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明史·列傳·卷十八部分譯文
吳良,定遠人,原名國興,賜名為良。他雄偉剛直,和弟弟吳禎都因勇敢、有膽略而聞名。他跟隨太祖在濠梁起兵,擔任帳前先鋒。吳良能潛水進行偵探,吳禎則常;b到敵方進行偵探。吳禎另有傳記。吳良跟隨太祖奪取滁州、和州,攻采石,占領太平,下溧水、溧陽,平定集慶,戰(zhàn)功顯著。吳良又跟隨徐達攻克鎮(zhèn)江,下常州,攻占鎮(zhèn)撫,守衛(wèi)丹陽。和趙繼祖等人攻取了江陰。張士誠在秦望山屯兵,吳良攻克了秦望山,又奪取江陰。隨后被任命為指揮使,守衛(wèi)江陰。
當時,張士誠占領著整個吳地,地域跨過淮東、浙西,兵強糧足。江陰地勢險要,背靠長江,扼守南北咽喉。張士誠多次用金銀玉帛獎勵將士。太祖指示吳良說“:江陰是我東南的屏障,你要對士兵加以約束,不要讓他們隨便出外交友,不要收留在逃人員,不要貪圖小利,不要和地方勢力爭斗,只要保衛(wèi)境內人民安居樂業(yè)就行了!眳橇悸爮拿,在行動上十分謹慎,修筑了防御工事。吳良因戰(zhàn)功,擔任了樞密院判官官職。張士誠大兵來犯,戰(zhàn)艦遮蓋長江,大將蘇同僉在君山駐軍,指揮軍隊向江陰進攻。吳良派弟弟吳禎出北門迎戰(zhàn),另派元帥王子明率壯士騎兵出南門迎戰(zhàn),南北夾擊,大敗張士誠軍隊,俘虜和擊斃了很多敵人。敵人乘黑夜逃跑。后來敵人又進攻常州,吳良派兵消滅敵援兵于無錫。這時,太祖親自率大軍和陳友諒激戰(zhàn)于江、楚上流,大軍多次出外打仗,金陵城空虛,然而張士誠不敢向北侵占一寸土地,原因是吳良在江陰作為有力屏障。
吳良崇尚節(jié)儉,對名聲、女色、利益都沒有愛好。他晚上就睡在城樓上,頭枕著戈直到天明。訓練將士,就仿佛是敵人來了一樣。閑暇時,吳良和儒生講論經史,興建學校,設立學社,大量屯墾田地。平均徭役、賦稅,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吳良在江陰,保衛(wèi)疆土,秩序井然。太祖常常召見吳良,夸獎說:“有吳良保衛(wèi)一方領土,我就無須顧慮和擔憂東線了,他的功勞很大,車、馬、珠、玉都不足以獎勵他的功勞!庇谑,皇上命令學士宋濂等人寫
文贊美吳良,并要求他仍鎮(zhèn)守江陰。隨后吳良出兵攻取了淮東、泰州。張士誠再次出兵馬馱沙,侵占鎮(zhèn)江。并派數百艘大戰(zhàn)船沿江而上。吳良嚴陣以待,太祖親自督戰(zhàn)。張士誠大敗而逃,太祖派兵一直追到浮子門。吳良派兵夾擊,俘虜敵兵二千人。太祖下令犒勞江陰軍隊,并親自巡視江陰的壁壘,很高興地說“:吳良是當代的吳起啊!眳堑仄蕉ê螅瑓橇急蝗蚊鼮檎延麓髮④、蘇州衛(wèi)指揮使,被調到蘇州負責鎮(zhèn)守。吳良到蘇州后,武器裝備得到修繕,加強了軍民團結。吳良又被晉升為都督僉事,調往全州鎮(zhèn)守。
洪武三年(1370),吳良被晉升為都督同知,并被封為江陰侯,食祿為一千五百石,給予世代承襲的憑證。
四年,吳良率軍征討靖州、綏寧蠻。五年,廣西蠻又叛亂,副征南將軍鄧愈率平章李伯升出靖州征討。幾個月后,完全平定左右江和五溪地區(qū),移師銅鼓、五開,收復潭溪、太平,在銅關鐵寨殲滅了清洞、崖山的叛兵。諸蠻都十分懼怕,紛紛要求歸附王朝;浳鞯貐^(qū)終于得以平定。八年,吳良在鳳陽督促老百姓墾田。十二年,齊王封賜青州,王妃是良家女子。于是,命令吳良前往青州修建王府。十四年,吳良在青州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被賜封為江國公,謚號襄烈。
康茂才,字壽卿,蘄州人。他精通經書史籍,孝順母親。元朝末年,寇賊亂黨攻陷蘄州,康茂才召集義兵保衛(wèi)家鄉(xiāng)。因此而立功,由長官晉升為淮西宣慰司、都元帥。
太祖渡江以后,將士的家屬留在和州。當時,康茂才戍守采石,扼守長江渡口。太祖幾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頑強抵抗。常遇春設下埋伏殲滅了康茂才的精銳部隊。康茂才又把軍寨移至天寧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慶。不久太祖又攻克了集慶,于是康茂才率領他的軍隊向太祖投降。太祖釋免了康茂才,并命令他仍統(tǒng)率舊部和自己一起出征。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為秦淮翼水軍元帥,駐守龍灣?得殴ト×私庱R馱沙,打敗了張士誠的部隊,繳獲了一批船只?得鸥S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樅陽。由于戰(zhàn)亂紛起,老百姓不能正常地從事農業(yè)生產,軍隊缺乏糧食。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仍兼任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職務。
