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醉翁亭記》教學敘事
學習《醉翁亭記》的關(guān)鍵是老師的課堂講解,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蹲砦掏び洝方虒W敘事。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詩文交映貫課堂——《醉翁亭記》教學敘事
去年在教學《醉翁亭記》時,我引入了韋應物的《滁州西澗》作為教學的導入,效果不錯本次教學,我覺得還可以再進一步進行比較閱讀,用這首詩與文本的比較貫穿起整個課堂教學內(nèi)容。
教學的前兩課時都以分析字詞為主,第三課時開始對文本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 。首先,我要求學生比較詩文中的相同之處。學生馬上發(fā)現(xiàn)了“幽草”“深樹”,與文中對于滁州四周環(huán)境的描寫有著相似之處。“蔚然而深秀”“佳木秀而繁陰”“樹林陰翳”,這些描寫都是可以相互呼應,例如幽草生于澗邊,必然一片郁郁青青,對應“蔚然”一詞。這時我繼續(xù)提示學生,文中還有“野芳發(fā)而幽香”之句,與“獨憐幽草澗邊生”一句相結(jié)合,可見滁州環(huán)境如何?學生馬上意識到此地群山環(huán)繞,草木茂盛,生意盎然。我進一步提示學生,詩中所言“深樹”之“深”,與文中“深秀”之“深”有何區(qū)別?學生注意到,“深樹”指樹高而密,但文中的“深秀”則有幽深之意。我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如何描繪山之“幽深”?學生又發(fā)現(xiàn)了“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轉(zhuǎn)”等句,而這些句子都緊扣一個“深”字。山不高,但山路曲折悠長,正所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移步換景,自然樂趣無窮。只是作者的描寫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與韋應物與常建的描寫相比,歐陽修所描繪的瑯琊山,有著更為深遠的意境。
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上有黃鸝深樹鳴”一句,與文中“樹木陰翳,鳴聲上下”對應。我提醒學生,詩中描寫黃鸝鳴叫的目的與文中的描寫一致嗎?通過結(jié)合上下文,學生認識到詩中描寫黃鸝鳴叫,所鳴之處在“深樹”之中,一方面是取“鳥鳴山更幽”之境,另一面也為下文“春潮帶雨晚來急”的溪水急漲鋪墊。而文中描寫“鳴聲上下”,則是為了表現(xiàn)游人離去后鳥兒的快樂。游人久久徘徊不去,并且不停地喧嘩,讓鳥兒無法盡享山林,因此才會“游人去而禽鳥樂也”。可見,描寫的對象雖一樣,但作用卻不同,這是因為作者的心情不一樣。在詩中,詩人的身影始終是孤單的,黃鸝在深樹中的鳴叫似乎在襯托著他的孤獨寂寞的。而在文中,作者始終與大批賓客相伴,內(nèi)心始終是快樂滿足的。從此處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描寫滁州山水時,盡管兩人取材相似,但所表現(xiàn)出的內(nèi)涵卻是不同。
由此,我們就可以比較詩文的不同之處。學生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了,“野渡無人舟自橫”一句,所表現(xiàn)的意境是文中所沒有的。我提問學生,作者通過這一句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意境?學生的回答依然是圍繞孤寂展開的。我給學生說了一個故事來幫助他們理解:宋徽宗常常用古詩句作為畫院繪畫的題目,以考察畫家的能力。有一次,他的題目就是“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這是寇準的詩句,很明顯就是從“野渡無人舟自橫”一句中演化而來。大多數(shù)畫家只畫了一個空蕩蕩的渡口,一條孤零零的小船。但宋徽宗一眼就看中一位畫家的畫,眾人一看覺得畫有誤,因為畫中有人。徽宗說有人不假,但你們看是什么人。眾人仔細一看,原來是位船夫,已在舟中睡臥了,舟尾還放了一根孤笛。原來,這里“非無舟人,止無行人”,詩人要表現(xiàn)的意境并非只有孤寂,還有此處人跡罕至之意。但既然人跡罕至,為何還有渡船?前一句,“春潮帶雨晚來急”,潮水初漲,水流湍急,詩人身處的環(huán)境是在劇烈運動的,他卻身處于如此孤寂之境,其實內(nèi)心深處同樣亦有無奈與嘆息。“環(huán)滁皆山也”,處于群山之中,自然是一個比較荒僻的地方,韋應物來此處,或是貶謫而來,或是被冷落,內(nèi)心總是感到十分失意的。
