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虎的成語 推薦度:
- 虎的成語有哪些 推薦度:
- 虎年的成語故事 推薦度:
- 虎的成語有哪些 推薦度:
- 帶虎的成語有哪些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有故事的成語15篇
有故事的成語1
【成語】: 杯弓蛇影
【拼音】: bēi gōng shé yǐng
【解釋】: 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rèn)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成語故事】: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里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里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里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有故事的成語2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dāng)益壯(馬援)
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有故事的成語3
春秋時,越王勾踐靠著范蠡、文種兩個人的全力協(xié)助,滅了吳國,雪了國恥,稱霸于諸侯。
范蠡看出勾踐這個人只可與人共患難,不能與人共安樂,就改名換姓逃到齊國去了。
范蠡到了齊國就寫封信給患難之交的文種,勸他早日離開,否則會給越王殺死的。
他在信中打了個比喻:鳥全打完,再好的彈弓也沒用,就得收藏起來;獵人捉兔子,兔子死了,幫獵人捉兔子的狗還有什么用呢?獵人就要把狗殺掉烹吃了,現(xiàn)在越王用不著我們了,就要對我們下手了。
文種不大相信范蠡的話,但不多時,勾踐就逼文種自殺了。
獲兔烹狗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huò tù pēng gǒu
【出處】清·梁啟超《論中國之將強》:“南洋一帶,茍微華人,必不有今日。今雖獲兔烹狗,得魚忘筌!
【解釋】比喻事成之后排斥以至殺害有功之臣。亦作“狡兔死,良狗烹”。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過河拆橋
【年代】古代
關(guān)于狗的成語故事:獲兔烹狗點評
這個成語故事給我們啟示,一個人有價值,他做的事情就有意義,所以我們不能停止學(xué)習(xí)的腳步,要努力讓自己增值,這樣才不會有故事中悲慘的結(jié)局。同時,我們要聽得進(jìn)別人善意的勸告。
有故事的成語4
筆一揮動就呈現(xiàn)出龍蛇舞動的神態(tài)。比喻草書的筆勢矯健生動。唐賀知章在家宴請賓客。座中有詩仙李白、僧人懷素等。酒過三巡,賀知章請李白作詩助興,李白推辭說:“還是請懷素上人揮毫助興吧!辟R知章說:“那就李白賦詩,懷素?fù)]毫,珠聯(lián)璧合吧!”懷素幾杯酒下肚,開始揮毫如飛,一旁李白也開始朗朗念來:“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吾師醉后倚繩休,起來向筆不停手。一行數(shù)字大如斗,時時只見龍蛇走……”自此“筆走龍蛇”成為形容書法筆勢矯健、灑脫的專用成語。
有故事的成語5
駱駝和豬
一只駱駝?wù)f道:“身材高是最好不過的,你看我是多么高!”一只豬聽了他的話說道:“身材矮是最好不過的,你看我多么矮!”
駱駝?wù)f道:“好的,如果我說的話不是正確的,那么,把我的背峰割下送給你!
豬說道:“如果我說的話不是正確的,那么把我的鼻子割下送給你。”
駱駝?wù)f道:“贊成!”
豬說道:“同意!”
他們走近一所花園,園的四周圍是矮墻,墻上毫無罅洞。駱駝?wù)驹趬Φ倪@邊,他的長頸伸入墻內(nèi),把園里的植物吃了不少;他的早餐就解決了。于是他譏嘲地向豬說道:“現(xiàn)在你愿意身材高或是矮?”豬這時正站在墻角下,連園里的好景色也不能一見。
以后,他們又走到了一所花園,園的四周圍是高墻,開了幾個小矮門。豬是由小門里進(jìn)園去了;他在園中盡量地把植物吃了一個飽,然后走了出來,對駱駝笑道:“現(xiàn)在你以為身材矮好,還是高好?”駱駝這時正站在園外,無法進(jìn)去,因為園門太矮小,而他的身子太高大。
于是他們把這事想了一通,決定,駱駝不必去峰,豬不必去鼻。他們同聲說道:“高有高的好處,矮有矮的好處!
