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時間:2024-06-12 17:21:17 教案 我要投稿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成書過程和基本知識。

  2、 掌握一些文言詞語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 讀背課文。2、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于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問答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熟讀課文。

  3、學習課文一二段,爭取背誦。

  4、積累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導入課文,簡介《左傳》。[幻燈片出示]【背景材料】

  注釋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蹲髠鳌飞朴诿鑼憫(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左傳》的別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 《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

  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二)秦晉圍鄭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范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其他詞語略]

  讀一讀。

  三:題解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四:講解課文

  (一) 講解第一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2.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省略句)

  3.以其無禮于晉—— (倒裝句)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容。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鄭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讀一讀,背一背

  (二)講解第二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2.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编嵅爮牧素囊庖姟(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容。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服務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勇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讀一讀,背一背

  五:文言小結

  n詞類活用 軍,名詞活用為動詞n古今異義 貳 是n通假字 n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n省略句 晉軍(于)函陵、 (燭之武)辭曰 (燭之武)許之、n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n虛詞 以、之、也、矣、

  六:小結本節(jié)課

  七:作業(yè)

  n1、復習本課所講文學常識及重點字詞、句式。

  n2、逐字翻譯1、2段,寫在課本空白處。

  n3、背誦1、2段,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三四段。

  2、背誦課文。

  3、探討燭之武的形象

  一:復習舊課。

  1. 譯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2.檢查背誦

  二:串講導讀第三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 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2. 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3. 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蓮之愛,陶后鮮有聞。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4. 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概括內容:

  第3段,寫燭之武“五論”退秦師。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①飛地難治論②亡鄭陪鄰論③舍鄭有益論④過河拆橋論⑤晉國擴張論[出示幻燈片]

  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三:串講導讀第四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2.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①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②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其,表疑問語氣。)④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實際上是威脅語氣。)⑤其何能勝?(那怎么能取勝呢?其,表反問語氣。)

  3. 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則有去國還鄉(xiāng),憂讒畏譏。)

  概括內容:

  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實質;“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這是一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四:燭之武形象探討:[出示幻燈片]

  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yè),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擊,為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yè);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小結本節(jié)課

  六:課后作業(yè):翻譯課文三四段,爭取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2、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一:復習舊課

  1.譯句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邦的國力雄厚了,你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晉國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擴張它西邊的邊境,如果不侵損秦國,它將從哪里取得它貪求的土地呢?)

  2.檢查背誦

  二:歸納本文的主要寫作特點:[出示幻燈片]

  (一)歸納文章的結構

  (一) 寫作特點

 、俜P與照應得當。[分析略]

 、谇楣(jié)波瀾起伏。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fā)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xiàn)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③敘事詳略得當。[分析略]

  三: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詞類活用[幻燈片出示]A.名詞做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為名詞 君亦無所害(害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zhí)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B.倒裝句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傩欣钪鶃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谌羯徉嵰詾闁|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芤嗳ブ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完成課后練習,一詞多意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拿,用,介詞)

 、墼絿员蛇h (表順承,連詞)

 、苎捎猛鲟嵰耘汔? (表順承,連詞)

 、萑羯徉嵰詾闁|道主 (把,介詞)

 、俳窦倍笞 (才,連詞,表順承)

 、谝箍P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連詞)

 、僮右嘤胁焕。 (語氣詞,表陳述)

 、谘捎猛鲟嵰耘汔? (疑問副詞,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芮已芍猛潦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四:小結本節(jié)課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2

  【教學構想】

  1.課文簡析:《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兩國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

  2.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燭之武退秦師》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也是學生升入高中后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對于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顯得尤為重要。新課標主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谶@種理念,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讀探究,疏通詞句,質疑問難,合作研討;然后再重點突破,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同時要指導學生動腦動手編制語文知識卡片,積累語言知識。

  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左傳》有關知識,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的引導下誦讀、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課文內容。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誦讀、復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燭之武的說辭賞析。

  5.教法與學法

  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學習本文,主要采用誦讀法(輔之以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通過質疑激趣,讓學生在興趣中討論,探究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在學法方面,主要采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6.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設想: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疏通文意,自學探究;積累字詞,整理筆記。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學課文

  1.通讀原文1~3遍,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完成課后練習2。

  2.查閱有關資料或上網搜索,了解《左傳》、春秋五霸、晉公子重耳之亡、秦晉之好、鄭楚結盟等與課文相關內容。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的內容。完成課后練習1。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提出問題。完成思考和練習3。

 。ㄔO置以上預習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自學文言文的習慣,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索。)

  二、整理自學卡片(見附錄)

  (設計以上預習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督促學生養(yǎng)成日積月累的好習慣。自學卡片可統(tǒng)一印制,也可由學生自主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設想:

  討論質疑,理清思路;鉤玄提要,熟讀成誦;分析形象,賞析說辭。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則以雙音詞為主。解釋課文中下列單音詞,體會這一特點。(課后思考和練習2)

  朝亡厭國戍夕危師及辭

  參考答案:(朝──早晨亡──滅亡厭──滿足國──國家戍──戍守夕──晚上危──危險師──軍隊及──達到辭──推辭)

  2.本文課題是“燭之武退秦師”,請在“退”的前面加一個詞或者短語,使文意更加明確。

  燭之武()退秦師

  例如:三寸之舌,妙語,巧施反間計等。

  3.請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各段內容。(每段用四個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晉圍鄭。第二段:臨危受命。第三段:說退秦師。第四段:迫晉退兵。

  二、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介紹誦讀好處,激發(fā)學生誦讀熱情。

  關于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薄龂尽の褐尽ね趺C傳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薄巍ぶ祆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薄濉ひω尽冻郀。

  “不動筆墨不讀書。”——古語

  2.學生初讀全文,注意字音、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3.老師示范背誦。

  三、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段背誦課文。

  第一自然段:

  1.出示“晉秦圍鄭示意圖”

  2.老師簡介秦晉圍鄭形勢圖:

  這是秦國,都城為壅。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毗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碑敃r,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稜T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3.誦讀指導: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的關鍵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4.用課文內容回答老師的提問:

 。ǎ保┼崌敃r的面臨的情況是——

 。ǎ玻┣貢x圍鄭的原因是——

  (3)秦晉駐扎的.地點分別是——

  5.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

  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6.學生背誦第一段。

  第二自然段

  1.這一段涉及到幾個人物?

  2.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3.評點與指導:“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俺贾畨岩玻q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4.學生四人一組,分角色朗讀,力求讀出感情。

  5.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學生齊讀。

  2.誦讀指導。

 、佟扒亍x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

 、凇叭敉鲟嵍幸嬗诰乙詿﹫(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后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tài)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堋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后更為成功的說服,即指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著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3.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可以分為幾層?(五層)

  鄭既知亡敢煩執(zhí)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國鄙遠亡鄭陪鄰(其害)[錯事可見][利害之辨]

  燭之武退秦師舍鄭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為晉賜朝濟夕設(其德)[史事可證][恩仇之鑒]

  東封西肆闕秦利晉(其意)[禍事可測]

  4.燭之武為什么能三言兩語退秦師?其游說妙在何處?

  提示:春秋無義戰(zhàn)。所有的戰(zhàn)爭出發(fā)點為“利”。燭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參考——

 。ǎ保┮浴袄鼻晒バ睦怼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睜T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shù)。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xiàn)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鄭亡后的情況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tǒng)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fā)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ǎ常┮浴笆贰鼻墒╇x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燭之武游說的成功還取決于語言的得體。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范?芍^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游說使命。

  燭之武充分陳述了秦晉鄭之間的三角利害關系,準確、深刻而又獨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滅掉鄭國對秦并沒好處:“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倍遣粶玎崌鴮η匾矝]壞處:“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比菚x國的信義有問題:“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四是晉國最有野心,擴張稱霸,是晉國的本質:“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通觀燭之武之論,由“若”、“且”、“夫”三字連貫起來的四層意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相生,如早春的驚雷,醒腦益智,又如搏擊的雄鷹,敏捷有力。這四層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給對方以有力的沖擊。一番議論之后,秦穆公是如撥云霧見青天,不但不再圍攻鄭國,反而命令三位將領留守下來。秦晉聯(lián)盟出現(xiàn)裂痕,兩國關系從此漸行漸遠。三年之后雙方在崤山正面交鋒,秦軍三位主帥被俘,士卒無一生還。歸結起來,燭之武的成功之處在于,恰當?shù)匕盐樟水敃r當?shù)氐膰、人情,準確地利用了對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燭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導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軍萬馬也不過彈指一揮間的問題,他的自信來源于對當時國際形勢的洞悉,他的智慧當在眾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說理透徹,他從容不迫,超然淡靜,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實在是世俗世界生長出來的一株仙花奇草,異香滿面,清爽可人。

  投影:古人總體評價燭之武言辭的評論——

  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春秋時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辭命之祖,亦千古處難濟變之師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傳經世鈔》卷四

  退秦詞令,勢透機圓。——【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三

  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zhàn),轉斗無前,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厩濉苛衷沏憽豆盼奈隽x》卷一

  1.學生反復朗讀這一段,直至背誦。

  2.檢查背誦情況

  第四自然段

  1.選一名同學讀這一自然段。

  2.點評與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耙蛉酥/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3.齊讀,背誦第四自然段。

  四、引導學生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1.你最欣賞燭之武哪一點?

