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就我們的教育現狀,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們把平時的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知識訓練課,將大量的時間花在工具性的訓練上,忽視了對學生人文性的培養(yǎng)。在這樣的基礎教育現實當中,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語文學科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最終變?yōu)橐环N應試訓練。
人文精神缺失的現狀
小學生本來應該是天真活潑的,但是由于現實的教育制度,學校、家庭都要求孩子通過嚴格而激烈的競爭保持較高的學習質量,而忽視了孩子人格培養(yǎng)和健康成長的過程與結果,導致了學校教育的應試性,在語文學科,這種人文性的流失令人觸目驚心?茖W發(fā)展了,社會進步了,可對小學生來講,在他們最為有色彩的童年階段接受的教育不再是詩意的,孩子們終日在網絡、電視的侵染下度過,沒有關注過晚霞和星空,對最真實、最鮮活的大自然缺乏感性認識。就算在與童話、故事、詩歌等美妙的事物相聯系的語文課,他們也找不到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而是每天必須面對題型復雜的各類試題。一提到寫作文,就拿出一本本作文書,象吃方便面一樣從書中挑選找到各類版式的句子和段落,即使是寫出了一些好詞好句,自己也體會不到那種美感。
而教育就成了強制性義務。老師每天的教學活動成了冰冷的知識的灌輸,重視培養(yǎng)訓練記憶、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視邏輯思維能力,而較忽視情感、態(tài)度、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視知識的傳授,而較忽視個性的充分發(fā)展。
更為痛心的是孩子們對任何事情表現的相當冷漠,不再感動,從而對社會和家庭的溫情視而不見。自私、冷漠、依賴、自暴自棄等個性特點屢見不鮮。很多家庭出現父母在小學階段就管不了孩子的現象,對孩子的所作所為聽之任之。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 ,在應試教育的指導下缺少了一顆有著人文精神的靈魂。
人文性的內涵
《易經》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比宋木褪侨祟愇幕械南冗M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guī)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語文課的人文性,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同時,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文化品味、審美情趣。由此可見,所謂的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真實的、自由的精神,反映在語文教學中,就是不受外在拘束,能夠自由地、真實地表達對一篇文章、一個現象、一種事物、一個人等等的看法,對人自身完善的關注與追求,包括人的尊嚴、價值、個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體現人文性的幾點策略
一、在閱讀教學中體現人文性
語文是一門飛揚著作者靈性,飽含著濃郁人文特色的學科。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都是作者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無不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針對這些蘊涵著豐富情感的語言文字,教師要善于 “披文入情”,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重在閱讀中抓朗讀,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通過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于課文的意境,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還能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
案例一:《桂林山水》:
教師先讓學生看視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當學生見到如此美景不由得發(fā)出“太美了!”的感慨時,適時地引導他們尋找課文中的優(yōu)美句、段,然后再品味,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在學生在品讀過程中,感受作者所表達的語言、意境--漓江靜、清、綠的水,桂林奇、秀、險的山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認識到用這種句式表情達意的妙處。最后讓學生自主選擇優(yōu)美句子熟讀成誦。通過朗讀再現自然美,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誘發(fā)他們去想象,能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
案例二:《小珊迪》
《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濃郁的課文。在教學時,教師指導學生在朗讀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懇求”、“請求”、“哀求”、“乞求”,“我”買他的火柴的語言,再從事情的結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慘命運和誠實的品格。學生對小珊迪的同情,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不斷提高認識,同時也發(fā)展了思維。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像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跟傳統(tǒng)的分段、概括中心思想、繁瑣講解課文內容,要優(yōu)越得多。
二、在拓展延伸中體現人文性。
課堂延伸是將課文與生活實際密切相聯系的好途徑。通過這種途徑,可以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與課外行為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 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
案例三:《將心比心》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將心比心”為題,通過寫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教學過程:
1、初讀。教師先要求學生初讀,理出“我”所經歷的兩件事。
