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風箏》的教學設計教案
一、導入
說到“親情”兩個字,你們會想到什么?這個單元都是安排的課文都是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我想大多數(shù)人想到的是愛,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在理解和包容中的親情會感動我們,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又令人難忘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和他小兄弟的故事里……
二、作者簡介
1、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字豫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曾去日本學醫(yī),后來又改為從事文藝工作,企圖改變國民的思想。魯迅有三兄弟,魯迅是老大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風箏里的弟弟)。1918年第一次用“魯迅”的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2、代表作品集:
小說集《吶喊》、《彷徨》,《孔乙己》《狂人日記》《藥》都選自《吶喊》;
雜文集《墳》
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
散文詩集《野草》。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詩集。主要是用曲折的象征手法表現(xiàn)內心的苦悶和對現(xiàn)實社會的抗爭。
本文選自《野草》,當時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封建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了。
3、魯迅名句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
2、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三、全班齊讀課文
1、 標段落序號
2、 劃出自己不會讀或不理解的字詞
四、解字答疑:
風箏zhēng
1、丫杈(chà):椏杈,樹的枝丫
2、伶仃(líng dīng):孤獨,沒有依靠。(這里指風箏數(shù)量少)
3、憔悴(xián wù):本來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這里指風箏的色彩暗淡)
4、模樣(mú)
模 mú:模樣
mó:勞模
5、吐蕾(lěi):
蕾:lěi 即將開放的花,俗稱花骨朵。
蕊:ruǐ 花蕊是花的組成部分
6、肅殺sùsh。盒稳萸锒鞖夂,草木枯落 。
7、訣別(jué):多指不容易再相見的離別
決:決定 決心
訣:訣別 言字旁,與言語有關
抉:抉擇 選擇
8、蕩漾(dàng yàng):
9、嫌惡(wù):厭惡。
嫌:嫌惡
賺:賺錢 貝字旁,和錢有關
10、笑柄bǐng:可以拿來取笑的資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視。
12、恍huǎng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13、什物shí:
什: shén:什么
Shí:什物
14、驚惶huáng:
15、瑟縮sèsuō:因為寒冷或者受到驚嚇而身體蜷縮或抖動。
16、苦心孤詣(yì):費盡心思鉆研或經營。
17、虐nǜe殺:虐待致死
18、懲罰chéng
19、墮:duò 思想和行為向消極的方向傾斜
墜:zhuì 掉下去
20、寬恕:
。簊hù
怒:nù
五、用自己的句話來概括課文的內容
線索 風箏
人物 小兄弟 我
態(tài)度(20年前) 喜歡 厭惡
做風箏 毀風箏
(20年后) 全然忘卻 后悔
毫無怨恨 補過
心情 沉重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小兄弟最喜歡放風箏,“我”不準小兄弟放風箏并毀壞他所做的風箏。等到中年明白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為,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我”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心只能一直沉重著)
六、課文分析
1、劃分層次
1—2:
3-11:
12
2、詳解
、 第一段統(tǒng)領全篇課文(總起下文)的是哪兩個詞?
驚異、悲哀
、 文章開頭第一段就寫北京春天的景色,接下來就說“這是一種驚異和悲哀”,作者驚異什么?
故鄉(xiāng)的風箏時節(jié),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還沒有過去,就有人放風箏,所以“驚異”。
見到風箏,就想起小時候毀壞小兄弟做的風箏,而且沒辦法補過,心里悲哀。
A.找出文中描寫故鄉(xiāng)春二月景色的句子!暗藭r地上的楊柳已經發(fā)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可以看出故鄉(xiāng)的春二月是溫和的。
B.再找出描寫北京冬天景色的句子。“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感覺到了北京冬天的寒冷。
故鄉(xiāng)的春二月的景色和北京冬天的景色是形成對比的,但兩者有個共同點,故鄉(xiāng)的春天有風箏,北京的冬天也有風箏,所以勾起了作者小時候后的回憶,看到風箏就想起以前小兄弟很喜歡風箏而且自己做風箏,但是我卻很厭惡風箏,認為是沒出息的孩子才玩的,還毀壞了小兄弟的風箏,二十年后偶然間看到一本外國書才知道游戲兒童的正當行為,想得到小兄弟的原諒但是他已經不記得了,所以無法補過了。所以感到悲哀。
、鬯拿娑歼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為什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蕩漾了?
