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閱讀題答案及賞析
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日:“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眨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右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8.對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3分)
A.晉軍函陵 軍:駐軍。
B.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C.何厭之有 厭:討厭。
D.唯君圖之 圖:考慮。
9.對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意義和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3分)
、俪贾畨岩玻q不如人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焉用亡鄭以陪鄰 ④闕秦以利晉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對下面句子的翻譯,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3分)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A.如果不削減秦國的土地,將何時(shí)能取得晉國所貪求的土地呢?
B.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取得晉國所貪求的土地呢?
C.你們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何時(shí)能取得晉國所貪求的土地呢?
D.你們不削減秦國的土地,將從哪里取得晉國所貪求的土地呢?
11.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4分)
A.秦晉圍鄭是因?yàn)猷嵲鴮x無禮,并且依附于晉時(shí)又依附于楚。
B.在國家危難之際,燭之武夜入秦軍說服秦伯,使鄭轉(zhuǎn)危為安。
C.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分析鄭國存亡對秦的利弊,使秦退兵。
D.晉侯沒有同意子犯的請求去襲擊秦國軍隊(duì),是因?yàn)楹ε虑貒?/p>
答案:8.C 9.D 10.B 11.D
譯文:
。ㄙ夜辏⿻x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yàn)猷崌鴮ξ墓珶o禮,并且鄭國同時(shí)依附于楚國與晉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xiǎn)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duì)一定會(huì)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shí),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cuò)。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yuǎn)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dāng)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shí))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么會(huì)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kuò)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晉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gè)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huì)到這個(gè)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賞析:
《燭之武退秦師》見于《左傳》“僖公三十年”。在公元前632年(僖公二十八年)發(fā)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陳留縣)之戰(zhàn)中,晉文公戰(zhàn)勝楚國,建立了霸業(yè)。公元前631年(僖公二十九年),晉、周、魯、宋、齊、陳、蔡、秦在翟泉(今河南洛陽)會(huì)盟,晉國在會(huì)上“謀伐鄭”。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晉國和秦國合兵圍鄭。圍鄭對秦國沒有什么好處,鄭國大夫燭之武看到這點(diǎn),所以向秦穆公說明利害關(guān)系,勸秦穆公退兵,但是晉、秦結(jié)盟,讓秦國在鄭國駐軍,秦穆公因此退兵,晉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場戰(zhàn)爭被瓦解了。[2]
該篇以對話著名。有鄭文公與燭之武的對話,有燭之武與秦穆公的對話。燭之武對鄭文公的話里有話,對秦穆公說的話,完全看到了秦、晉間的矛盾,看到圍鄭對秦、晉的利害關(guān)系,所以能打動(dòng)秦穆公。最后寫子犯請擊秦軍,晉文公不同意,這里預(yù)伏后來的秦晉之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