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fēng)晚,山山黃葉飛。
譯文
長江向東滾滾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鄉(xiāng)遠(yuǎn)隔萬里,令我時時思念。
何況秋風(fēng)已經(jīng)勁吹,山山飄零枯黃秋葉。
注釋
、艤▃hì):淹留。一說停滯,不流通。
、迫f里:形容歸程之長。念將歸:有歸鄉(xiāng)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況屬:何況是。屬:恰逢,正當(dāng)。高風(fēng):山中吹來的風(fēng)。一說即秋風(fēng),指高風(fēng)送秋的季節(jié)。
賞析:
這首抒寫旅愁鄉(xiāng)思的小詩,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xiàn)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chuàng)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首句“長江悲已滯”,是即景起興。在字面上也許應(yīng)解釋為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嘆,詩人在蜀中山上望見長江逶迤東去,觸動了長期滯留異鄉(xiāng)的悲思?梢詤⒆C的有作者的《羈游餞別》詩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別人四首》之四中的“霧色籠江際”、“何為久留滯”諸句。但如果與下面“萬里”句合看,可能詩人還想到長江萬里、路途遙遠(yuǎn)而引起羈旅之悲。這首詩的題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詩人在山上望到長江而起興,是以日夜?jié)L滾東流的江水來對照自己長期滯留的旅況而產(chǎn)生悲思。與這句詩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詩中的名句“大江東流去,游子日月長”,以及謝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這里,“長江”與“已滯”以及“大江”與“游子”、“客心”的關(guān)系,詩人自己可以有各種聯(lián)想,也任讀者作各種聯(lián)想。在一定范圍內(nèi),理解可以因人而異,即所謂“詩無達(dá)詁”。古代詩人往往借江水來抒發(fā)羈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藝術(shù)獨創(chuàng)性在于,他不僅借大江起興,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長江感情化、人格化。詩人客居巴蜀,一顆心為歸思纏繞而無法排解,因此,當(dāng)他在山上俯瞰長江時,竟感到這條浩浩奔流的大江,也為自己的長期淹留而傷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遲滯不暢了。這新奇的想象,既緣于詩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實感。人在山上望長江,由于距離遠(yuǎn),看不清它的滾滾奔騰的波濤,往往會感到江水是凝滯不動的。所以,這句詩中長江悲傷滯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達(dá)了詩人的直覺感受。悲愁的長江與悲愁的詩人相互感發(fā)、契合、共鳴,強烈地感染了讀者的情緒。詩一開篇,境界便很悲涼渾壯。
詩人在創(chuàng)造了長江悲滯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萬里念將歸”中直接抒情,點明自己身在他鄉(xiāng),想到盼望已久的萬里歸程而深深感嘆!叭f里念將歸”,似出自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句。而《九辯》的“送將歸”,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為送別將歸之人;一為送別將盡之歲。至于這句詩里的“將歸”,如果從前面提到的《羈游餞別》、《別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別的詩看,可以采前一解釋;如果從此詩后半首的內(nèi)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釋。但聯(lián)系此句中的“念”字,則以解釋為思?xì)w之念較好,也就是說,這句的“將歸”和上句的“已滯”一樣,都指望遠(yuǎn)懷鄉(xiāng)之人,即詩人自己。但另有一說,把上句的“已滯”看作在異鄉(xiāng)的客子之“悲”,把這句的“將歸”看作萬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這又是一個“詩無達(dá)詁”的例子!氨薄ⅰ澳睢倍,是全篇之“眼”,直接抒發(fā)懷念故鄉(xiāng)而不得歸的悲愁情緒。詩的前兩句中“長江”和“萬里”是從空間上表述自己遠(yuǎn)在外地他鄉(xiāng),歸家的路途遙遠(yuǎn)!耙褱焙汀皩w”是從時間上表明詩人長期滯留他鄉(xiāng),還沒有歸去。
緊接著,詩人緊緊抓住眼前的環(huán)境和景色,寫出了“況屬高風(fēng)晚,山山紅葉飛”兩句。從字面上看,這兩句單純是寫景,但其實是通過寫景,表達(dá)自己內(nèi)心因思鄉(xiāng)而凄楚的心情。詩人在山中望見了秋風(fēng)蕭瑟、黃葉飄零之景,這些既是實際的景物描寫,同時表現(xiàn)詩人內(nèi)心的蕭瑟、凄涼。正因為詩人長期漂泊在外,所以內(nèi)心因為思念家鄉(xiāng)而分外悲涼,詩人又看到了秋天萬物衰落的秋景,這就更增添了他思鄉(xiāng)的愁緒。此二句沒有一個直接表現(xiàn)感情的字眼,但滲透了詩人濃厚的感情。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興”之意。從“興”的`作用來看,在這樣凄涼蕭索的環(huán)境中,詩人的鄉(xiāng)思是難忍和難以排解的。從“比”的作用看,這蕭瑟秋風(fēng)、飄零黃葉,正是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的象征。這兩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詩意,卻用得沒有模擬的痕跡,又使讀者增添一層聯(lián)想,對詩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詩來說,這兩句所寫之景是對一二兩句所寫之情起襯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當(dāng)然,這個比擬是若即若離的。同時,把“山山黃葉飛”這樣一個純景色描寫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寫法上又是以景結(jié)情。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結(jié)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jié)情最好。”這首詩的結(jié)句就有宕出遠(yuǎn)神之妙。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評此詩道:“寄興高遠(yuǎn),情景俱足。”從通篇的藝術(shù)構(gòu)思來看,詩人采用了“興法起結(jié)”的藝術(shù)手法。一下筆便借景興情,結(jié)尾處又以景結(jié)情,把所要抒寫的思想感情融入一個生動、開闊的畫面中,讓讀者從畫中品味。這樣,便收到了語雖盡而思緒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該詩首尾三句寫景,第二句抒情敘事,采取景情景的結(jié)構(gòu)。由于情在詩結(jié)尾處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尋味。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yuǎn)慰風(fēng)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今天郡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隱居的人。你一定在澗底打柴,回來以后煮些清苦的飯菜。想帶著一瓢酒去看你,讓你在風(fēng)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墒乔锶~落滿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跡?
