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諸葛亮《出師表》文言文賞析

時間:2023-07-18 15:10:46 宗澤 文言文 我要投稿

諸葛亮《出師表》文言文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諸葛亮《出師表》文言文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諸葛亮《出師表》文言文賞析

  諸葛亮《出師表》文言文賞析

  我記得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時候,那時其實讀了沒有什么感覺,覺得《出師表》就是一篇抒情文章,其實不然,《出師表》是一篇情辭懇切、肝膽照人、影響深遠的散文杰作。

  《出師表》文章雖然不長,但是卻表達了諸葛亮一生對漢室做出的貢獻,并表達出師北伐匡扶漢室的決心。本文是奏章性質的文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主要以議論為主。由于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yè),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jīng)過和感受。又由于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具體的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動之以情。文章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本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簡明易懂,表現(xiàn)諸葛亮對漢室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別指出在前幾段文字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恩情”、“遺德”、“遺詔”,處處為后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yè)。全文既不借助于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言辭懇切,也切合長輩的口吻。諸葛亮所用言語不同與其他前人,可能是由于處境不一樣,比如屈原是在遵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采取幽隱詭幻的表現(xiàn)手法。但是諸葛亮的處境跟屈原正相反,《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是統(tǒng)一的。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wěn)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而這些正好體現(xiàn)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本文運用了有大量合成詞,是出于諸葛亮的首創(chuàng),不少詞也是經(jīng)諸葛亮的提煉,后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等,由此不難看出《出師表》的語言成就,就憑這一點她都應該流傳不朽,被后世稱贊。

  《出師表》正是在淋漓盡致的解剖了這種精神的實質從而表現(xiàn)出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這一點上,顯示了它獨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諸葛亮的忠肝義膽,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精神,不僅在封建社會里被視為臣子的大節(jié),而且在當今人們心中的普世價值觀也有相似的內容,不管對于當時還是當下,這種精神都是普遍受到推崇的。當國家處于危難關頭,這種精神更煥發(fā)出強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贊頌的“時窮節(jié)乃現(xiàn)”,“鬼神泣壯烈”,一封奏疏能干百年被視為“至文”而流傳不朽,而這種流傳不朽是對其的最好贊美。

  諸葛亮足智多謀,雄才大略,大半生戎馬倥傯,致力于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從他的平生事跡和留傳的作品來看,他并未著意于文學創(chuàng)作。但在文學上有如此輝煌的造詣,為后世留下《出師表》這樣蕩氣回腸、感人肺腑、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決不只是其在表達技巧上值得借鑒,更為重要的,是在真情實感上的自然流露。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蔽恼虑Ч攀拢瑒忧榉綖檎。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說過:“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是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情深在于辭切,感人全在意真,《出師表》語言樸素、平易,毫無故作驚人的大言警語,也無揚才露已的麗辭佳句,句式駢散并用,隨情為變,抑揚頓挫,曲折回蕩,分析時精警透辟,敘述時條分縷析,動情處肝膽可見,激昂時氣勢磅礴。無論是分析形勢,提出建議,還是追述往事,剖明心跡,文章的一字一句無不浸透著從肺腑中自然奔涌而出的真情實感。這種真情實感,既是諸葛亮的忘身憂國之情,也是他對劉備父子的忠貞不渝之情。胸中有真情,下筆才有神。在胸臆中日積月累形成的真情實感,在筆底下自然地表達出來,才能撼動人心,感人至深。志盡文暢,情真意切,這正是《出師表》成為不朽名篇的真諦所在。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復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圣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表現(xiàn)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諸葛亮《出師表》文言文賞析

  原文:

  臣亮言: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詩詞賞析:

  1、《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前寫給后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2、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三條建議。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第二層(第2段):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第三層(第3—5段):推薦文臣、武將中的賢良,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建議(親賢遠佞),這是三條建議的核心。“廣開言路”意在“親賢臣”,“嚴明賞罰”意在“遠小人”。

