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希望有所幫助!
父親的格局,決定孩子能飛多高
有心理學家指出,在孩子12歲之前,往往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
孩子對父親往往有一種強烈的崇拜之情,把父親當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孩子會下意識的去模仿父親的行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會努力去抵達或者超越父親的高度。
曾國藩之子曾紀澤就是一個例子,曾紀澤以父親為榜樣,為人處世、做官做事都向父親學習。其后入朝為官,在政治事務中表現出不亞于其父親的能力。
曾國藩在處理外交事務——“天津教案”中,處置失當,名聲跌落谷底,曾國藩意識到外交的重要性,于是常常告誡曾紀澤要開眼看世界。
曾紀澤就學習外語,勢要在父親跌倒的地方爬起來。
果不其然,曾紀澤在后來的外交事務中發(fā)揮出色,在新疆的領土爭端中捍衛(wèi)了國家利益,成為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外交家。
而且相對母親而言,父親一般不會溺愛孩子,他們往往給孩子指明一個方向,讓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達。
孩子有較大的空間去發(fā)揮,也可以鍛煉自立的能力。
所以,父親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事無巨細的體貼照顧,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
一個好的父親,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為孩子做好榜樣,這在未來將會決定孩子所能抵達的上限。
父愛的充足,保證了孩子的安全感
隨著如今教育成本的增加,父親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往往承擔著巨大的經濟壓力,為了工作,往往很少有時間陪伴家庭,這就造成了孩子教育上的巨大缺失。
幼年缺乏父愛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都說父愛如山,孩子身邊沒有一個堅實的依靠的時候,就會變自卑、焦慮。
長大之后,哪怕成為一個健壯的大人,孩子也無法擺脫這種不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在事業(yè)上很容易墨守成規(guī),恐懼失敗,不敢突破創(chuàng)新,不敢做出新的嘗試。
這往往會使得他的事業(yè)受到局限,不能突破固有的局面,打開新的天地,這嚴重制約了個人事業(yè)所能達到的高度。
所以無論再忙,身為父親也一定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父親的關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一個足夠堅強的后盾,產生安全感,做事就會自信很多,而不是畏手畏腳。
在家庭教育中,母親也同樣是個舉足輕重的角色,母親特有的溫柔和寬容可以讓孩子養(yǎng)成寬厚的性格。
而母親自身的修養(yǎng),往往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
母親的修養(yǎng),決定了孩子的品德
奧地利有個關愛女孩協(xié)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提問:如果一個家庭有一雙兒女,但只有一筆教育經費,你投給誰?
他們的答案是:投給女孩。
因為教育了一個男孩,你只教育了一個個體,而教育了一個女孩你就教育了一個家庭,教育了一個民族,教育了一個國家。
這并不是虛言,在一個家庭里,母親的`修養(yǎng)決定了孩子的品德。
嬰兒時期,人的意識極為單純,行為習慣也不固定,在心理上對母親有一種獨有的依戀。母親的行為舉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靈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與惡、真與假、好與壞、是與非的最初概念,而這個時期的基礎打得如何,將決定他們成為怎樣一個人。
正如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學》一書中所說:
“孩子道德發(fā)展的源泉在于母親的智慧、情感和內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發(fā)展中變得如何,決定于有什么樣的母親!
