、樂等。)
四、檢查自讀,落實字詞。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時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發(fā)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臺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
重點字詞如:異 窮 屬 悉 咸 延 語 尋
古今異義詞語如:鮮美 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不足
五、加強誦讀,教給方法。(鍛煉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xiàn)不作要求。
、诰渥x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語調、節(jié)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何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著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
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六 點撥講解
。1)以四人學習小組的形式,學生對照注釋,試講課文。
。2)學法指導: 要將古漢語的單音節(jié)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如“鮮——鮮嫩”、“美——美麗”、“交——交錯” 不可望文生義。 翻譯句子時,先弄清句式特點、關鍵字的意思,然后做到準確,通順,省略的部分要補上。例如: “具答之,便要還家”具,詳細;要通邀,邀請。(漁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漁人)還家 譯文,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
第二課時
一、探究桃源之"奇"
故事確有傳奇色彩,因此曾被列入志怪小說一類。仔細默讀課文,思考:文中哪些描寫讓你產生"奇"的感受?
1.自主探究。
2.合作探究。
3.交流展示。在學生展示中,教師相機點撥、糾正、穿插、強化重點詞句的積累。
(1)入源經過奇。奇在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如此美景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奇在--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且深不可測,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2)桃源中人奇。"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里?
(3)桃源消失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漁人出洞后既已"處處志之",何以再去找時竟茫然無所見?這樣看來,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間了!奇在后來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而"未果",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個尾聲:有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更濃了。
二、感受桃源之"美"
1.請再次默讀課文,思考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從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展開豐富的想象,口頭描繪桃源的環(huán)境美。
。ㄓ靡粋問題將全文內容串連起來,引發(fā)學生思考,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興趣,積極參與到個性解讀過程中,并加強了古文朗讀的份量,可謂一舉多得。)
預設: 1段 自然風景美
2段 鄉(xiāng)村生活美
3段 人民情感美
4段 社會環(huán)境美
然后對照這些地方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自由讀——展示讀——競賽讀——齊讀),讓學生讀出文字的美感,讀出對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2.桃源的美,不僅表現(xiàn)在環(huán)境,更表現(xiàn)在人們之間的關系上。請先認真讀一讀第三節(jié),然后把它改寫成一組具體生動的人物對話。
先由同桌之間表演,然后指兩名學生到講臺上表演。師生共評。
3.觀看《中國水墨動畫系列之桃花源記》
水墨動畫以其畫面的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人物形象的詼諧對初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對于他們來說,他們能夠理解動畫中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含義。通過動畫加深了課堂的趣味性,也讓他們能夠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進入桃花源的歷程,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文章的脈絡一目了然,從而加深對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有些東西用言語表達時總感到比較蒼白。借助多媒體則可以讓學生在情感的河流中徜徉。
三、設計對話采訪 深化文章主題
先齊讀一遍課文。然后進行以下活動,活動分兩組進行:
1.如果讓你對桃源百姓說一段話,你會怎樣說?
2.如果讓你以小記者的身份對陶淵明進行采訪,你會問哪些感興趣的話題?可以先擬出采訪提綱。
(說明:活動一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與文中人物的直接對話,深化對桃源社會實質的理解,同時還可以把課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活動二的目的是,促使學生深層次探究本文的寫法。對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組織其他學生回答:你覺得陶淵明會怎樣回答?譬如:
--你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結尾為什么要寫漁人的復尋而迷失?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可以選擇,你是愿意生活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還是桃花源里?請談談你的理由
。ㄕf明:這一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桃花源里生活的理解,并征對現(xiàn)實生活來談談感受。老師引領學生將現(xiàn)代社會生活和桃花源里的生活狀態(tài)作對比。學生可能會談到很多的理由。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又可引領學生理智地看待我們今天的生活。并學會生活。)
。2)老師下課結束時出示自己寫的《桃花源記》的讀后感(此活動的目的是引領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寫讀后感)
讀后感呈示:《桃花源記》讓我們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寧靜祥和之美。千百年來,“桃花源”已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衍化成為一種“桃源情結”。桃花源里人們那種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簡單而幸福的生命狀態(tài),一定讓你羨慕不已,老師也有很多的感悟,在感受到這些簡單而充滿幸福的生命狀態(tài)的時候,我們注意到,這些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只存在于陶淵明的“社會理想”中,或者說只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夢境。讀著這些充滿靈性的文字,我們隱隱感到作家的一種深深的憂慮之情。生活在當今社會的我們也有一種深深的憂慮之情。因為人性中最為本色美好的東西,最簡單而樸素的向往已經隨著時代的變動而悄悄流失。在今天這個日漸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們周圍有著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漸憔悴的面容。有著因太多對物質的渴望而墮落的靈魂。甚至包括我自己。沈從文先生在散文《桃源與沅州》中曾這樣寫道:“全中國的讀書人,大概從唐朝以來,命運中注定了應該讀一篇《桃花源記》,因此把桃源當成一個洞天福地”。
感謝陶淵明,他那超脫的人生韻味,那灑落的生命境界,在于他為后人確立了一種新的理想人格。是他讓我們看到滾滾紅塵中還可以有這樣的一種生活。還可以有這樣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委任自然,任真自適。而這樣的生命狀態(tài)其實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只是我們在行走的路上不小心給弄丟了。
