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題西林壁》部分課堂實記及教學反思
第一次嘗試古詩教學,課前我下了很多功夫,我想盡量為我的學生展現(xiàn)一堂生動有趣的古詩課堂教學。猶記得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最怕上的就是古詩了,因為那時覺得古詩課堂是那樣的乏味,我不想我的學生也有同感。精心設計的課堂看來還是收到了一點成效。甚至在課堂上還出現(xiàn)了個小高潮。在此請各位同行多多指教!!!!!!(其中還出現(xiàn)了個小插曲:課前,賴副突然“襲擊”我班,到上課鈴響,已經(jīng)一排排開了。這,這···本是一堂自我試驗的摸索課,變成一堂類似于展示課的架勢了,這一扎的老師啊,怎么這節(jié)課他們都湊一塊來啦~~不會老就“謀劃”好了吧?阿門啊~~于是乎,在突然 “中彩”的狀態(tài)下,帶著那么一點點的忐忑,深呼一口氣,開始了我的教學處女秀····):
······
省略······
抓住“各不同”讓學生體會到底不同在哪里,學生就會找到“橫,側(cè),遠近高”等關(guān)鍵字眼。
師:現(xiàn)在我們在小導游的帶領下來到了廬山的正前方,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怎樣一個畫面?
生1;在我眼前是一片山嶺,
生2:是一片郁郁蒼蒼的山嶺!
生3:也許是一片云霧繚繞,郁郁蒼蒼的山嶺。
生4:在我眼前仿佛是一幅延綿起伏的山嶺,郁郁蒼蒼,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
生5:老師,我可以用對聯(lián)中的一句話來形容我腦海中浮現(xiàn)的畫面!
師:喲,來,和我們大家分享一下。
生5:霧鎖山頭山所霧~
生6迫不及待的喊起:老師,那廬山不就有一種神秘的美麗了!
師:是啊,廬山本身就籠罩這一種神秘美。不光從正面看它是如此的美,我們還可以從其他方位欣賞到它的美。
有學生馬上喊起:我想說站在廬山上看到的美景!
相繼從“側(cè),遠近低”都有學生選擇。這時我發(fā)話了:請同學們把你們腦海中浮現(xiàn)的美麗畫面用手中的筆描寫出來,等會我們比一比,誰刻畫的圖景最美麗!
學生趕緊拿起筆頭奮奮而寫···
我巡視課堂,給予指導。三分鐘左右:把你所描畫的廬山和大家分享吧~
生1:從側(cè)面看就看不到掩面起伏的山嶺了,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的是陡峭的山峰。就像一把鋒利的刀佇立在天地之間!
師:那該是多高的山峰呀!
學生馬上喊出:直入云霄!···根本就看不到山頂了!···山頭上全被云霧遮住了!
師:這就叫霧?···
生馬上齊答:霧索山頭山所霧!
。ㄟ@環(huán)節(jié)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從高處看有看不到山腳下,一片云海,更有學生不贊同云霧繚繞,說在山上感覺心情舒爽,大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愉悅···從遠處看學生把廬山比喻成一位綠色巨人,近出看,山腳下看,廬山更像一位高不可攀的巨人,有的學生說站在上腳下覺得連爬山的信心都沒有了···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發(fā)揮)
在這基礎上再次引導學生:除了這些方位看廬山是不同的,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出發(fā)?
在引導下學生逐漸活躍起來“冬天去看!”“雨天也可以!”···逐漸學生思維拓展開來,分別從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等等方面去描畫他們心目中美麗的廬山美景。
師:謝謝同學們向老師推介了這個的千變?nèi)f化的廬山,真是不同的角度廬山就變得不同了,不愧是蘇軾筆下那個“遠近?···”
生齊背: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如果讓你把廬山比作一個人,你會選擇?(哲學家 藝術(shù)家···科學家)
幾乎是一致的答案:藝術(shù)家!
生1:我覺得廬山是一位藝術(shù)家,因為她展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身段!
生2:肯定是藝術(shù)家!她是那樣的美麗,神秘。婀娜多姿!···
師:你能把這位“藝術(shù)家”的特點通過你的朗讀傳遞給我們嗎?