  如文章第1段寫國難當頭,燭之武不顧年邁體衰,愿受君命,出使秦營,危難之際——“義”

  “夜縋而出”——“勇”

  面見秦君,一番慷慨陳辭,言簡意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點?

  燭之武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寫。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3.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給我們什么啟示?

  五、布置作業(yè)

  根據課文內容擬幾幅對聯(lián)。

  如:

  三寸巧舌力挽狂瀾息國難,一番善言情蕩衷腸罷干戈——燭之武;

  秦伯知難而退明時務,晉侯窺利則趨失盟友——秦伯和晉侯;

  佚之狐眼明舉辯士,燭之武語妙退秦師。

  晉文公貪得無厭寒盟友,燭之武言之有理罷干戈。

  佚之狐舉辯士成正果,燭之武退秦師樹奇功。

  秦君出師無名取退策,鄭伯用士有因薦使臣。

  雙雄盟兵千萬欲亡鄭,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難。

  血腥滾滾卷土來,壯士巧言滿胸懷。三言兩語說君去.一場戰(zhàn)事從此埋。

  秦晉圍鄭形勢憂,只為晉侯報私仇。幸而鄭有燭之武,退軍不動一兵卒。

  三更秦帳辯聲傳,巧言妙說論利害。一語仿若鋒利劍,割斷兩家百年緣。

  臨危受命身系國,孤身夜出見秦伯。曉以利害裂敵盟,巧舌不負眾人托。

  危亡之際挺身行,寶刀未老史留名。但憑三寸不爛舌,說退秦伯虎狼兵。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3

  【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概括能力和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2、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3、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通過工具書和課文注釋疏通課文內容。

  2、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3、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教學難點】

  1、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2、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導讀法、朗讀教學法、圈點勾畫法、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1、課文導入

  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古代的記敘文,在我國古典文學的歷史長河里,史傳散文是顆非常璀璨的明珠,初中我們學習過《曹劌論戰(zhàn)》,還記得選自哪部史書嗎?(《左傳》),關于《左傳》還記得多少知識呢?(請同學們回顧),同學們,“傳”是什么意思?是“注解、注釋”,《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都是為了解釋《春秋》而作,合稱“春秋三傳”。《左傳》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還是先秦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為后世的敘事文學樹立典范,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選自《左傳》的文章,大家來看標題。

  2、標題釋義

  “燭之武退秦師”中“師”的意思是什么?“軍隊”,意思是“燭之武試秦軍退兵”。假如只是一份報紙的'標題,同學們腦海中會想到哪些問題?

  預設:

  (1)為什么要退兵

 。2)怎么退

  (3)誰是燭之武

 。4)結局怎樣

  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課前已經布置預習了,通過課文來了解這整體的事件,誰來給大家讀一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對節(jié)奏、讀出語感。

  3、整體感知

 。1)、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用三句話交代。

  秦晉圍鄭,鄭伯讓燭之武勸退,燭之武做到了嗎?燭之武智退秦師,化解戰(zhàn)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讀遍課文。

 。2)、秦晉為什么要圍鄭?從文中找一個句子回答。

  “以其無禮于晉”這其中將了一個什么故事?什么叫“且貳于楚也”?

  重耳(晉文公)逃亡的過程中,鄭國國君沒有禮遇他。在城濮之戰(zhàn)的時候,鄭國先想出兵幫助楚國,后有想歸附晉國,這叫“貳于楚也”。

  (3)、鄭國得罪了晉國,那秦國為什么也要出兵呢?從文中找到依據。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暇,朝濟而夕設版焉”

 、偾貢x之好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诖呵餆o義戰(zhàn)

  4、段落掌握和釋義

 。1)第一段

  ①請大家齊讀第一段,短短25個字,交代了什么內容。

 、趦蓢直v扎,有何用意?

 、壑攸c詞語:“軍”作動詞“駐軍”,虛詞“于”當“對”之意。

 。2)第二段

 、僦攸c詞語和句式:“佚之狐言于鄭伯曰”是什么句式?

  “子”為尊稱

  “辭”為“推辭”

 、谡埻瑢W概括第二段主要內容。

 、蹫槭裁聪葘憼T之武推辭,而不是一開始就“許之”,這在寫法上有什么作用?

  (補充)《東周列國志》介紹燭之武

  A、到70歲才被舉薦,心理沒有抱怨,這樣更顯人物真實。

  B、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放下心中抱怨,體現(xiàn)燭之武身上深明大義的美德。

 。3)第三段

  ①請同學朗讀,本段重點寫燭之武的外交辭令。

 、谥攸c詞語和句式:“夜”名詞作狀語、“亡”使動用法、“敢”為謙詞

 、蹱T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國,秦國為什么能夠接受他的建議,他用了哪些事實和事例使得秦心悅誠服地退軍了。

  “鄰之厚,君之薄也”

  從地理角度

  “舍鄭益秦”

  從歷史角度晉而無信

  從邏輯角度晉貪而無厭

 、軤T之武從三個角度、四個層面來說服秦伯,秦國所以接受,除了思路之外,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技巧?

 。4)第四段

  為什么要交代這段內容,對故事發(fā)展有什么作用?

  5、文章特點

  這篇文章在敘事上有什么特點?(波瀾、詳略得當、精煉)

  6、探究思考

 。1)由本文及《曹劌論戰(zhàn)》的寫作特點看《左傳》的敘事藝術。

  (2)以今天的理念來審視“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歷史事件,你從中得到的哪些啟示?

  7、課后作業(yè)

 。1)歸納整理文中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和文言句式。

 。2)拓展閱讀《重耳之亡》和《殽之戰(zhàn)》

  【板書設計】

  危在旦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燭之武夜縋而出秦軍乃還

  智說秦軍

  轉危為安晉亦去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借助工具書、課文注釋,盡量自主解決翻譯問題。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探究,體會燭之武勸說之詞的魅力,并理解燭之武的形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燭之武如何勸退秦師。

  【教學難點】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帶給我們的啟示。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國自古有句話叫“一夫敵百萬之師”這當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智慧。劉伯溫說過:“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shù)這樣的人物:輕搖羽扇的孔明、運籌帷幄的張良,提到他們,我們無不贊嘆他們的大智大勇,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這一課。

  (二)整體感知

  1.師范讀課文。

  2.生自由誦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3.生齊讀課文。(師點撥字音、停頓。)

  4.生結合課文注釋初步梳理課文。(邊輕聲朗讀,邊梳理。)

  5.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師引導大家概述。)

  6.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語概括)

  每組選代表發(fā)言,師引導大家篩選歸納: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臨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師。

  第4段:晉師撤離。

  (三)深入研讀

  第一段:(1)生齊讀第1段。

  (2)師示范串講梳理第1段。(為學生后文的接龍串講做示范)

  (3)留時間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在字詞上得到落實)

  (4)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為后文學生的討論歸納做示范)貳:對……有貳心;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軍;以其無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以其于晉無禮”。

  (5)師引導學生串析本段:

  同時多媒體展示《秦晉地理形勢圖》。

  “晉候、秦伯圍鄭”闡明形勢:兵臨城下,形勢嚴峻!耙云錈o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闡明原因: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标U述兩軍駐扎位置:兩軍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6)師引導學生2分鐘即興背誦本段。