站在來路和去路的現(xiàn)實人生路口,我們是不是該不斷地回望來路。去撿拾那些本來就存在于我們生命中的美好的東西。讓我們的生活充實而幸福起來。
桃花源記教案 篇6
桃花源記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字詞與基本內容。
3.對文章所寫社會現(xiàn)實與社會生活有所了解。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2.提高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二、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比較閱讀的興趣,在比較閱讀中品鑒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文章字詞的理解是通過朗讀及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2.學生對文章基本內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過課堂討論來完成,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
3.學生對文言文比較閱讀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過教師講授與課堂實踐來完成,在實踐中掌握與運用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從《消失的地平線》中對香格里拉的`描寫,引導學生走進“世外桃源”。
2.引導學生說一說“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樣子”。
導語:英國詹姆斯·希爾頓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虛構”了一個叫“香格里拉”的東方城市,那里有著旖旎的風光、蔚藍的天空和純凈的土地,是一個寧靜、安逸、悠遠、知足、明朗、和諧的理想歸宿。人們常常將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為什么說它在“世外”呢?讓我們一起跟隨陶淵明的腳步,探訪那片神秘的土地。
【設計意圖】從學生較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學生走進將要學習的課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內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
2.學生自讀課文,嘗試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師進行糾正和強調。
【設計意圖】本文注釋較為詳細,讓學生先結合書下注釋、運用所學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課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具有具足輕重的地位,教師幫助學生糾正和強調重點文言字詞有助于學生文言詞語的積累,同時也為理解文章做好鋪墊。
(三)理解內容
1.梳理行文線索。
(1)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為故事的不同片段擬寫小標題。
發(fā)現(xiàn)桃花源——探訪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2.走進桃源生活。
教師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探究。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點評和歸納,引導學生明確桃源人的生活及處世態(tài)度,進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漁人進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引導學生從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兩個角度去思考。)
(2)漁人進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對待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時亂”之后為何“不復出”?漁人“——為具言所聞”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行文線索的梳理與文章細節(jié)的探究,學生可以從整體把握故事內容,對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為明確文章主旨做好準備。
3.明確文章主旨。
(1)帶領學生一起歸納總結桃源生活。
陶淵明為我們呈現(xiàn)的桃花源是一個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
(2)引導學生明確文章寫作主旨。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的理想社會,描寫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yè)、彼此和睦相處的幸福生活圖景,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隱含了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抨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
【設計意圖】在“理解內容”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明確文章主旨變得水到渠成,有利于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四)拓展比較
1.文意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秦時婦人》。
(2)學生借助注釋與工具書,簡要疏通文意,進行口譯。
(3)學生逐句翻譯文章,教師進行點撥和糾正。
【設計意圖】 《秦時婦人》字詞難度不大,由學生自讀、自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快讀閱讀的能力。
2.勾連回顧。
(1)引導學生由《秦時婦人》聯(lián)想到《桃花源記》,并初步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
(2)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比較閱讀的意識。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調動已學內容,為后面比較閱讀打好基礎。
3.方法講授。
(1)引導學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角度。
(2)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給予方法指導。
方法點撥:文言文比較閱讀可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1)文章內容;(2)中心主旨;(3)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已知聯(lián)系到未知,有助于學生遷移運用已學閱讀方法,同時“降低”比較閱讀的陌生感和難度。
4.方法應用。
(1)學生結合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和要點,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就《桃花源記》《秦時婦人》進行比較閱讀,發(fā)現(xiàn)其中的異同。
(2)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
【設計意圖】《桃花源記》《秦時婦人》兩篇故事架構“大同小異”,但表達主旨、表達方式“小同大異”的文章比較閱讀,有助于學生掌握方法。
5.小結。
教師在學生課堂實踐的基礎上,再次強調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基本角度。
【設計意圖】 小結回顧,有助于學生夯實本課重點。
(五)布置作業(yè)
拓展遷移:課后運用所學方法,從比較閱讀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記》和《乙亥北行日記(節(jié)選)》的異同。
【設計意圖】再閱讀一篇與《桃花源記》有相似之處的《乙亥北行日記(節(jié)選)》,可以幫助學生遷移所學方法,能夠在“舊文章”中有“新發(fā)現(xiàn)”。
桃花源記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二) 能力目標
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三) 情感目標
訓練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再現(xiàn)桃源,感知桃源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3、品讀法4、復述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桃源
請同學們先看大屏幕(教師展示有關戰(zhàn)爭的圖片)
師:你能讀懂他們的眼淚嗎?