  第二部分(第6—7段):追敘往事,表達了“興漢室”的決心和“報先帝”、“忠陛下”的真摯感情。

  第三部分(第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對“已”,承“討賊興復之效”;對“賢臣”,揚“興德之言”;對“后主”,行“自謀”之宜。各方面的職責分明,要求明確,此情懇切,表達了誠摯的希望,顯示了作者對自己和對朝廷諸臣的嚴格要求。最后十二個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師前復雜的心情和對劉氏父子的深情。

  3、諸葛亮為蜀漢基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蜀漢建興五年(227),他率師北上伐魏,在出師前寫下了這篇傳誦千古的表文。陸游曾稱贊它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學習時,要反復閱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后出師表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jù)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zhàn),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shù)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翻譯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并存,帝王之業(yè)不能茍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yè)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wěn),食無滋味。想到要去北伐,應該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業(yè)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zhí)行先帝的遺愿,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而敵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fā)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現(xiàn)在謹將這些事陳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jīng)歷艱險,身受創(chuàng)傷,遭遇危難然后才得安定。現(xiàn)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zhàn)略來取勝,安安穩(wěn)穩(wěn)地平定天下,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占據(jù)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圣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著懼難;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于并吞了江東,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能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像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一點死在潼關,然后才得僭稱國號于一時。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臣下進駐漢中,不過一周年而已,期間就喪失了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余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么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點。

  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zhàn)爭不可能停息;戰(zhàn)爭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點。

  最難于判斷的,是戰(zhàn)事。當初先帝兵敗于楚地,這時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jīng)平定了。但是,后來先帝東面與孫吳連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估計錯誤?磥韽团d漢室的大業(yè)快要成功了。但是,后來孫吳又違背盟約,關羽戰(zhàn)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就此稱帝。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于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預見的。

  注釋

  漢:指蜀漢。

  賊:指曹魏。古時往往把敵方稱為賊。

  偏安:指王朝局處一地,自以為安。

  孰與:何如,表示抉擇,傾向肯定后一種(偏指一方)

  惟:助詞。

  入南:指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并日:兩天合作一天。

  顧:這里有“但”的意思。

  蜀都:此指蜀漢之境。

  議者:指對諸葛亮決意北伐發(fā)表不同意見的官吏。

  進趨:快速前進。

  高帝:劉邦死后的謚號為“高皇帝”。

  并:平列。

  淵深:指學識廣博,計謀高深莫測。

  被創(chuàng):受創(chuàng)傷。被,通假字,同“披”

  良:張良,漢高祖的著名謀士,與蕭何、韓信被稱為“漢初三杰”。

  平:陳平,漢高祖的著名謀士。后位至丞相。

  長計:長期相持的打算。

  坐:安安穩(wěn)穩(wěn)。

  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認為“解”應讀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兩說皆可通。

  劉繇:字正禮,東漢末年任揚州刺史,因受淮南大軍閥袁術的逼迫,南渡長江,不久被孫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為豪強笮融攻殺!度龂尽菚酚袀。

  王朗:字景興,東漢末年為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太守,孫策勢力進入江浙時,兵敗投降,后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孫策:字伯符,孫權的長兄。父孫堅死后,借用袁術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區(qū),為孫吳政權的建立打下基礎,不久遇刺身死。

  江東: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殊絕:極度超出的意思。

  孫:指孫武,春秋時人,曾為吳國將領,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

  吳:指吳起,戰(zhàn)國時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魯、魏、楚,著有《吳子兵法》。

  困于南陽:建安二年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漢時南陽郡的治所)為張繡所敗,身中流矢。

  險于烏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因乏糧難支,在荀彧等人的勸說下,堅持不退,后焚燒掉袁紹在烏巢所屯的糧草,才得險勝。

  危于祁連:這里的“祁連”,據(jù)胡三省說,可能是指鄴(在今河北省磁縣東南)附近的祁山,當時曹操圍鄴,袁紹少子袁尚敗守祁山(在鄴南面),操再敗之,并還圍鄴城,險被袁將審配的伏兵所射中。