2、再讀。采用移情體會,讓學生進行思考:要是你是哪位阿姨會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母親,你會這樣做嗎?如果對護士進行責怪或者辱罵,將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在相互交流中,反復閱讀文中人物的對話,以加深理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以及善待和寬容他人的美德。
3、拓展。教師將課堂內容拓展延伸開去,讓學生們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或身邊的情景。
學生甲:我有一次去旅游,乘車時要暈車,以為不認識的阿姨讓我坐在靠近窗戶的座位;
學生乙:暑假我到廣州去找媽媽,在中間站的時候,我找不到該怎么樣去換車,一位陌生的叔叔就幫我一輛車一輛車的找,直到吧我送上了車他才離開;
學生丙:我到鄉(xiāng)下去耍,幾條大狗追著我想咬我,幾位伯伯拿跟棍子幫我喝退狗
……
然后讓孩子們以日記的形式寫一件有關將心比心的事。在他們回憶和習作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點滴美好感情將對他們的心靈進行洗禮。通過這樣的拓展延伸,讓學生真正從內心受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熏陶。
三、在作文中體現人文性
作文是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語文學科鮮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學中有著突出的表現。在作文教學中,人文性的體現要求我們對學生個體以及其在文章中思想情感的充分尊重,由千人一面的共性走向富有鮮活生命的個性,也就是要求學生抒寫個性化的作文。所謂個性化作文就是--學生寫自己所想寫,抒自己想抒發(fā)的思想情感并使用自己個性化的寫作語言,即作文應該張揚學生自己的個性。
葉圣陶曾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作出什么樣的文字,否則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唯技巧論!苯處熞朴趩l(f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和體會實踐中那些散發(fā)著魅力的人文素材。讓學生練就一雙慧眼,觀察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留心捕捉生活中的真假、好壞、美丑等方面的典型。特別注重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去親身體驗,用心感悟那此高尚、高雅的情感。教師還要寫出誠懇的激勵式評語,極力地找到小作者文中的閃光點,肯定作文的優(yōu)勢,真誠地提出希望。這樣學生能輕松地接受作文,積極地觀察與思考,娓娓地道來,最終寫出具有真情的優(yōu)秀作文。
案例四:以“××,我想對你說”為題的習作。
1、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表達欲望:“最近有幾個同學找老師談心,說了自己的心里話。有的說自己學習成績提高不快,心里很著急;有的說爸爸媽媽管得太嚴,一點自由都沒有;有的同學說平時作業(yè)太多,沒有時間讀課外書:還有的說媽媽一個人在外辛苦擺攤掙錢,爸爸只曉得打牌,希望爸爸改邪歸正,不要再打牌了;還有的說爸爸媽媽離婚了,自己很可憐,多希望回到自己有個溫暖的家啊!老師很感謝這些同學,那么信任老師,把老師當作知心朋友。今天老師為大家創(chuàng)造一個機會,誠懇地希望同學們把藏在心中的話說出來。高興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不愉快的事大家為你解憂,有什么困難,請大家?guī)湍愠龀鲋饕饨鉀Q!币欢闻朔胃脑捳Z打開了孩子們的心扉。
2、明確要求,拓展表達思路:從那些方面來說心里話?向誰說?有什么要求?
3、小組合作,學生互動。小組內的同學互相交流,互相評議。教師巡視,傾聽,并發(fā)現“典型”。
4、模擬情景,典型示范:由老師扮演媽媽或爸爸的角色,一學生向媽媽訴說自己的心里話。學生評議,教師小結、點評,強調習作中應注意明確訴說的對象是誰,心里話要真實,可以選擇第一人稱“我”,也可以用第二人稱“你、您”。體裁可以用書信、日記和其他。
情景一:一個小女孩寫“爸爸,我想對你說”,選擇的材料是寫爸爸迷上了打麻將,因此媽媽和爸爸離婚了,自己跟著爸爸過日子,經常晚上回家沒有飯吃,忍饑挨餓提心吊膽地睡到半夜,爸爸才回家。她眼含著淚花說:“爸爸,您別再打麻將了,好嗎?”
情景二:一個孩子寫“奶奶,我想對您說”,寫的是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去了,奶奶對自己嬌慣萬分,什么事情都不讓自己做,他對奶奶說:“奶奶,您讓我自己動手吧!”
情景三:一個孩子寫“媽媽,我想對您說”,寫的是自己從小失去媽媽,她的后媽對她的照顧無微不至,讓她非常感動,她對媽媽說:“媽媽,您就是我的親媽媽,我感謝您!”
情景四:一個女孩寫:“爺爺,我想對您說”。寫的是因為自己是女孩,所以從生下來就受到全家人的歧視,自從小弟弟出生以后,爸爸媽媽外出打工,爺爺就只疼愛和關心小弟弟,對自己百般責罵,她想對爺爺說:“爺爺,我也是您的孫女,為什么因為我是女孩就不喜歡我?”
5、動手練筆,交流修改。選擇學生例文,師生共同點評。自我修改。
這次的習作內容很貼近孩子生活實際,教師用激情的話語,生動的例子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打開了學生的思緒,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吐為快的寬松環(huán)境,讓他們敞開心扉,真情交流。學生思維專注活躍,師生感情交流好,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四、在活動中體現人文性
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多閱讀課外書;通過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把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具有典型性且文質兼美的文章,引進閱讀教學充實教材。通過背詩星級評比、讀書筆記摘錄、書香交流會、詩歌朗誦會、故事大王比賽等、家鄉(xiāng)小導游各種讀書讀報活動,將教學內容落到實處,取得很好的效果。大量的古詩詞、兒童詩、童話等作品,按計劃,有系統(tǒng)地讓學生讀、背。孩子們積累著詩的語言,感受著詩的意味,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材富。有了這樣豐厚的課外閱讀作基礎,再回到教材中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就顯得更加得心應手,視野開闊,思維活躍。這樣就順利完成語文教學的目標任務,同時也很好地實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價值。
我們所上的每一堂課都有著非常具體的目標,但所有的目標都應指向人的發(fā)展。語文教育是人文性教育“適宜的花園”,讓我們每一位教師擁有一顆人文關懷的心,在這個花園中孜孜不倦地培養(yǎng)出生機勃勃的綠樹和鮮花。
[讓語文教育成為人文教育適宜的花園--關注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人教版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5.語文教育研究論文
7.語文教育專家論文
8.語文教育的論文
10.語文教育教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