再來比較歐陽修的描寫,作為同樣被貶官至此的他,精神卻截然不同。在他的筆下,山中絡繹不絕的是來來往往的游人,始終處于喧鬧之中。在這份喧鬧背后,隱含著什么內(nèi)容呢?我提醒學生,作者在描寫時,有意將一些句子的含義交錯了。例如“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正常的語序應當是“負者休于樹,行者歌于途”,可是背著東西的人都在唱著歌,走路的人顯得悠然自得,更能體現(xiàn)出一份閑適的心情。作者在此處只寫了“傴僂提攜”,就是老人和孩子。此處對照《桃花源記》中“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描寫,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類無勞動能力的人都能安然快樂,整個社會必然是十分和諧的。“泉香而酒冽”,泉只清冽而不香,酒香并不一定清冽。但正如吳小如先生所言,泉不香,釀成酒就香;酒不冽,但因為是用泉水釀成的,保持了泉水的清冽。句意交錯,山中獨特的風物之美也就此體現(xiàn)出來。下面具體寫“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也間接說明此地的富庶。否則,老百姓早將山中的東西拿去充饑,怎會如此豐富呢?從這里,學生就得出了結(jié)論——歐陽修將這樣一個荒僻的小城治理的井井有條。我進一步指出,這是《岳陽樓記》中“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現(xiàn)實版例子,歐陽修用自己的行動履行了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主張。也正因為如此,太守才會在宴會上“頹然乎其間”,并且在后文中明確提出了“樂其樂”的觀點。所以,歐陽修所處的依然是一個少有人來的地方,但他用自己的行動讓百姓富足,百姓快樂之后也讓他能夠感受著荒僻小城中獨特的樂趣,為自己帶來了不盡的快樂。
最后就要比較一下,為什么兩人在同一環(huán)境中、相似遭遇下表現(xiàn)出如此不同的感受呢?我在此補充了兩人的早期背景。韋應物出身于京兆韋氏,十五歲就成了唐玄宗的侍衛(wèi),并從此踏上仕途。只是在安史之亂中,流離失所,雖然擔任了滁州的刺史,但命運前后的反差令他常常憂郁。而歐陽修雖出身官宦人家,但由于父親去世很早,家境貧寒,母親用柴在沙地上畫字,教他讀書,方有了后來的入仕為官。兩人的身世決定了他們后面的道路,而柳宗元本人也有著與韋應物相似的經(jīng)歷——出身豪門,少年得意,失意后半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同樣也有著揮之不去的憂郁。從這里的比較中,學生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一個人的遭遇如何決定他的一生了。
我認為,比較閱讀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由淺入深,引導學生一步步地理解文章深刻的內(nèi)涵。我在教學中穿插的故事,也是為了盡量讓教學的內(nèi)容顯得通俗易懂,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走入文本之中。我在去年,開始實踐,今年在盡力將這一實踐深化,不過成敗得失還要靠時間來檢驗。
【《醉翁亭記》教學敘事】相關(guān)文章:
《醉翁亭記》的教學建議09-30
醉翁亭記的教學設計10-11
《醉翁亭記》教學實錄09-15
《醉翁亭記》教學方案10-10
《醉翁亭記》教學案06-04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06-05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05-20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05-31
醉翁亭記教學教案10-21
醉翁亭記教學后記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