羨慕別人所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哪怕是失敗的經(jīng)歷、膚淺的想法、無奈的傷感,甚至是悲痛的追悔、悄無聲息的平凡。當(dāng)你驀然回首的時候,這一切都是會變成永久的人生積淀和生命印跡,美好真摯,深切感人。所以,我們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好。
有故事的成語6
三國時,劉備死后,劉禪繼位,他就是蜀漢后主。由于后主年輕,朝堂中的大小國事,都由丞相諸葛亮來拿主意。這樣,諸葛亮權(quán)傾朝野,成了蜀國政權(quán)的實際掌握者。雖然諸葛亮的威望很高,功勛卓著,但他從不驕傲,而是經(jīng)常聽取下級的意見,來改正工作的缺失。
丞相府中,有一位掌管文書事務(wù)的主簿官,名叫楊颙。當(dāng)時,他看到諸葛亮對每一件事情都要過問,就覺得這種工作作風(fēng)對于蜀國的發(fā)展極為不利。
有一次,楊颙對諸葛亮說,處理國家大事,上下之間應(yīng)該有不同的分工。他還引經(jīng)據(jù)典,列舉了史書上的著名例子,勸諸葛亮不必對一切文書都親自處理,不要為瑣碎的小事而勞神,應(yīng)該把一些瑣細(xì)的事情交給下屬去辦,而自己則履行丞相職責(zé),只抓軍政大事。
諸葛亮覺得楊颙的意見很有道理,因此對他的提醒非常感激。但是因為劉備對自己恩深如海,他唯恐一時不慎,辜負(fù)了劉備所托的大事,仍然親自處理大小事務(wù)。
后來楊颙染上重病而死,諸葛亮心里非常悲傷,一連痛哭了好幾天。諸葛亮還特別寫了一篇文告,鼓勵下屬參政議政,多提意見。
這篇文告就是著名的《與群下教》。
他在文中寫道:“國家大事需要大家共同討論,所以丞相府讓大家都來議論政事,以便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真知灼見,從而振興漢室江山!
◎成語釋義
形容集中群眾的智慧和意見,辦事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故事出處
諸葛亮《與群下教》:“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出處譯文
丞相府讓大家都來議論國事,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真知灼見。
有故事的成語7
盲人瞎馬
據(jù)《世說新語》記載:“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復(fù)作危語;冈唬骸^淅米劍頭炊!笤唬骸贇q老翁攀枯枝!櫾唬骸限A轤臥嬰兒!笥幸粎④娫谧疲骸と蓑T瞎馬,夜半臨深池。’”這段話的大概內(nèi)容如下。
有一天,桓玄(即桓溫的兒子,篡奪東晉帝位,被劉裕趕下臺,并因此結(jié)束兩晉進(jìn)入南北朝,也算是中國歷史轉(zhuǎn)折點上的一個關(guān)鍵人物了),殷仲堪(荊州官員),還有顧愷之(博學(xué)多才,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于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三個人在一起閑坐無聊,就做了個小游戲,要求根據(jù)一個字,說一句話,這句話必須能體現(xiàn)這個字的意思。
第一個字,是“了”語。顧愷之先想到了,說道:“火燒平原無灰燼”;感又f道:“白布纏棺幡旗飄”。此時殷仲堪也有了,說道:“投魚深淵放飛鳥”。三人笑成一團。
于是,又繼續(xù)出第二個字。這一次是“!弊;感认氲剑谑钦f道:“矛頭洗米劍頭炊”,殷仲堪笑了笑,說道:“百歲老頭攀枯枝”,顧愷之接著說道:“井上轆轤臥嬰孩”。
顧愷之剛說完,此時殷仲堪有一個參軍坐在邊上,一時技癢,脫口而出,說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边@參軍純屬一時興起,沒想到,卻不小心觸到了殷仲堪的傷心事。原來呀,殷仲堪瞎了一只眼。只聽見被惹火了的殷仲堪一聲斥責(zé):“咄咄逼人!”
——《世說新語·排調(diào)》
汗馬之勞
漢高祖劉邦起兵反秦,蕭何是他的可靠助手。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做了皇帝,蕭何便任相國。論功行賞,蕭何第一,首先封為侯,食邑八千戶。
對這一封賞,有些功臣不服氣,便說:“我們拼死拼活,身經(jīng)百戰(zhàn),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連戰(zhàn)場都沒上過,只會耍筆桿,發(fā)議論,封賞為什么反在我們之上?”
劉邦則回答說:“你們都打過獵,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指示野獸的巢穴、去向,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你們只會追殺,不過是‘功狗’而已。而蕭何指揮沖殺,是‘功人’。并且,你們雖然勇敢,卻多數(shù)是單身跟隨我出戰(zhàn),而蕭何一家?guī)资谌硕紖⒓雨犠鲬?zhàn),這你們又怎么能比呢?”