注釋
全椒:今安徽全椒縣,唐屬滁州。
郡齋:滁州刺史衙署的齋舍。
“澗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絕人世的幽獨清苦生活。
荊薪:柴草。
煮白石:《神仙傳》云:“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
瓢:將干的葫蘆挖空,分成兩瓣,叫做瓢,用來作盛酒漿的器具。
風(fēng)雨夕:風(fēng)雨之夜。
山中客:指全椒縣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澗:山間流水的溝。
束:捆。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跡:來去的蹤跡。
賞析:
作者:佚名
這首詩乍看沒什么驚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頗有陶淵明的風(fēng)格,向來被稱為韋詩中的名篇。有人說它“一片神行”,有人說是“化工筆”(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評價很高。
題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會吐露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但憶念只是一層,還有更深的一層,需要讀者細(xì)心領(lǐng)略。
詩的'關(guān)鍵在于那個“冷”字。全詩所透露的也正是在這個“冷”字上。首句既是寫出郡齋氣候的冷,更是寫出詩人心頭的冷。然后,詩人由于這兩種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這寒冷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葛洪《神仙傳》說有個白石先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边有道家修煉,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誰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艱苦修煉,詩人懷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讓他在這秋風(fēng)冷雨之夜,得到一點友情的安慰。然而詩人進(jìn)一層想,他們都是逢山住山、見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許在這塊石巖邊安頓,明天恐怕又遷到別一處什么洞穴安身了。何況秋天來了,滿山落葉,連路也不容易找,走過的腳跡自然也給落葉掩沒了,因而也不知去何處找對方。
詩雖淡淡寫來,卻使讀者能感到詩人情感上的種種跳蕩與反復(fù)。開頭,是由于郡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終于又覺得找不著他而無可奈何;而詩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終于無從消解。
詩人描寫這些復(fù)雜的感情,都是通過感情和形象的配合來表現(xiàn)的!翱S冷”兩句抒寫,可以看到詩人在郡齋中的寂寞!笆G薪”、“煮白石”是一種形象,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種種活動!坝帧焙汀斑h(yuǎn)慰”又是一種感情抒寫!奥淙~空山”卻是另一種形象了,是秋氣蕭森、滿山落葉、全無人跡的深山。這些形象和情感串連起來,便構(gòu)成了情韻深長的意境,很耐人尋味。
這首詩,看來像是一片蕭疏淡遠(yuǎn)的景,啟人想象的卻是表面平淡而實則深摯的情。在蕭疏中見出空闊,在平淡中見出深摯。這樣的用筆,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覺,也就是形象思維的巧妙運用。
蘇軾很愛這首詩!对S彥周詩話》載:“韋蘇州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朔遣挪淮,蓋絕唱不當(dāng)和也!笔┭a華《峴傭說詩》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xué)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边@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別。韋應(yīng)物這首詩,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謂“化工筆”,也就是這個意思。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zhǔn)祓B(yǎng)蠶忙。
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dāng)壚煮酒香。
譯文
梅子熟了,從青色變成了黃色,地里的菜和麥子也都成熟了,又到了忙著養(yǎng)蠶繅絲的時節(jié)。
山寺里悠閑自在的僧人,烹煮著老茶樹的茶湯,村里的姑娘站在酒壚邊煮酒,酒香四溢。
注釋
當(dāng)壚:對著酒壚;在酒壚前。
賞析
祝枝山(字允明)的《首夏山中行吟》所寫蘇州西郊一帶村女當(dāng)壚煮酒的景象,讓人讀起來像吳語一般,輕快閑談,很具姑蘇特色。他的“有花有酒有吟詠,便是書生富貴時”,表達(dá)了那份滿足,那份陶醉,一切功名利祿、人世煩惱,在詩酒風(fēng)流前,煙消云散。這首酒詩反映了詩人人性的自由復(fù)歸的愿望,重新發(fā)現(xiàn)自我,找到人生真正的歸宿。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家學(xué)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贊譽,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并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明歷稱其為“吳中四才子”之一。由于與唐寅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4
山中雪后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賞析
《山中雪后》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笔钦f清晨,詩人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也顯得沒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長長的冰溜子沒有融化的跡象,墻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的畫面。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凍”突出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閑”則是突出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現(xiàn)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
在這首詩歌中,鄭板橋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寫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凄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jīng)苦難的身世發(fā)出深深的感嘆。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晨起,打開門看到的是滿山的皚皚白雪。雪后初晴,白云慘淡,連日光都變得寒冷。
房檐的積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凝凍。這樣清高堅韌的性格,是多么不尋常。
注釋
這是一首寓托身世的詩
這句是說,屋上積雪未化,庭中亦因寒而未開放。
清孤:凄清孤獨
等閑:尋常、一般。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只知是作者在大雪之后見景生情所做的詩歌。鄭板橋出身貧寒,年輕時“為忌者所囑不得入試”,曾流浪街頭賣畫,有時甚至靠乞討度日,飽嘗人間辛酸。所以他經(jīng)常在詩詞作品中,抒發(fā)對自己身世的感慨。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5
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翻譯
荊溪潺湲流過露出磷磷白石,天氣變得寒冷紅葉落落稀稀。
山間小路上本來沒有下雨,但蒼翠的山色卻濃得仿佛要潤濕了人的衣裳。
注釋
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荊谷水,源出陜西藍(lán)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
紅葉:秋天,楓、槭、黃櫨等樹的葉子都變成紅色,統(tǒng)稱紅葉。
元:原,本來。
賞析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jié)的山中景色。