  逼于黎陽:建安七年五月,袁紹死,袁譚、袁尚固守黎陽(今河南?h東),曹操連戰(zhàn)不克。

  幾敗北山:事不詳?赡苤附ò捕哪辏懿俾受姵鲂惫,至陽平北山(今陜西沔縣西),與劉備爭奪漢中,備據(jù)險相拒,曹軍心渙,遂撤還長安。

  殆死潼關:建安十六年,曹操與馬超、韓遂戰(zhàn)于潼關,在黃河邊與馬超軍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馬超騎兵沿河追射之。殆,幾乎。

  偽定:此言曹氏統(tǒng)一北中國,僭稱國號。諸葛亮以蜀漢為正統(tǒng),因斥曹魏為“偽”。

  昌霸:又稱昌豨。建安四年,劉備襲取徐州,東海昌霸叛曹,郡縣多歸附劉備。

  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為軍事重鎮(zhèn),巢湖在其南面。而孫吳在巢湖以南長江邊上的須濡口設防,雙方屢次在此一帶作戰(zhàn)。

  李服:建安四年,車騎將軍董承根據(jù)漢獻帝密詔,聯(lián)絡將軍吳子蘭、王子服和劉備等謀誅曹操,事泄,董承、吳子蘭、王服等被殺。

  據(jù)胡三省云:“李服,蓋王服也!

  夏侯:指夏侯淵。曹操遣夏侯淵鎮(zhèn)守漢中。劉備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漢中,蜀將黃忠于陽平關定軍山(今陜西省沔縣東南)擊殺夏侯淵。

  漢中:郡名,以漢水上流(沔水)流經(jīng)而得名,治所在南鄭(今陜西省漢中縣東)。

  無前:蜀軍中的沖鋒將士。賨叟、

  青羌:蜀軍中的少數(shù)民族部隊。散騎、

  武騎:都是騎兵的名號。

  圖:對付。

  夫:發(fā)語詞。

  平:同“評”,評斷。

  敗軍于楚:指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在當陽長坂被擊潰事。當陽屬古楚地,故云。

  拊手:拍手。

  已定:以定,已,同“以”。

  授首:交出腦袋。

  關羽:字云長,蜀漢大將,劉備入川時,鎮(zhèn)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擊曹魏,攻克襄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中原。孫權趁機用呂蒙計謀偷襲荊州,擒殺關羽父子。蹉跌,失墜,喻失敗。

  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年廢漢獻帝為山陽公,建立魏國,是為魏文帝。

  逆見:預見,預測。

  鞠躬盡力:指為國事用盡全力。一作“鞠躬盡瘁”。

  利鈍:喻順利或困難。

  睹:亦即“逆見”,預料。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上《前出師表》率軍北伐魏國,蜀軍在占有隴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結束了第一次北伐。冬十一月,諸葛亮獲悉魏軍曹休攻吳兵敗、張頜東下,關中虛弱,于是上《后出師表》決心再次北伐,急率軍數(shù)萬,走古道,出散關,圍攻陳倉。

  鑒賞

  偽作論據(jù)

 。ㄒ唬┝际逢悏坌蕖度龂尽,編《諸葛亮集》,在材料的取舍上是經(jīng)過審慎斟酌的,但其均未收錄此表

  (二)此表氣綏調低,與《前出師表》辭氣迥異,非出自一人之手,蓋諸葛亮侄兒東吳大將軍諸葛恪偽作,目的在于以”此表為他的伐魏主張制造有力的旁證“,因為諸葛恪在《論征魏》一文中曾說:”每覽荊邯說公孫述以進取之圖,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而“陳與賊爭競之計”的只能是《后出師表》。(或說是張儼偽作)。

 。ㄈ┍碇兴惺穼嵱姓`!囤w云傳》載云卒于建興七年,而六年十一月的《后表》卻說云已死。

  肯定觀點

 。ㄒ唬 陳壽《亮集》未載此表,不足為偽作之證。

  陳氏修史編集對史料取舍,確實是經(jīng)過審慎斟酌的,但卻不是完備詳盡的。將《亮傳》與《武帝紀》相較,前者顯然簡略的多,諸如伐吳、南征、八陣、渭南之戰(zhàn)等理應明確詳述的內容,他都一筆帶過,或未作記載。