生:對戰(zhàn)爭的控訴。
師:是啊,他們的淚水中也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戰(zhàn)爭的惡魔四處流竄,人們卻總想找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國,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fā)現(xiàn)。這個隱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作家作品簡介
多媒體顯示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關于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
三、辨明字音:
阡陌 遂迷 驥 郡 詣 邑人 間隔
語云 便要還家 垂髫 儼然
四、初識桃源
1、教師放范讀錄音,學生邊聽邊結合畫面欣賞,進入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jié)奏、韻味。
3、全班齊讀課文,要求聲音洪亮、節(jié)奏要準。
五、敘述桃源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線索。
2、教師抽學生復述課文。
六、感知桃源
1、學生分組討論,說說桃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找出課文中描寫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學生品讀。
3、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找出描寫桃源人生活的句子。
七、再現(xiàn)桃源
作業(yè)設計: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試著寫一篇《桃花源后記》或給桃源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和平的認識。
桃花源記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課文2、3段內容;
2、了解文言文中主語省略的現(xiàn)象,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探討主題;
4、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
孔子說過一句話:溫故而知新。誰能說一說這句話的含義呢?(學生回答:溫習舊的知識從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今天我們就來溫習《桃花源記》,希望能有新的收獲。(板書題目)
二、授課過程
。ㄒ唬z查課下鞏固情況:
1、檢查字詞掌握情況:考小卷,同桌互批,師生總結
2、檢查課文背誦:男女聲背誦接力
。ǘ┗仡櫸膶W常識
1、作者(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于當時社會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后人稱其為靖節(jié)先生。代表作有詩《飲酒》、《歸園田居》,散文《歸去來兮辭》等。
2、寫作背景: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三)回顧課文內容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
2、圍繞線索用一句話來概括本文的主要情節(jié)。
本文記敘了漁人發(fā)現(xiàn)桃源、訪問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而又神奇的經歷。
。ㄋ模┥钊氚盐照n文:作者生活的時代,賦役繁重,戰(zhàn)亂紛起,但文中描繪的卻是另外一番圖景,下面同學們結合二、三兩段說一說世外桃源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找學生描述畫面內容,并找出與課文相對應的原話,并翻譯,夯實重點實詞、重點句的解釋)
1、自然景色優(yōu)美:
例: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社會環(huán)境平和、寧靜:
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3、人們的生活和諧、幸福:
例: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4、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五)理解文章主旨:風景優(yōu)美,環(huán)境寧和,民風淳樸,作者如此完美的描述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究竟有何用意呢?(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呢?)(小組討論合作完成)
明確:表現(xiàn)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由快樂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向往。
(六)議一議:作者寫漁人以及后來的許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圖是什么?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無數(shù)勞動人民美好愿望的體現(xiàn),表現(xiàn)了人們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當然,這個理想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寫桃花源的無跡可尋,其實是一種隱喻,隱喻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ㄆ撸┩卣寡由欤菏劳馓以词翘諟Y明筆下的理想社會。現(xiàn)在,我們正在為建設小康、和諧的社會而努力。你理想中的家鄉(xiāng)是怎樣的呢?請你用你的筆描述一下吧。
(八)課堂小測:
桃花源記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理想。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
3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xiàn)象。
教學設想
1、學生接觸這篇文章之前,已接觸過一些文言文。本文除個別比較生僻的字詞及古今異義的詞語外,不少文言虛詞、實詞和句式,學生是可以粗知的,直鼓勵學生自學,教師從旁啟發(fā)點撥,宜加強誦讀練習,增進學生對文言文的感性認識,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學生粗通內容大意后可安排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2、簡介作者和本文寫作的背景。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大文學家,田園詩的創(chuàng)始人。他出身于沒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當時社會的重視。少時雖頗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社會動亂不安,有志難酬。先后作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終于在41歲堅決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作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xiàn)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jié)、有優(yōu)美環(huán)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3、學生細讀課文,筆譯全文。
這一教學步驟應達到三個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細看注釋,獨立理解課文的習慣;
(2)準確理解全篇字詞句段;
(3)基本搞清本文的線索及記敘順序。
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時,教師只要將重點詞語提示學生注意掌握就行了,點撥要盡可能少,以免妨礙學生獨立鉆研習慣的養(yǎng)成。只有那些要加深理解,或不加解說就不能準確理語,教師才相機點撥。如:“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問所從來”,即“問從何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xiàn)代漢語作連詞用的“無論”不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挑花源時走的路!霸勌亍保霸劇,即“到……去”,這里揭謁見。
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課文,做到瑯瑯上口;
2、概括每個自然段段意,體會全文的思路。
教師收學生筆譯練習,抽閱上中下三檔各若干篇,以便在第二課開始時適當講評,肯定成績,指出不足之處,;糾正錯誤之處。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學生注音并釋詞。
阡陌()髫()恰
詣()驥()津()
2、講評筆譯練習,糾正主要錯誤。
3、指名朗讀課文。
4、要求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課文。
根據(jù)課文的基本情節(jié),合理地補充一些細節(jié),具體完整地復述。教師據(jù)此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
5、分析課文
。1) 提問:課文以什么為線索?可分為幾部分?
