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花夕拾筆記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余光中:筆隨心欲
在臺灣文壇上,在大陸最廣為人知、并為各界欣賞的作家大約只有余光中了。
余先生自謂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第三只手寫評論,翻譯則是左右手揮灑之間、寫作之余的別業(yè)。
不論是正業(yè),還是別業(yè),對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薪傳,余光中的堅貞一向是“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
當年讀《鄉(xiāng)愁》時,文字里感受到的余先生是位心系祖國的游子,是眷戀母親的兒子;有著激情四溢、飽滿結(jié)實的身軀。但見到余先生,才發(fā)覺他精瘦如純粹精魄一縷。但是,仍無改印象里詩文中那才學(xué)軒昂、懷抱古今中西的余光中;其實,他無須增肥,就像贅字在好詩里的無地自容。
直白的鄉(xiāng)愁
膾炙人口的名篇《鄉(xiāng)愁》就像是余先生最直白的名片,每每采訪都會把《鄉(xiāng)愁》拎起,竟談了30 幾年,余先生深有感觸地說:“寫《鄉(xiāng)愁》很長時間了,我來回大陸三四十次,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寫‘鄉(xiāng)愁’,哪里還愁呢?來大陸越來越頻繁,我更愿意進行紀實創(chuàng)作,將鄉(xiāng)愁轉(zhuǎn)一個彎。”
余先生曾借著名詩人雪萊的經(jīng)歷說:“詩名太著,光芒掩蓋了論文與譯名。”其實,這個評價同樣適用于余先生自己。余先生師承梁實秋,梁實秋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至今難有人望其項背,而余作為梁的得意門生,在翻譯上亦是成就斐然,奈何他的詩名太盛矣。
說到中國這二字在他的心目中是怎樣的概念時,余先生回答說:“我心目中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是古人到現(xiàn)在的中國,是從邊疆一直到中原的中國,包括海島,也是各民族合在一起的一個中國。所以我的感性里面的想象,中國或者中華文化是一個奇大無比的圓,圓周無處可尋,圓心無所不在,這個半徑是什么,半徑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這個半徑拉得更長一點,這個圓就可以畫得更大。”
聊起他對兩岸和香港以及歐洲的感情,他坦言道:“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如果我是女人的話,我就會說是父親,這里面有一種奇妙的情愫在里面。我是在南京出生的,25 歲的時候離開了中國,這時中文基礎(chǔ)已經(jīng)相當牢固了,如果我是十二三歲離開的話,我想我對中文的感情,一定不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我在香港待了10 年,在香港中文大學(xué)擔任中文系主任的時候,有足夠的時間來寫我的散文和詩歌。假期里還跟太太歐洲諸國駕車自助游,開累了,她就把左腳伸過來,踩油門。母親自然是永遠不會變的,妻子一直在我身邊,當然也不會變了。”
與永恒拔河
與余光中同時代的不少詩人已經(jīng)沉寂,可是余光中手中那支用了一輩子的筆依然神奇。他說,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讓詩能與永恒拔河,讓自己在文字中老得漂亮。
問及余先生認為自己是詩人為先,還是散文、翻譯為先時,余先生如是說: “我是先進行詩歌寫作,但是我翻譯過很多著作,在這個過程中,詩歌散文的'創(chuàng)作影響我的翻譯,而翻譯也反過來影響我的創(chuàng)作。”
余先生還致力于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現(xiàn)代普及,和白先勇一樣不遺余力,特別是近年在力推《桃花扇》。“所謂的附庸風(fēng)雅,沒有風(fēng)雅也附庸不了啊,附庸風(fēng)雅好啊,如果變成附庸野蠻就慘了!”余先生說這句話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更多的年輕人關(guān)注喜歡傳統(tǒng)藝術(shù),他說自己到大學(xué)去做研討會時,中途會勻出15 分鐘來用蘇州評彈來讀自己的詩歌,竟然贏得了很多年輕大學(xué)生的喝彩。
談及徐志摩,余光中說,那是他最欣賞的當代中文詩人,饒有興致地背誦起了《偶然》,并逐句分析了徐志摩將英文語法為中文所用,讓詩句呈現(xiàn)了別樣的魅力。余光中說,徐志摩用的是善性西話,不破壞中文音韻之美的高人。“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這樣的句子都是受英文文法的啟示,中文里,原本是沒有這種表達方式的。”余光中說,中國人的耳朵經(jīng)過千年平仄聲調(diào)的寵慣,是全世界最敏感的,什么是好的詩文,讀出來聽一聽就知道了,用“仄”調(diào)來表示比較重的語氣,用“平”調(diào)表示溫柔的語氣。有幸聽到其本人的中英文朗誦,英國詩人Thomas N. 的《SPRING》,和他自己的詩作《民歌》,氣韻充沛,吐字清晰,絲毫不像年逾古稀之人。
說到金庸,余光中的回答卻有所保留,耐人尋味: “這個問題不要牽連我,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看過金庸的書,可是沒有看完。關(guān)于金庸的小說,歷來就是有爭議的,有人說他是經(jīng)典文學(xué),也有人說那只是通俗小說。但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當年也只是通俗小說,但百年、千年過后,位列中文的四大名著。我只想說,什么是真正的經(jīng)典,只有等時光老人來證明了。”
語言比帝國更長久