  又陳壽編《亮集》,主要依據(jù)司馬氏從成都接收運回洛陽的蜀漢政府檔案,這個檔案經(jīng)公元264年鐘會成都兵變后已不完整。又考裴注所引諸葛亮“言教書奏”,有一部分明確謂“《亮集》載“;而有一部分非出自《亮集》,如《絕盟好議》出自《漢晉春秋》,《與陸遜書》出自《江表傳》等;還有一部分未注明出處,如《公文上尚書》《與李豐教》等。這些都說明陳壽所編《亮集》并不完備!逗蟊怼坊蛞蛑卦诜治鲂蝿,關乎軍情機密,不宜公開宣示,故流傳不廣;或因成都之亂散失,陳壽未見到。

  裴松之就是針對《三國志》這種“失在于略,時有脫漏”的情況注補之,且對本文及注引材料每每刻意懲妄論辯,但對《漢晉春秋》所載《后表》只存錄而并無疑義,看來裴氏相信這是諸葛亮所作。

 。ǘ 所謂前、后表詞氣迥異、風格不同字觀點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后表》所謂“才弱敵強”,既是諸葛亮轉述當初劉備的看法,也是他把蜀漢的總體人才質量、軍事力量跟曹操及其龐大的人才群和軍事力量作對比后實事求是的結論,它與《前表》中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語義類似。

  《后表》所謂“夫難平者,事也”,“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等語,是在首次北伐失利后,針對議者非料度“必勝”絕不出兵的觀點而講,是就即將二次北伐的戰(zhàn)役而言,并不是對興復漢室、統(tǒng)一全國的長遠目標喪失信心,諸葛亮所列舉的曹、劉集團成敗浮沉的曲折歷史完全證明諸葛亮“凡事如是,難可逆見”乃清醒客觀之言。所以《后標》并無“志衰氣喪”的情調。

  再看二表的用辭風格也基本一致:《前表》所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說的是當前的任務,與《后表》“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辭義仿佛,所謂“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說的是自己的職責和決心,與《后表》“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之心志一脈相承;所謂“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指長遠的目標,非認為一舉大勝,它與《后表》并不矛盾。

  《后表》與《前表》及諸葛亮其他文章,都有如下共同的特點:講究對仗排比、有漢賦駢偶特色;音節(jié)鏗鏘,縱橫捭闔,回轉層疊,說理透徹;感情真摯,語言酣暢平易。所不同的只是,《前表》偏重敘事抒情,《后表》專注于論述批駁,互為補充映照,合之為一完璧,故當出自一人之手。

 。ㄈ 諸葛恪不可能偽作。

  建興六年冬諸葛亮二次伐魏前曾向其兄吳公安督諸葛瑾致書通報軍情,言“與賊爭競之計”的《后表》應是此時傳送到諸葛瑾手中,而后其子諸葛恪看到,再有吳大鴻臚張儼撰《默記》時收錄。

  假使諸葛恪偽作,他當會大贊叔父,貶抑曹魏,決不會造“難可逆見”一類有余之辭;假使他做偽作的目的是為自己伐魏的樂觀主張做“旁證”,則會轉引其辭以說服他人,然諸葛恪“見家叔父表”,只是“喟然嘆息”而已;諸葛恪“見家叔父表”,在公元253年,時蜀漢尚在,兩國使者頻往,知情者均在;又諸葛恪作為吳臣,安肯曰“孫策做大,遂并江東乎?”所以,諸葛恪偽作叔父表章是不可能的。而如系張儼偽作,起碼首先騙不了諸葛恪這位知情者。

  至于張儼將《后表》收入《默記》,一則因為儼是主戰(zhàn)派(由裴注引《默記·述佐篇》)可見,二則因為《后表》與《默記·述佐篇》體例相符。張儼曰:“余觀彼治國之體,當時既肅整,遺教在后,及其辭意懇切,陳進取之圖,忠謀謇謇,義形於主。”顯然,其“陳進取之圖”的,主要當指《后表》,他之所以主戰(zhàn)并對諸葛亮屢以弱攻強的進取方針予以肯定,受《后表》的感染當是一個重要原因。