明確要點: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fā)現(xiàn)樹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順序,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l段),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林為經過。
第二部分(2~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以后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第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huán)境。
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2)提問:課文開頭和結尾都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要點:文章如何寫,是由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決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圖是通過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狀來表現(xiàn)作者的社會理想,所以中間部分寫得詳細,無論是寫村落的概貌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動人的細節(jié),使人如臨其地,如見其人。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略。
(2) 提問:我們應怎樣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
明確要點: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那樣一個戰(zhàn)亂頻仍、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的黑暗社會里,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社會現(xiàn)狀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愛,安貧樂道。他憧憬著了種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勞動、風氣淳樸、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這種理想的生動寫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意志和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這的社會在當時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烏托邦”式的空想?梢哉f,《桃花源記》既曲折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這只是一種空想,無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舉之思,開頭結尾的寫法對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處,沒有具體點明,人們想再訪也不可得。
6.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記誦的方法,首先是逐段邊讀邊背,然后讀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體會地讀若干遍。這樣就會在較長時間內不遺忘。要教給學生按課文的線索和順序來記誦課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內容的詞語作為支撐句,使之形成一個幫助記憶的鏈條。如:
緣溪行→逢桃花林→林盡水源→山有小口→舍船從口入→豁然開朗→見漁人→自云先世→問今是何世一停數(shù),辭去→既出→及郡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南陽→未果→無問津者
布置作業(yè)
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仝淠敖煌ǎu犬相聞。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蹎柦袷呛问,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④芳草鮮美。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
、俦闵岽瑥目谌。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②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 見漁人,乃大驚。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④ 尋向所志。
尋病終。
3.背誦全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1
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園”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的主題。
預習要求:
1,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2,朗讀并試背課文。
教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根據(jù)漁人的行蹤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1-2節(jié)的詞語。
一, 導入新課:
1, 根據(jù)《揚子晚報》的一則消息“云南發(fā)現(xiàn)“世外桃園””引入新課……
2, 板書課題: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強調:源:水的源頭。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頭。
補充:陶淵明,名,潛別字,元亮東晉文學家。
指導:課后查找資料,了解陶淵明的其他情況。
二, 檢查預習:
1,找學生朗誦課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集體訂正
三, 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的結構;重點學習1-2節(jié)的詞語。
四, 學生分組閱讀課文,并討論就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
疏導:
結構方面的問題,一般包含:線索,段落等問題。可以結合課文閱讀重點一考慮。
總結可以討論問題:
1, 文章以什么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只將閱讀重點一開變一下)
2, 標出文中表現(xiàn)漁人行蹤的詞語。
3, 據(jù)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1—2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參考課后思考題五。
五, 學生再一次閱讀全文,師生共同討論完成1-3題:
總結明確:
1, 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安排材料。
疏導:行蹤可以理解為:地點的轉移。
2, 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板書:
緣溪性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shù)十步停數(shù)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復得路
3, 根據(jù)以上的總結,將課文分層:
一,(1)發(fā)現(xiàn)桃花源。
二,(2—3)進入桃花源。
三,(4—5)離而復尋桃花源。
六, 學生齊誦1節(jié),對照注釋口譯課文:
1,明確詞語:
緣:沿著。夾岸:兩。落英:落花。繽紛:繁多交雜的樣子。異:對……感到詫異。(意動用法)。復,再一次。窮:盡頭。
2,找學生概括第一節(jié)的內容:
明確:交代人物,時間,及沿途的美好景色。
3,教師問:
。1) 怎樣設計情節(jié),使桃花源蒙上一層神秘色彩的?
學生討論。
總結: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景色優(yōu)美。
。2) 文章這樣設計開頭有什么作用?
討論總結:
吸引讀者,令人心馳神往。為下文漁人進入桃花源作鋪墊。
4, 背誦第一節(jié)。
七, 學生齊讀第二節(jié),對照注釋口譯課文。
1, 明確詞語:
仿佛:看得不真切。若,好象。才,僅僅。曠:空闊,寬闊。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悉。全,都。
強調:豁然開朗,阡陌,交通(詞的古今義),往來種作,黃花垂髫(修辭格)
2, 找學生概括地二節(jié)內容(討論)
總結;概括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平,安寧,生活幸福,勤勞。
3, 學生思考:
作者塑造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意圖。
疏導:閱讀注釋(1),聯(lián)系課文的主題。
總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
4, 齊背第二節(jié)。
八.總結第一課時:
線索,層次,1-2節(jié)的內容及詞語。
附:1,板書設計:
緣溪性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shù)十步
發(fā)現(xiàn)桃花源:環(huán)境優(yōu)美:芳草鮮美環(huán)境安寧和平:土地平曠,雞犬相聞。
落英繽紛屋舍儼然。
色彩神秘:忘路遠近生活幸福:良田,美池,怡然自樂。
忽逢。勤勞善良:往來種作
吸引人羨慕人
2,作者:(365―427)東晉文學家、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為江州祭酒、鎮(zhèn)江參軍,后任彭澤令。因不滿當時官員的腐敗而去職,歸隱田園,至死不仕。其詩以《歸去來兮辭》、《飲酒》、《桃花源詩》、《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wèi)銜微木》等為代表,今存《陶淵明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討論課文3-4節(jié);總結全文。
一,復習導入新課:
1, 找學生試背課文1-2節(jié)。
教師提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經過……
重要詞語:豁然開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花垂髫,……
基本內容:發(fā)現(xiàn)---進入-----(神秘----環(huán)境優(yōu)美……)
2, 集體訂正。
二,明確本課學習內容:
討論課文3—5節(jié);總結全文。
三,找學生朗誦第三節(jié)或集體朗誦。
1, 找學生口譯第三節(jié)。(集體訂正:注意文中的成分省略)
2, 明確詞語:
乃:竟然。具:完全,全部。(通假字)邀:邀請(通假字)咸:都。訊:消息。云:講,說。妻子,絕境(古今義)焉:從這里。無論(古今義)嘆惋:驚嘆。余人:剩下的人。辭:告別。語云(讀音)足:值得。
強調:詞的古今義,通假字等古漢語知識。
3, 概括第三節(jié)內容:(學生討論)
總結:
。1):自續(xù)身世:自云……
(2):熱情待客:便邀還家,設酒殺雞……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3):告戒送客:不足……。
4, 討論:
(1):根據(jù)上面的內容,概括一下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環(huán)境?