“荊溪白石出”主要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源出陜西藍(lán)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里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xì)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于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征,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仿佛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天寒紅葉稀”主要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里那里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里的“紅葉稀”,并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敝饕獙懗醵瑫r節(jié)山中全貌。本應(yīng)是蕭瑟枯寂的冬季,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郁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翱沾洹弊匀徊粫皾褚隆,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xì)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fù)雜作用所產(chǎn)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翱铡弊趾汀皾瘛弊值拿,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tǒng)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薄罢匆隆笔菍崒,展示了云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shù)是永遠(yuǎn)不會重復(fù)的。
這幅由小溪、白石、鮮艷的紅葉、山間小路、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沒有一絲一毫的蕭瑟枯寂。全詩意境空蒙,如夢如幻,寫法從一般見特殊,達(dá)到新穎獨特的效果,詩風(fēng)清新明快。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只能判斷其寫于初冬時節(jié),為作者山行時有感而作。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6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山中雜詩》譯文
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著陣陣嵐氣云煙,從竹林的縫隙里看灑落下余暉的夕陽。
鳥兒從我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飛過,潔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輕輕地飄了出來。
《山中雜詩》注釋
山際:山邊;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煙:指山里面的霧氣。
竹中:竹林叢中。
窺(kuī):從縫隙中看。
檐(yán):房檐。
這句是說山上的房屋地勢很高,所以云從窗戶里面穿進(jìn)穿出。
《山中雜詩》賞析
本篇是詩人吳均《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作品通過對山居小屋悠遠(yuǎn)、靜謐的環(huán)境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閑適自在的心情。
“山際見來煙!薄斑@里的山際”說的是目所能及的山與天相接的地方,寫的是極目遠(yuǎn)望之處!皝頍煛保瑢懙氖窃娙诉h(yuǎn)望所見的動感物象,即遠(yuǎn)遠(yuǎn)地看見嵐氣云煙從天邊飄來,這一描寫有力地再現(xiàn)了山居小屋環(huán)境的深邃和悠遠(yuǎn),給人創(chuàng)建了一個極其豐富的幽深神秘的美感想象空間。
“竹中窺落日!边@句的“竹中”,從一個“窺”字可以看出說的應(yīng)該是竹林的空隙,“落日”就是詩人從竹林的空隙中“窺”見到的明亮清新的一個動感物象。從這個“窺”字我們不難看出,詩人這里寫的是近景,即從竹林的空隙中窺視到的紅紅的落日。這一“窺”,巧妙而又生動地增強了夕陽余暉灑落竹林時刻山居小屋環(huán)境優(yōu)雅、明亮的美感。
如果說在前兩句中詩人不惜筆墨為我們再現(xiàn)了山居小屋的環(huán)境,那么下邊兩句寫的則是小屋本身的特點。
“鳥向檐上飛。”“向”可以理解為“從”,也可理解為“在”!伴苌巷w”,說的是傍晚了,鳥兒們快要歸巢了,于是在房檐兒上悠閑地,自由自在地,嘰嘰喳喳地,一會兒飛過來,一會兒又飛過去。這一句寫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是近距離的所見,描繪的是一種清新、明快的場景,它在向人們透露著一種愉悅與欣喜的情懷。
“云從窗里出!薄霸啤笔遣豢赡軓摹按袄锍觥钡,詩人寫的其實也就是一種感覺,我們不妨體會一下,如果站在山腳下,遠(yuǎn)看山居小屋窗前的景象,那潔白的云朵在小屋的窗前悠閑地飄動,仿佛就是從窗戶里飄出來的。這感覺是何等的神奇呀。
詩寫得十分精煉。四句寫出四個各自獨立的畫面,如同電影鏡頭的連接那樣,合起來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煙、日、鳥、云都在動,但給人的'印象卻是無限的靜。由這一片寂靜,又使人感到詩人心中是那么清靜。他沒有一點兒雜念,只是靜靜地觀賞著這一切。如果細(xì)細(xì)吟味,還可感到三、四句隱隱流露出詩人的幾分新奇感。高飛的鳥與屋檐齊高,白云由窗間流出,這種景象在平地上見不到,因而使詩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兩副對子。前兩句“見”、“窺”的主體是詩人,后兩句的主體則是“鳥”和“云”。前兩句的節(jié)奏是二、一、二,后兩句是二、二、一。這樣,全詩雖然篇幅短小,內(nèi)容單純,卻因句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以至于不顯得單調(diào)了。
此詩寫作極有章法,動靜結(jié)合。前兩句形成大的環(huán)境氛圍和背景;后兩句點染出具體生動的景物,造成巨細(xì)相襯的藝術(shù)效果。同時,景物動靜結(jié)合,構(gòu)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環(huán)境氛圍。詩人又運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來觀察寫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環(huán)境之中,體現(xiàn)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yuǎn)離塵囂,表達(dá)了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也表達(dá)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7
宿石邑山中原文
浮云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zhuǎn)迷。
曉月暫飛高樹里,秋河隔在數(shù)峰西。
翻譯
天上的浮云不能與此山平齊,山巒云霧蒼蒼遠(yuǎn)望反更迷離。
拂曉彎月暫時飛隱到高樹里,秋夜的銀河遠(yuǎn)隔在數(shù)峰以西。
注釋
浮云:飄動的云。
共:同,與。
山靄:山中的云氣。
望:一作“翠”。
迷:分辨不清。
曉月:拂曉的殘月。
暫:短暫,突然。
高:一作“千”。
秋河:秋夜的銀河。
鑒賞
這首七絕以極簡煉的筆觸,描繪了石邑山變幻多姿的迷人景色。石邑,古縣名,故城在今河北獲鹿東南。石邑一帶為太行山余脈,山勢逶迤,群峰錯列,峻峭插天。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齊”,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寫了這種直插云天的氣勢:那高空飄忽浮動的白云也飛升不到山的頂端,敢去與它比個高低。如果說第一句是寫仰望所見,那么第二句“山靄蒼蒼望轉(zhuǎn)迷”,則是寫遠(yuǎn)眺情景:摩天的山巒連綿不斷,飄蕩的晚霞忽淡忽濃,忽明忽暗,給重巒疊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巴D(zhuǎn)迷”三字,玲瓏剔透,活脫脫地寫出了詩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將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變化莫測的氣氛,描繪得淋漓盡致。此句巧妙地照應(yīng)上句,正因為山高云繞,才使入山的游人產(chǎn)生“望轉(zhuǎn)迷”的感覺。同時由“迷”字,又暗示夜暮來臨,詩人將在山中投宿。“宿”字是此詩的題眼,倘若不在此處投宿,后面寫破曉時的景色就顯得無根無襻。
三四句“曉月暫飛高樹里,秋河隔在數(shù)峰西”,是這首七絕精妙傳神之筆。陳子昂有“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春夜別友人》)詩句,寫拂曉與友人離別的景色,畫面是靜止的。韓翃這兩句詩由此化出,在寧靜的氣氛中增加了豐富的層次和鮮明的動感。句中“秋”字點明了投宿山中的節(jié)令,“曉”字寫出暮宿曉行的時間。踏上旅程,透過參天大樹的縫隙窺見朗月高懸天中;當(dāng)旅人緣著山徑行進(jìn),隨著峰回路轉(zhuǎn)視角的變換,剛才還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隱藏到濃密的樹中去了!皶猴w高樹里”,看似隨意涉筆,無意求工,卻清絕洗煉,獨到含蓄:讀者從“暫”字中可以領(lǐng)悟到,隨著山路的曲折回環(huán),明月還會躍出樹叢;從“飛”字中可以感覺到,拂曉時萬籟俱寂,天空仿佛突然增添了動感。這是一幅語意新鮮、有層次有節(jié)奏的活動畫面,意境幽美,景色錯落有致,令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由于曙色漸開,銀河逐漸西流沉淪,又被群峰遮蔽,所以看不到了。最后一句“秋河隔在數(shù)峰西”,一筆帶過,戛然而止。這兩句一詳一略,一實一虛,把近景遠(yuǎn)景、明暗層次、時間空間安排得井然有序,將所描繪的景色熔鑄在俊美流暢的對句中,給全詩增添了富有特色的藝術(shù)魅力與和諧悅耳的音樂效果。同時,透過這兩句景色描繪,使人深深體味到旅人夜宿曉行,奔波不已的艱辛。