這些人聽了劉邦的話,心里才服氣,不再發(fā)牢騷。
馬首是瞻
春秋時期,秦國十分強大,常欺負(fù)那些弱小的諸侯國。引起了眾諸侯國的強烈反感。公元前559年,晉悼公聯(lián)合了其他諸侯國,組成聯(lián)軍去攻伐秦國。
指揮諸侯聯(lián)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他原先估計,秦國得知諸侯聯(lián)軍來進(jìn)攻,肯定會驚慌失措,戰(zhàn)爭很容易取勝。沒想到聯(lián)軍內(nèi)部各懷異志,并不齊心,士氣也很低落,秦國得知這些情況,所以一點也不怕,根本就沒有求和的表示。秦軍還在涇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聯(lián)軍的士兵。
看到這種情況,荀偃就想早點發(fā)動總攻,他向聯(lián)軍將領(lǐng)發(fā)布命令說:“明天早上雞一叫,我們就準(zhǔn)備出發(fā),各軍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陣。作戰(zhàn)時,大家都看著我的馬頭來行動,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荀偃手下的將領(lǐng)聽了他的話,覺得他太專橫了,很反感。有個將領(lǐng)說:“晉國從來就沒有下過這種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國,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馬頭可要向東,回到我們晉國去!
其它諸候國的將領(lǐng)看到晉國的將領(lǐng)帶兵回國,也紛紛撤回自己國家去了。全軍登時不戰(zhàn)自亂,荀偃眼看無法挽回,也只好狼狽地撤軍了。
老馬識途
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召集各諸侯國訂立盟約,十多個與會的中原諸侯國還宣了誓。主要內(nèi)容如下:尊重周天子,扶助王室;抵御外族,不準(zhǔn)他們向中原進(jìn)攻;幫助弱小的和有困難的諸侯國。由此,齊桓公坐上了春秋五霸的第一把交椅。
這第一個撞槍眼兒上的入侵外族叫山戎,當(dāng)時的山戎勢力范圍遍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南部,還在其土地上建立了孤竹、令支、無終等好幾個小國。山戎沒事就跑到中原搶點東西惹點事,還先后挑起了好幾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被欺負(fù)得最慘的就是燕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正與管仲議事,燕國使者求見,說山戎又侵犯了燕國,希望齊國出兵支援。齊桓公決定親自統(tǒng)率軍援救燕國,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一路順暢,滅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小國。發(fā)現(xiàn)令支國君已逃往孤竹國,便向孤竹國進(jìn)發(fā)。孤竹國君頓時慌了手腳,后采納元帥黃花的計謀,引誘齊軍到達(dá)孤竹國北邊一個叫旱海的地方。凡是進(jìn)旱海的,就沒聽說有誰活著出來。
齊桓公果然中計,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管仲派出幾路兵馬去探路,可探來尋去,猶如進(jìn)入迷宮一般。時間一長,隊的給養(yǎng)發(fā)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找不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忽然眼睛一亮,向齊桓公大聲說:“主公,有辦法了!臣聞老馬識途,當(dāng)?shù)氐鸟R對這一帶地形肯定熟悉,咱們只要選幾匹老馬帶路,一定能帶引大軍走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這一招兒果然靈驗,老馬左轉(zhuǎn)右拐,帶著齊軍,不出兩個時辰,便出了谷口。
齊軍出了迷谷,順原道返回孤竹國都城。孤竹國君忽聽城外鼓號聲驚天動地。趕到城墻上一看,只見齊軍已到城下,將城圍得水泄不通。天亮了。齊桓公與管仲入城,桓公揮劍砍去,孤竹國君人頭落地。孤竹國就這么消失了,然而,“老馬識途”的故事卻流傳至今。