。2):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會告訴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3):聽后漁人的講述,桃花源中的`人嘆惋表明了什么?他們?yōu)槭裁床辉敢鈱⒆约旱那闆r告訴外人?
疏導:注意課文的主題,及文章的注釋一。
總結:
。1)生活淳樸,熱情好客,對人感情真摯……。
。2)朝代更迭,世事變遷,生活艱難……。
。3)厭惡戰(zhàn)亂,對外人的同情,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自食其力和平安寧生活的追求。不愿意與外人交往。(與下文作鋪墊)
明確:
作者塑造的桃花源的美好的生活,和現(xiàn)實生活形成了對比,表現(xiàn)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否定,對美好生活的餓憧憬。
5, 齊讀第三節(jié)。
四,齊讀第四節(jié),并口譯。
1, 明確詞語:
既出:已經(照應上文)。扶:順著,沿。向:原來的,舊的。志:作記號。(名詞作動詞),及:到。詣:晉見,拜見。遣:派。
2, 概括內容:
再找桃花源不得而迷路。
3, 討論:
。1):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情節(jié)有什么好出?
總結:照應開頭;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秘色彩。
(漁人不守信用的懲罰……)
五,齊讀最后一節(jié),并口譯:
1, 明確詞語;規(guī):計劃。尋:頃刻,不久。遂:就。津:渡口。
2, 思考:到底有沒有“桃花源”?作者這樣安排結尾有什么作用?
明確:若有若無,再一次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六,學生齊讀4—5節(jié)。
七:總結全文,討論:
1, 歸納主題:
描繪了……景色及……生活風尚,表現(xiàn)了作者……理想。
2, 討論課后思考題一:
集體訂正:
八:完成課后練習(略)。
附:
1, 板書設計:
停數(shù)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復得路
自敘身世:自云……。
熱情好客:便邀還家……。
告戒送客:不足……。
感動人急死人想死人。
2, 練習: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ǎ┮姖O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這段文字選自《》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的詩人。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為線索,虛構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會環(huán)境,表現(xiàn)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來人們用成語“__________________”來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樂而環(huán)境幽靜的餓世界。
2,解釋加橫線的詞:
要:()咸( ) 云()
具()語()為()
3, 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妻子:古義:()今義:()
絕境:古義:()今義:()
無論:古義:()今義:()
4, 在文中括號內填進省略的詞語。
5, 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
——————————————————————————————————
————————————————————————————————————
——————————————————————————————————。
6, 回答下列問題:
。1) 文中那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見漁人之前沒見過任何人?
————————————————————————————————————。
(2) 為什么會“嘆惋”?
—————————————————————————————————————————。
。3) 為什么要求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不違。
桃花源記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xiàn)象。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品味語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會的實質。
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1、2、3。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思考陶淵明為什么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鄙钤跂|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簡介作者和本文寫作背景。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大文學家,田園詩的創(chuàng)始人。他出身于沒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當時社會的重視。少時雖頗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社會動亂不安,有志難酬。先后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終于在41歲堅決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寫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xiàn)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當然也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桃花源記》就是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傳奇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jié)、有優(yōu)美環(huán)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三、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注意斷句與感情。
2.自由朗誦,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指名朗讀,讀準字音,準確斷句。
四、結合注釋閱讀,自己獨立翻譯課文,可以同時質疑。
五、交流翻譯情況,進行互相評價。
六、綜合體會。
1.把握古今異義詞。
(1)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3)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4)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5)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連詞,條件不同和結果不變。
2.出自本文的成語。
(1)落英繽紛:鮮花盛開,花瓣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2)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陰暗突然變?yōu)殚_闊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
。3)無人問津:沒有人來詢問渡口。比喻沒人過問,受到冷落。
。4)世外桃源:指虛構的超脫現(xiàn)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也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
七、思考討論,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漁人是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之前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保2)“復前行,欲窮其林。”
2.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景和人有何特點?桃花源人對外界社會情況了解嗎?用原文回答。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2)“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人們根據(jù)漁人作的標志再去尋找桃花源,結果怎樣?