這首七絕寫得很圓熟。詩人采用剪影式的寫法,截取暮宿和曉行時自己感受最深的幾個片段,來表現(xiàn)石邑山中之景,而隱含的“宿”字給互不聯(lián)系的景物起了紐帶作用:因為至山中投宿,才目睹巍峨的山,迷漫的云;由于曉行,才有登程所見的曉月秋河。“宿”字使前后安排有軌轍可尋,脈斷峰連,渾然一體。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的呆板,顯得既有波瀾又生神韻。表面看,這首詩似乎單純寫景,實際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對石邑山雄偉高峻的驚愕與贊嘆;三四句曉行幽靜清冷的畫面,展現(xiàn)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式的意境,表達(dá)了詩人羈旅辛苦,孤獨凄清的況味。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8
山中雜詩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古詩簡介
《山中雜詩》是南朝文學(xué)家吳均所作。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語言清新優(yōu)美,文字簡練利落;文章條理分明,表現(xiàn)角度多樣;寫景狀物生動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繪景致優(yōu)美,意境幽遠(yuǎn),尤其是多種感官的調(diào)動,讀來使人如臨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齊整,以五言為主,多用工整的對偶,又間以六言,使文句整飭勻稱,節(jié)奏疏宕諧婉,語意轉(zhuǎn)折靈活。此詩以素筆淡墨,描寫了深山幽麗的自然景色,流露出詩人喜愛山水的生活情趣。
翻譯/譯文
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著陣陣云煙,
從竹林的縫隙里看灑落下余暉的夕陽。
鳥兒歡快地向房檐上飛去,
潔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輕輕地飄了出來。
注釋
山際:山邊;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煙:指山里面的霧氣。
竹中:竹林叢中。
窺(kuī):從縫隙中看。
檐(yán):房檐。
這句是說山上的房屋地勢很高,所以云從窗戶里面穿進(jìn)穿出。
賞析/鑒賞
這首小詩經(jīng)單純白描的手法,展現(xiàn)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diào)。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huán)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云彩從窗里飄出來。作者的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dá)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xiàn)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云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開頭兩句說,但見陣陣煙霧從山與山的交接處飄來,又見太陽在竹叢后漸漸落下!皝怼、“落”兩字寫出了動態(tài)!耙姟、“窺”兩字用得很恰當(dāng):煙來則舉目可見;日落則是透過竹子間的空隙所見,所以用“窺”字!耙姟焙汀案Q”,都說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并不是純客觀的描繪。三、四句說,鳥兒向著屋檐上飛翔,白云從窗戶里輕輕流出。這兩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處地勢的高峻。尤其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內(nèi),但因屋宇處于白云繚繞之中,云氣從屋后、屋側(cè)飄過,所以看起來就像從窗中飛出!伴苌稀焙汀按袄铩本透靼椎赝赋鋈说拇嬖。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見。
詩寫得十分精煉。四句寫出四個各自獨立的畫面,如同電影鏡頭的連接那樣,合起來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煙、日、鳥、云都在動,但給人的'印象卻是無限的靜。由這一片寂靜,又使人感到詩人心中是那么清靜。他沒有一點兒雜念,只是靜靜地觀賞著這一切。如果細(xì)細(xì)吟味,還可感到三、四句隱隱流露出詩人的幾分新奇感。高飛的鳥與屋檐齊高,白云由窗間流出,這種景象在平地上見不到,因而使詩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兩副對子。前兩句“見”、“窺”的主體是詩人,后兩句的主體則是“鳥”和“云”。前兩句的節(jié)奏是二、一、二,后兩旬是二、二、一。這樣,全詩雖然篇幅短小,內(nèi)容單純,卻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以至于不顯得單調(diào)了。
此詩寫作極有章法,動靜結(jié)合。前兩句形成大的環(huán)境氛圍和背景;后兩句點染出具體生動的景物,造成巨細(xì)相襯的藝術(shù)效果。同時,景物動靜結(jié)合,構(gòu)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環(huán)境氛圍。詩人又運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來觀察寫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環(huán)境之中,體現(xiàn)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yuǎn)離塵囂,表達(dá)了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也表達(dá)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琢謫棠,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shù)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賞析
序文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橋,進(jìn)山。
在山山與樹樹的夾縫間,辟半畝薄地,起一間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遠(yuǎn)些,剛勁孔武,護(hù)塞戌邊;女松倚近些,端茶遞水,紅袖添香。老松可對奕,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認(rèn)樵夫給樹,水認(rèn)漁翁給魚,我非樵非漁,便擁有一切,無路則處處是路。
山中何事?
閑閑地餐風(fēng)飲露,忙忙地耕云種月。
寫幾行駢文驪句,用松針釘在籬笆上,花朵來讀有花香,蝴蝶來讀有蝶味,螢火蟲來讀有螢光,山鬼來讀有鬼意,仙人來讀有仙氣……詩越讀越厚,日子越讀越薄,生命越讀越輕。
明天有明天的飛花,后天有后天的落葉。
反正這山中沒個忙人,反正這山中沒個閑人。
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該滿個七八分了。日頭下端進(jìn)新壘的紅泥小爐。用去歲曬干的花尸燃火,才不會把水煎老。寵自己一回,今年就用那把不曾舍得用的養(yǎng)得釉亮的晚唐小壺。一盞香茗、一柱檀香,一人獨對一山,一心靜面一世。往日的塵緣都不得記不起來了,就喝眼前的茶吧。
茶要獨品,酒需共酌。
這好山只歸我一人所有。讓我如何能信?可不,山中無甲子,大約在三個秋天之前就有山背后的白 飄胸的老翁來訪,用一串銅錢來換我的松花酒。我說如如今通用銀子,他不懂。好說歹說,用三雙草鞋換去我兩竹筒的酒。并向我打探山外的世道,我故意很使勁地想,然后說是元。他詭詭地一笑,笑得我心里發(fā)虛。再問我進(jìn)山的道,我指的東西南北,他丟下兩句沒頭沒腦的話,徑自去了。此后也就是隔山說些陰晴圓缺的話,也沒什么來往。
年前找他對酌,只見兩間茅屋,一間緊閉,草繩緊緊拴了門環(huán),另一間住人,極其簡陋。奇的是窗上糊紙竟是三尺棉宣,依稀可辨三五字句:“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琢謫棠,吳宮蔓草,楚廟寒鴉。”倒是好句,只是意未盡而氣未結(jié),加上無奈的滄桑像一件短衣,終究遮擋不住曾經(jīng)的少年血氣,不知那雙倦了的詩眼在后句中將望向何處,無從尋覓。更奇的是宣紙已泛黃,浮著一層虛幻的銹色,卻明明白白一陣墨香。再偷覷那間緊閉的屋,門縫里逼出來一股霉味,欲近還難,老翁面有慍色,邊忙知趣告退,疑惑便自此懸于心頭。
眼看秋葉落盡,陳釀也快見底。日日忙著拾掇松花釀新酒,我叫它花雕它就叫花雕。想著借開春送酒話個暖,再一探究竟。
孰料面對的竟是一堆廢墟,老翁已絕了蹤跡。撿出一殘破條幅。卻是新紙鮮墨寫著:“數(shù)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緊接著是一枝疏筆墨梅。想來或是一時無句信筆點梅;或是墨盡而筆已禿,扔之不舍,意猶未盡,想想,也罷也罷,禿筆余墨畫梅正好。點點梅瓣,拙得很有逸氣。我心中懸石砰然而落,方知是我的眼拙了,那緊閉茅屋乃藏萬卷詩書,山中潮氣重,書霉得也重,而這布衣老者便是隔世的騷人墨客,隔世,隔幾世?唉,千古繁華原只是一道薄風(fēng),他在山中避過這道風(fēng)。于世間的缺漏與錯過,究竟是遺憾還是那幅墨梅枝椏間的最好留白?
老翁與書此去何往?