  第二段:(1)男生齊讀本段。

  (2)女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①“佚之狐言于……師必退。”A.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B.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C.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谵o曰:“臣之壯……也已!边M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酃唬骸啊痹S之。A.鄭伯首先自責,體現(xiàn)了明君風范,然后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于做思想工作。B.燭之武最終應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只身去見秦伯,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3)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4)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已”:通“矣”,句末語氣助詞;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5)師引導學生用5分鐘即興背誦本段。

  三、四段依照一、二段的教學方法,設置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完成。

  (四)拓展延伸

  1.講解“其”字在文中的用法(回顧+提問)

 、僭絿员蛇h,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谛欣钪鶃,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凼渌c,不知(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語氣詞,還是,表商量)

  2.燭之武聽說國家危難時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作者是不是批評燭之武?燭之武是怎樣的形象?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燭之武沒有直接接受說秦的使命,而是發(fā)了發(fā)牢騷。燭之武并不是不愛國,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他只是略微對自己的懷才不遇表示不滿。作用是豐富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飽滿,更真實可信。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反顧,他有著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義無反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從他與秦伯的交鋒看出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

  (五)小結作業(yè)

  以“我讀到了一個____的燭之武”為題,寫一篇小短文,字數(shù)不限。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上的意圖并沒有完全實現(xiàn):以讀促誦、以讀促悟、以讀促辯都實現(xiàn)了,但以讀促寫環(huán)節(jié)沒有完全展開就下課了,非常遺憾,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之一。一個方面是時間太緊,內容太多,同時更是老師在時間把握、內容取舍上有問題,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另一方面我對學生了解國際問題的程度、深度沒事先調研,不符合人人(語文)課堂核心理念——由學生提出問題并在老師的協(xié)助下解決,也對學生換位思考意識不能到位的認識缺乏了解。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課時安排 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疏通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二、關于《左傳》

  教師補充: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彼抢^《春秋》之后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三、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正音

 、偕郑汉╤án) 氾(fàn) 佚(yì) 縋(zhuì) 闕(jué)

 、诙嘁糇郑撼▃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孫)

 、弁僮郑骸爸蓖ā爸恰

  2、提問《燭之武退秦師》記敘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么事?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四、簡介秦晉圍鄭形勢圖

  1、 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越國以鄙遠!碑敃r,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系十分復雜,

  2、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亂。次子夷吾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3、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4、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長子)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5、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6、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五、學生齊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1.反復閱讀課文。

  2.借助注釋、工具書疏通文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進對課文理解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提問:請同學們翻譯下列句子,并簡述與其相關的史實。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應譯為: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耙云錈o禮于晉”則指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扒屹E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盟之事。

  (2)應譯為: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擁立夷吾為晉惠公之事,“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則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應譯為: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這句話則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幫助重耳成為晉國國君之事。

  二、指導朗讀,理清思路,簡析文意

  1、檢查朗讀情況,采用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2、教師作朗讀常規(guī)指導: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3、放錄音(提醒學生要認真聽)

  4、齊讀(速度較現(xiàn)代文要慢,句讀要清)

  5、指導學生誦讀、理解

  第一自然段誦讀指導: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

  ——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第二自然段 誦讀指導: “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 誦讀指導: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落。燭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xiàn)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凇叭敉鲟嵍幸嬗诰,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采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后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tài)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堋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后更為成功的說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著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提問,在此段中,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第四自然段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提問:本文是如何結尾的?

  ——以晉文公再風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小結: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忠于轉危為安。全文處處注意伏筆照應,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繁簡得當,有始有終,層次井然,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于字里行間。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質疑,對課文中難以理解的詞句解難。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的義項。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偬釂枺籂T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評價。

  ——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

 、诩w背誦全文。

  二、歸納基礎知識

  實詞:

  1、貳

 、佟岸钡拇髮憽(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诟甭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鄄粚R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茈x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

 、菰伲貜。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迯膶俣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龠呥h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谟顾,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劭床黄穑p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贉试S。 (同現(xiàn)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許之!薄ⅰ霸S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芗s數(shù)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荼硖(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賟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樓

 、踧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輏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xiàn)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郾百v(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苡奈,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奕绻麤]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賶模婆f。(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谥t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后第三題。

  虛詞

  1、以

 、僖云錈o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萑羯徉嵰詾闁|道主 (把,介詞)

  2、而

 、俳窦倍笞 (才,連詞,表順承)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菀再狗蛴^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詞類活用

 、贂x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坂徶瘢∫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茉絿员蛇h(鄙,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

 、莩瘽υO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藜葨|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通假字

 、傺捎猛鲟嵰耘汔彛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酆螀捴校(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說,通“悅”)

 、菔渌c,不知 (知,通“智”)

  古今異義:

 、傩欣钪鶃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畚⒎蛉酥Σ患按。(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芤嗳ブ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文言句式

 、僖云錈o禮于晉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介詞結構后置

 、鄯驎x,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苁枪讶酥^也。 判斷句。

  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國勢嚴峻 秦晉圍鄭

  中心人物 臨危授命 棄積怨擔國憂

  亡鄭有利于晉

  燭之武 說服秦伯 借秦立場

  存鄭無害于秦 離隙秦晉

  鄭秦結盟

  大功告成

  晉師撤離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6

  定位《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文言文的第一,選自《左傳》,語言淺顯,內容生動有趣,情節(jié)波瀾起伏,幅較短。語文實踐、探究主要讓學生理解和分析燭之武善于抓住對方的心理、委婉曲折、層層深入的說辯藝術以及文章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

  本單元四課文均屬先秦歷史散文,寫人記事生動形象,都表現(xiàn)了人物的論辯才能,學習本單元,除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識和先秦歷史散文的特點外,要著重了解燭之武、文種、鄒忌、觸龍的說辯藝術。教學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高中文言文學習開好頭。

  切入

  1,你知道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打鄭國嗎?

  讓學生課前閱讀《課本》中的《重耳之亡》,了解“秦晉之好”和“城濮之戰(zhàn)”的故事,以及《左傳》的有關知識。課堂先由學生或教師講述“秦晉之好”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 讀完這文章后,你覺得哪些方面值得你欣賞?

  從文章出發(fā),體會所表現(xiàn)的人物的`語言藝術和閃耀出的智慧。還可以問學生: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他能夠說服秦伯退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探究

  1,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秦攻鄭,即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

  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針對此句教師先補充簡易的秦晉鄭楚四國形勢圖和戰(zhàn)爭的原因:秦晉圍鄭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另外,秦國也要爭奪霸權,秦晉聯(lián)合也就成為必然了。

  誘導學生思考本段的內容和上面的問題:

  點撥: A 1 戰(zhàn)爭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 B 1 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C 1 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

  讓學生帶著問題找出原文的句子,然后分析探究。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對燭之武十分了解和信任,極力推薦,可是,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滨r明地流露出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xiàn)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臨危受命。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本段的重點在“說”,先讓學生自讀、討論,找出相關的句子,理解內容,再探究說辭的思路和藝術。

  說辯內容:

  (1)“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

  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

  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上一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xù)挑撥秦、晉關系,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君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君之所知也”,在經過一番拉攏引誘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

  (5)“夫晉何厭之有”至“唯君圖之”,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駐守。燭之武終于說退秦師。

  說辯思路:

  (1)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可能。

  (2)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的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lián)盟。

  (5)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fā)展。

  說辯藝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4, 這時,你覺得文中哪些方面值得你欣賞?

  體會所表現(xiàn)的人物的語言藝術和閃耀出的智慧。燭之武的說辭僅百余字,語言精練,含義豐富。他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退師”,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xiàn)了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和智慧。另外,晉文公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鄭伯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既表現(xiàn)了秦伯大度寬容,又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力薦燭之武,也表現(xiàn)了他的深謀遠慮,知人善諫。這些無不閃耀著古人的智慧光芒,都是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的。

  5,就伊拉克問題,讓學生假定自己是伊拉克、德國、法國、俄羅斯、美國任意一國的大使,去游說另一國家。

  著重讓學生掌握說辯藝術,學習古人的智慧。說辯也要學會知己知彼,以退為進,利誘對方,推知心理,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層層推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多方引證,推測未來,闡明利害等。

  拓展

  閱讀下面文言文,與課文作比較,進一步了解《左傳》中人物的說 辯藝術。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牛馬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n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睂υ:“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睅熯M,次于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 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 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饼R侯曰:“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

  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鼻昙爸T侯盟。(《左傳·齊桓公伐楚》)

 、冽R管仲是從哪幾個方面替齊國攻打楚國找借口的?楚國使者是如何應對的?②齊侯是如何恃強威脅楚國的?屈完又是怎樣應對的?③四個人物的語言各有什么特點?