“遂迷,不復得路!薄拔垂瑢げ〗K。”
八、根據(jù)以上問題,理清課文結構。
課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的'見聞。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再尋桃花源的經過。
九、鞏固與創(chuàng)新性應用。
1.復述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
2.用下列詞語造句:(1)無人問津(2)豁然開朗(3)怡然自樂
十、作業(yè)。
1.總結出古今異義的詞語。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指名學生朗讀,學生聽讀,想象畫面。思考:桃花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二、師生共同學習體味桃花源“美麗、快樂、奇異”的特點。
1.桃源之“美麗”。
(1)指名朗讀描寫桃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請選擇一個景點描繪出在你腦海中浮現(xiàn)的畫面。
參考:桃花源土地平坦如砥,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齊,土地肥沃,美麗的池塘中魚兒恣意暢游,桑林竹樹之間鳥兒盡情歡唱。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之間雞犬相聞。男男女女往來耕作,樂其業(yè)。老老小小無憂無慮,安其居。環(huán)境優(yōu)美富饒,寧靜祥和。
。3)教師小結:在大家的描繪中,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環(huán)境幽雅,風景秀麗,資源豐富,靜謐祥和。
2.桃源之“快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快樂”?他們分別因什么而快樂?
老人和孩子。老人衣食無憂,頤養(yǎng)天年。孩子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2)學生小結:桃花源的快樂在于這里民風淳樸,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3.桃源之“奇異”。
(1)引導:美麗而神秘的桃源在何處呢?
(2)評說:學生進行自由發(fā)言,教師可作適當啟發(fā)。
、佟熬啊逼妫伊置谰捌、桃源內環(huán)境奇。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凇叭恕逼,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等等。
、邸佰櫋逼妫笕嗽偃ふ姨以,都一無所獲,不見蹤影。
(3)教師小結:這些奇異之處,使課文情節(jié)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滿了神秘感,更增強了人們對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深層研討。
1.漁人離開桃源后,“便扶向路,處處志之”,而后來太守等人尋找桃源“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作者為什么將桃花源寫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理想社會,現(xiàn)實社會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隱含了無力改變社會現(xiàn)實的無奈慨嘆。
2.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該怎么看?
(1)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自由快樂,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的理想境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2)作者的這一理想是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根本無法實現(xiàn)。
四、鞏固與創(chuàng)新性應用。
要求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課文。
五、作業(yè)。
1.研究性作業(yè):查找有關陶淵明的資料及其詩文,分析陶淵明的特點,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為題總結出來。
2.基礎性作業(yè):背誦課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3
設計指導思想:
教學札記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注重朗讀和背誦、積累。
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識記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熟讀課文,能用通俗的語言準確流暢的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圖景,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2.查閱資料,了解作者陶淵明的相關常識,和有關歷史戰(zhàn)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里老街桃花源記的歷史背景;反復朗讀課文,利用字詞典結合課下注釋掌握本文詞匯,疏通課文大意。
3.用心體味文章內容,注意朗讀的技巧,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文言文中字、詞、句 的含義,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翻譯全文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目的`,引導學生再現(xiàn)桃源,感知桃源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師展示有關戰(zhàn)爭的圖片)
師:你能讀懂他們的眼淚嗎?
生討論。(對戰(zhàn)爭的控訴。)
師:是啊,他們的淚水中也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戰(zhàn)爭的惡魔四處流竄,人們卻總想找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國,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fā)現(xiàn)。這個隱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陶淵明簡介
讓學生介紹,并互相補充。(出示幻燈片加以強調:)
三.教師范讀全文。
安排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四.檢查自學情況。
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guī)、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五.1. 指名翻譯全文,注意上下連貫通順,如成分省略現(xiàn)象要補充完整。
2. 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討論、歸納,教師總結)
六.討論,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七.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指導背誦方法)
教后感
桃花源記教案 篇14
一、 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lián)系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xiàn)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后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于“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xiàn)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xiàn)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了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并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shù)膶懛ā?/p>
二、 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復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guī)律并形成習慣。
三、 學法指導
1、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yǎng)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xiàn)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四、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并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xiàn)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ㄈ╊A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于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ㄆ庠~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ㄋ模╅喿x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jié)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
錄音示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并讓學生借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后,教師強調與本文創(chuàng)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xiàn)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xiàn)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短一ㄔ从洝肪褪撬H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設計意圖: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設計意圖: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并反復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于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對于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并能嘗試著現(xiàn)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jié)奏反復朗讀并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
。ㄎ澹┱n堂作業(yè)(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儼然 間( )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 ( ) 尋病終 ( )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做食。
設計意圖:
能正確區(qū)別多音字,多義詞并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n堂小結
這一節(jié)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并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著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ㄆ撸┎贾米鳂I(yè)
。、 翻譯全文
。病 思考課后練習二
。、 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
翻譯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yǎng)了書面表達能力。背誦突出了本課的教學目的。思考題則是為下一課作準備。
課后說明:板書是隨著課堂進行和學生需要而逐步書寫的。由于有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篇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敬請各位老師賜教!