一個人的品德如何決定了他是否能夠在社會中立足。是否能夠和人好好相處,是否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犯原則性錯誤。
這樣的人,可能不會有十分驚艷的表現,但是勝在踏實穩(wěn)定,耐力悠長,人生之路也自然可以走得更遠一些。
母愛如水,溫柔寬厚
我們常說嚴父慈母,母親對待孩子往往更溫柔、更寬厚,父親往往更為嚴厲,女性的特質決定了母親在教育中往往更能包容理解,也更有耐心。
所以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如果是由父親帶大的女孩一般比較像男孩子,脾氣往往比較直接。
被母親帶大的男孩則一般比較溫柔寬厚,包容性更強,不喜歡咄咄逼人。
老子講,柔能克剛,懂得包容往往比一味剛強更有力量。
胡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胡適三歲父親去世,被母親帶大,他雖然是進步青年,卻有著那一代人沒有的包容與寬厚。胡適在回憶自己母親的文章里也曾經指出,自己性格中的寬厚,得益于母親對他的教育。在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進步青年都選擇放棄包辦婚姻,無論是徐志摩還是魯迅,他們都選擇丟下原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胡適卻沒有丟下他的包辦婚姻。他的妻子江冬秀不識字,喜歡打麻將,經常不給胡適做飯,脾氣還很暴躁,但是胡適就這樣包容下來,兩個人就這樣相互包容著過了一輩子。
魯迅當年的論戰(zhàn),幾乎把文壇罵了一個遍,也罵過胡適,但是胡適卻從沒有回應過,而當時無論是魯迅的好友還是魯迅的論敵,和胡適都相處地十分融洽。
胡適本人的寬厚包容可見一般。
母親特有的溫柔和寬容,能夠讓孩子養(yǎng)成寬厚待人的處事方式,這樣的孩子不尖銳,在踏入社會之后,往往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受母親影響的孩子,成人之后心理健康程度也比平均水平要高很多,事業(yè)發(fā)展、人際關系都相對穩(wěn)定,不容易出現激烈的變動。
在如今孩子的教育中,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父親和母親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人。
而在家庭教育中,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不可或缺,少了哪一方都可能造成孩子發(fā)展的失衡。
所以,每一位父親和母親,都要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在自己擅長的地方,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全面發(fā)展,讓孩子既可以飛得高,也能飛得遠,擁有一個成功而又幸福的人生。
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生存的壓力,沒有溫飽問題的困惱,誰愿意去吃苦受累呢?為了一個飄渺的目標去吃苦,孩子很難堅持下去,所以很多孩子學習沒有動力,沒有后勁。有家長就把恐嚇當作鞭策手段,比如:“你現在不好好學習,以后考不上好大學,你就得去要飯。”“你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后找不到好工作,你拿什么養(yǎng)活自己?”把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灌輸給孩子,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恐懼感,為撫平這些恐懼不得不繼續(xù)吃苦和努力。
中國家長還常常跟孩子灌輸“你要做出成績,給父母臉上增光”“你要考好大學,光宗耀祖。”或者“父母為你犧牲了這么多,你要努力回報!边@些家庭教育永遠地阻礙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看國內的達人秀節(jié)目,當評委問參賽的那些小選手為什么努力練習的時候,幾乎每個孩子回答的都是:為了報答父母、父母太不容易了、為了給父母減輕負擔等等。所以很多中國孩子是在為父母而努力,或者為了名利地位那些父母看中的東西而努力,他并不是為了自己在做。
中國人的養(yǎng)育方式對出身困苦,家境貧寒的人特別合適。比如偏遠農村的孩子,不刻苦讀書一輩子就只能窩在山溝里,考大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吹礁改柑焯煨量鄤谧,全家還是吃不好穿不暖,爺爺奶奶沒錢看病,村里的年輕人都娶不上媳婦,他們會有巨大的動力去吃苦,去拼了命地學。這種情況下,興趣愛好、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什么的都是浮云了,只要能通過上大學這條路越過龍門就行。
美國人的教育方式,推崇的是熱情和天賦,孩子因為對某件事有興趣、有天賦、有熱情而去從事它,這個前提下進行努力,過程充滿了興致和樂趣,孩子樂在其中。
美國人向孩子灌輸的是你要去發(fā)現自己,為自己的夢想和熱情去探索。這個夢想可能是名利地位,也可能是些非常虛幻飄渺的東西,也可能是具體可操作的項目,但是不管如何,孩子都是為他自己在做,他不用背負任何負擔和恐懼,全憑自己的滿腔熱情和喜好,充分挖掘出自己的天賦,他因此會在那個領域里快樂地努力著,奮斗著。
美國人的方式適合于中產階層以上家庭的孩子。父母有條件讓孩子自由發(fā)展,孩子不會被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約束住,可以去發(fā)現并專注于自己的熱情和興趣所在,成功只是興趣的副產品。
現在中國城市中的大多數家庭都已步入中產階級的行列了,但是中國父母還在用窮人的思維方式養(yǎng)孩子,尤其是那些天資聰穎有著各種天才素質的小孩,本來擁有天馬行空般的超級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硬生生地被釘在書桌上反復做題,參加各種補習班,為了把成績從九十八分提高到一百分而每天多做好幾個小時的重復練習,背誦標準答案,孩子最初靈動的,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和興奮的眼神,一點點地變得木然,變得僵化,里面的火苗漸漸熄滅。因為天資聰穎,他們還是能夠上名校,只是生活的原動力在他們身上消失了,不僅創(chuàng)造力無從談起,很多人對生活都是興趣缺缺。
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如果讓孩子自由發(fā)展,他們不僅可以上名校,還會熱愛生活,會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大放異彩。
上個世紀著名的心靈大師奧修說:“不是天才生下來的少,每個小孩本來都是某個方面的天才,是父母和學校社會的不當教育方式,把天才都給毀了。偶爾冒出來的幾個天才是很僥幸地逃過了摧殘的,得以把自己的天分展現出來!
