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記錄《周禮》簡介
《周禮》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zhàn)國時代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匯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钤缱钔暾墓僦朴涗洝吨芏Y》簡介,歡迎閱讀。
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記錄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有著光輝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歷史記載和歷史典籍最豐富、最完整、最系統(tǒng)的國家。
《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jīng)》,它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儒家把《詩》、《書》、《禮》、《易》、《樂》、《春秋》作為六經(jīng)?鬃邮胀街v學時,選用了這些典籍作為教材。不過,孔子所講授的禮、樂和舊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禮、樂已有很大的區(qū)別。他認為,《樂》教,可以使人"廣博易良";《禮》教,可以使人"恭儉莊敬"(見《禮記·經(jīng)解》)?鬃舆說過: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在孔子看來,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jù)。因此,必須"立于禮"(《論語·泰伯》)。禮所包括的范圍很廣,從國家的典章制度,直至個人的行為準則。
現(xiàn)在我們所能見到的禮書,有《周禮》、《儀禮》和《禮記》!吨芏Y》是講周朝官制的,《儀禮》是講各種典禮節(jié)儀的(如冠、婚、喪、祭等具體儀式),《禮記》是孔子學生以及后人傳習《禮經(jīng)》的記錄,內(nèi)容有關(guān)禮的性質(zhì)、意義和作用。東漢學者鄭玄分別給《儀禮》、《禮記》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禮"這一名稱。"三禮"都與孔子禮的思想有關(guān),但只有《儀禮》(17篇)是由孔子整理編訂的。
《周禮》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zhàn)國時代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匯編。由于我國早在夏、商、周時就進入了奴隸社會,而周為奴隸社會的鼎盛時代,所以《周禮》是中國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記錄,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記錄。全書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為上下卷,共12卷。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漢時補以《考工記》。
《周禮》為何人所作,何時產(chǎn)物?歷來也是有爭論的。古文經(jīng)學家認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經(jīng)學家認為,它出于戰(zhàn)國,也有人認為是西漢末劉歆所偽造。近人從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制,參證該書中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和學術(shù)思想,多數(shù)人認為是戰(zhàn)國時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周禮》成于漢初。
《周禮》一書,東漢鄭玄撰有《周禮注》,唐朝賈公彥作《周禮正義》,清代孫詒讓也撰有《周禮正義》,這些注釋對后人研究《周禮》提供了參考資料。
周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隸主貴族的總代表。
輔助周王的大官,相傳有太師、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時,周公為師,召公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兒子伯禽,也當過周王的師保。在令尊、令彝銘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種官職的總稱,即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諸侯和方國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
在周王及其師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職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稱六卿。六卿經(jīng)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們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兩側(cè),協(xié)助周王處理政務。
周王朝,"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務有密切的關(guān)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兒子伯禽也曾任過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處于人神之間的媒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職官吏。太史這一職位,就是商代以來的作冊,周初畢公高曾任過太史,稱為"作冊畢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務總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譜系,也是重要的職務。
六卿還有許多僚屬,各有專職,所以總稱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還設有五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寫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司空在銘文中寫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職事的。