山更遠(yuǎn)的山……天以外的天……
若下一世能相遇,在紅塵便罷了。若還在山中,我必送他一壺花雕,外加兩句:“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彼援(dāng)會心一哂。
一盞淡茶,一壺薄酒。
山是空了的山,老翁是空了的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千古歲月,興亡更替就像一場幻夢。詩人用疲倦的眼睛遠(yuǎn)望著天邊?鬃蛹易迥沟刂虚L滿喬木,吳國的宮殿如今荒草萋萋,楚廟中只有烏鴉飛來飛去。
臨到老回到了村中生活,幾間茅屋里,珍藏著萬卷詩書。山中有什么事呢?用松花釀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注釋
人月圓:曲牌名。此詞調(diào)始于王詵,因其詞中“人月圓時”句,取以為名。《中原音韻》入“黃鐘宮”。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換頭,須連用。
詩眼:詩人的洞察力。
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東曲阜。
吳宮:指吳國的王宮。也可指三國東吳建業(yè)(今南京)故宮。
楚廟:指楚國的宗廟。
投老:臨老,到老。
賞析二
這首曲借感嘆古今的興亡盛衰表達(dá)自己看破世情、隱居山野的生活態(tài)度。全曲上片詠史,下片抒懷。開頭兩句,總寫歷來興亡盛衰,都如幻夢,自己早已參破世情,厭倦塵世。接下來三句,以孔林、吳宮與楚廟為例,說明往昔繁華,如今只剩下凄涼一片。下片轉(zhuǎn)入對眼前山中生活的敘寫,雖然這里僅有簡陋的茅舍,但有詩書萬卷。喝著自釀的松花酒,品著自煎的春水茶,幽閑寧靜,詩酒自娛,自由自在。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倍淇倢懪d亡盛衰的虛幻,氣勢闊大!扒Ч拧笔恰八冀忧лd′’,縱觀古今;“天涯”,是“視通萬里”,閱歷四方。詩人從歷史的盛衰興亡和現(xiàn)實的'切身體驗,即時間與空間、縱向與橫向這樣兩個角度,似乎悟出了社會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興亡盛衰,英雄的得失榮辱,都不過像一場夢幻,轉(zhuǎn)瞬即逝。正如他在(《普天樂·道情》中)所云:“北邙煙,西州淚,先朝故家,破冢殘碑。”
“詩眼”,即詩人的觀察力。作者平生足跡曾遍及湘、鄂、皖、蘇、浙等江南各省,可謂浪跡“天涯”了。然而終其碌碌一生,僅做過路吏、揚州民務(wù)官、桐廬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雜職而已。一個“倦”字,包含了多少風(fēng)塵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態(tài)炎涼之酸!難怪他常為此喟嘆:“為誰忙,莫非命?西風(fēng)驛馬,落月書燈。青天蜀道難,紅葉吳江冷!”(《普天樂·秋懷》)難怪他常為此憤激不平:“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誤”;“半紙?zhí)撁,十載功夫。人傳梁甫吟,、自獻(xiàn)長門賦,誰三顧茅廬?”(齊天樂過紅衫兒)如此坎坷悲辛,書劍飄零,怎能不令人厭倦思?xì)w呢?“倦”字,已遙為后文寫隱居伏根;“天涯”又先替“孔林”三句張本。
“孔林”三句具體鋪敘千古繁華如夢的事實,同時也是“詩眼”閱歷“天涯”所得!翱琢帧保菏强鬃蛹捌浜笠岬哪沟,在今山東曲阜城北,密植樹木花草!皡菍m”: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擴(kuò)建的宮殿,名館娃宮(包括響屟廊、琴臺等),后被越國焚燒,故址在蘇州靈巖山上。也可指三國東吳建業(yè)(今南京)故宮。李白詩: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保ā兜墙鹆犋P凰臺》)可證。三句用鼎足對,具體印證世事滄桑,繁華如夢的哲理:即使像孔子那樣的儒家圣賢,吳王那樣的稱霸雄杰,楚廟那樣的江山社稷,而今安在哉?惟余蒼翠的喬木,荒蕪的蔓草,棲息的寒鴉而已。
“數(shù)間”以后諸句寫歸隱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詩酒自娛的樂趣!巴独稀保杭吹嚼、臨老!八苫ā保杭此赡净,可以釀酒!懊┥帷、“村家”、“山中”,既繳足題面《山中書事》,又突出隱居環(huán)境的幽靜古樸,恬淡安寧:這里沒有車馬紅塵的喧擾,而有青山白云、溝壑林泉的景致,正是“倦天涯”之后的宜人歸宿。
“藏書”、“釀酒”、“煎茶”,則寫其詩酒自娛,曠放自由的生活樂趣。“萬卷”書讀之不盡,“松花”“春水”取之不竭;飲酒作詩,讀書品茶,足慰晚年。聯(lián)系作者“英雄不把窮通較”(《慶東原·次馬致遠(yuǎn)先輩韻》);“名不上瓊林殿,夢不到金谷園”;“風(fēng)月無邊,海上神仙”(《水仙子·次韻》);“欠伊周濟(jì)世才,犯劉阮貪杯戒,還李杜吟詩債”(《殿前歡·次酸齋韻》等多次自白,則不難窺見此篇那表面恬靜的詩酒自娛中,隱藏著一股憤世嫉俗,傲殺王侯的潛流。
此曲風(fēng)格豪放,直抒胸臆,不作含蓄語,感情由濃到淡,由憤激趨于平靜,語言較淺近樸實。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小令當(dāng)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時所作,具體寫作時間不詳。作者借菊自嘆,抒發(fā)對自己政治上失節(jié)(為異族統(tǒng)治者服務(wù))的悔恨之情。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夏日山中
唐代: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fēng)。
譯文及注釋
懶搖白羽扇,裸袒(tǎn)青林中。
懶得搖動白羽扇來祛暑,裸著身子呆在青翠的樹林中。
裸袒:裸,赤身。袒,露臂。青林:指山中樹木蒼翠、遮天蔽日。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fēng)。
將解下的頭巾掛在石壁上,任由松樹間的涼風(fēng)吹過頭頂。
脫巾:摘下頭巾。露頂:露出頭頂。松風(fēng):松樹間吹過的涼風(fēng)。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懶得搖動白羽扇來祛暑,披散頭發(fā)悠然自得的呆在蒼翠樹林中。
將解下的頭巾掛在石壁上,任由松樹間的涼風(fēng)吹過頭頂。
注釋
裸袒(tǎn):裸,赤身。袒,露臂。
青林:指山中樹木蒼翠、遮天蔽日。
脫巾:摘下頭巾。
露頂:露出頭頂。
松風(fēng):松樹間吹過的涼風(fēng)。
鑒賞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唐代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描寫的夏日中生活的場景,真實、貼切地展現(xiàn)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币驗槭窍奶,所以有“白羽扇”;因為在山中,天氣更涼爽所以有扇而懶得搖。山林中過往的人煙稀少,詩人敢于脫去頭巾,表現(xiàn)出悠然自得,不拘禮法的形象。句中通 過“懶”、“裸”,突出了詩人在山中夏日乘涼的.悠鬧情趣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夏日消閑圖畫。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fēng)!痹娙私庀骂^巾,掛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涼爽宜人。袒胸露頂,棲身林下,大有解除塵累,反歸自然的情趣。通過“脫”、“露”,來表達(dá)詩人無拘無束,向往自然的心情!叭巍斌w現(xiàn)了詩人豪放不羈,任憑山風(fēng)從頭上吹過,表現(xiàn)出一種豁達(dá)、爽快的感覺。
全詩寫出了作者在山林無拘無束,曠達(dá)瀟灑,不為禮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晉風(fēng)度。 詩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種自樂自足的逍遙,特別是對個人情感的放縱與宣泄,可以說達(dá)到了極點。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搖,衣履可以不穿。“裸袒青林中”,“露頂灑松風(fēng)”更體現(xiàn)出詩人悠然自得,親近自然的心情詩通過對詩人自身狀態(tài)的描寫,來突出夏天的炎熱。同時借夏天炎熱的環(huán)境,表達(dá)詩人無拘無束,在山林間豪放自如的狀態(tài)。詩中在夏天炎熱的環(huán)境下,對詩人狀態(tài)的描寫生動,別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閑趣。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山中留客
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翻譯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氣象萬千。何必初見陰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氣晴朗,沒有一絲雨意,走入云山深處,也會沾濕衣裳。
注釋
春暉:春光。
莫:不要。
輕陰:陰云。
便擬歸:就打算回去。
縱使:縱然,即使。
云:指霧氣、煙靄。
賞析