他還說“世界上最大的奴役發(fā)生在家庭里,是父母在愛的名義下對孩子進行的。父母制約孩子,用錯誤的方式撫養(yǎng)孩子。父母自己并沒有覺得,他們正在摧毀小孩,把孩子變笨,而這實實在在地在各個家庭中發(fā)生著!
“當一個人沒有自我選擇的機會,他自己的智慧無法運行,只能機械化地按照別人的意志行事,他在精神上就殘廢了。當父母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意志,就是在精神上摧殘孩子,把孩子變成殘廢。所有的教育都是把孩子變殘廢的過程,如果一個孩子的自由意志得到發(fā)展,他會非常聰慧、警醒、覺知,他長大后不會被愚弄,被控制,這是政府、社會、領導所不喜歡的,也是父母所不喜歡的,所以家長和社會一起消掉孩子的靈性,把他變成老老實實的木偶一樣聽話的孩子,告訴他們這就是適應社會的人!
他實在是看到了問題的根本,值得我們深思。
已經處于中產階層的父母們,需要擺脫自身貧困出身帶來的烙印,別再用養(yǎng)窮孩子的思維方式去養(yǎng)育孩子,給孩子自由發(fā)展的空間,讓孩子本身的天賦發(fā)揚出來,每個孩子都會以他自己的方式成才成人。
孩子是家庭里的一面鏡子
孩子是家庭重最脆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成員。夫妻出現問題并無法妥善解決問題的家庭,往往會有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來平衡和轉移家中的沖突與矛盾。
孩子就像是家庭里的一面鏡子,會真實反應家庭的情況。
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的言傳身教就在影響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通過模仿來學習父母的一些習慣和秉性,在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模仿只是透過表面信息學到一些基本的行為方式,然而父母的深層心理狀態(tài)會更深刻的影響孩子的深層心理。父母的深層心理往往是隱而不顧的,孩子的深層心理狀態(tài)是通過什么習得到的呢?孩子的深層心理狀態(tài)反應出的是潛意識的信息,而潛意識信息正如馬汀 布伯所說的“潛意識是在個體之間”,孩子的深層心理狀態(tài)體現在關系之中。在孩子學習和反應的關系信息中,影響最大的來源一是父母之間的關系,二是家族系統(tǒng)的關系。
在家庭中,讓父母擔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問題,孩子不愿意上學,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wěn)定,貪食,厭食,打架,做危險的舉動,甚至生奇怪的病,家長帶孩子前來咨詢,雖然孩子的表現各有不同,但孩子行為的深層原因都和父母的關系有很大的關系,也或者是家庭系統(tǒng)中的認同與排序錯亂。
孩子出現不想學習,情緒不穩(wěn)定,有抵觸性情緒的時候,很可能反應的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交壞朋友的時候,他所反應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孩子忠誠于家庭,孩子試圖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來讓父母的關系達到平衡,若是父母離婚的狀態(tài),孩子潛意識里想要讓父母和好,用身體或心理上的病態(tài),來使父母的心在一起,或者為父母的父母的分開做補償。
所以,孩子的問題前來咨詢,單純做孩子的咨詢是很難達到很好的效果的,需要父母一起參與咨詢。
在咨詢當中,往往有很多的父母將孩子的問題拋給咨詢師去解決,而并不愿意或較難意識到夫妻之間的關系以及家庭系統(tǒng)中的關系對孩子的影響,較難意識到孩子的問題不單純孩子需要調整,而需要整個家庭一起來做調整。
若是孩子因為父母關系的問題而產生的問題,需要父母有一個和解。
比如,家庭中父親背叛母親,有第三者的存在,讓其中的母親難以去理解或原諒父親,在母親和孩子的言行舉止中,會無意識的帶有對父親憤怒的情緒,母親壓抑了憤怒但并未和解,孩子便會主動的承擔下母親對父親的憤怒,出現情緒不穩(wěn)定的癥狀。為了孩子,也為了和自己和解,母親必須拿出勇氣,去面對和丈夫之間的關系,和解不是同意他對你做的事情,而是“我很生氣你對我做的事,我現在還不能原諒你,可是我同意你仍是我孩子的爸爸!
心理專家有話說:
父母需要明白,家庭中任何兩個人發(fā)生沖突,都不應該影響到這兩個人和第三個人的關系,也就是說無論父母怎么沖突,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一致的。父親永遠是孩子的父親,母親永遠是孩子的母親,父母之間的怨恨不應留存在孩子心中。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相關文章: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12-09
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11-13
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11-16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01-20
家庭教育重要性論文03-3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論文03-18
幼兒家庭教育重要性11-21
家庭教育溝通的重要性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