陳友諒攻陷太平之后,與張士誠協(xié)商聯(lián)合攻打應天。太祖希望盡快將陳友諒引誘過來,一舉破敵。太祖了解到康茂才和陳友諒有故交,于是命令康茂才派老仆人持書信,欺哄陳友諒,表示愿做內應。陳友諒十分高興,并問康公在哪里,回答說:“在守衛(wèi)江東的木橋!笔拐呋貋砗螅姘涯緲蚋某墒瘶。當友諒來到橋邊,看到石橋后十分驚訝,連聲大叫“老康”,沒有響應,急忙退回到龍灣。這時,埋伏的部隊四面出擊,康茂才和其他將領奮力沖殺,打敗了陳友諒。太祖嘉獎康茂才的功績,賞賜頗為豐厚。第二年,太祖親自討伐陳友諒,康茂才帶領水兵跟隨太祖,攻克安慶、江州,陳友諒向西奔逃。于是,康茂才奮起直追,連下蘄州、興國、漢陽等地,沿長江攻克黃梅寨,奪取瑞昌,打敗了陳友諒的八指揮,迫使他的二萬士兵向太祖投降?得艜x升為帳前親兵副都指揮使。隨即,攻打廬州左君弼,但未攻克。于是帶兵增援南昌。彭蠡一戰(zhàn),陳友諒大敗而死。康茂才隨太祖征伐武昌,屢立戰(zhàn)功,晉升為金吾侍衛(wèi)親軍都護?得藕痛髮④娦爝_一起再次攻打廬州,攻下廬州后,又乘勝奪取了江陵和湖南等地。康茂才改任神武衛(wèi)指揮使,并晉升為大都督府副使。
張士誠進攻江陰,太祖帶兵反擊。到了鎮(zhèn)江,張士誠卻已焚燒瓜洲逃跑了?得艔谋泵孀返礁∽娱T。吳軍攔住?冢撕3边M犯?得艎^力進擊,大敗張士誠。搗毀了淮安馬騾港,攻克了張士誠的水寨,平定了淮安,攻取湖州,進逼平江。張士誠派精銳部隊迎戰(zhàn),雙方軍隊在尹山橋展開了激戰(zhàn)?得攀殖执箨綉(zhàn),結果張士誠的軍隊全軍覆沒。康茂才和其他大將一起合圍平江,在齊門駐軍。攻克平江后又奪取了無錫。康茂才晉升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1368),康茂才和大將軍徐達征伐中原,奪取汴州、洛陽,留守陜州。籌劃運輸糧餉,營造浮橋渡運兵卒,并招降絳、解等州,扼守潼關,陜西境內的元軍不敢向東進犯。康茂才善于安撫,百姓立碑歌頌他的功德。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將軍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興元。凱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謚為蘄國公,封號“武康”。
丁德興,定遠人。早年在濠州他就歸附了太祖。因他外表偉岸,旁人用“黑丁”來稱呼他。丁德興跟隨太祖攻取洪山寨,他用一百騎兵攻破敵人數千人,并使敵人全部投降。后又隨太祖攻克滁州、和州,打敗青山的盜賊。渡長江,攻取采石、太平,兵分幾路攻占溧水、溧陽。在攻打各城過程中,丁德興總是身先士卒,率先登城。他攻克蠻子海牙的水寨,搗毀方山的營壘,生擒了陳兆先,攻下集慶,攻克鎮(zhèn)江。因戰(zhàn)功顯赫,丁德興被晉升為管軍總管。他下金壇、廣德、寧國,隨太祖平定常州,被晉升為左翼元帥。
后寧國再次叛亂,丁德興跟隨胡大海出兵平定。他分兵幾路下江陰,攻取了徽州、石埭、池州、樅陽,攻打江州,又調動軍隊攻打安慶,所向無敵,捷報頻傳。后再次增援江陰,巡視江西附近的州縣,攻打雙刀趙,挫敗其銳氣。當時徐達、邵榮攻打宜興,很長時間也沒有攻下。太祖派使者來說:“宜興城西面通太湖口,太湖口正是張士誠糧餉經過的必由道路。只要截斷他的糧道,張士誠駐守的宜興城就可以攻破!毙爝_于是派遣丁德興封鎖太湖口,而后一起對敵展開急攻,宜興城終于被攻破。論功行賞,丁德興被授予鳳翔指揮使。
陳友諒進犯龍江,丁德興則在石灰山駐軍,經過奮戰(zhàn),大敗友諒。于是丁德興跟隨皇上征討陳友諒,搗毀了安慶,攻克了九江,援救安豐,打敗了呂珍,趕走左君弼。攻占鄱陽,平定武昌,攻克廬州,平定湖南衡州諸郡。丁德興又隨大將軍徐達收復淮東,征討浙西,在舊館打敗張士誠的部隊,攻克湖州,圍困平江。丁德興最后死于軍中,被授予都指揮使。洪武元年(1368),被追封為濟國公,他的名字排列在功臣廟里。丁德興的兒子叫丁忠,是龍江衛(wèi)指揮使。皇上給予世襲的權利。