 。ㄋ模 關于趙云死亡時間,可能是《三國志》有誤。今但知建興六年夏初趙云箕谷失利退回褒谷道,其秋子赤崖屯田,其后活動一概不見史載,即使建興七年春取武都、陰平二郡之重大戰(zhàn)事亦不見有趙云出現(xiàn)。由此窺測,趙云有可能卒于建興六年冬諸葛亮上《后表》前,靈柩運回大邑縣(蜀漢蜀郡江原縣境)安葬時至七年春,陳壽或有可能因此誤記卒年。

  諸葛亮《出師表》文言文賞析

  【作品介紹】

  《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后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蕩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xiàn)劉備匡復漢室。表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后主不忘先帝遺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原文】

  前出師表

  出處:《三國志》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2],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4],欲報之于陛下也[5]。誠宜開張圣聽[6],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7];不宜妄自菲。8],引喻失義[9],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10],俱為一體,陟罰臧否[11],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12],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14],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缺漏[15],有所廣益。將軍向寵[16],性行淑均[17],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18],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19]。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20],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21];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22]。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23]!侍中、尚書、長史、參軍[24],此悉貞亮死節(jié)之臣[25],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26],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27]。先帝不以臣卑鄙[28],猥自枉屈[29],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30]。后值傾覆[31],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32],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33]。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34];故五月渡滬[35],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36],攘除奸兇[37],興復漢室,還于舊都[38]。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39],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作者小傳】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南)人。東漢末年,他避亂隱居在南陽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西),“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劉備屯兵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慕名前去邀他出來輔佐自己,凡三次才得相見。初次見面他就向劉備提出要取得荊、益二州為基業(yè),東連孫權,北抗曹操的方針,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從此,他就輔助劉備,從事光復漢室的大業(yè)。章武三年(223),劉備在猇亭戰(zhàn)敗,病死白帝城,臨終把后事囑托給諸葛亮。后主劉禪繼位后,蜀國軍政大事,一應由他裁決。于是與孫吳重修舊好,結為盟國;親征孟獲,平定南中;整頓內政,充實軍資,做好北伐中原的準備。建興五年(227),北上屯駐漢中,連年北征,“攘除奸兇,興復漢室”,直至公元二三四年,病死渭濱軍中,興復之業(yè)始終未能成功。

  蜀漢滅亡后不久,陳壽纂集諸葛亮的遺文,編成《諸葛氏集》,凡二十四篇。但根據(jù)《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所列載的篇目看,許多篇現(xiàn)已不復存在。今傳各種諸葛亮集,系后人從史傳中采輯而成。

  【題解】

  《前出師表》出自《三國志·蜀志》本傳。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蕩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xiàn)劉備匡復漢室的遺愿。于是,決意率軍北進,準備征伐曹魏。臨行上書后主劉禪,強調自己為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臨終托咐,以“討賊興復”作為自己的職責,并規(guī)勸后主采納忠言,和輯臣吏,勵志自振,使他能專心一致于北伐大業(yè)。

  “表”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專為臣下對君王進行陳述求請時使用,類似的還有“章”、“奏”、“議”等。本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后主不忘先帝遺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譯文】

  先帝創(chuàng)建王業(yè)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死去,現(xiàn)在天下三分鼎立,蜀漢是那么疲乏困頓,這真是有關生死存亡的時刻呵!然而朝庭里侍奉衛(wèi)護陛下的大臣們,在內毫不懈;忠貞的將士,在外奮不顧身,那是因為大家在懷念先帝對他們不同一般的賞識,要向陛下表示報答之情。”菹聦嵲趹搹V泛地聽取大家的意見,以此來光大先帝留下的德行,也使大臣們堅貞為國的正氣得到發(fā)揚;不可輕率地自己看輕自己而不加振作,言談訓諭時有失大義,以致把臣民向您盡忠規(guī)勸的言路也阻塞了。