  點撥:管仲先借周召康公賦予齊的權力和先君擁有的勢力范圍,認為可以攻打;再直接指出楚國有兩大錯誤,認為應該攻打。管仲振振有辭,咄咄逼人。楚國使者委婉迂回,針鋒相對。齊侯既虛情假意,又炫耀武力,恃強威脅。屈完先指斥齊侯,再不甘示弱給以回擊。

  實踐要點

  1,明晰辯辭思路,分析說辯藝術:讓學生分別帶著問題邊讀邊思邊議邊問,不可面面俱到地串講課

  文,主要讓學生比較雙方問答的側重點、角度、思路,揣摩語言的深層含義,把握語言特點,不必追求統(tǒng)一結論。

  2 ,智慧借鑒:對于文中的人物,要讓學生站在欣賞的角度去學習,不論國家、派別、地位,只要是智慧,對我們有用,就值得去學習和借鑒。因此,有必要對文中每位人物加以思考和探討。

  (陜西/劉康民)

  《燭之武退秦師》微型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7

  教學目標

  1、梳理基礎知識,掌握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文言現(xiàn)象。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 識記文中的文言現(xiàn)象。

  2、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參考

  語文教學參考書 鼎尖教案

  授課方法

  點撥法,鞏固法

  教學輔助手段

  多 媒 體

  無

  專用教室

  無

  教學過程設計

  教

  學

  二次備課

  二、教學過程:

  閱讀下文,完成7~11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7. 下列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越國以鄙遠 越國:國名 B. 若不闕秦 闕:虧損,削弱

  C. 唯君圖之 圖:考慮,謀劃 D. 不知 知:同“智”

  8. 對燭之武勸說秦伯退兵,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

  ①晉國貪得無厭,時時圖謀擴張領土。

 、跁x國經常背信棄義,不足依賴,秦不應與之共事。

  ③晉楚兩國有相互勾結以排擠秦國之勢。

  ④秦晉滅鄭,有利于晉,不利于秦。

 、萼崌啬撼貙⑼鰢挥懈S秦國,鄭國才有出路。

 、耷剜嵔缓茫欣谇,不利于晉。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⑥

  9. 燭之武的話中表現(xiàn)外交辭令中婉曲表達方式的是( )

  A.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B.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C.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D.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三、課堂小結

  10. 燭之武勸說秦伯退師的理由,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 秦軍欲越過晉國并看不起遠方的.鄭國,這實際上是很困難的事。

  B. 相鄰的晉國實力雄厚了,實際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鄭國對秦也是會有好處的。

  C. 秦對晉侯有過恩賜,但晉侯回國后就違背承諾,并迅速筑墻防守。

  D. 如讓晉占領了鄭,那么他們還要擴張勢力,勢必危及秦的安全,這種損秦肥晉的做法,實不足取

  11、見導學案

  【翻譯略】

  【解析】

  7. A解析:越過晉國。

  8. C

  9. B解析:其中的“敢”是個謙詞,“執(zhí)事”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稱。

  10. A解析:文中沒有“看不起”的意思。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8

  [學習重點]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重點了解《左傳》作為先秦歷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內容和語言特色。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知識,以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學習難點]

  1、掌握正確誦讀方法,養(yǎng)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在課余拓展遷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政治活動,鑒賞燭之武的嫻熟而精要的外交辭令。

  [文習賞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作者相傳為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具有獨立創(chuàng)見的歷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關春秋時期各諸候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都有載述,具體面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顯然,傳統(tǒng)“天命”、禮教思想時有流露,這是歷史局限性。

  《左傳》又具有很高的文字價值。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敘事委婉詳盡,情節(jié)富于故事性和戲劇性,描寫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

  [整體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的一個故事。鄭國被秦、晉兩的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圍,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出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燭之武,不計前嫌,受命于危難中,義無反顧奔赴敵營。在大國國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晉間互爭霸權,權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談,句句打動對方。終于說服秦君,解除國難,燭之武的言行,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愛國思想。

  課文按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分為四段:第一段寫秦、晉國圍鄭;第2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第3段寫燭之武智退秦師;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

  本文主要寫燭之武說退秦師,因此燭之武的外交辭令是本文記敘的重點,從而塑造了燭之武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躍然紙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寫得較為簡略。文章波瀾起伏,亦張亦弛,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敘事中注意伏筆與照應,從而使結構嚴謹。

  [課文重點存儲]

  要重視積累,對常用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要寓詞于句,從意義和用法兩方面透徹理解,應牢記:積累是運用的前提。

  詞類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邊為“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于鄭國境內的一條河流。另外,“范”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的讀音而來。

 、诳P,zhuì,字的左邊為“絞絲旁”,故其義與繩索、絲綢相關。意為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聲構字法”,左邊為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的讀音就是根據“追”而來。

 、酃,本為象形字,下面兩點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給之意,讀gōng。

 、荜I,形聲字,“門”為形,“闕”為聲,讀作quē,意即門戶受損。

 、莘辏嵌嘁糇,做姓氏用時,讀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

  二、詞

  1、詞類活用:

 、贍T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跁x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廴敉鲟嵍幸嬗诰ㄍ,使動用法,使……滅亡。)

 、茉絿员蛇h(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蓊I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藜礀|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⑦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⑧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夤财浞ВǚВ稳菰~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2、古今異義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①東道主

  今義:請客的主人。

  古義: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來。

 、谛欣

  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古義:缺少的東西。例如:共其乏困

 、鄯

  今義:疲勞。

  古義: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芊蛉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三、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偈枪讶酥^也(“……也”表示判斷)

 、谝蛉酥Χ种蝗剩ǚ穸ㄅ袛啵

  2、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燭之武”)

 、廴羯徉嵰裕ㄖ闁|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3、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整為“有何厭”)

  4、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整為“于晉無禮”)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9

  【設計說明】

  《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短小但內容豐富的一篇古文,它的內容豐富體現(xiàn)在一文中知識點眾多,二情節(jié)精彩,燭之武的人物形象鮮明。因此,在設計課堂時既要抓住文中的知識點,又要體會燭之武的說辯藝術。我主要把握以下三點:

  1、是從文章中獲得背景,訓練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是大膽取舍,打破文章,直接取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研讀,做到重點突出。

  3、是通過寫頒獎辭這一小作文形式,讓學生對燭之武形象有更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最為關鍵的是內化為自己的作文素材,解決閱讀了卻不知道不會用材料的難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體會燭之武游說的藝術。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體會燭之武游說的藝術。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曾說過,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個人僅憑其三寸不爛就勸退敵人的百萬強師?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共同了解一個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傳奇人物:燭之武。

  二、簡介《左傳》

  三、初讀感知

  1、解決生詞:

  貳(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 夜縋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逢孫(páng)2、放名家朗誦,請同學們聽清字音,聽準句讀,聽出語氣。

  3、背景感知:

  自由誦讀一遍,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一個問題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個國家?并且找出三國之間的糾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從原文中找出依據。

  (明確):

  涉及到了晉、秦、鄭三國。

  (板書)一個三國的簡略地圖:秦──晉──鄭

  (依據: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晉鄭之間: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秦之間: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后果: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補充):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晉楚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四、文本探究

  1、研讀燭之武勸說秦王的精彩部分:

 、拧(師過渡)是啊,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南。在這危如累卵,命懸一線的危機時刻,燭之武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是燭之武,你會怎么勸說?