耿炳文,濠州人,父親名叫君用。耿君用跟隨太祖渡長江,因戰(zhàn)功累升至管軍總管。增援宜興,和張士誠的部隊進行激烈爭戰(zhàn),最后耿君用戰(zhàn)死。耿炳文承襲父職,率領著他父親的軍隊。他攻取了廣德,進攻長興,打敗張士誠的大將趙打虎,繳獲戰(zhàn)船三百余艘,生擒敵守將李福安等人,攻克長興。長興地處太湖口,陸上通廣德,與宣、歙等地接壤,是江、浙的門戶。太祖得到了長興這個地方,十分高興,將長興改名為長安州,并在此地設立永興翼元帥府,任命耿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守衛(wèi)這里。溫祥卿,足智多謀,因躲避戰(zhàn)亂前來歸附,耿炳文把他請入了幕府,制訂實施防御計劃十分周密。張士誠的左丞潘元明、元帥嚴再興率兵進犯長安州。耿炳文奮力反擊,大敗敵軍。此后,張士誠再次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萬,分水陸向長安州殺來。當時城內只有守兵七千人,太祖十分著急,連忙命令陳德、華高、費聚前來增援。誰知李伯升黑夜偷襲援軍營寨,幾位大將潰散。耿炳文固守城池,敵方攻擊十分猛烈,炳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防御。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一個多月,在這期間,炳文一直不敢懈怠。常遇春再次率兵增援,李伯升棄營逃跑,耿炳文乘勝追擊,追殺了李伯升軍隊五千余人。第二年,永興翼元帥府被改為永興衛(wèi)親軍指揮使司,任命耿炳文為永興衛(wèi)親軍指揮使。不久,張士誠又出大軍,并派他的弟弟張士信來爭奪永興。耿炳文打敗了張士信,并俘虜了敵軍元帥宋興祖。張士信大怒,大軍圍城。耿炳文和費聚迎戰(zhàn),又大敗敵軍。長興是張士誠的必爭之地,耿炳文在此堅守了大概有十年之久,他以寡敵眾,大小十幾次戰(zhàn)爭,戰(zhàn)無不勝,使得張士誠的目的不能得逞。大軍征討張士誠,耿炳文所部攻克湖州,圍困平江。平定吳地后,炳文被晉升為大都督府僉事。
耿炳文隨大軍征討中原,攻克山東沂、嶧等州,攻下汴梁,巡視河南,侍從皇上北巡。又隨常遇春攻占大同,攻克晉、冀。隨大將軍徐達征討陜西,打敗了李思齊、張思道。鎮(zhèn)守此地,疏通涇陽洪渠十萬余丈,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好處。耿炳文被任命為秦王左相都督僉事。
洪武三年(1370),封耿炳文為長興侯,食祿為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
十四年,隨大將軍徐達出塞,敗元朝平章乃兒不花于北黃河。十九年,隨潁國公傅友德征討云南,平定曲靖蠻。二十一年從永昌侯藍玉北征,到達捕魚兒海。二十五年,耿炳文率兵平定陜西徽州妖人之亂。三十年,任征西將軍,擒獲蜀寇高福興,俘虜敵軍三千人。
最初,炳文守衛(wèi)長興,功勞最大,太祖排列功臣,把炳文和大將軍徐達列為一等。到了洪武末年,諸公、侯都已經死了,幸存的只有耿炳文和郭英二人。耿炳文因是開國元勛,為朝廷器重。
建文元年(1399),燕王叛亂,皇上任命耿炳文為大將軍,統(tǒng)率副將軍李堅、寧忠北伐。當時耿炳文已經六十五歲。號稱三十萬大軍,實際上只有十三萬人。八月初,部隊到達真定,在滹沱河的南北兩岸分營扎寨。都督徐凱駐扎在河間,潘忠、楊松駐軍在莫阝州,先鋒九千人駐扎在雄縣。時值中秋,部隊沒有多少防備,遭到燕軍的突然襲擊,先鋒九千人全部被殺。潘忠等率軍來增援,過月漾橋時,被伏擊,落入水中,潘忠、楊松都被俘。兩位大將寧死不屈,最終被殺。這樣,莫阝州失守。而這時耿炳文的部將張保向燕軍投降,并向燕軍報告了南岸部隊的虛實情況。燕王放張保回去,要他張揚雄縣、莫阝州慘敗的情景,并說北軍將要到來。于是耿炳文轉移部隊,且全部渡河,全力抗敵。待炳文軍隊轉移之際,燕兵突然來臨,沿城攻擊。耿炳文的部隊不能成列,潰敗入城。部隊都擁擠在城門里,造成堵塞,自相踐踏,被踩死的不可數計。燕兵將城緊緊圍住,耿炳文尚有十萬軍隊,堅守而不敢出來。燕王知道耿炳文是一員老將,攻城不是件容易的事,過了三天,就自動撤兵了。皇上聽說耿炳文失敗了,十分擔心。太常卿黃子澄推薦李景隆為大將軍,乘坐驛車前來取代耿炳文。等他來到前線,燕國的軍隊已于前一天撤離了。耿炳文返回,李景隆代替他統(tǒng)率全軍,最終導致了失敗。燕王稱帝的第二年,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彈劾耿炳文,原因是因為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龍鳳的圖飾,用紅革呈做玉帶,他的這些行為已是大逆不道。耿炳文十分害怕,就自殺了。