余先生曾自謂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第三只手寫評論,翻譯則是左右手揮灑之間、寫作之余的別業(yè)。不論是正業(yè),還是別業(yè),對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薪傳,余光中的堅貞一向是“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
在寫作逐漸淪為商業(yè)活動的今天,我們的周圍充斥著越來越多的消遣文學(xué)、情色文學(xué)的盛行,威脅著純文學(xué)的空間。作為堅守著純文學(xué)陣地已逾半個世紀的余光中,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他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shù)上的多妻主義者”。
現(xiàn)在的中文發(fā)展余先生秉憂重重,他說中文不僅在語言表達上受了別種語言的干擾,開始變得不純粹;在題材上,也越來越“美國化”:“現(xiàn)在國際交流頻繁,任何一個偉大的語系想保持Purity( 純粹,清純)都是不可能的,漢語在歷史上因為朝代變更受過蒙古語和滿族語的影響,現(xiàn)在被英文影響極大,很多文法采用英文的思路,顯得不倫不類。”余光中還舉了很多例子,包括臺灣媒體報道他“被學(xué)生們建議到杜鵑花盛開的臺大校園”,他說, “被動明顯是個英文文法,中國人不會這么說話。”
“《紅樓夢》是中國的名著之一,為什么要加之一呢,這是英文的邏輯,卻不是中文的用法。除非是這樣一種情況,你對心愛的女孩說,你是我見過最美麗的女孩,然后旁邊又來了一個更美麗的,你不得不加‘之一’。”
“語言是比帝國更長久的東西。”他說:“曾經(jīng)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現(xiàn)在日已落;可他們的語言卻在全世界范圍通用。說漢語的人有13 億多,并且現(xiàn)在據(jù)說有7000 多萬的老外也在學(xué)中文。
和中文比起來,英文算是后起之秀,1066 年的英文還有著青春痘,可是同一時代,中國的北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像蘇軾這樣的大家。自五四以后,大家越來越多地使用白話文,有人擔心文言會不會從中文中消失。我覺得,文言是不會消失的,中文文言比任何一個國家的古語都有生命力。拉丁文現(xiàn)在在意大利日常也不會用了,優(yōu)美的古英文也只存在于一些詩歌和莎士比亞的作品里了,但是中文文言以成語的形式流傳至今,顯示了生命力。我對我的中文系研究生們說‘入此門者,莫存幸念’。”
然而,說起全球化,余光中這樣說道: “現(xiàn)在有這樣一個趨勢,在文化上,我們受美國文化商業(yè)化的影響,像以女性、殖民地、同志為題材的屬于少數(shù)人的小說,擁有越來越多的讀者,popularculture(大眾文化)開始走經(jīng)典化的路。”
白以為常,文以應(yīng)變
余先生特別講到了中文的簡潔之美。他說:“我在美國講古典文學(xué),一首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短短20個字,但是20個英文單詞是絕對翻譯不了的。”
余先生承認,熟練應(yīng)用母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余先生為自己的寫作定下了規(guī)矩: “白以為常,文以應(yīng)變,俚以求真,西以求新。”針對有人說用成語是思想懶惰的表現(xiàn),余先生反駁說,其實我們寫作、講話都離不開成語。“地久天長”、“千山萬水”、“爭先恐后”,簡簡單單四個字卻表達出無限豐富的含義,而且平仄協(xié)調(diào),盡顯中文簡潔、對仗、鏗鏘之美。
只有真正認識到中文之美,并對民族的歷史心存溫情和景仰,才會自覺地從其中汲取無窮的養(yǎng)分,“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島,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還有那上面正走著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龍族。還有幾千年下來還沒有演完的歷史,和用了幾千年似乎要不夠用了的文化。
……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嘆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會魂飛魄散,被西潮淘空。”
他把翻譯比作是一門藝術(shù),沒有什么法典來遵循,“我自己概括出來的方法是‘白以為常,文以應(yīng)變。’就是說,主要是用白話文來翻譯,但必要時候,需要用一些文言來輔助表達。嚴復(fù)的‘信、達、雅’提出后就成了翻譯界的‘緊箍’,箍得翻譯的人個個頭大。對于一個‘雅’的理解眾說紛紜。我自己從來沒有看著什么準則搞翻譯,翻譯得多了,一切由經(jīng)驗來印證。我覺得翻譯家首先需要成為一個風(fēng)格家,才能應(yīng)付不同風(fēng)格體裁的作品。”
余光中雖然是個優(yōu)秀的翻譯家,有著極高的英文造詣,并多次受美國政府邀請赴美國大學(xué)擔任客座教授,但他對中文的偏愛仍溢于言表, “中文是一種有彈性的語言,她是崇尚‘美感第一,邏輯第二’的。相形之下,英文就有一些看不開了,名詞到哪里都要加‘一個、一只,這個、那只’的冠詞。而中文的詩歌,用最少的詞表達最多的內(nèi)容,這是英文的十四行詩所望塵莫及的。”
采訪結(jié)束,當筆者拿出筆請余先生題詞時,他卻欣然地從自己的懷中掏出一只水筆;他的字剛中帶柔,正統(tǒng)清晰,字如其人。余先生笑言,作為一個文人,無論走到哪里,筆永遠當是應(yīng)當隨身攜帶的;而寫的每一個字也應(yīng)該是由心而發(fā),不逾矩。
【余光中:筆隨心欲】相關(guān)文章:
余光中 筆隨心欲11-25
隨心隨緣順其自然的句子01-04
余光中集05-11
余光中《絕色》11-05
山盟余光中11-10
余光中作文10-19
余光中 中秋09-30
名人余光中09-28
余光中散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