——《韓非子·說林上》
一馬當(dāng)先
三國時,黃忠的隊伍來到定軍下,黃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軍山的作戰(zhàn)方案。法正指著定軍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說:“這座山比定軍山高,如果攻占它,居高臨下,定軍 山上的情況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軍山易如反掌。”黃忠抬頭觀察了一蕃,當(dāng)天半夜就發(fā)動了進(jìn)攻,占領(lǐng)了山頭。法正說:“老將軍,請您帶領(lǐng)隊伍在半山腰,我 在山頂監(jiān)視。夏侯淵的隊伍來攻打,我就舉旗幟為信號。舉白旗,老將軍就緊守不出擊;舉紅旗,就立即沖下山狠狠的打。這樣,一定能取得勝利。”黃忠完全贊成。
夏侯淵得知對面的高山失守后極為僨怒,下決心把它奪回來。張頜勸他說這是法正的計謀,應(yīng)該堅守,決不可出去。但是,夏侯淵聽不進(jìn)去。他親自帶領(lǐng)一支隊伍下 山,圍住那座高山,大聲叫罵,向黃忠挑戰(zhàn)。法正在山頂上舉起白旗,黃忠看見,守在山腰不下來。到了下午,法正發(fā)現(xiàn)魏軍已經(jīng)疲勞,乘他們沒有防備,連忙揮舞 紅旗。黃忠看到信號后,發(fā)起進(jìn)攻。隨著一片喊殺聲,黃忠已飛沖到夏侯淵面前,夏侯淵被連頭帶肩砍作兩段。
黃忠斬了夏侯淵,奪下了頂軍山,為奪取整個漢中掃除了障礙。
讀了上面的這個成語小故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個成語的意義主要是表示,永遠(yuǎn)走在任何事情的最前沿,是個榜樣的象征。
塞翁失馬
古時候,北方邊塞住著一個老頭,人們都管他叫塞翁。
有一天,塞翁家的一匹馬撒起野來,跑到塞外胡地去了。他的鄰居們得知此事,跑到他家里,勸慰他不必過于傷心。誰知塞翁聽了眾人的話,滿不在乎地說:“不就是丟了一匹馬嗎,沒什么大不了的!依我看,馬兒跑走了,說不定會給我?guī)砗锰幠兀 编従觽兟牭媚康煽诖,誰都不相信會有什么奇跡發(fā)生。
過了一段日子,塞翁家的那匹馬由于過不慣胡地的生活,自己跑了回來,并且還帶來了一匹胡人的駿馬。鄰居們知道后,又都不約而同地趕來向塞翁祝賀。他們拍著那匹胡馬,嘖口稱贊?蛇@塞翁并不為此感到高興,皺著眉頭嘆息道:“這有什么值得慶幸的。沒花分文得了一匹胡馬,弄不好會給我家引來災(zāi)禍!”鄰居們聽了不以為然,心想:塞翁肯定是老糊涂了,不然,怎么連好事壞事都分不清了。
塞翁的兒子很喜歡騎馬,自從家里添了那匹胡馬,就整天騎出去游玩。誰知那匹胡馬未經(jīng)馴化,很不服人管教。一天,胡馬把塞翁的兒子掀翻在地,他被摔斷了一條腿,落得個終身傷殘。
鄰居們聞此不幸的消息,紛紛趕來向塞翁表示慰問?扇桃稽c也不難過,反而勸慰大家:“各位不必為我的兒子憂傷,他的腿瘸了,雖然很不幸,但也可能因禍得福啊!”
果然,一年之后,胡人揮戈南下,大舉入侵邊塞。邊塞上的所有青壯男人都應(yīng)征入伍,與胡人展開激戰(zhàn),其中大部分人都死在戰(zhàn)場上。塞翁的兒子因傷致殘,是個瘸子,就沒有去當(dāng)兵打仗,因而和年邁的塞翁一起保全了性命。
——《淮南子·人間訓(xùn)》
厲兵秣馬
春秋時期,秦國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領(lǐng)軍駐守鄭國,卻美其名曰為:幫助鄭國守衛(wèi)其國都。公元628年,杞子秘密報告秦穆公,說他已“掌其北門之管”,即掌握了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秦國進(jìn)攻鄭國,他將做秦國內(nèi)應(yīng),協(xié)助秦國攻鄭。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報后,覺得機不可失,顧不得聽取大夫蹇叔的勸阻,便立即派孟明、西乞術(shù)、白乙丙三位將軍率兵進(jìn)攻鄭國。
蹇叔的兒子也隨隊伍出征,蹇叔哭泣著對自己的兒子說:“你們一定會在淆這個地方遭隊抵御,到時我來幫你收尸。”
秦軍經(jīng)過長途跋涉后,終于來到離鄭國不遠(yuǎn)的淆國,剛好被鄭國在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鄭穆公報告,一面到秦軍中慌稱自己是代表鄭國前來慰問秦軍的。弦高說:“我們君王知道你們要來,特派我送來一批牲畜來犒勞你們!