郭英是鞏昌侯郭興的弟弟。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和哥哥郭興一起為太祖服務。太祖十分賞識他,命他在軍帳里值宿,親昵地稱呼他為“郭四”。郭英跟從太祖攻克滁州、和州、采石、太平,征討陳友諒,激戰(zhàn)鄱陽湖,均立下戰(zhàn)功。郭英隨大軍征武昌,陳氏猛將陳同僉拿著長矛殺入,太祖要郭英殺了他,并穿上他的戰(zhàn)袍。攻岳州,擊敗敵人的援兵,還攻克廬州、襄陽等地。郭英被任命為驍騎衛(wèi)千戶。攻克淮安、濠州、安豐,郭英又被晉升為指揮僉事。郭英又跟從徐達平定中原,隨常遇春進攻太原,擴廓敗逃,揮師下興州、大同。從沙凈州渡黃河,占領西安、鳳翔、鞏昌、慶陽,乘勝追擊,在亂山打敗賀宗哲。郭英被晉升為本衛(wèi)指揮副使。攻克定西,討伐察罕腦兒,攻克登寧州,殺敵兩千,被晉升為河南都指揮使。當時郭英的妹妹入宮做了寧妃,郭英正準備上任,皇上命寧妃在宮里舉行宴會為他餞行,并賞賜白金二十罌,馬匹二十匹。郭英在任時,安撫流亡,出安民告示,對老百姓加以約束,因而境內社會秩序很好。九年(1376)郭英調往北平鎮(zhèn)守,十三年被召回,晉升為前軍都督府僉事。
十四年,郭英跟從潁川侯傅友德征討云南,與陳桓、胡海分道進攻赤水河路。當時,下了比較長的雨,河水猛漲,郭英伐木做舟,趁黑夜渡河,拂曉抵達敵營,敵人大驚,潰不成軍,烏撒和阿容等人被擒。攻克曲靖、陸涼、越州、關索嶺、椅子寨,大理、金齒、廣南等地降服,平定諸山寨。十六年(1383),郭英再次隨友德平定蒙華、鄧川,渡過金沙江,攻取北勝、麗江。前后殺敵一萬三千余人,俘虜二千余人,繳獲精良的戰(zhàn)甲數萬,戰(zhàn)船一千多艘。
十七年(1384),朝廷評定征討云南的戰(zhàn)功,郭英被封為武定侯,食祿二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十八年,被加封為靖海將軍,鎮(zhèn)守遼東。二十年,郭英跟從大將軍馮勝出金山,納哈出投降,郭英被晉升為征虜右副將軍。又隨藍玉到捕魚兒海。部隊班師回朝后,賞賜非常豐厚。郭英回到故鄉(xiāng)休整。第二年,郭英被召入京城,受命操練皇室禁軍。三十年,副征西將軍耿炳文征戰(zhàn)陜西,平定了沔縣的亂黨高福興。等到部隊回朝,御史裴承祖就以郭英私養(yǎng)家奴一百五十余人的罪名彈劾他,同時還告郭英擅自殺官家奴男女五人。然而皇上不予追究。僉都御史張春等人抓住不放,皇上只好命諸戚里大臣商議郭英的罪狀。議定上報后,皇上最終又寬容了郭英。
建文時期,郭英隨耿炳文、李景隆討伐燕國,沒有戰(zhàn)功。靖難之役后,郭英罷官回歸故里。永樂元年(1403),郭英去世,終年六十七歲。追任為營國公,謚號威襄。
郭英對朋友很忠義,精通史書,統(tǒng)率軍隊紀律嚴明,對太祖十分忠誠。又因為寧妃的緣故,他得到的恩寵尤多,這是諸功臣望塵莫及的。
郭英有子女十二人。郭鎮(zhèn),與永嘉公主成婚。郭銘是遼府典寶。郭鏞是中軍右都督。女兒九人,二女是遼郢王妃。郭英的孫女為仁宗貴妃,因而郭銘在兄弟中出人頭地,郭銘的兒子郭王玄得以繼承侯位。宣德年間,郭王玄代理宗人府事職務,他強奪河間老百姓的田地和房屋,又強奪天津屯田一千畝,但上面只處罰了他的家奴,而郭王玄得到了寬恕。英宗初年,永嘉公主請求讓她的兒子郭珍繼承侯位。郭珍是郭英的親孫子,他被授予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郭王玄去世后,郭王玄的兒子郭聰與郭珍爭奪繼承權,于是停止了他們世襲的權利,授予郭聰同郭珍一樣的官職。天順元年(1457),郭珍的兒子郭昌因得到皇恩而得以繼承侯位,但郭聰始終沒有爭到。郭昌去世后,他的兒子郭良理所當然應該繼承父位,但郭聰說郭良不是郭昌的兒子,所以繼承之事又被停止。郭良被授予指揮僉事的官職。后因郭良多次請求繼父位而被抓進監(jiān)獄。不久后,郭良被釋放并官復原職。后來郭英宗族的人共同請求從郭英的孫子中選一人繼承郭英的爵位。朝廷的大臣都說郭良本來就是郭英的親孫子,繼承侯位比較合適,皇上認可。正德初年郭良去世,他的兒子郭勛繼承他的職位。