  (明確):因為之前已經讓學生在初讀感知中了解了三國的糾葛,所以學生會直接告訴秦王,之前晉國對秦國食言,點撥學生,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王想和晉君聯(lián)合,想滅掉鄭國,鄭國派使者來說晉國的種種不是。那么自己會怎么想?肯定是挑撥離間,直接更見堅定自己與晉國的盟友關系,那么這樣做只會失敗不會成功。

 、啤∧菭T之武究竟怎么做才贏得了秦國的信任呢,請同學們齊讀燭之武勸說秦王的部分。給大家五分鐘結合課下注釋,畫出文中重要的知識點,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

  (解決疑難):學生提問,老師點撥字詞。

  譯文: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現(xiàn)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希望你考慮這件事。

  ⑶ 討論:

  剛才通過串通文意了解到,燭之武也提到了晉國和秦國的過節(jié),但是他是直接提出來的嗎?那么之前燭之武還說什么了,有什么好處?

  (明確):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自己從文本譚雪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具體分析:

  ①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首先很卑微低下的說我們鄭國已經知道自己要滅亡了,讓秦伯放低警惕,并且讓秦伯有一種優(yōu)越感,知道鄭國已經知道自己快亡國了,而他是鄭國即將的擁有者。

  ②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庇绵崌⑶貒x國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國幫助晉國滅掉晉國,自己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只是給對方增強國力。讓秦伯這時清醒的看到自己的處境,讓秦伯必須重新審視一下這一場戰(zhàn)爭的必要性。

 、邸 叭羯徉嵰詾闁|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燭之武在用利益誘惑一下秦伯,如果你放過鄭國呢,我們鄭國還會提供給你們國家的往來使者所缺乏的東西,潛臺詞就是既然滅亡鄭國給你帶不來好處,而且鄭國還能幫助到你,還是放棄攻打鄭國比較劃算。

  ④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這時在提出秦國的同盟國也并不是那么忠誠值得信賴,用事實告訴秦國,以前晉國不就早上剛得到幫助,晚上就筑成拒秦。讓秦伯和晉君之間產生隔閡。

 、荨》驎x,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边M一步在點出晉國的貪得無厭,現(xiàn)在晉國得到的是鄭國,不久的將來他得到的就是秦國,這時秦伯聽了之后,也是大冒冷汗,后果確實不堪設想,徹底打消滅掉鄭國的想法。

  (總結):燭之武以退為進,讓秦伯不設防;讓事實說話,用三國地圖明確指出秦國沒有利益可圖;再點出不滅鄭國還能讓秦國受益;適時的點出晉國也是個靠不住的;更進一層指明晉國的狼子野心,讓秦伯看清攻打鄭國是對自己有害而無一利。

  ⑷ 最后燭之武勸說的結果是什么?

  (明確):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

  知識點:“說”通悅,“乃”是才。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知識點:微:沒有夫人:那人因:憑借敝:損害與:結交,親赴

  其:祈使還是

  譯文: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

  2、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聽說國家危難時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那作者是不是批評燭之武?燭之武有著怎樣的形象?

  (明確):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睜T之武沒有直接接受說秦的使命,而是發(fā)了發(fā)牢騷。燭之武并不是不愛國,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他只是略微對自己的懷才不遇表示不滿。作用是豐富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飽滿,更真實可信。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他有著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從他與秦伯的交鋒看出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

  五、作業(yè)

  1、按照文言現(xiàn)象歸納重點知識,背誦全文。

  2、結合老師補充的有關燭之武的內容,結合他的精神,給燭之武寫一段頒獎詞。

  (補充):歷史上對燭之武的記載:

  《史記》里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叭恕薄笆埂倍质範T之武成了無名英雄。

  《東周列國志》里說他“須發(fā)盡白,佝僂其身,躊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睆钠浜髞淼谋憩F(xiàn)看,此言不虛。

  (示例):

  燭之武,須發(fā)盡白,仍心懷天下;其貌不揚,卻機智聰慧。能了然恩怨,善洞察人心。以退為進,步步深入,逞抱負于交鋒,息蝸爭于頃刻。小人物,大英雄!

  【板書】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秦──晉──鄭

  示弱臣服以退為進

  亡鄭利晉曉之以弊

  舍鄭利秦以利誘之

  晉言無信制造隔閡

  晉國無厭點醒秦伯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歸納、整理并檢測本文出現(xiàn)的文言現(xiàn)象,提升古文閱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認識燭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通過誦讀、因聲求氣,體會文言文的精妙所在;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準確流利、符合人物性格與處境的文言文誦讀;

  2、對燭之武說辭藝術性的鑒賞。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曹操有詩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無論社會、命運對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會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份光與熱。燭之武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今天,讓我們繼續(xù)學習選自《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

  二、檢測文言知識 PPT2-3

  三、回顧文本、梳理結構 (板書)

  四、鑒賞說辭

  從文章的標題可以看出,“說退秦師”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請大家先自讀第三小節(jié)說辭部分,思考:燭之武說了什么?又是怎么說的?

  明確:以退為進、曉之以弊、誘之以利、巧施離間。

  善于利用矛盾(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善于分析利弊(為對方著想,誠懇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講求語言藝術(敬辭、反問句、判斷句)。

  附板書:

  燭 秦晉圍鄭

  之 以退為進

  深明大義 武 臨危受命 曉之以弊

  能言善辯 退 誘之以利

  秦 說退秦師 巧施離間

  師

  晉師撤離

  小結:孔子說“春秋無義戰(zhàn)”,秦國參戰(zhàn)無非也是利益所趨。燭之武正是深刻而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仿佛置身鄭國之外,處處為秦國著想,放低姿態(tài)、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層層深入,句句在理,聲聲入耳,直抵秦伯內心深處。

  五、因聲求氣

  如此一段精妙絕倫的說辭,希望大家自由朗讀,深入其中,讀出興味。

  2-3生讀,互評。師相機指點。師范讀,再齊讀。

  小結:唯有抓住文章外在之“聲”,才能把握其內在之“氣”。因聲求氣,才能更好地品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六、分析人物形象

  1、通過學習,你覺得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由說辭——能言善辯;

  由牢騷(不僅無損人物形象,而使其更加豐滿、有血有肉)、臨危受命——深明大義。(板書)

  2、再來看看歷史上對他的記載PPT5

  《史記》里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人”“使”二字讓燭之武成了“無名英雄”。

  《東周列國志》里說:燭之武“須眉盡白,佝僂其身,蹣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無不含笑”。

  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

  你有什么想說的嗎?(生暢所欲言)

  小結:其貌不揚、懷才不遇的燭之武卻是這樣一位深明大義、能言善辯的人。散落在各種史書里的記載也豐滿了人物形象,讓我們更加客觀、全面、公正地認識真正的燭之武。

  七、結束語: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那些鮮活的身影依然留在我們心頭。像燭之武這樣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而又不辱使命的勇士,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勉勵自己吧!

  八、作業(yè)布置:課本96頁1-3中相關內容。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1

  [教學目標]

  1、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

  [教學設想]

  1、自始自終以誦讀為教學手段和依據。

  2、適當補充《左傳》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為課外閱讀材料。

  3、可結合本課讓學生了解說話講究藝術的重要性,設一堂口語交際課,題為《說話藝術大家談》。

  [教學設計]

  一、從復習《曹劌論戰(zhàn)》引入,進一步認識《左傳》?勺寣W生回憶

  初中的有關知識,然后回答,教師補充。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史,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解說《春秋》而作,故又稱作“春秋三傳”。

  《左傳》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與《國語》成書時間差不多,二書在思想傾向上與基本一致,《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fā)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

  《左傳》中記了眾多的歷史人物,不論其地位貴賤,職務高低,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士、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說客、良醫(yī)、商賈、娼優(yōu),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客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跡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xiàn)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云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范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然后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

  三、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層次

  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課后練習題二,實際上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五、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再熟讀背誦。(以上內容可安排一課時)

  六、在熟讀背誦、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知識。

  可由讓學生提問的方式進行。(安排為第二課時)教師可以先分類然后讓學生回答。分類如下:

  一、重要實詞:

  1、貳

 、佟岸钡拇髮。

 。ɡ簢豢百E,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ɡ浩鋬热吻滟E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ɡ嘿E則疑惑!盾髯印そ獗巍罚

 、茈x心,背叛

 。ɡ悍蛑T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罚

 、菰伲貜。。ɡ翰贿w怒,不貳過!墩撜Z·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保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劭床黄,輕視。

 。ɡ骸蹲髠鳌ふ压辍罚骸拔医杂卸Y,夫猶鄙我。”)

  3、許

 、贉试S!。ㄍF(xiàn)代漢語)

 、诖饝爮!。ɡ骸霸S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ɡ队薰粕健罚骸半s然相許!保

  ④約數(shù)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保

 、荼硖幩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保

  4、闕

 、賟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趒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輏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偌毿。p微(同現(xiàn)義)

 、谒  鴦菟ノ。

 、郾百v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保

 、苡奈,精妙!∥⒀源罅x(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奕绻麤]有!。ɡ骸对狸枠怯洝罚骸拔⑺谷耍嵴l與歸?”)