  內庭侍臣和相府官吏,都是一樣為陛下效力的,凡是有所獎懲,不應該有差異。如果有做壞事觸犯法令科條或忠心做好事的,應該交由有關官員評審應受什么處罰或受什么賞賜,以此來顯示陛下處事的公正賢明;不可有所偏袒,使得宮中府中法令不一。

  郭攸之、費祎、董允等,這些侍衛(wèi)之臣,都是善良誠實的人,心志都是忠貞純正的,所以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任用。臣下認為宮庭中事,無論大小,全都要詢問他們,然后再執(zhí)行,必定能夠補救疏漏,擴大效益。

  向寵將軍品性善良公正,通曉軍事,當初曾被任用過,先帝稱贊他是個能人,所以大家醞釀著要推舉他做中部督。臣下認為禁衛(wèi)部隊的事務,無論大小,全都由他過問,一定能使軍隊協(xié)調齊心,處置合宜,各得其所。

  親近賢良的臣子,疏遠奸佞小人,前漢因此而興旺強盛;親近小人,疏遠賢良的臣子,后漢因此而衰敗覆滅。先帝活著的時候,每逢與臣下議論到這件事,沒有不對桓、靈二帝的作為表示痛恨而發(fā)出嘆息的。侍中郭攸之、費祎,尚書令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都是堅貞坦誠,能以死報國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家天下的興旺,可以數(shù)著日子來等待了。

  臣下本來是個平民百姓,在南陽耕田為生,只求在亂世中能保全生命,不想向諸侯謀求高官厚祿和顯赫的名聲。先帝不因臣下低賤和少見識,不惜降低身份而三顧茅廬,向臣下詢問天下大事。因此臣下為之感動,就答應為先帝效力。后來戰(zhàn)事失敗,臣下在敗亡之際,接受了挽救危局的重任,到現(xiàn)在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下處事謹慎,所以在臨死時把輔助陛下興復漢室的大事交付給臣下。更多文言文學習文章敬請關注“詩詞網(wǎng)文言文閱讀”的古文觀止欄目。

  接受先帝遺命以來,日日夜夜擔心嘆息,唯恐所托無所成就,從而有損先帝明于鑒察的聲名;所以臣下在炎熱的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毛之地。現(xiàn)在南方已平定,兵員裝備已充足,該帶領三軍,北進克復中原。也許可以竭盡棉力,掃除兇殘的奸賊,光復漢家江山,使長安、洛陽仍舊成為大漢王朝的首都。這就是臣下用來報答先帝,效忠于陛下的職責。至于權衡得失、掌握分寸,向陛下進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他們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大事交付給臣下,如果無所成就,就治臣下的罪,來稟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勸勉陛下發(fā)揚圣德的忠言,那就要追究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惰之罪,公布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作打算,探求高明的道理,了解并接受忠正的言論,牢牢不忘先帝的遺愿,臣下這就感恩不淺了。

  而今快要去遠征,面對表文,不禁流下淚來,真不知自己說的是什么。

  【解析】

  《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這種表,或表明報國之心,或呈獻攻城掠地之策。歷來以戰(zhàn)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后者頗少。惟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之典冊,而且粲然于文苑。

  諸葛亮上《出師表》是在蜀漢后主建興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時。這時蜀偏居一隅,國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諸葛亮為了實現(xiàn)劉備振興漢室、一統(tǒng)天下的遺愿,“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較鞏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敗祁山、孫吳兵挫石亭的時機,揮師北伐,擬奪取魏的涼州(今甘肅部分地區(qū)),向后主劉禪上了兩道表文,“前表開守昏庸,后表審量形勢”,即出名的《前出師表》《后出師表》。這里談的是《前出師表》。