華云龍,定遠人。他在韭山聚眾為王。明太祖起兵時,華云龍率兵前來歸附。他跟隨太祖攻克滁州、和州,擔任千夫長職務。隨從大軍渡長江,攻破采石的水寨和方山的營寨,揮師進軍集慶路,生擒元朝大將,俘虜敵軍上萬人。攻克鎮(zhèn)江,華云龍被晉升為總管。攻占廣德,激戰(zhàn)于舊館,活捉湯元帥,被晉升為右副元帥。龍江戰(zhàn)役,華云龍埋伏在石灰山,通過交戰(zhàn),敵我死傷相當。華云龍躍馬大呼沖入敵陣,搗毀了敵人的中堅力量,于是大敗了陳友諒的部隊,并乘勝收復太平。跟從大軍下九江、南昌,分兵幾路攻下瑞州、臨江、吉安。援助安豐,攻戰(zhàn)彭蠡,平定武昌。戰(zhàn)功累累,華云龍被晉升為豹韜衛(wèi)指揮使。他跟隨徐達率兵攻取高郵,進而攻克淮安,并受命守衛(wèi)這里,改任淮安衛(wèi)指揮使。不久攻打嘉興,降服了吳將宋興,圍攻平江,駐軍于胥門。跟從大將軍徐達北征,帶兵巡行山東郡縣,和徐達在通州會師。進而攻克元朝都城。華云龍被提升為大都督府僉事,總管六衛(wèi)兵留守,兼任北平行省參知政事。第二年,攻下云州。俘虜平章火兒忽答、右丞哈海,被晉升為都督同知,并兼任燕王左相。
洪武三年(1370)冬天,論功行賞,華云龍被封為淮安侯,年食祿為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華云龍上書說:“北平的邊塞,東邊自永平、薊州,西邊到灰?guī)X,隘口有一百二十一個,從東至西有二千二百里。其中王平口到官坐嶺,隘口有九個,相距有五百多里。這些位置都十分重要,應該布防軍隊。紫荊關和蘆花山嶺尤為要害,適宜設置千戶守御所。”他又說:“從前大兵攻克永平后,留下元八翼軍士一千六百人屯田,人均支付糧食五斗,所得的還不夠支出的,應該并入燕山諸衛(wèi),以此補充隊伍的操練!比A云龍的建議都被采納。華云龍帶兵巡邊到云州,在牙頭襲擊元平章僧家奴的營地,他們突入敵人軍帳中,活捉了僧家奴,并全部俘虜了敵軍。到了上都大石崖,華云龍攻克劉學士諸寨,驢兒國公逃奔漠北。從此少有邊患,華云龍因而威名遠揚。修建燕國的官邸,增筑北平的城墻,都是華云龍經略和籌劃的。
洪武七年(1374),有人告發(fā)華云龍占據元朝丞相脫脫的府邸,越級享用元朝故宮中的文物。于是華云龍被召回,任命何文輝前去取代華云龍。華云龍還沒回到京城,就死在途中。他的兒子華中繼承父位。李文忠死時,華中在他身邊侍候喂藥,因而涉嫌被貶而死。二十三年,議論華中為胡黨,他的爵位被廢除。
韓政,睢州人。曾經為義兵元帥,他統(tǒng)率軍隊歸附太祖,被授予江淮行省平章政事。李濟占據濠州,名義上為張士誠守衛(wèi),實際上則是在觀望。太祖命右相國李善長寫信招降,但沒有回音。太祖嘆息說:“濠州是我的故鄉(xiāng),李濟如此這般,我擁有整個國家而無家可歸行嗎?”于是命令韓政率領指揮顧時用云梯、石炮石四面圍攻濠州。李濟思量著不能支撐太久,于是就出城投降了。韓政帶著李濟返回了應天府。太祖十分高興,命令顧時據守濠州。
韓政隨徐達進攻安豐,扼守城的四門,秘密地在城東龍尾壩挖洞,洞深入城中二十多丈。城墻被破壞,安豐城于是被攻破。元將忻都、竹貞、左君弼都逃跑了。韓政追敵四十多里,活捉忻都。不久竹貞帶兵前來援救,雙方激戰(zhàn)于城南門,竹貞被打敗再次逃奔。淮東、淮西全部平定。此后,隨大軍平吳,又隨大軍北伐,迫使梁城守將盧斌來降,兵分幾路,扼守黃河,斷絕山東的援軍,于是攻取了益都、濟寧、濟南,韓政都立下戰(zhàn)功。攻克東平,他的功績尤為突出,擔任山東行省平章政事。韓政率大軍在臨清和大將軍會師。韓政受命守衛(wèi)東昌。攻下大都后,韓政受命分兵守衛(wèi)廣平。韓政宣諭招降了白土諸寨。移守彰德,攻下蟻尖寨。蟻尖位于林慮西北二十里,被元右丞吳庸、王居義、小鎖兒所占。大將軍北伐時,派將士收復諸山寨,都相繼來降,唯獨蟻尖依恃險要而攻克不下。兵臨城下,吳庸誘殺了王居義和小鎖兒向明王朝投降,得士兵萬余人。不久韓政調征陜西,回師后守衛(wèi)河北。
洪武三年(1370),韓政被封為東平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韓政移師鎮(zhèn)守山東。沒過多久,又再次鎮(zhèn)守河北。在此,他招撫流民,使許多老百姓能重操舊業(yè)。跟從左副將軍李文忠直搗應昌,到了臚朐河。李文忠繼續(xù)深入,命令韓政守護輜重;貛熀,韓政受命巡視河南、陜西。再次跟從信國公湯和在臨清練兵。十一年二月,韓政去世,太祖親自參加了他的葬禮,追封為鄆國公。韓政的兒子韓勛繼承父位。二十六年,受藍玉案株連而被殺,爵位被免除。
