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張九齡介紹
《感遇十二首》這組詩托物寓意,抒發(fā)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現(xiàn)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詩的代表作。小編整理的古詩介紹,供參考!
.感遇十二首1
【其一】
蘭葉春葳蕤2,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3,聞風(fēng)坐相悅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其二】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yuǎn)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其三】
魚游樂深池,鳥棲欲高枝。
嗟爾蜉蝣羽,薨薨亦何為。
有生豈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滅,吾心安得知。
浩嘆楊朱子,徒然泣路岐。
【其四】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7。
側(cè)見雙翠鳥8,巢在三珠樹9。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10?
美服患人指11,高明逼神惡12?
今我游冥冥13,弋者何所慕14!
【其五】
吳越數(shù)千里,夢寐今夕見。
形骸非我親,衾枕即鄉(xiāng)縣。
化蝶猶不識,川魚安可羨。
海上有仙山,歸期覺神變。
【其六】
西日下山隱,北風(fēng)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儔。
鴻鵠雖自遠(yuǎn),哀音非所求。
貴人棄疵賤,下士嘗殷憂。
眾情累外物,恕己忘內(nèi)修。
感嘆長如此,使我心悠悠。
【其七】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15。
可以薦嘉客16,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17,此木豈無陰。
【其八】
永日徒離憂,臨風(fēng)懷蹇修。
美人何處所,孤客空悠悠。
青鳥跂不至,朱鱉誰云浮。
夜分起躑躅,時逝曷淹留。
【其九】
抱影吟中夜,誰聞此嘆息。
美人適異方,庭樹含幽色。
白云愁不見,滄海飛無翼。
鳳凰一朝來,竹花斯可食。
【其十】
漢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18。
袖中一札書,欲寄雙飛翼19。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20。
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
馨香歲欲晚,感嘆情何極21。
白云在南山22,日暮長太息23。
【其十一】
我有異鄉(xiāng)憶,宛在云溶溶。
憑此目不覯,要之心所鐘。
但欲附高鳥,安敢攀飛龍。
至精無感遇,悲惋填心胸。
歸來扣寂寞,人愿天豈從?
【其十二】
閉門跡群化,憑林結(jié)所思。
嘯嘆此寒木,疇昔乃芳蕤。
朝陽鳳安在,日暮蟬獨悲。
浩思極中夜,深嗟欲待誰。
所懷誠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嘗我期。
胡越方杳杳,車馬何遲遲。
天壤一何異,幽默臥簾帷。[1]
詞句注釋
感遇:古詩題,用于寫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詩。
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的樣子。華,同“花”,花朵。
林棲者:生活在山林之中的人,這里指隱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池潢:積水池,護城河,代指朝廷。
雙翠鳥:即翡翠鳥,雄為翡,雌為翠,毛色華麗多彩。
三珠樹:神話傳說中的寶樹。本作三株樹。見《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三株樹在厭火國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
“得無”句:豈不懼怕有子彈打來?得無,表反問語氣、豈不、能不。金丸,彈弓的子彈。
“美服”句:身著華美的服裝應(yīng)擔(dān)心別人指責(zé)。
“高明”句:官位顯要會遭到鬼神的厭惡。高明,指地位官職尊貴的人。西漢揚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冥冥:高遠(yuǎn)的天空。
“弋者”句:弋者,獵鳥的人。慕,想獵取鳥的欲望。
伊:語助詞。歲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薦:進奉意。
樹:種植意。
“漢上”二句:用《詩經(jīng)·周南·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思!庇闻,在外游玩的姑娘。思:句尾助詞,無實義。
“欲寄”句:是說想托飛鳥將信捎去。古人認(rèn)為雁可傳書。
“冥冥”二句:冥冥,天空。耿耿,不安。徒空。緘,默。這是說仰望天空,不見飛鳥,只好不安地默憶那位游女而已。
“紫蘭”四句:秀,開花。蹊,小路。空蹊:猶空谷。皓露,白露。幽色,指幽谷中蘭花的顏色。何極,沒有窮盡。這是說紫蘭逢秋,芬芳將歇,使人感嘆無窮。
“白云”句:白云,比喻小人。陸賈《新語·慎微》:“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蹦仙剑扔骶。《漢書·楊惲傳》:“田彼南山。”張晏注:“山高而在陽,人君之象也!