明確: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很久以前小時候的故鄉(xiāng)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F(xiàn)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lián)想到故鄉(xiāng)風箏時節(jié)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久經訣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請同學概括該大段(1-2)的段落大意:
、転槭裁醋髡哂X得“放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
明確:在中國古代戰(zhàn)亂頻繁的時候,大家都以征戰(zhàn)沙場為榮,在作者他們所處的時代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他們這個時候的人的想法就是:只有認真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并且取得功名才是有出息的。所以作者就覺得“放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菡页鑫恼律鷦用鑼懶⌒值軐︼L箏入迷的語句。
明確:
(1)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
(2)遠處的蟹風箏突然掉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的跳躍。從神態(tài)、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
(3)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憐的。春光明媚的時候出去放放風箏,本來對小兄弟的身體是大有好處的,可是因為兄長不允許,他只能呆看人家的風箏,他驚呼跳躍,都能看出他的'入迷以及天真活潑的天性,小兄弟入迷的情景描寫得越仔細生動,越能看出作者對小兄弟的同情,還有對自己深深的自責;诓划敵醢!
⑥小兄弟不僅看風箏,還自己做風箏,而且人家都是做蜈蚣風箏蟹風箏,小兄弟做的是蝴蝶風箏,作者有沒有因為小兄弟做的風箏有創(chuàng)意而夸獎他?
明確:沒有。反而很憤怒,
請同學讀出作者毀壞小兄弟風箏的句子。這些動作描寫都可以看出作者很粗暴、冷酷無情。
在我只是發(fā)現(xiàn)小兄弟的風箏還沒有毀風箏之前小兄弟就驚惶、瑟縮了,已經嚇得發(fā)抖了,在我毀了風箏之后也沒有任何反抗,這是為什么?
明確:1、身體不好,打不過哥哥
2、 覺得哥哥是對的,是自己做錯了事情。
當時魯迅的父親已經去世,他作為家里的長子,承擔了家庭的重任,“長兄為父”。 弟弟認為管得正當,是自己做風箏犯了錯,自認該罰。一個認為管得對,一個認為應該管,他們都默認封建禮教下的“長幼有序”的教育方式。
⑦“我不幸偶爾看到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明確: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而現(xiàn)在看了書以后認識到自己是錯的,心情很沉重,自己的良心遭受了譴責,所以叫做不幸。
⑧“精神虐殺的一幕”具體指什么?
現(xiàn)在看到外國書上的道理,才知道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我不讓小兄弟玩就是扼殺了他的天性,屬于精神上的虐殺。
、嘧髡呦氲搅搜a過的方法?“我”想補過的心意誠懇嗎?請同學找出作者打算補過的方法。
明確:方法一:送他風箏,和他一起放。 不可行,已經有胡子了,到中年了
方法二:求他的原諒。 不可行,他已經完全忘了有這回事。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明確: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毫無抗爭,逆來順受,時過境遷,忘得一干二凈。作者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作者本來也不記得有小時候毀風箏這樣一件事,到中年時候看到一本外國的書才想起自己以前做錯了,可是小兄弟已經全然忘卻,毫無怨恨了。他從來就沒有覺得兄長毀自己風箏是一件不對的事情,“他的臉上添了許多生地辛苦的條紋”,他也沒有時間去想這樣的事情,作者覺得他已經有點麻木了,有點可憐,作者接受了先進的思想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小兄弟明明是個受害者,他還全然不知,封建思想已經根深蒂固,覺得兄長管我是對的。
⑨有些人會認為,明明事情過去二十年了,為什么作者還要耿耿于懷非要記在心上呢?
明確:這就是作者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作者比我們一般人有著更強烈的自省精神,會自我解剖,并沒有因為自己二十年前毀掉小兄弟的風箏出發(fā)點是好的而自己原諒自己,而是記起以后就想補過。但是小兄弟已經完全忘了以前的事,所以他想補過也沒法補過,心情沉重,只能受到良心的譴責。
請同學概括本大段(3-11)的段落大意:
、庾詈笠欢蔚脑趺蠢斫?
明確: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chuàng)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而不得。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我與小兄弟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xiàn)在我有了覺悟而感到后悔痛苦,小兄弟至今也沒有知道哥哥的行為對他是一種精神的虐殺,虐殺者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被虐殺者仍然沒有覺醒,是麻木的。這才是魯迅感到的悲哀。
弟弟竟然“完全的忘卻”說明了什么?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chuàng)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xiàn)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課文《風箏》的教學設計教案】相關文章:
《風箏》課文的教學設計12-03
課文《風箏》教學設計08-21
課文風箏教學教案設計08-25
課文風箏教學教案設計05-18
課文《風箏》的教學設計范文02-11
課文《風箏》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01-16
課文《風箏》教學設計模板07-16
課文《風箏》教學設計范文01-31
課文《風箏》的教案設計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