這首詩題為《山中留客》,它的重點當(dāng)然是留客。但是,因為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無疑是欣賞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寫到春山的美景,不過寫多了又會沖淡“留客”的主題。詩人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他正面描寫山景只用了一句詩:“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因為只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著力表現(xiàn)春山的整個面貌,從萬象更新的氣象中,渲染充滿目生機、引人入勝的意境。嚴(yán)冬過盡,春風(fēng)給蕭瑟的山林換上新裝,萬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生機勃勃,光彩煥發(fā),爭奇斗艷。這一“弄”字,便賦予萬物以和諧的、活躍的情態(tài)和意趣!吧焦馕飸B(tài)弄春暉”,寫得極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態(tài)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綠葉嗎?是迎風(fēng)招展的山花送來陣陣的芬芳嗎?是花葉叢中百鳥的歡唱嗎?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嗎?……它們?nèi)磕依ㄔ谶@一句詩里了。這是一個極富啟發(fā)性和鼓動性的詩句。詩人把它放在詩的開頭也是頗具匠心的。
因為只有把這一句寫得很濃,而且先聲奪人,形成一種壓倒的優(yōu)勢,“留”才有意義,客人所擔(dān)心的問題才顯得無足輕重。所以這開頭的一句在表現(xiàn)上、在結(jié)構(gòu)上都是值得細(xì)味的。由于第一句蘊含豐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為輕陰便擬歸”,雖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卻顯得順流而下,毫不費力。是的,面對著這美不勝收的景致,怎能因為天邊一片陰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勸說客人“莫為輕陰便擬歸”還不夠,還必須使客人真正安下心來,游興濃起來才行。怎樣才能達(dá)到這一步呢?說今日無雨,可天有不測風(fēng)云,何況“輕陰”已見,這種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險,未必能解決客人心中的疑慮。詩人琢磨著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賞這春山美景,只是擔(dān)心天雨淋濕了衣服。既然如此,詩人就來一個以退為進(jìn)。你是怕天雨濕衣嗎,天晴又怎樣呢?“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薄罢匆隆彪m是難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煙縹緲,水汽蒙蒙,露濃花葉,……卻也是另一番極富詩意的境界!然而,這可不是遠(yuǎn)在一旁所能見到的。它必須登高山、探幽谷,身臨其境,才能領(lǐng)略。而且細(xì)咀那“入云深處”四字,還會激起人們無窮的想象和追求,因為“入”之愈“深”,其所見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見詩的三四兩句,就不只是消極地解除客人的疑慮,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地去誘導(dǎo)、去點燃客人心中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不過要在四句短詩中把這一矛盾解決得完滿、生動、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詩人沒有回避客人提出的問題,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話去挽留,而是針對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導(dǎo)客人開闊視野,馳騁想象,改變他的想法,從而使客人留下來。事雖尋常,詩亦短小,卻寫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交融,渾然一體。其中虛實相間,跌宕自如,委婉蘊含,顯示出絕句的那種詞顯意深、語近情遙、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魅力,很有想法。(趙其鈞的評價)
這首詩的字面意思便是上邊所說,其實可以有另一種理解。世界如此美好,天地萬物都展現(xiàn)著美好的姿態(tài)。但是不要因為一點挫折便覺得受挫,喪失信心。你看,就算是萬事如常,也會有看不見的矛盾會使你受傷。山中留客,不是在山中留,而是在人生中留;客,不是作者的朋友,而是在人生中遭受挫折的朋友們。
這一“弄”字,便賦予萬物以和諧的、活躍的情態(tài)和意趣,又把山中之景細(xì)致精確的表達(dá)了出來,這是因為“弄”的本意是賣弄,而在此卻加以引申了,有“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
“沾衣”雖是難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煙縹緲,水汽蒙蒙,露濃花葉,……卻也是另一番極富詩意的境界!首先,春天雨水多,山中云霧繚繞,空氣濕潤,山中的游客從“云”中出來時衣服就已經(jīng)變的濕潤潤的了。其次,是在對客人進(jìn)行挽留。你怕下雨嗎?下雨不過是把你的衣服打濕而已,在這山中,即使是晴天也不會讓你的衣服干著,那么你又何必害怕下雨了?留下來吧!何不欣賞欣賞這雨中美景呢,可是別有一番風(fēng)味啊!
賞析二
這首詩緊扣詩題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繪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畫。
首句“山光物態(tài)弄春輝”,寫出了留客的前提條件——山中萬物都在春天的陽光下爭奇斗艷,呈現(xiàn)著一派醉人的美景。一個“弄”字出神入化,給山中景物賦予了人的性格,描繪了萬物朝氣蓬勃的盎然生機。全詩正面描寫山景只有這一句詩。因為只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著力表現(xiàn)春山的整個面貌,從萬象更新的氣象中,渲染出滿目生機、引人入勝的意境。因為只有把這一句寫得很濃,而且先聲奪人,形成一種壓倒的優(yōu)勢,“留”才有意義,客人所擔(dān)心的問題才顯得無足輕重。
次句“莫為輕陰便擬歸”,是詩人對客人的勸留之辭,恰值游興正濃之際,天空中忽然浮過一片“輕陰”,大有大雨將至之勢,這是令客人游興頓減的惟一客觀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觀上并非不戀山景的心靈信息。次句與首句緊密相關(guān)。由于第一句蘊含豐富,很有分量,第二句雖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卻顯得順流而下,毫不費力。
最后兩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采取以退為進(jìn)、欲擒故縱的筆法,進(jìn)一步勸慰客人既來之,則安之,不要錯過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為客人怕“輕陰”致雨、淋濕衣服,詩人就婉曲地假設(shè)了一個晴天游春的問題——在晴天中,因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霧鎖的山中也會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徑上,衣服和鞋子同樣會被露水和霧汽打濕的。這也就是說,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無法避免的問題,從某一角度說,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樂趣,那么,就不必為一片“輕陰”而躑躅不前。
這兩句不只是消極地解除客人的疑慮,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地去誘導(dǎo)、去點燃客人心中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
這首詩的意境異常清幽,還表現(xiàn)在雋永的哲理啟迪上。它告訴人們:事物是復(fù)雜的,不應(yīng)片面地看問題,對待困難也是如此。在人們前進(jìn)的道路上,要正視困難,勇往直前,“莫為輕陰便擬歸”;在克服困難中迎來的美景,才更加賞心悅目,其樂無窮。正由于詩中含義豐富而深刻,所以,這首詩與同類登山春游詩相比就更別具一番悠然不盡的韻味。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山中四詠
我愛山中春,蒼崖鳥一聲。
桃花源里住,罕見問津人。
我愛山中夏,空冥花雨下。
行吟屐齒肥,樹色麗四野。
我愛山中秋,黃云稻正稠。
鐸聲連振起,鐮子刈禾頭。
我愛山中冬,冰澌疊亂封。
地爐無品字,一榻冷千峰。
注釋
蒼崖:因林木蔥茂而顯得蒼翠的山崖。
桃花源:簡稱桃源。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虛構(gòu)的與世隔絕的樂土。其地人人豐衣足食,怡然自樂,不知世間有禍亂憂患。后因稱這種理想境界為世外桃源。
問津:問路。津為渡口。
空冥:猶言空中。冥為暗昧深遠(yuǎn)意,用以形容天空。
行吟句:謂穿著大登山鞋,吟著詩。
麗:光彩照耀,作動詞。
黃云句:謂秋季稻熟,黃澄澄地稠密地一大片,有如金黃的云彩。
鐸:鈴。寺廟中以鈴鐸聲召眾出坡勞作。刈(yì):割。
冰澌:即冰。澌本指解凍時流動的冰塊。此句謂冬天山上到處都被冰雪疊覆封閉,主要是指冰雪覆蓋山頭。
品字:指木柴。木柴劈開后往往將之架疊起來以備使用,其架疊之形極似品字,故稱,并以之代指木柴。
鑒賞
鵬公詠云居山之詩多達(dá)數(shù)十首,大多收入《云居山新志》。此選其詠云居山春、夏、秋、冬絕句一組。本詩以各個季節(jié)的'典型風(fēng)物、典型事件來直接反映鵬公及云居山真如禪寺僧眾的禪隱生活。詩寫得很精煉,很生動,簡捷有力,詩味雋永,是鵬公詠云居山大量詩篇中的代表作。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譯文:
中年以后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終南山邊陲。
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游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云霧千變?nèi)f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xiāng)村父老,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韻譯:
中年以后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終南山邊陲。
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游玩,
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
間或坐看上升的云霧千變?nèi)f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xiāng)村父老,
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注釋:
中歲:中年。好(hào):喜好。道: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終南山。
陲(chuí):邊緣,旁邊,邊境。
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意思是終南山腳下。
勝事:快意美好的事。
值:遇到。叟(sǒu):老翁。林叟:鄉(xiāng)村的老人。
無還期:沒有回還的準(zhǔn)確時間。
賞析:
【評析】:
這首詩意在極寫隱居終南山之閑適怡樂,隨遇而安之情。第一聯(lián)敘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厭惡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聯(lián)寫詩人的興致和欣賞美景時的樂趣。第三聯(lián)寫心境閑適,隨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聯(lián)進(jìn)一步寫出悠閑自得的心情!芭既弧庇觥傲舟拧,便“談笑”“無還期”了,寫出了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fēng)采。對句既純屬自然,又含隱哲理。凝煉至此,實乃不易。(劉建勛)
【簡析】:
這首詩既是寫景,也是寫隨遇而安的閑適恬淡之情。
王維晚年官至尚書右丞,職務(wù)可謂不小。其實,由于政局變化反復(fù),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艱險,便想超脫這個煩擾的塵世。他吃齋奉佛,悠閑自在,大約四十歲后,就開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這首詩描寫的,就是那種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
開頭兩句:“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敘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厭塵俗,而信奉佛教!巴怼笔峭砟;“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此處原為宋之問別墅,王維得到這個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麗、寂靜的田園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與裴秀才迪》的信中說:“足下方溫經(jīng),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興寺,與山僧飯訖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yuǎn)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fù)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從這段描述,我們就可知道詩中第二聯(lián)“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中透露出來的閑情逸致了。上一句“獨往”,寫出詩人的勃勃興致;下一句“自知”,又寫出詩人欣賞美景時的樂趣。詩人同調(diào)無多,興致來時,惟有獨游,賞景怡情,能自得其樂,隨處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會其趣而已。
第三聯(lián),即言“勝事自知”!靶械剿F處”,是說隨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來……
“坐看云起時”,是心情悠閑到極點的`表示。云本來就給人以悠閑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因此陶潛才有“云無心以出岫”的話(見《歸去來辭》)。通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此時心境的閑適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為后代詩家贊賞。近人俞陛云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云起,見妙境之無窮?晌蛱幨朗伦冎疅o窮,求學(xué)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保ā对娋硿\說》)這是很有見地的。再從藝術(shù)上看,這二句詩真是詩中有畫,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畫。毋怪《宣和畫譜》指出:“‘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及‘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類,以其句法,皆所畫也!
最后一聯(lián):“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蓖怀隽恕芭既弧倍。其實不止遇見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來出游便是乘興而去,帶有偶然性;“行到水窮處”自然又是偶然!芭既弧倍謱嵲谑秦灤┥舷,成為此次出游的一個特色。而且正因處處偶然,所以處處都是“無心的遇合”,更顯出心中的悠閑,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跡毫無拘束。它寫出了詩人那種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風(fēng)采,對于我們了解王維的思想是有認(rèn)識意義的。(劉逸生)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翻譯
我們兩人在盛開的山花叢中對飲,一杯又一杯,真是樂開懷。
我喝醉想要睡覺您可自行離開,如果余興未盡,明天早晨抱著琴再來。
注釋
對酌:相對飲酒。
“我醉”句:此用陶淵明的典故。
鑒賞
李白飲酒詩特多興會淋漓之作。此詩開篇就寫當(dāng)筵情景!吧街小,對李白來說,是“別有天地非人間”的;盛開的“山花”更增添了環(huán)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獨酌無相親”,而是“兩人對酌”,對酌者又是意氣相投的“幽人”(隱居的高士)。此情此境,事事稱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復(fù)一杯”地開懷暢飲了。次句接連重復(fù)三次“一杯”,采用詞語的重復(fù),不但極寫飲酒之多,而且極寫快意之至。讀者仿佛看到那痛飲狂歌的情景,聽到“將進(jìn)酒,杯莫!保ā秾⑦M(jìn)酒》)那樣興高采烈的勸酒的聲音。由于貪杯,詩人許是酩酊大醉了,玉山將崩,于是打發(fā)朋友先走。“我醉欲眠卿且去”,話很直率,卻活畫出飲者酒酣耳熱的情態(tài),也表現(xiàn)出對酌的雙方是“忘形到爾汝”的知交。盡管頹然醉倒,詩人還余興未盡,還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來”呢。此詩表現(xiàn)了一種超凡脫俗的狂士與“幽人”間的感情,詩中那種隨心所欲、恣情縱飲的神情,揮之即去、招則須來的聲口,不拘禮節(jié)、自由隨便的態(tài)度,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個高度個性化的藝術(shù)形象。
詩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也有獨特之處。盛唐絕句已經(jīng)律化,且多含蓄不露、回環(huán)婉曲之作,與古詩歌行全然不同。而此詩卻不就聲律,又詞氣飛揚,一開始就有一往無前不可羈勒之勢,純是歌行作風(fēng)。惟其如此,才將那種極快意之情表達(dá)得酣暢淋漓。這與通常的絕句不同,但它又不違乎絕句藝術(shù)的法則,即雖豪放卻非一味發(fā)露,仍有波瀾,有曲折,或者說直中有曲意。詩前二句極寫痛飲之際,三句忽然一轉(zhuǎn)說到醉。從兩人對酌到請卿自便,是詩情的一頓宕;在遣“卿且去”之際,末句又婉訂后約,相邀改日再飲,又是一頓宕。如此便造成擒縱之致,所以能于寫真率的舉止談吐中,將一種深情曲曲表達(dá)出來,自然有味。此詩直在全寫眼前景口頭語,曲在內(nèi)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率然天真的妙處,又不一瀉無余,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遠(yuǎn)。