桃花源記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ǘ┠芰δ繕
1.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敘事的表現(xiàn)手法。
2.能辯證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會理想。
。ㄈ┣楦袃r值目標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2、掌握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學法指導:1朗讀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教具準備: 圖片、錄音機、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二 課 時
一、導語: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yǎng)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就是--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zhàn)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 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了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園詩人”的代表作家。
1了解作者,必讀此文,請欣賞作者的自傳,聽過以后說說作者的三大愛好.
2作者的詩歌名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當時的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三、 檢查預習情況,誦讀課文
1、 讀準下列粗體字的音。
豁然開朗(huó ) 屋舍儼然(yn) 阡陌交通(qin)
黃發(fā)垂髫 (tio) 便要還家(yo) 劉子驥( jì )
詣太守(yì ) 潯陽( xún ) 驎之(lín )
2、A.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稊(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 (wèi )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B同學齊讀課文。 C.利用工具書及課后注釋,筆譯全文
四、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四人小組一起解讀而后集中解難,或者讓老師提問,學生答疑,五個段落分類處理。一段一段地討論,落實,主要在字詞及內容的疏通,領悟。
1、重點字詞
、贂x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 作為)業(yè)。緣(沿著,順著)溪行,忘路之(的)遠近。忽逢桃花林,夾( 夾著 )岸數(shù)百步,中(中間)無雜樹,芳草(地上的芳草)鮮美(鮮艷美麗),落英(墜落的花瓣)繽紛(繁多夾雜)。漁人甚異(對……感到驚奇)之(代這種美景),復前行,欲窮(走到盡頭,形容詞作動詞)其(這)林。
、诹直M(于)水源,便(就)得(發(fā)現(xiàn))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舍棄)船,從口入。初極狹,才(僅,只)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開闊明亮的樣子)。土地平曠(平坦開闊),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有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麗的池塘)桑竹之(這)屬(類)。阡陌(田間小路)交通(交錯相同),雞犬相聞((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能互相聽到。)。其(那)中往來種作(耕種勞作),男女衣著(穿戴),悉(全)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小孩),并(都)怡然自樂。
、垡姖O人,乃(竟然)大驚,問所(地方,處所)從來。具(通俱,完全,詳盡)答之。便要(通邀,邀請)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村中聞有此人,咸(都)來問訊(打聽,探問)。自云先世(去世的祖先)避秦時亂,率妻子(妻子孩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焉(于之,兼詞,從這里。),遂(就)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漢,無論(更不要說)魏晉。此人一一為 (給)具言所聞,皆嘆惋(感嘆、惋惜)。余人各復延(邀請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告訴)云(說):“不足為(對,向)外人道也!
、芗瘸,得(找到)其船,便扶(沿著)向路,處處志(做標記)之。及郡下,詣(到……去,這里是謁見)太守,說(報告)如此(像這樣)。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尋找)向所志(標志),遂(竟然)迷,不復得路。
、菽详杽⒆芋K,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計劃)往。未果(實現(xiàn)),尋(不久)病終,。 后遂(就)無問津(探訪、探求)者。
2、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他對此感到非常詫異。又繼續(xù)往前走,想走到這片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到頭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漁人離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整齊齊的樣子,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這類景觀。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能互相聽到。這中間,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就好像桃源外面的世人。老人和孩子們各個都安閑快樂,顯得心滿意足。
。ù迦耍┛匆娏藵O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縣人來到這個跟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來往。(村人)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都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后,告辭離去。村里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
。O人)已經出來,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記號。到了郡下,去拜見太守,述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往,尋找以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方向,不再找到原來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品質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沒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五、小結 (1)通假字
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詳盡。
。2).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后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如此 古義:像這樣。如,說如此。今義:這樣。
。3)一詞多義
舍: 便舍船 ( 舍棄 ) 屋舍儼然 ( 房子 ) 。
尋: 尋向所志( 尋找 ) 尋病終(不久 ) 志: 處處志之(做標記 ) 尋向所志 (標記 )
向: 尋向所志(以前 ) 眈眈相向 (對著 )
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給) 捕魚為業(yè)(作為)
乃:見漁人,乃大驚(就) 乃不知有漢(竟然)
遂:遂迷(竟然), 后遂無問津者(就)(4)詞類活用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異”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活用動詞,走到盡頭。
(5)同義詞
沿著:緣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 咸來問訊/皆嘆惋
便要還家--延至其家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
。6)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7)省略句
。ù迦耍┮姖O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8)出自本文的成語
世外桃源: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開朗: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黃發(fā)垂髫:老人小孩。
雞犬相聞:雞鳴狗叫之聲互相聽到。
怡然自樂:安閑快樂,顯得心滿意足。
無人問津:沒有人探求。
與世隔絕:和世俗隔絕。
六、作業(yè):
1、熟讀并背誦課文,用自己的話敘述這個故事,可以適當?shù)丶舆M自己的想象。(寫練筆本上)
2、完成課后練習三、四(寫書上)
第 三 課 時
一、背誦課文回顧前堂。
二、內容剖析,進一步理解文章
1、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思路】
發(fā)現(xiàn)桃花源 景色 忽逢桃花林……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奇麗
桃源內所見 自然景色, 土地平曠……雞犬相聞 環(huán)境優(yōu)美
桃源人精神 其中往來種作………并怡然自樂 愉悅安寧