弦高的這一舉動,引起了襲鄭秦軍的懷疑。秦國將領(lǐng)懷疑鄭國已做好了作戰(zhàn)的準(zhǔn)備,所以對繼續(xù)進(jìn)軍猶豫不決。
鄭穆公接到了弦高的密報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門查看,果然看見杞子的隊“束載、厲兵、秣馬矣”,即人人扎束停當(dāng),兵器磨得雪亮,馬喂得飽飽的,完全處于一種作為內(nèi)應(yīng)的作戰(zhàn)狀態(tài)。對此,鄭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說:“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們的孟明就要來了,你們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見事情已經(jīng)敗露,便分別逃往齊國和宋國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不情愿地下令撤軍。
成語“厲兵秣馬”便來自于典故中“束載、厲兵、秣馬矣”。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有故事的成語8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yōu)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后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fēng)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不遠(yuǎn)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fā),突發(fā)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diào),仍然低著頭繼續(xù)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fā)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fā)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對牛彈琴的故事延伸
【注音】duì niú tán qín
【出處】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解釋】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用于譏諷別人。
【近義詞】無的放矢 牛嚼牡丹 雞同鴨講
【反義詞】有的放矢
【例句】對目不識丁的文盲,談文藝創(chuàng)作,無異于~。
對牛彈琴點評
牛是聽不懂高雅的音樂的,所以公明儀對著牛彈琴,又怎么可能得到牛的反饋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教育要看對象,要因材施教。
有故事的成語9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中,有一位杰出的領(lǐng)袖叫唐堯。在唐堯的領(lǐng)導(dǎo)下,人民安居樂業(yè)。可是唐堯很謙虛,當(dāng)他聽說隱士許由很有才能的時候,就想把領(lǐng)導(dǎo)權(quán)讓給許由。唐堯?qū)υS由說:“日月出來之后還不熄滅燭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來,不是太沒有意義了嗎?及時雨普降之后還去灌溉,對于潤澤禾苗不是徒勞嗎?您如果擔(dān)任領(lǐng)袖,一定會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著這個位置還有什么意思呢?我覺得很慚愧,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您來治理。”
許由說:“您治理天下,已經(jīng)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來代替你,不是沽名釣譽嗎?我現(xiàn)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虛名干什么?鷦鷯在森林里筑巢,也不過占一棵樹枝;鼴鼠喝黃河里的水,不過喝飽自己的肚皮。天下對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廚師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
[釋義] 越:跨過;俎:古代祭祀時擺祭品的禮器;庖:廚師。主祭的人跨過禮器去代替廚師辦席。比喻超出自己業(yè)務(wù)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
有故事的成語10
