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
打草驚蛇,原比喻懲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擊懲處;使乙感到驚慌。后多比喻行動不慎不嚴密而驚動對方。小編收集了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 篇1
[釋義] 打草時驚動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懲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擊懲處;使乙感到驚慌。后多比喻行動不慎不嚴密而驚動對方。
[語出]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涂宰;瀆物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
[正音] 蛇;不能讀作“sé”。
[辨形] 驚;不能寫作“警”。
[近義] 操之過急 因小失大
[反義] 欲擒故縱 引蛇出洞
[用法] 含貶義。多表示勸阻或否定的語氣。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連動式。
[辨析] 和“風吹草動”;都有前因后果的關系;但“風吹草動”通常指輕微的動蕩和變故。
[成語故事]:
唐朝有一個人名叫王魯,他在當涂做縣令。這個王魯愛財如命,經(jīng)常掠奪老百姓的錢物。王魯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變著法子貪污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因此,當涂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的怨氣。
有一次,適逢朝廷派官員下來巡察地方情況,當涂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于是大家聯(lián)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的種種不法行為。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巧的是,狀子上所列舉的罪行,和王魯平時的違法行為幾乎一模一樣。這可把王魯嚇壞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邊看著手中的狀紙,一邊發(fā)著抖,心里想:怎么會這樣,這……這不是在說我嗎?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么也安靜不下來,他用顫抖的手拿筆在狀紙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币馑际悄憧馗嬷鞑荆m然目的就像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條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嚇了一跳了!寫罷,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來,人們從這個故事引申出“打草驚蛇”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一方面給予甲懲罰,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F(xiàn)在人們多用這一成語比喻做事不夠機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舉動,導致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圖。
[造句]:
1、連長告訴我們,不要打草驚蛇,要對敵人進行圍攻。
2、為了不打草驚蛇,他只是旁敲側擊地詢問了來人幾個問題。
3、這是敵人的先頭部隊,放他們過去,以免打草驚蛇,影響全殲敵人主力的計劃。
4、這次行動千萬要保密,不能打草驚蛇。
5、在野外要進入草叢時,切記要先打草驚蛇。
6、你最好別打草驚蛇,老板很喜歡peter,而你只是沒沒無聞的小人物。還是放聰明點兒,別吭聲,等待時機。
7、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驚蛇,讓歹徒溜了。
8、你打草驚蛇了驚什么蛇?
9、我爬山時一定帶根棍子,既可以當柺杖,又可以打草驚蛇。
10、這個計謀的關鍵在于避免打草驚蛇,等對方松懈后,可一舉進攻。
11、對方似仍未察覺,我們先按兵不動,免得打草驚蛇。
12、最后他們決定最好不要打草驚蛇并且不再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
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 篇2
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講的是唐朝時期,有個官員經(jīng)常違法亂紀。有一天有人狀告他的部下,所述的罪狀簡直和自己所作所為一模一樣。這下他可嚇得不輕,大家猜猜他在狀紙上寫了哪八個字?
1、打草驚蛇的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shù)娜耍谘瞄T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guī)。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shù)牟肯逻`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fā)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么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后來,大家就根據(jù)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2、打草驚蛇的材料
【注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處】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涂宰;瀆物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
【解釋】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后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多用于否定句
【近義詞】操之過急、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急功近利
【反義詞】欲擒故縱、引蛇出洞、敲山震虎
【年代】古代
【例句】這是敵人的先頭部隊,放他們過去,以免~,影響全殲敵人主力的計劃。
3、打草驚蛇的點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行動,結果可能適得其反。要知道,很多事情都是沒有第二次機會的,哪怕你從前沒有類似的經(jīng)驗,你都不能失手。所以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要多學一些東西,讓自己往全才的方向發(fā)展哦。
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 篇3
南唐時候,當涂縣(現(xiàn)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的一個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涂縣令的任上,干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干壞事,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占了當涂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涂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涂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于是大家聯(lián)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
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jīng)干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tài)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xù)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涂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么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一點什么聲響,他們也會聞風喪膽。
【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打草驚蛇”是成語故事12-19
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及解釋01-22
打草驚蛇的典故04-17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精選09-01
經(jīng)典成語故事精選06-07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6-07
經(jīng)典的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精選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