  諸葛亮自劉備于公元207年“三顧茅廬”后,即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以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經(jīng)過長期奮戰(zhàn),使寄寓荊州的劉備,一躍而為與魏、吳對峙的蜀漢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劉備即帝位。公元222年吳蜀彝陵之戰(zhàn)后,劉備敗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劉備“白帝托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yè)。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睂χT葛亮無比信賴。諸葛亮回答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眲浞愿绖⒍U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眲⒍U繼位,即后主。劉禪黯弱昏庸,親信宦者,遠避賢能,胸無大志,茍且偷安,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主張出兵擊魏,侃侃陳詞,力排眾疑,申明大義以拯其愚,吐露忠愛以藥其頑,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軍事家的頭腦,且嚴守人臣下屬的身份。 《出師表》前半部分是臨行時的進諫,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奪勝的決心。劉禪雖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敗,實系于諸葛亮之身,因而率眾出征時,當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正確的觀點,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證前方順利進軍;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死節(jié)之心,既是自勉自勵,也是預防小人惑主。

  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項建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這三項建議,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為了治愚醫(yī)頑,作者在行文上頗費深思。

  由勢入理,起筆崢嶸。表文第一節(jié)向后主提出“開張圣聽”的建議,可是卻從形勢敘起,這能起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又能激發(fā)繼承遺志的感情。表文開筆即言“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劉備壯志未酬身先死,深誡后人繼承父業(yè)不可廢,以追念先帝功業(yè)的語句領起,至忠至愛之情統(tǒng)領了全文。繼而以“今天下三分”,點明天下大勢,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誰手;復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條件很差,地少將寡,民窮地荒;進而大聲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xiàn)國破身亡的慘局,筆勢陡峭,崢嶸峻拔。在凸顯形勢的情況下,墊以“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們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對后主的忠心,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還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的建議,規(guī)勸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表文將是否廣開言路,從關系國家存亡的角度來談,從關系忠于先帝的高度來說,使人聞之驚心,思之動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廣開言路的意義,平平道來,那對一個昏聵愚鈍的君主來說,顯然是不會有多大觸動的。

  由主而次,肌理縝密。以情動人,更要以理服人。說理應主次分明,先后有序。表文主要是向后主進言的,因而首揭“開張圣聽”,以打開進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諫之路的前提下,再言執(zhí)法公平、親賢遠佞兩項。談執(zhí)訟公平,又先總提“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繼而就宮中、府中兩方面分述之。分述時,又切緊“開張圣聽”的精神,宮中之事,向郭攸之、費、董允這些志慮忠純之士請教,而且要“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則“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對于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請教,“營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最后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問題。三項建議,既可獨立成項,又相互關聯(lián)。廣開言路,是開的忠諫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親賢臣遠小人,才能廣納郭攸之、向寵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讓奸邪得勢,造成內外異法,賞罰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于貪于私欲,蔽于視聽,昧于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賢愚不辨,是非不清,賞罰不當。諸葛亮針對后主寵信宦官黃皓,無視創(chuàng)業(yè)勛臣的毛病,對癥施藥,又說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所列三項,廣開言路是前提,執(zhí)法公平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嚴密的說理,再愚的人也會得到啟發(fā)。

  由近及遠,思路開闊。表文為了說明親賢遠佞的利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傾頹”的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鑒,并以先帝嘆息痛恨桓帝、靈帝昏庸誤國為告誡,促使后主親信賢臣,并以“漢室興隆,可計日而待”為鼓勵,由近及遠,借古鑒今,成敗并舉,顯得衢路交通,經(jīng)緯成文。

  諸葛亮因為后主是個“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的昏庸之徒,理要說得明,語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誘地開導,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勢”使對方震動,明示已臨“危急存亡之秋”,如不勵精圖治,勢必國破身亡;以“情感”打動對方,連呼先帝,聲聲熱淚,其業(yè)系先帝首創(chuàng)之業(yè),其臣為先帝簡拔之臣,其將為先帝稱能之將,怎不光先帝之遺德,竟先帝之遺業(yè);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國理政的具體辦法,切實可行,行必有效;以“事業(yè)”勵之,告誡后主要完成“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的業(yè),使天下歸一,漢室興隆,促使他有遠大的抱負,完成千秋大業(yè)。表文從各個方面規(guī)箴后主,情真理足,詞婉心切,因而雖屬奏章表文,卻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敘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決心,也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