太息:嘆氣。《史記· 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2]
白話譯文
【其一】
蘭葉逢春,枝葉茂盛,桂花遇秋,皎潔清新。蘭桂欣欣生機勃發(fā),春秋自成佳節(jié)良辰。誰能領(lǐng)悟山中隱士,聞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為天性,何求美人采擷揚名。[3]
【其七】
江南丹桔葉茂枝繁,經(jīng)冬不凋四季常青。豈止南國地氣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薦之嘉賓必受稱贊,山重水阻如何進獻?命運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環(huán)奧秘難尋。只說桃李有果有林,難道丹桔就不成陰?[4]
創(chuàng)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由尚書丞相貶為荊州長史。晚年遭饞毀,忠而被貶,“每讀韓非《孤憤》,涕泣沾襟”(徐浩《張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2]
分首賞析
【其一】
這首詩是詩人謫居荊州時所作,含蓄蘊藉,寄托遙深,對扭轉(zhuǎn)六朝以來的浮艷詩風(fēng)起過積極的作用。歷來受到評論家的重視。高在《唐詩品匯》里指出:“張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沖淡,體合《風(fēng)》《騷》,骎骎乎盛唐矣!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二句,互文見意:蘭在春天,桂在秋季,它們的葉子多么繁茂,它們的花兒多么皎潔。這種互文,實際上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括全株而言。春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點出蘭草迎春勃發(fā),具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覺有皎潔明凈的感覺。而“皎潔”二字,又十分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為寫蘭、桂都兼及花葉,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總括,第四句又以“自爾為佳節(jié)”加以贊頌。這就巧妙地回應(yīng)了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dāng)?shù)募竟?jié)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一般選注本將三四兩句解釋為:“春蘭秋桂欣欣向榮,因而使春秋成為美好的季節(jié)!闭J(rèn)為寫蘭只寫葉,寫桂只寫花。這樣的解釋未必符合詩意。這大概是將“自爾為佳節(jié)”一句中的“自”理解為介詞“從”,又轉(zhuǎn)變?yōu)椤耙颉,把“爾”理解為代詞“你”或“你們”,用以指蘭、桂。這樣的解釋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盡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語分明是“蘭葉”和“桂花”,怎能將“春”“秋”看成主語,說“春秋因蘭桂而成為美好的季節(jié)”呢?其次,如果這樣解釋,便與下面的“誰知林棲者”二句無法貫通。再次,統(tǒng)觀全詩,詩人著重強調(diào)的是一種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會把蘭、桂抬到“使春秋成為美好季節(jié)”的地步呢?根據(jù)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結(jié)合上下文意來看,“自爾為佳節(jié)”的“自”,與杜甫詩句“臥柳自生枝”中的“自”為同一意義。至于“爾”,應(yīng)該是副詞而不是代詞。與“卓爾”、“率爾”中的“爾”詞性相同!凹压(jié)”在這里也不能解釋為“美好的季節(jié)”,而應(yīng)該理解為“美好的節(jié)操”。詩人寫了蘭葉桂花的葳蕤、皎潔,接著說,蘭葉桂花如此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榮,自身就形成一種美好的節(jié)操。用“自爾”作“為”的狀語,意在說明那“佳節(jié)”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養(yǎng),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這就自然而然地轉(zhuǎn)入下文“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詩的前四句寫蘭桂而不及人,“誰知林棲者”一句突然一轉(zhuǎn),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罢l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聞到了蘭桂的芳香,因而發(fā)生了愛慕之情!白保q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zhuǎn),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奥勶L(fēng)”二字本于《孟子·盡心篇》:“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fēng)者,薄夫敦,鄙夫?qū)。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wù)吣慌d起也。”張九齡便運用這一典故,使詩意更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轉(zhuǎn)折,林棲者既然聞風(fēng)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yīng)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意卻另辟蹊徑,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其本性,并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實際上,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yè),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當(dāng)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絕人家賞識;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對人家采擇。