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讀后感
讀了朱光潛的文章《談美》,大家有怎樣的感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談美》讀后感,供各位閱讀與參考。
篇1:《談美》讀后感
本文作者朱光潛,字孟實。他90歲生涯的大部分都貢獻給了中國的美學事業(yè),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稱為“美學老人”。
朱光潛的《談美》寫于1932年,由著名的開明書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寫過一本《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用書信的形式,漫談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問題,發(fā)人思考,指點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響,成為重印了30多次的暢銷書。但這本書主要談的是人生修養(yǎng),還沒有充分展示朱光潛的美學思想。于是,作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潛以“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為副標題,寫作了這本《談美》。
作者是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來寫這本不厚的小冊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話的語言把高深的美學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從而起到了凈化讀者心靈、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讀了這本書后同樣受益匪淺。
美是聯(lián)想所產生的嗎?作者借用牛希濟的兩句詞“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指出“許多通常被認為美感的經驗其實并非美感”,而是“實際人的態(tài)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由萋萋芳草,聯(lián)想到綠羅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聯(lián)想到金錢,并不是所有的聯(lián)想,都是美的。純粹的美,永遠是一種“專注”,離開了專注,就已經離開了美了。
講解了基本的美學觀念之后,作者又進一步跟我們談了藝術與游戲、藝術與想象、創(chuàng)造、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告訴我們藝術創(chuàng)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
藝術創(chuàng)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圖《詩品》中的一句話“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指出:“詩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調協(xié),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機體”!耙庀蟆笔侵旃鉂撁缹W理論的重要概念,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沒有情感的統(tǒng)帥,想象也許會雜亂紛紜,有了情感的主導,則綱舉目張,“意”與“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說:“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宏觀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文藝理論當有以觀其會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我認為確實如此,通過他的講解,我真正認識了美,欣賞了美,發(fā)現(xiàn)了美。他的見解也的確“人性化”。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
我認為學習美學也好,學習藝術也好,關鍵不在能否掌握一兩種技能,而是要看我們能否達到一種境界。若能夠達到朱光潛先生所崇尚的“藝術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說“今生無愧”了。
篇2:《談美》讀后感
美的本質是什么?怎樣認識美?朱光潛先生認為,對于這一問題的解答,是一個關系到能否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解決的美學難題的大問題。這也是這本書的根本問題,到底什么是美學。
我通過讀這本書分析出了三個重點問題:1)美學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美的定義是不同的。2)通過談美,引入了許多治學的問題和很多怎樣做人的問題。3)美學源自于生活,研究個方面美學,要從生活中找到根源。
當美學發(fā)展到了21世紀,他并不拘泥于藝術上的美學,而是徹底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也處處有美學,并且,關注自己心靈,精神成長的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研究美學。舉個例子,穿衣打扮已經是現(xiàn)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了,而房屋裝修更是一門重要的美學學問,比如: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學能為人帶來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實用主義,而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他可以讓人們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僅僅是生活,在《談美書簡》中,作者以親身的經驗,談了許多只學為人的道理,對于怎樣開展治學工作,他教導說:“我們干的事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擾和阻礙的勇氣。”很顯然作者是很重美學這門學問的。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學呢?如果一個人能將美學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內外兼修,他處理問題又瀟灑的風采,研究問題又有嚴謹的態(tài)度,這就是紅樓夢中所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及文章”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潛先生奉行的“三信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得起,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推延給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xiàn)。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
篇3:《談美》讀后感
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我對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美無處不在,然,小美見諸于表象,大美表跡于人心。
一個人,其肉身與靈魂一體塑造出外在形象。言行舉止皆是個人內在修養(yǎng)的表征,靈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個人情操。人擁有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見諸于個人情趣。情趣根源于人生,藝術又是情趣的表現(xiàn),因而藝術與人生緊密相連。今日所談關于美的言論,與藝術相連,更根植于人生,因為生活本就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人生的藝術化把“真”、“善”、“美”集成一體,如此這般美便有律可循,繼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動,并影響個人的現(xiàn)實活動。所以,小美見諸于表象,大美表跡于人心。
不同于古人吟詩作對大談風月,談美,要求人生美化,進而人心凈化,領略美蘊含的時代思想與情趣。因為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系而獨立,而偉大的事業(yè)都出自于宏偉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門藝術,在創(chuàng)造和欣賞時都抱著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態(tài)而不計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當今社會浮躁之氣可見斑駁,以強硬的態(tài)度為達到目的施展“三頭六臂”的人不在話下,而趨功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這般不能免俗,便與美失之交臂。縱觀世界各國成功人士,志存高遠,眼光獨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賞,以美感的態(tài)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獲。
一個人,不計較實用,所以心中沒有意志和欲念,正因為他不推求關系、條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能夠放開自我,更偏重于直覺思考。你以為他在天馬行空,其實他在探索更深層的意境。所以在美感的態(tài)度中,我們的意志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里活動偏重于直覺,便能更加敏感于善惡、真?zhèn)、美丑,真善美也就見諸于此。正如我們看崇山峻嶺,閱世人無數,嘆流年如夢,悔當初所遇,驚羨他鄉(xiāng)林業(yè)高樓,醉情古樸茂林觴詠,都如隔岸賞花,陸上觀霧,不受利害關系牽絆,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窺視所有的物象。所以把美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往往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事物本身的形象,進而品味出它獨特的意義。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美的本質在于理念,只有這種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種具有客觀意義的實在。這種對于美的理解,是滲透進精神層面的定義。時代在變化,人的思想也在隨之改變,而人骨子里的美感經驗卻是可尋其跡。心里印著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態(tài)于自我,便不自覺陶冶了性情?梢,美好事物的不自覺的影響,對于個人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有一定好處的。
對于美,存著欣賞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據與批評。腳踏實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時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評判美丑,無所謂雜念,無所謂紛擾,便能更加客觀的領略個中滋味。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雖所愛但不加以欲念,雖不喜不偏以歪理,胸無纖塵,以觀其趣,美盡自得。
生活盡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云相輝映;腳踏實地,天時地利人和齊匯集。肉眼可識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識美,便如清泉潤心。小美見諸于表象,大美表跡于人心。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見,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傳遞美,天下大美。
【《談美》讀后感】相關文章:
汪曾祺談吃的美句11-09
談美讀書筆記(精選10篇)02-09
朱光潛《談美》閱讀練習題及答案08-10
《談時間》讀后感04-18
《唐詩之美》讀后感11-09
季羨林美優(yōu)秀讀后感07-04
梁實秋《談友誼》讀后感11-09
冰心談生命讀后感12-28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11-11
《平如美棠》讀后感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