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貧史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朱自清的清貧史
朱自清一生勤勉,記日記為日常功課。他的兩卷日記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其中之一在于:它是觀察某類民國文人經(jīng)濟狀況的一個絕好樣本。簡而言之,朱自清日記是一部知識分子的貧困史。
翻開日記第一頁,就有觸目驚心的兩條借貸記錄:1924年7月29日“晚與房東借米四升,舊歷年關(guān)亦有相似情形,而我仍用得拮據(jù)而歸,甚矣”;30日“午后向張益三借五元,甚忸怩!”朱自清1920年大學畢業(yè),赴江浙任教,先后輾轉(zhuǎn)杭、揚、滬、溫、甬。此時的他已有兩個子女,正同時在省立四中和春暉中學任教,奔波于寧波與上虞之間。雖如此,仍是入不敷出,以至需要借米療饑。
1925年,朱自清成為清華教授,一直到“七·七”事變后隨校南遷,為時12年。此期朱自清經(jīng)歷頗多:先為六個孩子的父親;妻子武鐘謙病亡;歐游訪學;和陳竹隱戀愛、結(jié)合;父親病故;后又添二男。按說,戰(zhàn)前這段經(jīng)濟較為穩(wěn)定,清華教授待遇不薄,本該是他生計最寬裕的時期,但因家累進一步加重,所以仍時時捉襟見肘。1932年12月9日日記中說:“錢與文字皆覺其少;錢宜少用,文宜多作,勉之。”舉債、還債的記錄在此期日記里俯拾皆是。
昆明時期,百物騰昂而薪水低徊,教授成為清貧一族。朱自清負擔尤重:多病的夫人不習慣昆明環(huán)境,帶著孩子長住故鄉(xiāng)成都,他定期將薪水寄成都;前妻所生三個未成年子女寄養(yǎng)揚州老家,他要付生活費;長女采芷工作無著,也賴他不時資助。陳竹隱來信常為告急,揚州方面則每因寄多寄少、早寄晚寄而與兄弟、弟媳生隙。每月領(lǐng)薪,朱自清第一時間分寄各處,自己所留無幾。如1941年5月10日,“兌得現(xiàn)錢共八百九十多元,還債與寄錢后,本月只剩一百三十四元生活費”。他不得不“開源節(jié)流”。節(jié)流,到了自奉至簡的地步: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飯,或到朋友家蹭飯,因飯菜粗硬、食無規(guī)律,胃病長期不愈;穿,則常年不添新衣,一度每周披件趕馬人的藍氈“一口鐘”到昆明城里授課,成為聯(lián)大一景。至于“開源”,無非是多寫文章、多做業(yè)余兼職。1944年后他一直在私立五華中學兼任國文教師。即便如此,仍時有青黃不接的情況,他就只能頻頻借債,拆東墻補西墻。
借而不得也是常有的事,于是不得不和當鋪打交道。典當、寄賣成為朱自清在昆明的“家常便飯”。特別是在1942到1943年間,他隔三岔五地跑寄賣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網(wǎng)球拍、大字典、燈泡、行軍床、被單、橡皮管、墨盒、皮外衣、淋浴器具、窗帷布。他和商人討價還價,有時為了一件物品的價格,連續(xù)跑幾家寄售行,還常受奸商的氣。1942年4月8日,為行軍床估價事妥協(xié)于商家,日記寫道:“估價者系一少年,其人極有口辯,力言帆布已破,僅可按床架論值。”朱希望能賣120元,但少年僅肯給50元。“事后思之,實所不甘。而竟惑于該少年之妄說,草草立據(jù)……少年實奸商之尤,侮余如玩之掌上,可恨之至!”讀到這些憤激無奈之辭,最令人心酸。
日記非為發(fā)表而作,自可率直無拘,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朱自清每每在日記中大嘆苦經(jīng)。1941年4月26日在成都與經(jīng)濟條件較為優(yōu)越的摯友葉圣陶傾談后,寫道:“圣陶確有勇氣面對這偉大的時代。但他與我不同,他有錢可維持家用,而我除債務(wù)外一無所有。”幾天后又說:“我嘗到經(jīng)濟拮據(jù)而產(chǎn)生的自卑感。”不過哭窮歸哭窮,另一個事實卻是:朱自清,以及他的貧窮的同儕們,在困厄中堅守知識者崗位,維持西南聯(lián)大弦歌不絕,育才無數(shù),在云貴高原上創(chuàng)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高原”。他個人筆耕不輟,遺著煌煌五百萬字。有人戲稱中國牌知識分子“價廉物美”,信哉斯言。
1948年,在回到清華園后兩年,朱自清因嚴重胃潰瘍不治身亡。次年毛澤東熱烈表彰了他和聞一多這兩位“民主斗士”,說他“寧可餓死,不領(lǐng)美國的救濟糧”。朱自清因此死后哀榮,成了政治上不倒的知識分子表率。“餓死”之說言過其實,但又不能說和長期的窮厄無關(guān)。五十而歿,正當人文學者的黃金年齡,這自然是朱自清個人的悲劇,也是中國文化的損失。
(來源:騰訊網(wǎng))
【朱自清的清貧史】相關(guān)文章:
中國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貧史08-31
哲理散文《清貧與富貴》10-24
清貧課文主要內(nèi)容06-04
《清貧》同步練習及答案詳解08-08
朱自清簡介01-22
朱自清的192709-21
背影朱自清11-29
《背影》朱自清10-15
朱自清《綠》07-09
朱自清《煤》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