從“何求美人折”的語氣來看,從作者遭讒被貶的身世看,這正是針對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況而發(fā)的!安灰詿o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詩的命意之所在。全詩句句寫蘭桂,都沒有寫人,但從詩歌的完整意象里,讀者便不難看見人,看到封建社會里某些自勵名節(jié)、潔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其二】
這是一種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淡泊明智、寧靜致遠(yuǎn)。這種心如虛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誰能知道呢?對自己還沒有達道的功夫的謙虛還是經(jīng)常有一點心亂,想更上一個境界一念不生是謂誠。
【其四】
這是一首寓言詩,大約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執(zhí)政后,詩人被貶為荊州刺史時所寫。詩中以孤鴻自喻,以雙翠鳥喻其政敵李林甫、牛仙客,說明一種哲理,同時也隱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詩人就去世了,這首詩該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詩一開始就將孤鴻與大海對比。滄海是這樣的大,鴻雁是這樣的小,這已經(jīng)襯托出人在宇宙之間是何等的渺小了。何況這是一只離群索處的孤雁,海愈見其大,雁愈見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單寥落。可見“孤鴻海上來”這五個字,并非平淡寫來,其中滲透了詩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顧”,突然一折,為下文開出局面。這只孤鴻經(jīng)歷過大海的驚濤駭浪,何至見到區(qū)區(qū)城墻外的護城河水,也不敢回顧一下呢?這里是象征詩人在人海中由于經(jīng)歷風(fēng)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時也反襯出下文的雙翠鳥,恍如燕巢幕上自以為安樂,而不知烈火就將焚燒到它們。
而且,這一只孤鴻連雙翠鳥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側(cè)見”兩字顯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氣焰熏天,不可一世。他們竊據(jù)高位,就象一對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鳥,高高營巢在神話中所說的珍貴的三珠樹上?墒,不要太得意了!你們閃光的羽毛這樣顯眼,難道就不怕獵人們用金彈丸來獵取嗎?“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這兩句,詩人假托孤鴻的嘴,以溫厚的口氣,對他的政敵提出了誠懇的勸告。不憤怒,也不幸災(zāi)樂禍,這是正統(tǒng)儒家的修養(yǎng),也就是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這兩句,點出了全詩的主題思想,忠告他的政敵:才華和鋒芒的外露,就怕別人將以你為獵取的對象;竊據(jù)高明的地位,就怕別人不能容忍而對你厭惡。這里“高明”兩字是暗用《左傳》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渾成,使讀者不覺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無妨于對詩句的欣賞。
忠告雙翠鳥的話,一共四句,前兩句代它們擔(dān)憂,后兩句正面提出他那個時代的處世真諦。然則,孤鴻自己將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連池潢,它將沒入于蒼茫無際的太空之中,獵人們雖然渴想獵取它,可是又將從何處去獵取它呢?“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純以鴻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詩就在蒼茫幽渺的情調(diào)中結(jié)束。
這首詩開始四句敘事,簡潔干凈,第五句“矯矯珍木巔”句中的“矯矯”兩字,上承“翠鳥”,下啟“美服”:“珍木巔”三字,上承“三珠樹”,下啟“高明”?梢娫娙诵形牡目b密。后六句都是孤鴻的獨白,其中四句對翠鳥說,二句專說鴻雁自己!敖裎矣乌ぺぁ本洌谩摆ぺぁ眱勺謥韺σr上文的“矯矯”兩字,迭字的對比呼應(yīng),又一次顯出了詩人的細(xì)針密縷。這首詩勁煉質(zhì)樸,寄托遙深。它借物喻人,而處處意存雙關(guān),分不出物和人來,而且語含說理和勸誡,頗得詩人敦厚之旨。
【其七】
讀著張九齡這首歌頌丹橘的詩,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頌》。屈原生于南國,橘樹也生于南國,他的那篇《橘頌》一開頭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見。張九齡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謫居地荊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國的郢都),本來是著名的產(chǎn)橘區(qū)。他的這首詩一開頭就說:“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屈原的名句告訴我們:“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笨梢娂词乖谀蠂,一到深秋,一般樹木也難免搖落,又哪能經(jīng)得住嚴(yán)冬的摧殘?而丹橘呢,卻“經(jīng)冬猶綠林”。一個“猶”字,充滿了贊頌之意。