仇成,含山人。最初從軍擔任萬戶,多次晉升到秦淮翼副元帥。太祖攻打安慶,敵人困守而不出戰(zhàn)。廖永忠、張志雄攻破敵方水寨,仇成從陸路攻敵,于是安慶城陷。當初元左丞余闕守衛(wèi)安慶,陳友諒的將領趙普勝攻陷安慶。陳友諒殺趙普勝后,元帥余闕趁機又占領了安慶。張定邊再次來犯,余闕敗死。至此仇成為橫海指揮同知,守衛(wèi)在安慶。此時左君弼占據廬州,羅友賢又在池州反叛,無為知州董曾戰(zhàn)死,安慶四面都是敵人。仇成安撫軍民,防御嚴密,致使?jié)h兵不敢東下。接著隨大軍遠征鄱陽,殲敵于涇江口,仇成功勞極大。又征討平江,在城西南打敗了張士誠的部隊。
洪武三年(1370),掌管大都督府事,鎮(zhèn)守遼東。時間長了,仇成因屯田戍守方面無功,降職為永平衛(wèi)指揮使。不久官復原職。
十二年,評論藍玉等人征西的功績,應當封賜。太祖念仇成舊功,先封他為安慶侯,年食祿二千石。二十年,仇成擔任征南副將軍,平定了容美諸峒。再從大軍征討云南,戰(zhàn)功顯赫,給予世襲憑證,加祿五百石。
二十一年七月,仇成有病。賜內醞,皇上手草信函問候。仇成去世后,封為皖國公,謚號莊襄。他的兒子仇正繼承父業(yè)。
張龍,濠州人。隨太祖渡江,平定常州、寧國、婺州,都立有戰(zhàn)功。從征江州,擔任都先鋒。平定武昌后,授予花槍所千戶。平定淮東,守衛(wèi)海安,在海口與張士誠的部隊展開了戰(zhàn)斗,活捉了彭元帥,俘敵幾百人。進攻通州,擊斃敵將,張龍被提升為威武衛(wèi)指揮僉事。從征平定山東、河南。派大部隊攻克潼關,任命張龍為副留守。
洪武三年(1370),調守鳳翔,改任鳳翔衛(wèi)指揮。賀宗哲率其全部軍隊圍城,張龍固守。賀宗哲進攻北門,張龍出兵迎戰(zhàn),雖右臂被箭傷,仍不退縮,大敗敵軍。進而攻克鳳州,活捉了李參政等二十多人。大將軍徐達進入沔州,派張龍另帶領一支部隊,從鳳翔進入連云棧,進攻興元,迫使其守將劉思忠投降。蜀將吳友仁率兵來犯,被張龍打敗而逃。任命張龍為大都督府事。
十一年,協(xié)助李文忠征討西番洮州。評功,張龍被封為鳳翔侯,食祿二千石,世襲指揮使。又從傅友德征云南,鎮(zhèn)守七星關,攻破大理、鶴慶,平定諸洞蠻,加食祿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二十年,從馮勝出金山,納哈出投降。第二年,馮勝征調降軍征討云南,駐軍常德時,降軍叛逃,張龍率兵一直追到重慶,才收捕了他們。二十三年春,同延安侯唐勝宗在平越、鎮(zhèn)遠、貴州等地屯田,商議設置龍里衛(wèi)。都勻叛亂,張龍輔佐藍玉討伐平定。張龍因年老多病,請求告老還鄉(xiāng),三十年張龍去世。
吳復,字伯起,合肥人。年少時就有勇有謀。元朝末年,吳復召集鄉(xiāng)民保衛(wèi)鄉(xiāng)里。在濠州歸附了太祖,從太祖攻克泗、滁、和、采石、太平等地,累功升至萬戶。從大軍破蠻子海牙的水寨,平定集慶。從徐達進攻鎮(zhèn)江,殺死元平章定定,揮師下丹陽、金壇,攻克常州,晉升為統(tǒng)軍元帥。巡行江陰、無錫,回來后守衛(wèi)常州。張士誠的部隊蜂擁而至,吳復力戰(zhàn)敗敵,追敵到長興,再次于高橋、太湖、忠節(jié)門打敗張士誠,士誠十分喪氣。吳復援助安豐,平定武昌。從徐達攻克廬州,揮師而下漢、沔、荊等諸郡縣,被任命為鎮(zhèn)武衛(wèi)指揮同知,鎮(zhèn)守沔陽。從常遇春下襄陽,另帶兵攻破安陸,活捉了元同僉任亮,于是就地鎮(zhèn)守安陸。又攻克汝州、魯山。
洪武元年(1368),吳復被任命為懷遠將軍、安陸衛(wèi)指揮使,全部平定鄖、均、房、竹諸山寨未歸附的殘部。三年,從大將軍徐達征陜西,打敗擴廓,生擒其守將。又再次在秦州打敗擴廓。征討吐番,攻克河州,援助漢中,占領南鄭。第二年從傅友德平定蜀地。第三年從鄧愈平定九溪、辰州諸蠻,占領了四十八洞。回師后鎮(zhèn)守安陸。七年,晉升為大都督府僉事。巡視北平回來后,被任命為世襲指揮使。十一年,從沐英再次征討西番,活捉三副使,占領了納鄰哈七站的地方。第二年,班師回朝,論功行賞,吳復被封為安陸侯,食祿二千石。
十四年,從傅友德征討云南,攻克了普定,在水西筑城。吳復擔任總兵官,剿捕諸蠻,率兵由關索嶺赴箐道,攻取廣西。十六年,攻克墨定苗,到吉剌堡,修筑安莊、新城,平定七百房諸寨,殺敵和俘虜共計數萬人,轉移糧餉至盤江。當年十月,金瘡病發(fā),吳復死于普定,朝廷追封為黔國公,謚號威毅,增加食祿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