此詩的語言特點,在口語化的同時不失其為經(jīng)過提煉的文學(xué)語言,雋永有味。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話,卻是化用一個故實!端螘る[逸傳》:“(陶)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shè)。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此詩第三句幾乎用陶潛的原話,正表現(xiàn)出一種真率脫略的風(fēng)度。而四句的“抱琴來”,也不是著意于聲樂的享受,而重在“撫弄以寄其意”、以盡其興,這從其出典可以會出。
古典詩詞,是通向美的橋梁,是人生境界,是生命的沉醉。閑讀詩詞,是心靈的旅行,地圖由漢字組成。趣味念歌詩。
品味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感悟詩人的`人生故事。今天欣賞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絕句《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在山花叢中,你我相對飲酒,喝了一杯一杯又一杯。我喝醉想要去睡,你可暫且離開, 如果有意明天抱琴再來。
《山中與幽人對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絕句。詩表現(xiàn)了詩人李白和幽居朋友隨心所欲、不拘禮節(jié)的人生態(tài)度,展現(xiàn)出一個超凡脫俗的藝術(shù)形象。
幽人是指隱居的高人。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詩的一開頭就點明了詩人李白與朋友喝酒的地點——山中。對李白來說,山中是“別有天地非人間”的所在。盛開的“山花”更加增添了兩人喝酒的氣氛。此情此境,稱心如意,就“一杯一杯復(fù)一杯”開懷暢飲。一杯一杯復(fù)一杯,接連重復(fù)三次“一杯”,不但寫飲酒之多,而且寫快樂的程度。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由于貪杯,詩人李白的朋友喝得大醉,就告訴李白“我已經(jīng)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明天你若還覺得有意的話,就請順便抱只琴來!”“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晉代偉大詩人陶淵明!端螘酚涊d,陶淵明不懂音樂,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沒有琴弦的古琴,每當(dāng)喝酒的時候就撫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欲眠卿且去,幾乎用陶潛的原話,表現(xiàn)出一種天真超脫的風(fēng)度。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也有獨特的所在。盛唐時期,絕句已經(jīng)格律化。而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卻不遷就聲音格律,語言上又有飛揚的氣魄,有古代歌行的風(fēng)格。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5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fēng)晚,山山黃葉飛。
古詩簡介
《山中》由王勃創(chuàng)作,作于被廢斥后客居巴蜀期間,原題《思?xì)w》。
起句“長江悲已滯”不同凡響,既寫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叭f里念將歸”,是緊承首句具體抒發(fā)遠(yuǎn)游思?xì)w的悲苦心境的。第三句轉(zhuǎn)為寫物候,承接上兩句含義,在深秋寒風(fēng)颯颯之夜令人感傷不已。結(jié)句“山山黃葉飛”寫深秋的景象,強調(diào)了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突現(xiàn)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這首五言絕句語言洗練,而意象十分豐富,塑造了一個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
翻譯/譯文
長江好似已經(jīng)滯流,在為我不停地悲傷。萬里遠(yuǎn)游之人,思念著早日回歸。
更何況秋風(fēng)風(fēng)寒。黃葉在漫山飄飛。
注釋
、贉和,不流通。
、谌f里:形容歸程之長。
、蹖伲呵》辏(dāng)。
、芨唢L(fēng):秋風(fēng)。
賞析/鑒賞
這首抒寫旅愁鄉(xiāng)思的小詩,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游巴蜀時寫的。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xiàn)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chuàng)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首句“長江悲已滯”,是即景起興。詩人在蜀中山上望見長江逶迤東去,觸動了長期滯留異鄉(xiāng)的悲思。古代詩人往往借江水來抒發(fā)羈旅愁情。王勃的藝術(shù)獨創(chuàng)性在于;他不僅借大江起興,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長江感情化、人格化。詩人客居巴蜀.一顆心為歸思纏繞而無法排解,因此,當(dāng)他在山上俯瞰長江時,竟感到這條浩浩奔流的大江,也為自己的長期淹留而傷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遲滯不暢了。這新奇的想象,既緣于詩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實感。人在山上望長江,由于距離遠(yuǎn),看不清它的滾滾奔騰的波濤,往往會感到江水是凝滯不動的。所以,這句詩中長江悲傷滯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達(dá)了詩人的直覺感受。悲愁的長江與悲愁的詩人相互感發(fā)、契合、共鳴,強烈地感染了讀者的情緒。詩一開篇,境界便很悲涼渾壯。
詩人在創(chuàng)造了長江悲滯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萬里念將歸”中直接抒情,點明自己身在他鄉(xiāng),想到盼望巳久的萬里歸程而深深感嘆!氨、“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詩所要抒寫的,就是懷念故鄉(xiāng)而不得歸的悲愁情緒。
緊接著,詩人緊緊抓住眼前的環(huán)境和景色,寫出了“況屬高風(fēng)晚,山山紅葉飛”兩句。從字面上看,這兩句純是寫景,寫他遇著晚秋的風(fēng)吹起來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黃葉刮得零落亂飛.這里沒有一個直接表現(xiàn)感情的字眼,但我們卻強烈地感到,在這一幅秋風(fēng)蕭瑟、千山萬嶺黃葉紛飛的畫面上,滲透了詩人濃厚的感情。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興”之意。從“興”的作用來看,在這樣凄涼蕭索的環(huán)境中,詩人的鄉(xiāng)思是難忍和難以排解的。從“比”的作用看,這蕭瑟秋風(fēng)、飄零黃葉,不正是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的象征嗎了這兩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詩意,卻用得沒有模擬的痕跡,又使讀者增添一層聯(lián)想,對詩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從通篇的藝術(shù)構(gòu)思來看,詩人采用了“興法起結(jié)”的藝術(shù)手法。一下筆便借景興情,結(jié)尾處又以景結(jié)情,把所要抒寫的思想感情融入一個生動、開闊的畫面中,讓讀者從畫中品味。這樣,便收到了語雖盡而思緒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
王績有一首出色的田園詩《野望》:“東郊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蓖醪渡街小返暮蟀肫,從煉句取意,都可以看出是受了其叔祖《野望》詩中第二聯(lián)的影響。但這兩首詩在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上明顯不同!兑巴肥鞘孜矁陕(lián)抒情,中間兩聯(lián)寫景,采取情——景——情的結(jié)構(gòu)方式,而《山中》卻是首尾三句寫景,第二句抒情敘事,采取景情景的結(jié)構(gòu)。由于情在詩結(jié)尾處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更含蓄,更耐人尋味。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山中》原文及翻譯賞析03-08
《山中送別》原文及翻譯賞析06-11
山中問答原文翻譯及賞析07-06
《夏日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2-05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2-09
山中原文、翻譯、賞析03-23
山中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04-07
山中寡婦原文翻譯及賞析10-17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