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出塞賞析
王之渙寫的古詩《出塞》是千古傳誦的名作,描寫了邊境的險境,以及戰(zhàn)士們的艱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王之渙出塞賞析,歡迎閱讀分享!
出塞
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解】
1、萬仞:一仞八尺,萬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種管樂器,有二孔。
3、楊柳:指“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
4、玉門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韻譯】
黃河發(fā)源于黃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間,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萬仞高山。
莫須埋怨,羌笛吹奏折楊柳的悲調曲,
誰還不知道,春風歷來就不度玉門關。
《出塞》賞析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涌澎湃的黃河,發(fā)源于云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詩常用詞,通常與“孤”相連用(如“一片孤云”、 “孤帆一片”等等),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遞轉,寫所聞。羌笛奏著《折楊柳》的曲調,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 《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凍”、“征戰(zhàn)無期”、“歸家無望”。然而,“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著實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詩的絕唱。
作品注釋
1.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睕鲋,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
2.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河”一作“沙”,“遠”一作“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約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何須:何必。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对娊(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背瘶犯豆慕菣M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5.度:吹到過。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6.單于:古代對匈奴君長的稱呼,此指突厥首領。拂云堆:祠廟名,在今內蒙古五原。
7.來:語助詞,無義。
8.春風:某種溫暖關懷或某種人間春意春象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王之渙出塞賞析】相關文章:
出塞王之渙賞析04-21
王之渙《出塞》原文賞析04-20
出塞王之渙詩句賞析10-20
出塞原文翻譯以及賞析王之渙03-22
王之渙《出塞(涼州詞)》唐詩賞析08-08
《出塞》王之渙03-18
唐詩出塞王之渙12-25
王之渙的出塞的詩意10-24
王之渙出塞古詩原文11-30
王之渙的出塞和涼州詞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