丹橘經(jīng)冬猶綠,究竟是由于獨得地利呢?還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贊頌。所以詩人發(fā)問道:難道是由于“地氣暖”的緣故嗎?先以反詰語一“縱”,又以肯定語“自有歲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瀾。“歲寒心”,一般是講松柏的!墩撜Z。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眲E《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張九齡特地要贊美丹橘和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jié)操,是含有深意的。
漢代《古詩》有一篇《橘柚垂華實》,詩中說橘柚“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表達了作者不為世用的憤懣。張九齡所說的“可以薦嘉客”,也就是“冀見食”的意思!敖(jīng)冬猶綠林”,不以歲寒而變節(jié),已值得贊頌;結(jié)出累累碩果,只求貢獻于人,更顯出品德的高尚。按說,這樣的嘉樹佳果是應(yīng)該薦之于嘉賓的,然而卻為重山深水所阻隔,為之奈何!讀“奈何阻重深”一句,如聞慨嘆之聲。
丹橘的命運、遭遇,在心中久久縈回,詩人思緒難平,終于想到了命運問題:“運命惟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笨磥磉\命的好壞,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復(fù)始的自然之理一樣,是無法追究的。這兩句詩感情很復(fù)雜,看似無可奈何的自遣之詞,又似有難言的隱衷,委婉深沉。最后詩人以反詰語氣收束全詩:“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樹和李樹,硬是不要橘樹,難道橘樹不能遮陰,沒有用處嗎?在前面,已寫了它有“經(jīng)冬猶綠林”的美蔭,又有“可以薦嘉客”的佳實,而“所遇”如此,這到底為什么?《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里講了一個寓言故事:陽虎對趙簡主說,他曾親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難時,他們都不幫助他。
因而感嘆道:“虎不善樹人!壁w簡主道:“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只樹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這樣的“君子”,總不能說“慎所樹”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國張公九齡》一詩中稱贊張九齡“詩罷地有余,篇終語清省!焙笠痪洌钦f他的詩語言清新而簡練;前一句,是說他的詩意余象外,給讀者留有馳騁想象和聯(lián)想的余地。讀這首詩我們不就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當(dāng)時朝政的昏暗和詩人坎坷的身世嗎!這首詩平淡而渾成,短短的篇章中,時時用發(fā)問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勢,而詩的語氣卻是溫雅醇厚,憤怒也罷,哀傷也罷,總不著痕跡,不露圭角,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其十】
這篇詩的結(jié)構(gòu)比較別致。它以三個互不關(guān)聯(lián)的比喻組成。前六句以男性對一個游女的追求比喻自己對國家和君王的思念。中四句以蘭花之被秋露摧殘,即將凋謝,比喻君子被小人排斥。後兩句以白云遮住了南山,比喻奸臣蒙蔽了君王;日暮比喻自己年老,難以為力。這些比喻,在古代文學(xué)中已經(jīng)形成傳統(tǒng),所以還是能夠形成一個整體,表達出此詩統(tǒng)一的主題來。張協(xié)《雜詩》、郭璞《游仙》已有此寫法。(《程千帆新選新評新注〈唐詩三百首〉》)[2] [5]
名家點評
《唐詩品匯》:高廷禮曰:神龍以還,品格漸高,頗通遠(yuǎn)調(diào)。前論沈、宋比肩,后稱燕、許手筆,又如薛少保之《郊陜篇》、張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沖澹,體合風(fēng)騷,骎骎乎盛唐矣。
《批選唐詩》:托興婉切,曠達可風(fēng)。
《唐詩歸》:《感遇》詩,正字氣運蘊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皆出前人之上。蓋五言古詩之本原,唐人先用全力付之,而諸體從此分焉。彼謂“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本之則無,不知更以何者而看唐人諸體也。
《匯編唐詩十集》:筋骨雖露,典重可法。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曲江《感遇》諸詩言言歷落、字字玄微,《十九首》之后無此陸離精致。
《唐風(fēng)定》:透骨語出之和平。
《詩筏》:張曲江《感遇》,則語語本色,絕無門面矣,而一種孤勁秀澹之致,對之令人意消。
《唐詩別裁》:《感遇》詩,正字古奧,曲江蘊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別,所以千古。
《唐詩評選》:一氣但在情上托筆,翔折不離,俗筆為之,必于“漢上有游女”下作數(shù)句妝點。題是《感遇》,以此詩為思君者大妄,不能令俗眼述其所云,不可作古詩,尤不可作《感遇》詩!俺C矯”下六句皆代鴻言。“美服”二句反賦作比。層折雖多,終不贅下論斷語。詩惟能凈,斯以入化。……古無其微至,唐無其和婉。知道人作詩自□,目既不覯矣,而必憑之,豈非真有所得?釋氏“言語道斷,心行路絕”之言,徒孟浪爾。
【感遇十二首張九齡介紹】相關(guān)文章:
感遇張九齡十二首02-04
感遇十二首張九齡12-30
張九齡《感遇十二首》01-25
朗讀張九齡感遇十二首11-11
《感遇十二首》張九齡全文01-22
張九齡感遇十二首朗讀01-07
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全文01-05
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12-29
張九齡感遇十二首之一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