司馬則是管理軍賦的職官。司徒、司馬和司空的職權(quán)相當,合稱"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祿,司寇管刑罰,其地位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職。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屬,如屬于司馬的有師氏、虎臣和專管馬的走馬(趣馬)等等,構(gòu)成專門的官僚系統(tǒng)和集團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澤的,管理市場貨賄的,管理貴族吃、穿、用以及娛樂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專門的官吏。這些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統(tǒng)治區(qū)的四面八方,分布著許多封國,所以稱為"四方",具體地指侯、甸、男等諸侯,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權(quán)。有的大國諸侯經(jīng)周王授予特權(quán),可以調(diào)動附近的中小諸侯,從事征伐,捍衛(wèi)周天子,成為方伯,方伯是一方諸侯之長,不是諸侯的封號。有些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頭銜,如周公和召公就是這樣。
所謂"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無論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加工的結(jié)果。
周朝的官僚機構(gòu)和制度,總的說來,它是從商代"內(nèi)服"和"外服"兩套官職發(fā)展而來的,不過周朝的機構(gòu)更加龐大了,體制也越系統(tǒng)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貴族,又是宗親,三位一體,就是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構(gòu)成了以周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體系。直至封建社會,周朝的官僚機構(gòu)和制度,還有它的影響作用。《周禮》還包含著古代宗教、經(jīng)濟政策、哲學與倫理等諸多方面的歷史資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為主,兼收法家和陰陽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思想結(jié)構(gòu)
孫詒讓《周禮正義序》指出:《周禮》在后來皇權(quán)時代的'實際運用往往是失敗的。“劉歆、蘇綽讬之以左王氏、宇文氏之篡,而卒以踣其祚;李林甫讬之以修《六典》,而唐亂;王安石讬之以行新法,而宋亦亂!敝匀绱耍瑢O詒讓進一步指出:“不探其本,而飾其末,其僥幸一試,不旋踵而潰敗不可振,不其宜哉!”這個批評的對象是《周禮》的后世運用者,而非《周禮》本身;但事實上《周禮》本身在制度設計上就是空想的,并不能真正切合于后來的皇權(quán)社會!吨芏Y》的真正價值不在其制度設計,而在其賴以進行制度設計的更為根本的原則精神。
孫詒讓在《周禮正義序》中點出了“本末”問題:“不探其本,而飾其末!北M管古今變易,然而“人之性猶是也;所異者,其治之跡與禮俗之習已耳”。這就是說,“本”是不變之人性,“末”是可變之禮俗。這使人想起莊子借老子之口所說:“夫六經(jīng),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20]”性是“所以跡”,是不變的;禮是“跡”而已,是可變的。
孫詒讓明確提出:“為治之跡,古今不相襲!睂τ诮裉斓纳罘绞絹碚f,《周禮》之“禮”、即其制度規(guī)范條文,可以分為三類:有些在今天仍然是適用的,但很少;有些在今天還可以參考斟酌;而更多的則完全沒有任何現(xiàn)實意義。為此,孫詒讓提出“人之性”來解釋《周禮》還具有現(xiàn)實價值。所謂“人之性”,按孟子的思想,主要就是“仁義”,即《孟子》一書開宗明義所提出的“亦有‘仁義’而已矣”(《梁惠王上》)。孟子首次明確地提出了一個觀念結(jié)構(gòu):仁——義——禮。這個觀念結(jié)構(gòu)的普適意義在于:對于任何社會群體的生存來說,都需要“禮”(制度規(guī)范);然而制度規(guī)范的建構(gòu)及其變動,其根據(jù)乃是“義”(正義原則);而正義原則的最終淵源,則是“仁”(仁愛情感)。
周禮精神
制度規(guī)范正當性的根據(jù),是仁愛精神,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博愛精神。
儒家“仁愛”觀念包括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差等之愛;一體之仁。只談差等之愛,最終會邏輯地導向楊朱的“唯我”,即不再是儒家;只談一體之仁,最終會邏輯地導向墨翟的“兼愛”,也不再是儒家。儒家的“仁愛”觀念,既承認“愛有差等”的生活實情,又通過“推擴”的功夫,超越這種差等之愛,走向“一視同仁”。所謂“推擴”,就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例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乃至“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心上》)。這也就是所謂“博愛”,即韓愈所說的“博愛之謂仁”(《原道》)。此乃制度規(guī)范之正當性的根據(jù)所在。
從差等之愛方面看,兄弟情誼只是儒家倡導的“五倫”情感之一而已,既不能設想對父母的愛等同于對兄弟的愛,也不能設想對禽獸的愛等同于對兄弟的愛;從一體之仁方面看,儒家的博愛不是一種空洞的口號,而是具有充實內(nèi)容的實質(zhì)原則,這個原則就是:既承認差等之愛的生活實情,又強調(diào)超越了這種差等之愛的一視同仁。
《周禮》的制度設計,體現(xiàn)著儒家的博愛精神。如:
保息制度:“以保息六養(yǎng)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yǎng)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保ā兜毓佟ご笏就健罚┼嵶ⅲ骸氨O,謂安之使蕃息也!
【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記錄《周禮》簡介】相關(guān)文章:
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農(nóng)書是什么03-02
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簡介03-28
周禮虎新歌《圣誕快樂》歌詞完整版12-27
完整的協(xié)議離婚程序簡介06-12
少先隊活動記錄完整版07-28
周禮原文及翻譯08-03
漢代選官制度09-06
周禮中的名言警句02-27
張小嫻《最遙遠的距離》簡介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