生讀,個別讀,小組讀,同桌讀,全班齊讀
師:隨同同學們從這么多的角度去欣賞了廬山,每一面展現(xiàn)給我們都是不一樣的精彩呀,如果我們只站在山中去欣賞廬山,能看清楚廬山的真實面目嗎?
生:不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好一個只緣身在此山中呀,所以我們看事物能從一方面認識他嗎?(不能。⿷撛趺慈タ?(從各個方位去看!)光看就行了嗎?也許有許多人都看過這廬山的不同面目,為什么只有蘇軾寫出這蘊含意義的詩句?找到問題的原因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他愛動腦經(jīng)!···因為他善于思考!···)如果前面的廬山是一位藝術(shù)家,那后面這兩句蘊含深意的廬山會是一位什么角色?
。ù蟛糠謱W生認同是哲學家,因為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也有小部分學生贊同是科學家,因為科學家最會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善于思考。)總之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我都表示贊同!再讓學生試練讀,讀出藝術(shù)家千姿百態(tài)的美麗和神秘,哲學家的哲理,或是科學家的睿氣。個人展示讀,同桌合作展示讀,小組展示讀···)
師:大詩人蘇軾用睿智的目光來審視廬山,寫出如此令人深思的哲理詩句,這一切都源于他對大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揪根問底的全面思考。以后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的同學也該全面的去認識事物,思考問題!
教學反思
畢竟是新手,這道行太淺,在教學更多流露的是欠缺,F(xiàn)總結(jié)如下:
一. 字詞理解沒有很好落實。“嶺”“峰”都是形容山峰的,那他們的區(qū)別在什么地方?如果光講概念學生還是會混淆,在課堂上我也沒有很好的解釋,在課后,聽課的賴副提議可以借助手掌來表示。五指并攏正面展示就是連綿起伏的山脈,有高有低,相互緊依在一起。而五指并攏側(cè)面展示則是“峰”。高的山峰遮住矮的山峰,大的山峰遮住小的山峰。正如賴副說的,語文在理解詞義上可以多運用道具。這樣更加生動直觀,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并且接受。
二. 古詩品讀不夠深刻。讀是語文課的精髓。而古詩的讀則分為4個階段
1.讀準字音2.讀出節(jié)奏3.讀出韻味4.讀出意境
而我的朗讀教學只停留在第三個階段。其實我從我接受這個班的語文課起,我就提倡學生在遇到寫景敘事文時一定要邊讀邊想象畫面。這節(jié)課也不例外,但是缺乏的是我的進一步引導,導致學生把這首古詩從平面文字向立體畫面轉(zhuǎn)化時沒有滲透透徹。所以學生只能讀出韻味,欠缺意境。聽課老師中有一位早我一年入行的前輩,他提議,在最后老師可以自己配樂朗誦,加上投入的表情,因為我的聲線是很適合朗誦的。他說這樣更生動形象,立體性更強。更能感染學生。
三. 課堂上缺少大膽的創(chuàng)作。賴副說,其實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完全也可以成為一位詩人,進行大膽創(chuàng)作,體驗創(chuàng)作的驚喜和詩人的成就感。而我缺少的就是開闊的視眼,和哲理的推廣。舉例西湖,黃山,學校,甚至自己,人生···仿照最后兩句進行創(chuàng)作。如,“不識西湖真面目,只緣身在此湖中”······
四. 評價沒到點子上,提問缺少換位思考。評價語沒有到位,其實在本節(jié)課上,我班學生運用了大量的好詞好句名句。而我的大部分評價都是“嗯,詞用的真好”到底哪個詞用的好,有時是應該點撥出來的。在本節(jié)課中還有兩三個問題提得比天還大(有點夸張的說法···),沒有考慮到整體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有一小段時間里竟然出現(xiàn)了優(yōu)生唱獨角戲的場面。在以后的備課中要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總之,在這首古詩教學中我既收獲了小小成功的喜悅,更多的是收獲了那么多珍貴的建議和自己的反思。希望以后的常規(guī)課經(jīng)常會有前輩蒞臨指導,(不用害怕前輩們的突然“襲擊”)這樣對我的語文教學質(zhì)量提高幫助會很大。
【《題西林壁》部分課堂實記及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6-09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6-30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9-13
【熱】《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9-13
【熱門】《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8-11
【推薦】《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0-16
【薦】《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8-02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熱】08-10
【精】《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7-09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精】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