  由人到己,文勢跌宕。表文從第一部分的進諫,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筆,另入蹊徑,別開生面。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情況,歷數(shù)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顧茅廬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傾覆之際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份一躍而為極位重臣,由躬耕隱士一舉而成三軍主帥。這一節(jié)敘述,好像是逸枝衍蔓,與上下文聯(lián)系不緊。其實,它與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實密。這是因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后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舍命驅馳,作為后主不忘先人之業(yè)的榜樣,進一步啟發(fā)后主奮發(fā)圖強。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chuàng)業(yè)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第四,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遺,使后主托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諸葛亮的這段敘述,系進一步打動后主的心,樂于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衷曲意。文章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由敘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繼敘二十一年遭際之后,續(xù)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進而表明北定中原的決心。前面的論世、進言、抒情,到此結穴,出師表文的特點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這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說明這次出師的思想基礎!拔逶露蔀o,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這次出師的物質準備。在充分敘說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警拔爽截,鏗鏗振響,熠熠生光!冻鰩煴怼分链瞬艔窖猿鰩煟腥氡绢}。前面的進言,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條件,至此兩線歸一,提出宜乎出師,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歸納前意,總綰全篇。表文結束之前,將出師與諫言兩層意思攏合一起。一方面提出“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另一方面還提出“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諸葛亮主動領受任務,并表示如失職,甘愿受罰,以顯示“平明之理”。最后還不放心,諄諄告誡,要后主“深追先帝遺詔”。先帝臨終時訓示后主:“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最后又回復到“開張圣聽”的問題上來,可見修明內政與北伐勝敗的關系。這也就將前面兩部分內容,溝通了內在聯(lián)系。

  表文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結,其聲嗚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懇懇之態(tài)如現(xiàn),耿耿忠心盡袒。

  “出師未捷身先死”,可惜諸葛亮此行未能如愿卻先逝世,后人對此頗多惋嘆。杜甫曾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保ā妒裣唷罚┧未奶煜樯硐萼蜞,還高唱“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保ā墩龤飧琛罚╆懹胃嵌啻翁岬健冻鰩煴怼罚骸啊冻鰩煛芬槐硗ü沤,夜半挑燈更細看!保ā恫∑饡鴳选罚啊冻鰩煛芬槐砬лd無”(《游諸葛武侯臺》),“一表何人繼出師”(《七十二歲吟》),“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保ā陡袪睢罚,“《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保ā稌鴳崱罚┛傊,這道《出師表》,因其深情厚意寄翰墨,忠肝義膽照簡編,一直為人所樂道。

  《出師表》能寫到如此地步,決不是偶然的。文章皆有所為而發(fā)。時當北伐在即,作為主帥的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為例行公事,而是從北伐的全局上考慮,只有后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證北征順利,因而先進安后之言,再表奪勝決心。表文又極為注意收表對象的特點,因而決不是一般的上條陳,列述方策,而是熔議論、敘事、抒情于一爐,啟愚矯頑。諸葛亮是后主的丞相,又是受“托孤”的對象。他給后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訓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聲氣,寫得不卑不亢,方為得體。尤其文中連稱先帝,最為合宜。全文稱先帝凡十三次,顯得情詞十分懇切。諸葛亮自敘“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確實“諸葛一生惟謹慎”,細玩本文,從慮事到措詞,無不體現(xiàn)了“謹慎”精神,這也是此表被之為“至文”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出師表》文言文賞析】相關文章:

出師表 / 前出師表諸葛亮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03-04

后出師表諸葛亮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12-01

《出師表》文言文賞析12-29

諸葛亮前出師表原文及賞析12-07

《前出師表》諸葛亮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后出師表》諸葛亮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3

誡子書諸葛亮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10-26

諸葛亮出師表原文與譯文02-10

《出師表諸葛亮》閱讀答案11-04

《出師表諸葛亮》閱讀答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