  6、敝

  ①壞,破舊。

 。ɡ悍桨蹲笾乙愎菔隆罚骸笆故犯忠虏輰铡!保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ɡ骸顿Y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軗p害,衰敗!∫蛉酥σ员种。(本文)

  “說”“辭”見課后第三題。

  二、虛詞

  1、以

 、僖云錈o禮于晉    。ㄒ驗椋B詞)

 、诟乙詿﹫(zhí)事      (拿,用,介詞)

 、墼絿员蛇h      (表順承,連詞)

 、苎捎猛鲟嵰耘汔?  。ū眄槼校B詞)

 、萑羯徉嵰詾闁|道主   (把,介詞)

  2、而

 、俳窦倍笞印     。ú,連詞,表順承)

 、谝箍P而出      。ū硇揎,連詞)

 、廴敉鲟嵍欣诰  。ū眄槼,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ū磙D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ㄕZ氣詞,表陳述)

 、谘捎猛鲟嵰耘汔彛俊   。ㄒ蓡柛痹~,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  。ㄒ蓡柛痹~,怎么能)

 、芮已芍猛潦      。ㄒ蓡柎~,哪里)

 、菀再狗蛴^人風者得焉  。ù~,之)

 、抻乐藸幈甲哐伞    。嬖~,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三、詞類活用

 、贂x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谌敉鲟嵍幸嬗诰!。ㄊ灌嵧觯瑒釉~使動用法)

 、坂徶,君之薄也 。ā昂瘛薄氨 倍际切稳菰~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

  地)

 、莩瘽υO版焉 。ā俺、“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藜葨|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

  疆界。)

  四、通假字

 、傺捎猛鲟嵰耘汔彛俊。ㄅ悖ā氨丁保

 、诠财浞А    。ü,通“供”)

  ③何厭之有?   。▍,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ㄕf,通“悅”)

 、菔渌c,不知  (知,通“智”)

  五、古今異義:

 、傩欣钪鶃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谌羯徉嵰詾闁|道主

 。ㄒ詾,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畚⒎蛉酥Σ患按。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ㄈ,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六、文言句式

 、僖云錈o禮于晉    介詞結構后置

 、谪杂卩嵅弧 〗樵~結構后置

 、鄯驎x,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苁枪讶酥^也!  ∨袛嗑洹

  以上知識點可讓學生利用工具書討論總結。

  七、體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性。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寫。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八、擴展閱讀:

  可選擇“讀本”中《晉公子重耳出亡》中有關片斷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的“城濮之戰(zhàn)”的有關內容。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2

  教學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詞匯,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語法知識。

  2、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培養(yǎng)對文言文詞句的語感。

  3、學習古人國難當頭時顧全大局不計個人安危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

  2、學習課文1、2、3段。

  3、積累一些文言知識。

  4、學習燭之武機敏善辯的外交才能。

  上個單元我們學習了現(xiàn)代的一些詩歌,這個單元,我們將學習古代的一些散文。那么,學習古文,我們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是什么呢?通過初中的學習,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ò鍟┪难晕乃莆盏闹R:

 、偻僮帧

 、谝辉~多義。

 、酃沤癞惲x。

 、芴厥饩涫剑ǖ寡b句、被字句等)。

  ⑤實詞和虛詞的使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這些就是我們學習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了。好,下面我們開始上新課。

  一、導入

  自古中國便有“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兵”之說,在一九五五年也有這樣一個流傳,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蔽鍌師是多少人呢,相當于11萬人,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萬人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請同學們打開《語文》第一冊第16頁,跟著錄音一起勾出難點字詞。(板書: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二、關于《左傳》

  在進入課文之前,我先來帶同們玩一個游戲(PPT展示內容)。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解題:退:使動用法,使-----撤退師:軍隊

  2、糾正字音。

  函(hán)氾(fán)佚(yì)縋(zhuì)闕(quē)逢(páng)

  4、剛剛同學們跟隨視頻錄音讀了一遍課文,請問: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解析: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那么,“燭之武退秦師”為什么要退?怎樣退?退的結果若何?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燭之武是怎樣退秦師,結果又如何的。

  三、課文分析。

  (一)講解第一段。

  1、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2、第一段寫了什么事情?——秦晉圍鄭

  3、秦晉為何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補充背景:

  ①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重耳過鄭);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退避三舍)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貳于楚也)。

 、谇亍x歷史上關系一直都很好(秦晉之好);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

  4、重點講解:

  ①候、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谝云錈o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倒裝句)

  以,是連詞,表因果關系;

  其,代詞,代鄭國

  于,是介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對于”。

  “于晉”,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介賓結構后置,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應是:以其于晉無禮。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

  “且貳于楚也”句中的“貳”指從屬二主,

  “于”是介詞,引出二主之一的“楚”。

  貳為數(shù)詞動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ㄌ嵝褜W生從翻譯的方面看句子語序的調整,得出本句的介詞結構“于晉”、“于楚”本來應在“無禮”和“貳”的前面,但句子中卻是在它們后面,所以是倒裝結構中的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

 、蹠x軍(于)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省略句)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這樣斷句對不對,為什么這樣斷句呢)”。“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了。同時,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秦晉是分駐在兩個地方的,為什么這樣交代呢?(且看下文)(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5、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系不大,秦可以爭。粌绍姺直v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ǘ┲v解第二段。

  1、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编嵅爮牧素囊庖。(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编嵅f:“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保T之武)答應了。

  2、第二段寫了什么什么?——燭之武臨危受命。

  3、重點講解:

 、儇杂卩嵅弧寡b句,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

  ②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

 、鄢贾畨岩玻q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軣o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句末語氣助詞;

 、菔枪讶酥^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也”字表判斷(判斷句)。

  4、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是寫他是為了寫燭之武服務的,燭之武未出場已經引出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用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ㄈ⒅v解第三段

  1、燭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說的呢?有沒有效果呢?我們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寫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師

  2、譯文:

  3、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詞類活用: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盒稳菰~活用為動詞;東:名詞活用做狀語;

  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2)通假字: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厭:通假字,通“饜”;說:通假字,通“悅”;

  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3)古今異義:

  以為: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

 。4)特殊句式: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還原后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為:有何厭。

  4、燭之武如何退秦師: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從這個形式圖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秦的劣勢。

 。2)所以,燭之武一開始就擺正自己的`位置,“鄭即知亡矣”,之后,說“若亡......執(zhí)事”,從形式圖中,也可以看出秦晉圍鄭,受益的就是晉。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3)晉強,相對的秦就弱了。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滅鄭,會怎么樣呢“君亦無所害”。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5)晉國曾經有不講信義的行為,還能相信嗎?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6)(秦——晉——鄭)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經過以上這幾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理由):

  三個角度——現(xiàn)在、過去、未來。

  五個理由:

  A、越地難治論

  B、亡鄭陪鄰論

  C、舍鄭有益論

  D、過河拆橋論

  E、晉國擴張論

  燭之武通過這幾個反面的分析,使得秦王心中開始動搖,我們且看結果如何?

