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原文翻譯及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diào)子,埋怨楊柳不發(fā)、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賞析 :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diào)名。開元年間,隴右節(jié)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chǎn)生的地名為曲調(diào)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diào),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xiāng)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diào),充分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huán)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zhèn)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
在這種環(huán)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diào)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傲迸c“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备柚刑岬搅诵腥伺R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F(xiàn)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diào)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diào)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diào)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tǒng),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藝術價值
唐詩中的涼州,內(nèi)容豐富,情感真摯,有描寫戰(zhàn)爭苦難、抒發(fā)愛國情懷的;有表達濃烈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的;有描述奇麗的邊地自然風光的;有展現(xiàn)涼州獨特異域文化的,其中異域文化里主要描寫了涼州的風土人情、涼州樂舞、涼州佛教;涼州詞(曲)所展現(xiàn)的豐富內(nèi)容,是邊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涼州詩歌風格上呈現(xiàn)為悲涼蒼勁、威武豪邁、平和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體現(xiàn)出詩人不同的情懷,也豐富了涼州詩歌的情感內(nèi)涵與歷史厚重感。
涼州詩歌意象豐富,有胡笳、篳篥、琵琶等胡樂意象,因其音色的遼遠、凄冷、悲涼,帶給邊地征人強烈的傷感情思與蕭瑟心境;荒寒意象主要表現(xiàn)為沙磧、冷月、寒風、寒花、寒霜、寒驛、寒雪、寒氣。涼州詩歌的寫實精神,留給我們一個真實而鮮活的古涼州。
作品賞析
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是中國邊塞詩詞創(chuàng)作的大舞臺。邊塞詩是中國詩歌的一枝奇葩,尤其是唐代的邊塞詩更是中國詩歌中的精華。唐代的大部分詩人都創(chuàng)作過邊塞詩,尤以岑參、高適和王之渙、王翰、王昌齡、李益、元稹最為著名,而他們的邊塞詩大都與涼州相關。此外,駱賓王、陳子昂、李白、王維、孟浩然、王建、張籍等也寫過一些與涼州相關的邊塞詩。
據(jù)統(tǒng)計,全唐詩有近2000首邊塞詩,以《涼州詞》為題或以涼州為背景的詩就有100多首。唐代以后,仍有不少冠以《涼州詞》的邊塞詩。
人物生平
出身望族
王之渙在《舊唐書》《新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說王之渙為薊門人。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記載,王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山西太原)為其原籍,祖上做官時移居絳州(今山西新絳)。
根據(jù)墓志銘推之可知王之渙生于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兄弟四人,他行次居末。當時太原王家為名門望族。王之渙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可能是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
王之渙自幼聰穎好學,少年時豪俠義氣,放蕩不羈,常擊劍悲歌,從五陵年少游,不到二十歲便能精研文章,不到壯年,便已窮經(jīng)典之奧。
仕途坎坷
唐玄宗開元年間,王之渙入仕,以門子調(diào)補冀州衡水主簿。此間賦《宴詞》《送別》等詩。
開元十年(722年),王之渙與勃海李氏結婚,李氏乃冀州衡水縣令李滌之第三女。
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由于遭人誣陷誹謗,辭去官職。
居家唱和
開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王之渙家居十五年。虛心求教,專心寫詩,詩名大振,與王昌齡等人相唱和。賦《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等詩。
開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渙流寓薊門(即薊丘),高適來訪不遇,賦詩留贈!毒湃账蛣e》當作于此前后。
遭疾而終
天寶元年(742年),由于密友懿交的勸說,王之渙再入宦場,補文安郡文安縣尉。在職官風以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shù)匕傩辗Q道。天寶元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終于官舍,享年五十五歲。
天寶二年(743年)五月廿二日,王之渙歸葬于洛陽北原,永寧縣尉靳能撰墓志銘。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賞析10-27
《涼州詞》的原文及翻譯賞析09-18
《涼州詞》原文及翻譯賞析07-18
涼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1-28
涼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4-22
《涼州詞》原文及翻譯賞析02-13
涼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11-04
涼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11-04
涼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12篇08-29
涼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12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