胡海,字海洋,定遠人。曾經加入土豪赤塘王總管的兵營,后自動歸附了太祖,被授予百戶。從征打敗了元將賈魯的部隊,攻克了泗、滁等地,晉升為萬戶。跟隨大軍渡江,攻陷蠻子海牙水寨,打敗陳聎先的部隊,跟隨奪取了集慶、鎮(zhèn)江。在寧國打敗了元將謝國璽,被選任先鋒。跟隨大軍圍攻湖州,攻陷了湖州東南門月城。跟隨攻打宜興,揮師下婺州,鏖戰(zhàn)紹興,生擒敵軍四百多人,晉升為都先鋒。從戰(zhàn)龍江,攻克安慶,和漢人相對峙,八次戰(zhàn)斗均為大捷,于是部隊進入江州。跟隨徐達攻打廬州,立下戰(zhàn)功。
胡海十分勇猛,屢戰(zhàn)屢次受傷,手腳和胸腹間遍體鱗傷,但斗志十分高昂。士兵無不激勵,紛紛效法。太祖十分贊賞,授予花槍上千戶。
再次跟隨大軍攻克荊、澧、衡、潭,擔任寶慶衛(wèi)指揮僉事,晉升為指揮使,受命鎮(zhèn)守益陽。跟隨平章楊王景征討湖南、廣西未攻下的郡縣。從祁陽進兵圍攻永州,在東鄉(xiāng)橋與守敵交戰(zhàn),俘千、萬戶四人,深夜登城并占領了永州。到了靖江,攻南門,俘虜萬戶二人。夜晚四面擊鼓,從北門八角亭先登城。胡海的功勞最大,被任命為左副總兵。剿平了左江上思蠻。被調征討蜀,攻克了龍伏隘、天門山和溫湯關,授予世襲指揮使,仍鎮(zhèn)守益陽。武岡、靖州、五開諸苗蠻先后叛亂,全部捕殺了叛亂的首領,而對其隨從則采取了安撫政策。胡海晉升為都督僉事。
十四年(1381)從征云南,從永寧到烏撒,攻克了可渡河。和副將軍沐英會師進攻大理,敵人全部扼守上、下關。定遠侯王弼自洱水東向上關進軍,郭英率兵向下關進逼,派遣胡海趁黑夜四面擊鼓攻取了石門,悄悄地出兵渡河,繞過點蒼山后,攀大樹沿懸崖而上,樹起了旗幟。郭英的士兵看到旗幟后,都踴躍大呼。敵人十分驚恐。郭英于是斬關而入,胡海率軍從山上殺下,前后夾攻,敵人全軍潰敗。
十七年論功行賞,胡海被封為東川侯,食祿二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過了三年,胡海以左參將的身份從征金山。再過二年,以征南將軍身份討平澧州九溪諸蠻寇。班師后,請求還鄉(xiāng),得到金銀玉帛等賞賜頗豐。二十四年七月,胡海病死,終年六十三歲。
張赫,臨淮人。江、淮大亂時,他召聚義兵保衛(wèi)家鄉(xiāng)。嘉山繆把頭招他前往,張赫拒絕了。當聽到太祖起兵的消息時,張赫立即率兵前來歸附。授予千戶,因功晉升為萬戶。從太祖渡江,因功擔任常春翼元帥,守衛(wèi)常州。不久,從大軍征戰(zhàn)鄱陽,進攻武昌。此后,又從大將軍徐達討伐張士誠,圍攻平江。各位將領分頭駐扎,張赫的部隊駐扎在閶門。張士誠多次出兵突襲,都被打敗。又跟從大部隊攻克慶元,攻下溫、臺等地。
洪武元年(1368),晉升為福州衛(wèi)都指揮副使,擔任本衛(wèi)同知,復命署都指揮使司事等官職。當時,倭寇在海島出沒,并乘機上岸掠奪,沿海居民深受其害;噬隙啻闻墒拐咴t諭日本國王,又多次拒絕日本的貢使,但一直沒有多大的成效。張赫在海上的時間較久,捕捉倭人不可數計。最后追敵至琉球大洋,與敵交戰(zhàn),活捉敵首領十八人,有數十人被斬首,繳獲倭船十余艘,弓刀器械不計其數;噬霞为剰埡盏膽(zhàn)功,命他掌管都指揮印。不久,調至興化衛(wèi)。召回,晉升為大都督府僉事。當時遼東漕運艱難,軍糧供應往往延期,皇上為此十分憂慮。命張赫開辟海運航道,督促海上運輸事務。
較長時間后,張赫被賜封為航海侯,給予世襲的憑證。他前后往來遼東十二年,押運海運達十次,勞苦功高,部隊的供給賴此而不缺乏。張赫病逝,追封為恩國公,謚號莊簡。
華高,和州人。和俞通海等人率巢湖水師前來歸附。從大軍攻克太平,授予總管。又從大軍破采石、方山的敵軍,揮師下集慶、鎮(zhèn)江,晉升為秦淮翼元帥。與鄧愈攻戰(zhàn)于廣德,守兵嚴陣以待,華高派數騎兵挑戰(zhàn),敵兵堅壁不動。華高派兵猛烈攻擊,終于攻下了廣德城,得敵兵萬人,糧食幾千斛。跟隨平定常州,晉升為僉行樞密院事。協(xié)助俞通海攻破趙普勝的柵江兵營。再次打敗陳友諒,援助長興,攻克武昌,授予湖廣行省左丞。統(tǒng)率水師克淮東,收復浙西,晉升為行省平章政事。洪武三年(1370)被封為廣德侯,年食祿六百石。
華高生性膽怯,且無子。請求宿衛(wèi)。只要有征討之事,他動輒稱病不接受任務。命令他練習水兵,也被他以不習慣為由而推辭掉了。皇上因認為是故舊而寬容了他。當時,諸多勛臣大多都巡邊去了,唯獨華高不聽調遣。后來需修繕廣東邊海城堡,華高自告奮勇請求前往。皇上說“:你再次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很好!彼哪晁脑,工程竣工,到了瓊州,華高去世。最初,有人說他經營私利,所以他的年食祿最少,最終到了貧窮無法安葬的地步;噬鲜謶z惜,命令補支祿三百石。因他沒有兒子,故只好把誥券葬入他的墓中。封為巢國公,謚號武壯。授予他的侄子華岳為指揮僉事。
