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使至塞上》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按內(nèi)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維《使至塞上》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維《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 , 都護在燕然。
【生平簡介】
王維(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他是一個早熟的作家,九歲就負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試,舉解頭(即第一名舉子),二十一歲成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任職。安史之亂,被執(zhí),拘禁于菩提寺中,他偽裝病疾。安史亂平,以諂賊官而論罪,因曾作詩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處分。后官至尚書右丞。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無論律詩、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王維又是一位著名的繪畫大師。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賞析一】
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經(jīng)歷。
“單車欲問邊”,寫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nèi)心情感。經(jīng)過長途跋涉,詩人終于“蕭關逢候騎”,卻沒有遇見將官。一問才知道“都護在燕然”: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故事似乎還要延續(xù)下去,但詩歌卻于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千古壯觀”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nèi)灰簧、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煙”正能狀其神韻。“孤煙”后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直入人心。“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長”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圓”“直”用得逼真?zhèn)魃瘢浞煮w現(xiàn)了詩中有畫的特色。
這首詩寫出了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壯闊奇麗的景象及到達邊塞訪問的情況,表達了詩人飄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難以排遣的孤寂之情。①④句敘事,②③句寫景。①②句寫此次出使的經(jīng)歷,在敘事寫景中抒情,②句寫景中虛實相映,表達悲壯情懷。③④句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③句寫景,以實寫虛,融情于景。④句敘事。銜接①句。
首尾兩聯(lián)敘事。頷聯(lián):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飄飛不定的蓬草!皻w雁”是北歸的雁,雁往北歸,是歸家;自己也往北去,與雁同行,卻是離家。表達內(nèi)心的寂寞傷感(被排擠出朝庭的傷感和怨憤)。(請發(fā)揮你的想象,描繪頸聯(lián)所表現(xiàn)的美景)頸聯(lián)寫景:大漠無邊,長天空闊,兩相對映,壯闊而單調(diào)。在這廣闊的背景上,一縷直上青天的輕煙,以及滾滾的黃河呼嘯著奔騰而去,在河的盡頭,是一輪又紅又大的圓圓的落日,好一幅蒼涼闊大壯觀的大漠黃昏圖!
【賞析二】
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奉命赴西河節(jié)度使府慰問將士,此詩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一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首二句交待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坝麊栠叀,是出使的目的!皢诬嚒保钦f隨從少,儀節(jié)規(guī)格不高。詩于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fā)出來。而后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jù)。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葉干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征蓬”。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zhuǎn)蓬離本根,飄飖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xiāng)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xiāng),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象本詩中聽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于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詩在表現(xiàn)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于詩人,是正比,而“歸雁”于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象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五、六兩句寫景,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這一聯(lián)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xiàn)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gòu)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独ぱ拧罚骸肮胖疅熁穑美菬,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鼻迦粟w殿成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边@又是從用字上說。
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舉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于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于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最后兩句以事作結(jié):詢知都護此時所在,詩人的使命也即將完成。詩的收束,順其自然。
《使至塞上》鑒賞分析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入侵,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zhàn)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土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很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在王維的詩集中,這一類詩篇并不多,而同時代的詩人高適、岑參和王昌齡,卻以寫邊塞詩著名。
王維這首詩是許多唐詩選本都選的名作。詩中描寫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人到達邊塞時所見的景色。有人以為這個使是王維自己。因為王維曾于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出使塞上,在涼州節(jié)度使崔希逸幕府中任判官。如果這樣,題目就應當寫作《奉使至塞上》。現(xiàn)在沒有奉字,可見這個使字是指一般的使者。再看此詩內(nèi)容,完全是客觀的寫法,沒有表現(xiàn)作者自己的語氣,也可知此詩不能理解為王維的自述。
第一聯(lián)中的單車屬國,都是使者的代詞。李陵《答蘇武書》云: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原意是說使者沒有帶許多人馬,只用一輛車就夠了。后世詩文家就把單車之使簡化為單車,作為使者的代詞。屬國是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詞。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此地與匈奴接境。講明白這三個名詞,這一聯(lián)詩就容易懂了。兩句十個字,意思只是說使者要到邊塞上去,已經(jīng)行過居延,進入胡地。上下兩句,實在是重復的。既用單車,又用屬國,過居延就是問邊。兩句只有一個概念。在詩學上,這算是犯了合掌之病,好比兩個手掌合在一起。這種詩病,唐代詩人都不講究,宋以后卻非常注意,不做這種聯(lián)語。杜甫詩曰: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今欲就是即將,東入海就是西去秦,兩句詩只說了一件事。白居易詩曰: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賦得古原草送別》)這是詠草的詩,下句就是上句。郎士元詩: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送別錢起》)不可聽就是豈堪聞。這些都是被宋代評論家舉出過的合掌的例子。
頷聯(lián)是說使者過了居延,就像滾滾塵沙一樣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在地上飛卷的塵沙,現(xiàn)在江南人還把隨風卷地而來的塵土叫作蓬塵。出漢塞和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這種對法也是死對。
頸聯(lián)兩句,氣象極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遠處烽煙直沖霄漢,大河上一輪落日,沒有云翳,顯得格外圓而且大。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抓到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煙直落日圓,表示天氣晴好,無風無云,也是沙漠上的氣候特征。
結(jié)尾一聯(lián)說使者到了蕭關,遇到巡邏偵察的騎兵,一問,才知道都護的軍部還在離這兒很遠的燕然山呢。蕭關在今寧夏固原縣,唐時是防御吐蕃的軍事重地。燕然山,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漢時大將軍竇憲征伐單于,曾進駐燕然山,在山上刻了紀功的銘文。都護是漢代官名,西域都護是守衛(wèi)天山南北兩麓的最高軍官。
王維這首詩的主題是描寫當時西域領土的廣大。過了居延,已經(jīng)出了漢代的邊塞,可是現(xiàn)在卻還是大唐的領土。再向前走,到了蕭關,才知都護(當時是節(jié)度使)的駐扎地還很遠呢。這樣看來,唐代的邊塞比漢代向西擴張了幾千里。但是,王維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錯誤。蕭關在東,居延在西。如果過了居延,應該早已出了蕭關。王維另外有一首《出塞作》,自注云:時為監(jiān)察,塞上作。此詩第一句就說:居延城外獵天驕?芍竭^居延,不知為什么這里卻說過了居延,才出蕭關。至于燕然山,更不是西域節(jié)度使的開府之地,王維用這個地名,恐怕只是對當時的節(jié)度使恭維一下,比之為竇憲。這最后一聯(lián),非但用燕然山,使人不解,而且這兩句詩,根本不是王維的創(chuàng)作,他是抄襲虞世南的。虞世南《擬飲馬長城窟》詩云:前逢錦衣使,都護在樓蘭。在樓蘭倒是符合地理形勢的。王維此詩本來可以完全借用虞世南這一句,但為了韻腳,只好改樓蘭為燕然,這一改卻改壞了。
【王維《使至塞上》賞析】相關文章:
王維《使至塞上》原文賞析12-05
王維《使至塞上》審美賞析11-07
王維唐詩《使至塞上》原文賞析07-28
王維的使至塞上06-15
[唐]王維《使至塞上》原文、注釋、賞析01-24
使至塞上王維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16
王維的詩使至塞上12-20
淺析王維《使至塞上》10-27
王維《使至塞上》閱讀答案06-25
王維《使至塞上》譯文及注釋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