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昌齡《從軍行》其二翻譯 推薦度:
- 王昌齡的從軍行第 推薦度:
- 從軍行王昌齡其六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王昌齡的從軍行
《從軍行七首·其四》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yōu)楸Pl(wèi)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
青海湖上烏云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guān),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守邊將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xiāng)。
賞析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第四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門關(guān)東西相距數(shù)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xiàn),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xiāng)。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門關(guān)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xiāng)該是玉門關(guān)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guān)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qū)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
詩人介紹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杜f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yōu)榫┏侨恕!逗釉烙㈧`集》為唐人殷璠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軼事典故
投筆從戎
大約二十歲,王昌齡離開家鄉(xiāng),開始一段學道的經(jīng)歷。開元年間,正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王昌齡在詩中對盛世景象竭盡全力、忠貞不已地加以歌頌。對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齡一生最堅實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長期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馃岬哪甏,像王昌齡這樣有抱負的時代青年,只是把學道當成了一種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長安謀求發(fā)展,沒見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長安,投筆從戎,從此踏上西出長安,踏上出塞之路。
失孟交李
王昌齡在襄陽與孟浩然一見,孟浩然因舊疾復(fù)發(fā)而死。王昌齡因此在離開的路上很悲傷,沒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見李白,當時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們倆一見如故,在江邊的小船上,邊泛舟邊吟酒,暢談文壇圈里的交往故事。臨別,王昌齡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對王昌齡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來聽說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特地寫詩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的從軍行】相關(guān)文章:
從軍行王昌齡12-02
王昌齡從軍行的詩意03-10
王昌齡從軍行古詩11-30
王昌齡的《從軍行》賞析03-10
唐詩《從軍行》 王昌齡02-10
從軍行王昌齡拼音03-29
從軍行王昌齡譯文09-20
從軍行王昌齡古詩08-20
從軍行王昌齡及詩意11-29
王昌齡的從軍行古詩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