張銓,定遠人。跟從太祖軍攻取太平,平定集慶、鎮(zhèn)江、常州、婺州。直搗江州,激戰(zhàn)鄱陽湖,攻取鄂渚,收復淮東,平定吳地。累計戰(zhàn)功被任命為指揮僉事。跟從大軍攻取中原、燕、晉、秦、蜀等地,晉升為都督僉事。興建齊王府,工程竣工。協(xié)助江夏侯周德興征討五溪蠻。當時,水盡源、通塔平、散毛諸洞的首領作亂,再次協(xié)助周德興討伐平定。從征云南,從永寧攻克烏撒。后來,張銓再次跟從傅友德平定烏撒和曲靖、普定、龍海、孟定諸蠻。洪武二十三年(1390),賜封為永定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世襲指揮使。
何真,字邦佐,東莞人。年少時英偉,喜好書劍。元至正初年,為河源縣務副使,后調任淡水場管勾,辭官歸鄉(xiāng)。元末盜寇紛起,何真聚眾保衛(wèi)鄉(xiāng)里。十四年(1354),河源縣人王成、陳仲玉叛亂,何真告訴了元帥府。元帥受了賄賂,反而抓捕何真。何真逃至坭岡居住,率兵攻打王成,但沒攻克。過了一段時間,惠州人王仲剛與叛將黃常據守惠州。何真打敗黃常,殺死了王仲剛。因功授予惠陽路同知、廣東都元帥,守衛(wèi)惠州。海盜邵宗愚攻陷廣州,何真率兵打敗他,收復了廣州,晉升為廣東分省參政,不久后又晉升為右丞。贛州熊天瑞率幾萬水師進攻何真,雙方在胥江交戰(zhàn)。當時,天下著大雷雨,折斷了熊天瑞的舟木嗇,熊天瑞大敗而逃。廣州人依賴何真而得以保全。何真再次攻打王成,殺了陳仲玉,但王成的士兵仍然固守。二十六年,再次圍攻王成,募擒拿王成者,獎賞銀鈔十千。王成的奴仆把他捆起來出降。何真獎賞了銀鈔,命人準備了湯鍋,把王成的奴仆煮了,并告訴眾人說:“奴仆背叛主人者就是這種下場。”叛亂者全部降服。當時中原大亂,嶺表隔絕,有人勸說何真,要他仿效漢初尉佗割據嶺南,但他沒有聽從。何真多次派人從海道貢方物到朝廷,官位晉升為資德大夫、行省左丞。
洪武元年(1368),太祖任命廖永忠為征南將軍,統(tǒng)率水師奪取廣東。廖永忠到了福州,寫信給何真,于是航海到了潮州,部隊到了,何真派都事劉克佐帶上軍門印章、屬地戶口和軍糧投降。廖永忠把此事報告了朝廷,皇上下詔書褒獎何真說“:我思考古代的豪杰,保境安民,有德待之。像竇融、李責力等人,擁兵據險,角立群雄之中,不是真正的主子不屈服,這是漢唐的名臣,但現(xiàn)在卻沒有發(fā)現(xiàn)。何真聯(lián)數郡之眾,沒動用一兵一卒,保境前來歸附,就連竇融、李責力也在他之下啊!绷斡乐业诌_東莞,何真率部屬迎接犒勞,于是奉詔入朝,擔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皇上曉諭說:“天下紛爭,所謂的豪杰有三種:變亂為治的為上,保民達變知道歸附的次之,負隅偷安,至死而不悔的為下。你真誠獻地盤,不違背圣上旨意,可以說是識時務者。”何真叩首稱謝。何真在官頗具聲望,尤其喜愛儒術,讀書作文。
此后,轉任山東參政,四年受命回到廣東,收集舊部。此事完畢后,仍蒞位山東。九年,傳達官書。
大軍征討云南,命令何真偕同其子兵馬指揮何貴前往,規(guī)劃軍餉,設置郵驛。晉升為山西右布政使。再次和何貴率軍巡行廣東,何貴被任命為鎮(zhèn)南衛(wèi)指揮僉事。不久任命何真為浙江布政使,后又調往湖廣。
二十年,再次下達官書,賜封為東莞伯,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憑證。同年,何真去世。
兒子何榮即位。與弟弟何貴及尚寶司丞何丞都因受藍玉黨案而死。何真的弟弟何迪懷疑大禍將至,于是作亂,擊殺了南海官軍三百余人,逃入海島。廣東都司發(fā)兵征討,生擒了他,將其斬首。
【明史·列傳·卷十八部分譯文】相關文章:
列傳卷五十二的部分譯文09-03
《明史·列傳第七十一》的原文及譯文賞析12-02
明史列傳的原文09-03
明史張溥傳譯文11-10
管仲列傳原文及譯文09-28
《游俠列傳》原文及譯文06-09
《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原文及譯文09-28
《明史·孔有德傳》閱讀答案及譯文09-19
《明史朱燮元傳》原文及譯文05-09
明史·韓文傳 閱讀及答案附有譯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