【成語】: 指鹿為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釋】: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語故事】: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quán)。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只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xiàn)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只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么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占整個朝廷,最后終于導(dǎo)致秦朝滅亡。
有故事的成語11
【成語】: 老蚌生珠
【拼音】: lǎo bàng shēng zhū
【解釋】: 原比喻年老有賢子。后指老年得子。
【成語故事】:
后漢時大將韋端,生有二個兒子:大的叫元將,次的叫仲將,他們都是很優(yōu)秀的人才,和孔融是世交。一次,孔融寫給韋端一封信,寫道:〔前天元將到來,我看他那一套高深的學(xué)問,透徹明快,才華豐富;他度量很寬大,意志又堅定;將來必然是一個有很大本領(lǐng),能創(chuàng)立偉大事業(yè)的人才。昨天仲將又來,我看他在學(xué)問和做事方面,都很有條理;資質(zhì)聰明,心思敏捷;性情敦厚老實,熱誠懇切;將來一定是個能繼承家業(yè)的好子弟。想不到這一對寶貴的珍珠,就在一只老蚌的身上產(chǎn)生出來!〕當(dāng)時韋端的年紀(jì)實在不小了,所以孔融就借著老蚌來比擬他夫妻兩人;又借兩顆珍珠來比擬他那兩個優(yōu)秀的兒子。直到現(xiàn)在,恭頌人家晚年生子的時候,也常常引用這句成語。
有故事的成語12
1、帶寓言的成語
夸父追日、愚公移山、揠苗助長、東施效顰、一鳴驚人、濫竽充數(shù)、買櫝還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南轅北轍、掩耳盜鈴、邯鄲學(xué)步、望梅止渴、鄭人買履
2、帶故事的成語:
手不釋卷、畫龍點睛、亡羊補牢、自相矛盾、完璧歸趙、負(fù)荊請罪、守株待兔、掩耳盜鈴、唇亡齒寒、驚弓之鳥、三顧茅廬、毛遂自薦、程門立雪、鵬程萬里、坐井觀天、胸有成竹、臥薪嘗膽、破釜沉舟、圖窮匕見、門庭若市、四面楚歌、夜郎自大、杞人憂天、指鹿為馬
3、民間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臺 牛郎織女 白蛇傳 孟姜女哭長城 元宵節(jié)的傳說 清明節(jié)的傳說 東坡抄書 江郎才盡 濟公活佛
有故事的成語13
勵志成語故事有哪些:相知恨晚
西漢時,漢景帝母親竇太后有一個侄子,名叫竇嬰,極有才華。景帝登基后,急需良臣輔弼,于是讓竇嬰擔(dān)任太子的老師,在七國之亂平定之后又賜給他魏其侯的爵位,后又拜他為當(dāng)朝丞相。眾多官員知道他深得皇帝恩寵,都來投靠于他。
這位竇丞相推崇孔夫子的思想,而竇太后則是道家學(xué)派的忠實信徒。終于有一天,竇太后對他厭煩起來,就讓景帝罷了他的官職。竇嬰失去權(quán)勢之后,原來投靠他的人都不再理睬他,而一個叫灌夫的人倒常到他府上來,與他敘談。
灌夫本是大臣張孟之子。張孟曾是穎陰侯灌嬰的部下,因為灌嬰很欣賞他,就讓他改姓為灌。七國之亂時,灌孟為保衛(wèi)社稷在戰(zhàn)場上死去。從此灌夫恨透了叛軍,在作戰(zhàn)時特別勇敢,屢立奇功。
漢景帝駕崩后,漢武帝即位,他覺得淮陽(今屬河南省)屬于交通要道,又屯有重兵,不可輕易托付于人。想來想去,武帝才任命灌夫為淮陽太守。后來,由于灌夫在淮陽任上政績突出,又被調(diào)入京城長安,被委任為太仆(掌管御用車馬的官員)。
灌夫非常正直,從不巴結(jié)位高權(quán)重之人。但他喜歡交往,每天在他家吃飯的英雄豪杰竟然有百人之眾。
灌夫酷愛飲酒,一旦喝醉了就很難對自己的言行進(jìn)行必要的約束。一次,他和竇太后的弟弟竇甫在一起飲酒作樂,菜過五味后他不覺酩酊大醉,好端端讓竇甫嘗了一頓拳頭。漢武帝很愛惜灌夫,害怕竇太后殺他泄憤,就將他貶到外地為官。一晃幾年過去了,灌夫因事免職,回到長安,過起了賦閑的生活。
這時,竇嬰依舊受人冷落,灌夫就常到他府中走走。
竇嬰無權(quán)無勢之后,體會到了世態(tài)炎涼,也認(rèn)清了那些勢利小人的嘴臉。而灌夫的珍貴友誼,使他深受感動。而灌夫呢,也想和竇嬰深交,來抬高自己的名聲。
兩個人都非常尊重對方,甚至有著父子一般的感情,總是融洽地相處,一點兒也不感到厭倦。他們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成語釋義
常用來形容新結(jié)交的朋友之間的深摯情誼。
◎故事出處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歡甚,無厭,恨相知之晚。”
◎出處譯文
兩個人都非常尊重對方,甚至有著父子一般的感情,總是融洽地相處,一點兒也不感到厭倦。他們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勵志成語故事有哪些:怙惡不悛
公元前740年,衛(wèi)國聯(lián)合宋、陳等國,侵入鄭國。鄭莊公為了使衛(wèi)國無功而返,就派使者去陳軍營中要求兩國和好,并希望兩國能結(jié)為同盟,一國有難,另一國就來援救。
沒想到,陳桓公對鄭莊公很瞧不起,對鄭國的結(jié)盟要求置之不理。陳桓公的弟弟五父勸說他道:“要立國,就應(yīng)該對鄰國親近、友善、仁愛。您最好答應(yīng)鄭國的要求。”
可是,桓公不聽五父的忠言,說:“宋國和衛(wèi)國都是大國,我們陳國千萬不能得罪他們。而鄭國國力衰弱,縱然對我們心生怨恨,又能把我們怎么樣呢?”