  5、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6、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1)為對方打算——不暴露游說目的。燭之武先講明秦晉圍鄭,即使攻下鄭國,秦國亦無大裨益;進而分析晉侯出征目的在于擴張領土,且欲壑難填。一方面使秦伯覺得枉費心機,一方面頓感危機所在。于是,燭之武“一心為秦”地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

 。2)用婉言相勸——忠言順耳更利于聽。雖然燭之武年歲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豈敢倚老賣老,婉言以說,“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愛聽,又怎能不依計行事。

 。3)巧施攻心術——先對方之憂而憂。燭之武抓住秦伯擔憂“幫晉滅鄭后反而惹火燒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層層逼緊,透辟申明圍鄭對秦無任何好處,曉之以害,動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鄭國之圍。

  7、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這段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并且以自己睿智和勇氣為鄭國解除了秦國這一強大的危機。

  這節(jié)課,我們分析了這篇課文的前面三段,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講解課文的第四段、也就是最后一段,看看晉文公是如何表現(xiàn)出一代霸主的睿智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4段。

  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人物描寫的手法。

  3、本文寫作的特點。

  4、歸納本文的文言虛詞。

  一、舊課復習

  1、特殊句式的考察。

  2、詞類活用的考察。

  3、句子翻譯。

  二、講解第四段

  1、譯文:略

  2、第四段講講了什么?——晉師撤離

  3、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詞類活用: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2)通假字:

  知:通假字,通“智”。

  (3)古今異義:

  夫人: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意:離開;今意:到,往。

 。4)特殊句式: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4、解析: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笔菍嵸|,“知”是理智,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這是一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5、所以故事的結局就是,晉文公毅然撤軍作結,鄭國轉危為安。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三、人物形象分析

  1、佚之狐:正面:慧眼識才、舉賢、伯樂

  反面:狡猾、權臣

 。1)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shù)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那么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補充:據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xiàn)在才舉薦呢?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刀省⒓t眼病。

  2、鄭伯:正面: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反面:目光短淺、不重視人才、不合格的君主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說說對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學會說鄭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

  啟發(fā):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

 。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晉文公,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

  3、燭之武:正面: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辨的辯士

  反面:無自薦的“勇氣”、不懂得官場的左右逢源

  (1)燭之武能言善辯,才智過人。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當權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者的嫉妒。

 。2)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fā):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梢哉f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獱T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4)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5)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以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

  4、晉文公:正面:理智、審時度勢、雄才大略、隱忍不拔

  反面:貪婪

  四、人物的寫作特點

  1、簡而精;2、曲而達;3、婉而有致

  五、寫作特點(以小見大觀《左傳》)

  1、情節(jié)波瀾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連一件,情節(jié)是不是平穩(wěn)發(fā)展的呢?——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確: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fā)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xiàn)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文章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2、伏筆和照應。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從懸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設置了伏筆和照應

  明確: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二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怎樣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簡單的交代。從秦晉圍鄭寫到晉師撤離,在這期間應該說發(fā)生了許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羅列,如鄭國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驕橫傲慢地對待這位即將亡國的國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選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詳略得當,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

  六、歸納

 。ㄒ唬┨撛~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拿,用,介詞)

 、墼絿员蛇h(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萑羯徉嵰詾闁|道主(把,介詞)

  2、而

 、俳窦倍笞(才,連詞,表順承)

 、谝箍P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3、焉

 、僮右嘤胁焕。(語氣詞,表陳述)

 、谘捎猛鲟嵰耘汔?(疑問副詞,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4、之

 、俟珡闹#ù~)

 、诔贾畨岩病#ㄖ糜谥髦^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凼枪讶酥^也。(助詞,的)

  5、其

  以其無禮(代詞,鄭國)

  肆其西封(代詞,它的)

  失其所與(代詞,自己的)

  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

  (二)詞類活用

  1、名詞做狀語:A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B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2、動詞活用為名詞:A君亦無所害(害處)

  B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3、形容詞活用為名詞:A臣之壯也(壯年)

  B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方)

  C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D鄰之厚,君之薄也(雄厚、削弱)

  4、名詞活用作動詞:A晉軍函陵(駐扎)

  B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封,作疆界。)

  5、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

  6、使動和意動用法:A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使鄭亡)

  B越國以鄙遠(鄙,以……為鄙)

  C若不闕秦(使……土地減少)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x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zhí)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2、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又叫狀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賓語前置)

  3、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已——矣)

  共其乏困(共——供)

  秦伯說,與鄭人盟(說——悅)

  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倍)

  何厭之有?(厭——滿足)

  失其所與,不說(說——智)

  5、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芤嗳ブ。——(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3

  【設計思想】

  本文是學生升入高中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人教課標版必修1第2單元)初中三年,學生們雖然打下了初步文言文基礎,但像本單元這樣古漢語知識繁多、敘事詳備、人物形象鮮明的文章,他們學習起來仍有一定困難。

  《燭之武退秦師》是本單元第一篇,情節(jié)相對簡單,但涉及到鄭、秦、晉三國歷史上的恩怨與利益,涉及到人物稱謂和外交辭令,當然,更涉及到許多古漢語特殊詞句。掃除了這些障礙,學生們才能領略文章理性之美、辭令之美。

  故本課教學設想是: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合作探究。

  (1)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以發(fā)現(xiàn)問題;課堂上提出問題,師生擇要解決問題。

 。2)課堂上重點解決疑難字句,在詞句積累過程中復習成語,打通古今漢語聯(lián)系,學以致用。

  (3)嘗試用填空的方法,概括文意,提煉要點。

  (4)讀寫結合,融理解鑒賞與表達交流于一體,提升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古為今用的意識。

  褚樹榮老師認為,閱讀、鑒賞文言文,要有三個層面,即文句—文章——文化,此言極是。愚以為,學習古代文章,還在于學以致用。這不僅是掌握詞句,了解文意,學會做題,更要借此觀照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給我們提供一個歷史的借鑒。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本課重要詞語及語法現(xiàn)象:譬如:古今異義詞、多義詞、詞類活用等。

  2、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學會用填寫關鍵詞法概括文意。

  3、通過用加點詞語境義填寫成語的方法,了解古今漢語的聯(lián)系,增強對古漢語的領悟力。學會評點式讀書法,嘗試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4、感受燭之武以國事為重,勇于擔當?shù)木瘛?/p>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輔用具】

  多媒體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春秋是禮崩樂壞的動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自己利益,翻云覆雨;秦晉之好,轉眼間頓為敵國。同學們知道,在大兵壓境、國家危如累卵的時候,以自己超卓的膽識,只身說退強大敵軍的故事嗎?知道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轉眼之間成為盟友,而盟友之間則差點發(fā)生戰(zhàn)爭的原因嗎?那就讓我們走進《燭之武退秦師》,感受一下春秋時期那刀光劍影,欣賞那驚心動魄的唇槍舌劍吧。

  二、檢查預習

  1、讓學生提出在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師生共同擇要挑出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重點學習。

 。ńY果顯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大多與教師判斷相同,通過篩選,刪除了通過查閱注釋和詞典可以自行解決的問題,譬如,關于“春秋三傳”、人物稱謂;對于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學生基本也能把握其主要特征,故此,教學時這個環(huán)節(jié)從略)

  2、字詞積累:大屏幕投示,學生回答,教師點撥學生相互補充。

 。1)解釋下列詞語,說說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上區(qū)別

  越國以鄙遠,且貳于也,焉用亡鄭以陪鄰,行李之往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釋下列加點詞,了解其活用類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既東封鄭,若亡鄭而有益于秦,因人之力而弊之

  (3)比較辨析下列虛詞意思

  其:以其無禮于晉,君知其難也,吾其還也

  以:以其無禮于晉,越國以鄙遠,焉用亡鄭以陪鄰

  焉:焉用亡鄭以陪鄰,將焉取之,朝濟而夕設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以其無禮于晉晉軍函陵,是寡人之過也,夫晉,何厭之有

  【活學活用】

  請以下列加點詞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寫成語。

  且貳于也(忠貞不貳)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亂易整,不武(勝之不武)

  朝濟而夕設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濟)

  夫晉,何厭之有(學而不厭)

  是寡人之過也(聞過則喜)

 。ǚe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舉一反三之效。成語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通過給加點詞組合成語來學習,學生趣味盎然,教師也可借此了解學生掌握成語程度,使學習具有針對性。)

  三、誦讀感知,分析說理藝術,概括文意。

 。ㄒ唬┓磸驼b讀,感知內容

  1、先讓四個學生分別讀四段內容,然后請學生評點,教師相機點撥。

  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燭之武說秦伯的語氣。再請一生品讀,并讓學生指出這番說辭中語氣有無變化,讀得是否正確。再請一生朗讀,感受其委婉語氣及其跌宕起伏。

  (二)綜合全文,在空格處填寫一個最恰當?shù)淖钟枰栽u價。

  秦晉征討鄭國,其理可謂()矣;強敵大軍壓境,其勢可謂()矣;