桃源內的社會風尚 便要還家……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熱情好客,真誠淳樸
離開桃花源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再尋桃花源 尋向所志,不復得路 欣然規(guī)往,未果冰終。
【線索】
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來敘事
三、質疑解難:
、. 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冢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郏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④.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荩 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蓿 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 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幔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四、總結結構,思考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背誦課文
六、作業(yè)
課后練習。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⑴。黃綺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跡浸復湮⑷,來徑⑸遂蕪廢。相命肆農耕⑹,日入從所憩⑺。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⑻;穆放煌ǎu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⑼,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⑽。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⑾,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異源⒀,旋復還幽蔽⒁。借問游方士⒂,焉測塵囂外⒃?愿言⒄躡輕風,高舉尋吾契⒅。
譯文 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于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蕪廢棄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jié)種了卻不用交賦稅;牟葑韪袅伺c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地唱著歌,老人歡快地來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么用得著操心?桃花源的奇跡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愿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注釋〕⑴ 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無道,造成戰(zhàn)亂,賢人們都逃離世間。嬴氏,指秦王朝。天紀,指合理的社會秩序。⑵ 黃,夏黃公。綺,綺里季。秦末漢初時高士“商山四皓”中的兩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時也離開了世間。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語助詞,無義。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進山的路漸漸湮沒。跡,足跡,代“路”。⑸來徑,來時的路,與“往跡”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勵致力于耕田。肆,盡力。⑺ 憩,休息。⑻這兩句的意思是,春天養(yǎng)蠶,絲盡歸己;秋天莊稼熟了,也不用繳納租稅。靡,無。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進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器。⑽游詣,游玩。⑾紀歷志,歲時的記載。⑿這兩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異蹤跡從秦末到晉已隱沒了五百年,卻被漁人在這一天發(fā)現(xiàn)了。五百年,約數(shù)。敞,開放。神界,仙境。⒀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風俗跟澆薄的世風,二者本源不同。⒁這句意思是,漁人離開不久,它又隱沒了,指記中的“遂迷,不復得路”。⒂游方士,游于方內的人,指世俗中人。⒃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測知塵世以外的事。塵囂,指塵世。⒄言,語助詞,無義。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板書設計
21.桃花源記
發(fā)現(xiàn)桃花源:
緣溪行,復前行,林盡水源,從口入,復行數(shù)十步,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yōu)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huán)境良好)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 (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無問津者
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
似有而無 理想社會
桃花源記教案 篇16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第五單元第一課。第五單元是在第四單元(科普說明)之后,對文言文的又一輪學習,目的在于理解作者寫作的愿望和人物的不同情趣,學習古人的優(yōu)秀品質。不斷增強個人的魅力,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并客觀的評價古代人。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聽說讀寫與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大多數(shù)是“留守學生”但他們的感情細膩而豐富。多數(shù)喜歡流行音樂,喜歡韓國明星,但是對歷史、對傳統(tǒng)僅僅局限于穿越劇,本單元的學習是對此一個不錯的填補。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xiàn)象。
3.學習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5.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體會本文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
2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激發(fā)興趣
“世外桃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成語,它是出自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那么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從中來尋找答案吧!
二、作者簡介
學生根據(jù)自查的資料講述,老師作補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關于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中的“記”。此文包括“記”和“詩”兩個部分。“記”是“詩”的序言,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詩”是對所記的桃源世界的歌頌和贊美,并對桃花源社會作了一些補充。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相對立的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關于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公元421年,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當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于戰(zhàn)亂造成的苦難,有著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xiàn)狀,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从洝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學生與教材對話
四、研讀與欣賞,精讀與精講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環(huán)境美、生活環(huán)境美、風俗人情美]
、儆米约旱恼Z言再現(xiàn)桃花源自然環(huán)境的美、生活環(huán)境的美。(師可先做示范)
、谟帽硌莸男问皆佻F(xiàn)桃花源人接待漁人的場面,展示風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為什么對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3.漁人來過一次,回去時又“處處志之”,按理說,應該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記教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教案04-14
《桃花源記》教案03-23
桃花源記 教案03-24
桃花源記經典教案04-19
《桃花源記》教案05-17
桃花源記教案05-21
《桃花源記》優(yōu)秀教案04-20
《桃花源記》復習教案03-23
《桃花源記》教案及練習03-23
《桃花源記》微教案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