鄭莊公聽到陳桓公拒絕與自己結(jié)盟,不由得勃然大怒,從此就對陳國懷恨在心。公元前717年,他親自率軍攻打陳國,桓公倉促應(yīng)戰(zhàn),結(jié)果吃了敗仗。
后來,史學(xué)家對此事進(jìn)行評論,說:“友善不可以丟失,罪惡不能夠滋長,這是針對陳桓公而說的。一直做罪惡的事而不改過,最終就會自食其果,遭到失敗。”
◎成語釋義
形容堅持作惡,不肯改過。怙:依仗,堅持。悛:改過,悔改。
◎故事出處
《左傳·隱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出處譯文
君子說:“友善不可以丟失,罪惡不能夠滋長,這是針對陳桓公而說的。一直做罪惡的事而不改過,最終就會自食其果,遭到失敗。”
勵志成語故事有哪些:千夫諾諾 不如一士諤諤
指眾多唯唯諾諾之人,不如一名諍諫之士可貴。同“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詞目】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釋義】指眾多唯唯諾諾之人,不如一名諍諫之士可貴。同“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于處事。
【同韻詞】金波玉液、文人墨客、雉頭狐腋、山光水色、安土樂業(yè)、日中則昃、添枝加葉、夜半客、無衣無褐、半身不攝
成語出處
最初作“千人之諾諾”。《史記·商君列傳第八》:“趙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 (中華書局,第二二三四頁)
后作“千夫之諾諾”。韓城田益,字遷之。黃庭堅以謂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獨取諸此?某曰:夫直者,剛者之長也。千夫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宋·蘇軾《講田友直字序》
成語故事
宋朝時期,韓城人田益,字遷之,他敢于直言進(jìn)諫,言辭鋒利。黃庭堅認(rèn)為他的名字與為人不相符,幫他改名為田直,這樣才能名實相符。朋友在旁邊解釋道:“夫直者,剛者之長也。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有故事的成語14
白龍魚服
春秋時期,吳王過煩了宮中的生活,于是想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到民間去走一走,還想和他們一同飲酒。這決定可嚇壞了滿朝文武官員。若是吳王在出行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危險,誰能擔(dān)當(dāng)起這個責(zé)任?大夫伍子胥也認(rèn)為一國之君混跡在百姓中間是很不妥當(dāng)?shù)。為了打消吳王微服出游的念頭,他給吳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帝養(yǎng)了一條非常漂亮的白龍,這條白龍也是玉帝最鐘愛的寵物。有一天,白龍厭煩了天庭單調(diào)的生活,就變化為魚,下凡到一個清冷的池里游玩。它在清清的河水里游來游去,覺得非常有趣。這時,一個名叫豫且的漁人走了過來,這個深池是他每天打漁的地方。豫且看見池水中的這條魚個頭很大,高興極了,就一箭射了過去。正玩得高興的白龍突然感到一陣劇痛,原來豫且一箭射中了他的眼睛。白龍帶著痛逃跑,憤怒地到玉帝那里告狀,要求懲治豫且傷害神龍的大罪。
玉帝充滿疑惑地問白龍:“你為什么會讓一個漁夫射傷了眼睛呢?當(dāng)時你是以什么形象出現(xiàn)在漁夫面前的?”白龍回答道:“我當(dāng)時下到那清冷的池里化為一條魚……”
玉帝打斷白龍的話,說道:“漁夫打漁天經(jīng)地義,而你化龍為魚,自貶身份,才招致這無妄之災(zāi),這不能怨恨別人,問題倒是在你自己。你為什么要變化成魚的形象呢?而豫且用箭射魚又有什么罪過呢?”經(jīng)玉帝這么一說,白龍無奈之下,自認(rèn)倒霉。
伍子胥說完了這個故事,轉(zhuǎn)身對吳王說:“白龍是玉帝所鐘愛的寵物,而豫且只是宋國的一個平民。如果白龍不變化成魚,豫且就不會射傷它。現(xiàn)在您是一國之君,如果不顧自己作為國君的尊貴地位,而與普通百姓一起飲酒,我很擔(dān)心,怕大王會遇上如同豫且射白龍那樣的無妄之災(zāi)。
吳王覺得伍子胥說得很有道理,于是取消了與百姓一同飲酒的念頭。后來,人們根據(jù)史料記載:“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引申出成語“白龍魚服”。
此外,關(guān)于白龍化魚的神話故事,還有另一種說法,故事是這樣的:河伯(黃河之神)化為白龍,在水濱游玩。后羿見了,一箭射傷了他的左眼。河伯上訴玉帝,請求玉帝殺掉后羿。玉帝說:“你是河神,后羿怎么能射你?誰叫你變作動物的?后羿射的是動物,難道有什么罪嗎?”這里說的不是白龍和豫且,而是河伯和后羿了,故事情節(jié)并無太大差異。
——《說苑·正諫》
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shù)很 高超。當(dāng)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墻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yīng)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xiàn)。
張僧繇畫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贊畫得好,太逼真了?墒牵 當(dāng)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fā)現(xiàn)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并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后誰都不相信,認(rèn)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墻上的龍怎么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yīng)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墻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dāng)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fā)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云密布,狂風(fēng)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墻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云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云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墻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后來人們根據(jù)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guān)鍵性的、精辟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nèi)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認(rèn)為這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因為張僧給龍點了眼睛就發(fā)生了一個質(zhì)的飛躍。
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guān)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南北朝時,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來到長安,他能使用咒語咒下龍。每有大旱,皇帝常請他咒龍,一會就看見龍下在缽中,天就會下雨;实酆痛蟪记叭ダ徶杏^看,都覺得很神奇。
北魏時,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見兩只老虎相搏,吼聲震動山巖,僧稠就用錫杖將它們分開,兩只老虎被驅(qū)散了。
蛟龍得水
北魏時期,朝廷決定南征,急需將才,尚書李沖受命挑選將領(lǐng),小官吏楊大眼要求率軍出征。
李沖認(rèn)為他的資歷不夠,楊大眼當(dāng)眾表演自己捷走如飛,他的武藝高強征服了李沖,當(dāng)即任命他為主帥,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讓他蛟龍得水。
【注音】jiāo lóng dé shuǐ
【出處】《管子·形勢》:“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
【解釋】傳說蛟龍得水后就能興云作雨飛騰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也比喻擺脫困境。
【用法】主謂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
【近義詞】如魚得水、飛黃騰達(dá)、一鳴驚人
【反義詞】懷才不遇 虎落平陽
畫龍刻鵠
起初,馬援兄之子馬嚴(yán)、馬敦都喜歡譏議時事,而與俠客們輕相交往。
馬援以前在郊止,寫信回家訓(xùn)誡道:“我想你們聽到人家過失,要像聽父母之名一樣,耳可以聽到,口不可說啊。喜歡議論人的長短,亂譏刺時政,這是我最厭惡的,我是寧肯死也不愿聽到子孫們有這種行為的。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講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時施衿結(jié)離一樣,申明父母的訓(xùn)誡,要使你們牢記不忘。龍伯高敦厚周到謹(jǐn)慎,口無異言,謙約節(jié)儉,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愛他敬重他,愿你們向他學(xué)習(xí)。杜季良豪俠好講義氣,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好人壞人都合得來,父親死了,幾個郡的人都來吊唁,我愛他敬重他,但不愿你們向他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龍伯高不到家,還是一個謹(jǐn)慎勤勉的人,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只鶩哩。學(xué)習(xí)杜季良不到家,就墮落成為天下的輕薄兒,所謂畫虎不成反像犬了。到現(xiàn)在為止杜季良還不可知,郡里的將領(lǐng)們一下車就切齒恨他,州郡都說他,我常為他寒心,所以我不愿子孫們學(xué)他。”
有故事的成語15
其實狼和狽都是一種野獸,它們長得很相似,但狽的前腳短, 后腳長; 而狼卻剛好相反,狼是前腳長,后腳短。
有一天狼發(fā)現(xiàn)山下一戶人家的羊圈里,養(yǎng)了好多的肥羊,但是羊圈太高,既跳不過去,又撞不倒,它無法可想,只好跑去找聰明的狽先生。
狼對狽說:“嗨!兄弟! 我發(fā)現(xiàn)了一群肥嫩的小羊, 可是就我一個實在沒辦法跳過柵欄, 請你幫我想個辦法過去, 事成之后, 我們都能大吃一頓哩! ”狽一口答應(yīng),于是它們到了羊圈旁察 看地形,終于狽想出了妙計, 說:“ 我后腿長,攀在欄木上一伸直, 你就跳上我的脖子,然后用你的長長的前腳去抓羊,這個主意不錯吧!” 狼說:“ 是不錯, 但你可別把我摔著了喲 !”于是狼和狽就開始采取行動,結(jié)果不用說,他倆當(dāng)然順利完成任務(wù),高興的拖著羊上山去了。
比喻兩個人以上, 互相勾結(jié)一起作奸犯科。
后人就把這個寓 言故事引申成“狼狽為奸” , 用來比喻兩個人互相勾結(jié), 做壞事情。
【有故事的成語】相關(guān)文章:
有故事的成語11-02
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06-12
有動物的成語故事10-14
歷史故事有哪些成語06-12
有哪些歷史故事的成語06-12
有哪些歷史故事成語06-12
有典故的成語故事11-02
有含義的成語故事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