  燭之武見危受命,其情可謂()矣;一番說辭力挽狂瀾,其言可謂()矣;秦伯背盟結盟,其行可謂()矣;晉文果斷撤軍,其人可謂()矣。翻云覆雨敵我互換,,其因皆為()矣。

  參考答案:謬,危,義,妙,滑,智,利(意思對即可)

  四、合作探究

  讀了這篇文章,同學們能否從中獲得一點啟示。(提示:可從事情因果關系、盟友與利益、說理藝術等方面考慮)任選一個話題,寫一段不少于200字段短文,闡明你的觀點?梢韵嗷ビ懻,選擇一人在班上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視課堂教學時間而定,也可放到課外完成)

  學生討論后提出諸多話題,最后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以下幾個話題較好。

  (1)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2)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3)有理還得有禮(或“有話好好說”)

  【學生范例1】

  話題: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面對兩大強國的圍攻,危如累卵的鄭國指日可下,但燭之武卻能以一番說辭,讓秦國自動撤軍,傳奇般地解了鄭國之圍。這看似意料之外,實在情理之中。首先,燭之武洞悉兩大敵國雖有秦晉之好,但歷史上曾有恩怨、摩擦,巧妙的予以利用,便能化敵為友。其次,他知道,“春秋無義戰(zhàn)”,兩國雖為同盟,但目的`都是為了謀取自己的利益,一旦違背自己利益,聯(lián)盟就會瓦解。第三,他善于攻心,雖為鄭國說客,但卻設身處地替秦國著想,且言之成理,故能擊中秦伯軟肋。第四,秦伯也是以退為進,留下的杞子等人不就是秦國的內應、眼線嗎?

  【學生范例2】

  話題: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秦晉兩大盟國圍攻鄭國,但在燭之武一番說辭之下,秦國就拋開秦晉之好,改與敵國結盟,何哉?利使之然也。秦“越國以鄙遠”,本來就只想分鄭國一杯羹,但“鄰之厚君之薄”的虧本買賣是不干的,哪如“舍鄭以為東道主,供其乏困”合算呢?更何況“與鄭人盟”,讓杞子等將領留下做內應,以后獨吞鄭國這塊肥肉多好。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呀!晉國呢,也是如此,拉秦侵鄭是讓它火中取栗。別看文公滿口“仁義”,當“仁義”遭遇“利益”時,晉國選的肯定是后者。幾年之后的崤之戰(zhàn)不正說明了這點嗎?呂祖謙說:“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闭\哉斯言!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古人之言當銘記也。

  五、作業(yè)

  1、課外延伸閱讀《秦晉崤之戰(zhàn)》

  2、以“談《燭之武退秦師》的寫人藝術”為題,寫一篇探究性文章。文長不限。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4

  原文

  晉侯、秦伯圍鄭①,以其無禮于晉②,且貳于楚也③。晉軍函陵④,秦軍氾南⑤。

  佚之狐⑥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⑧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⑨!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⑩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譯文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出亡過鄭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并且依附于晉的同時又依附于楚。(鄭伯有晉盟在先,又不肯專一事晉,猶生結楚之心。)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编嵅饬。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的手下了。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教學目標:

  1. 了解《左傳》的相關知識,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培養(yǎng)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和習慣,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能力。

  2. 學習概括要點的方法和作品的敘事結構和敘事藝術,挖掘人物深層次的精神品質。

  3. 學習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臨危受命,只身說退秦軍,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精神以及體會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三. 教學重難點:

  1. 積累和歸納常見的文言詞語和句式,學習概括要點的方法。

  2. 梳理文章的結構和內容,理解古代戰(zhàn)爭的實質。

  四. 知識分析:

  1. 整體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時的一個故事。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說服秦伯撤走了圍鄭的秦軍,而且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 把握結構:

  3. 寫作特點:

  (1)伏筆與照應

  (2)波瀾起伏

  (3)詳略得當

  4. 分析主要人物:

  (1)燭之武:能言善辯,深明大義,有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有高超的外交才能。

  (2)佚之狐:有知人之明和愛國精神。

  (3)鄭伯:能引咎自責,從諫如流,善做思想工作。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力圖體現(xiàn)“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xiàn),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fā)言權,這就為主體“發(fā)現(xiàn)”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xiàn)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fā)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第四,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閱讀他人的解讀,化為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閱讀大量的資料,對于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zhàn)。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情感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了解《左傳》→熟悉背景→疏通課文→掌握字詞句→了解結構美→欣賞游說藝術→人物形象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边@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百萬之師”的現(xiàn)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shù)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二、關于《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皞鳌币鉃樽⑨專蹲髠鳌窞榻o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三、相關資料

  史書體例

 、偻ㄊ罚翰婚g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诰幠牦w: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蹏鴦e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軘啻罚河涗浤骋粫r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藜o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四、背景資料

  (1)秦立晉君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

  (2)惠公背約

  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

  (3)重耳過鄭

  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

  (4)鄭楚結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五、疏通課文,掌握古漢語基礎知識,熟悉課文情節(jié)

  1、錄音朗讀,學生聽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自由讀。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引導學生感知課文的情節(jié)及燭之武的說辭藝術。

  2、學生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先自己疏通文意,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問的內容,然后師生共同解疑,歸納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現(xiàn)象。

  六.總結字詞句

  重點字詞

  1、夜縋而出:(名詞作狀語)

  2、敢以煩執(zhí)事:(表謙敬的副詞)(對對方的敬稱)

  3、越國以鄙遠:(以……為邊邑,意動用法。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方的國家)

  4、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5、朝濟而夕設版焉:(于此.兼詞)

  6、既東封鄭:(名作狀)(使……成為邊邑,使動用法)

  7、夫晉,何厭之有:(句首發(fā)語詞)(賓語前置)

  8、闕秦以利晉:(使……削減,使……得利,使動用法)

  9、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

  10、行李之往來 :(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否定副詞)(那個人)

  12、不知:通“智”

  13、吾其還也:表示商量語氣、還是

  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秦軍范南. 軍:駐軍,名詞作動詞

  2、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損害,形詞作動詞

  3、且貳于楚也。貳:從屬二主,數(shù)詞作動詞

  4、既東封鄭。封:以……為邊界

  5、夜縋而出。夜:在夜里,連夜名詞作狀語

  6、與鄭人盟。盟:結盟,名詞作動詞

  句式:

  1.何厭之有?譯:有什么滿足呢?(賓語前置)

  2.以其無理于晉。(介詞結構后置)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

  通假字

  1.失其所與,不知。知:智,明智

  2.秦伯說,與鄭人盟。說:悅,高興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供,供給、提供

  4無能為也已。已:矣

  5。何厭之有。厭:饜,滿足

  6。焉用亡鄭而陪鄰。陪:倍,增加

  古今異義:

  1、行李之往來。行李:出使的人

  2、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詞多義

  若

  如果,連詞,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你,代詞,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像,動詞,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

  知道。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明智。失其所與,不知

  能

  才能,名詞,今老矣,無能為也。

  能夠,動詞,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

  說

  陳說,動詞,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雜說,名詞,故為之說,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通“悅“秦伯說

  辭

  推脫,動詞,不辭勞苦

  告別,動詞,停數(shù)日,辭去。

  推辭,動詞,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鄙

  邊遠的地方,名詞,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邊境,名詞,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淺陋,鄙俗,形容詞,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之

  到,動詞,輟耕之壟上

  他們,代詞,子犯請擊之

  的助,詞,是寡人之過也

  結構助詞,無意義,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七、布置作業(yè)。

  賞析本文結構美;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再次熟悉課文.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師引導大家概述)

  2、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段落大意。每組選代表發(fā)言,師引導大家篩選歸納:

  第1段:秦晉圍鄭。第2段:臨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師。 第4段:晉師撤離

  二、賞析本文結構美

  1、提問學生,檢查賞析情況。(每組派一個代表,以論文的形式,發(fā)表看法)

  2、集體討論,教師歸納學生的看法,并補充。

  (一)兩起兩收的對稱美

  縱覽全篇,首先會感到行文布局謀篇的對稱美。全文共計五個自然段,根據事件進程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一二自然段為第一層(略寫),第三自然段為第二層(詳寫),四五自然段為第三層(略寫),整體呈現(xiàn)“二一二”的結構布局。第一自然段寫“攻”:秦晉聯(lián)合,大軍圍鄭,來勢洶洶,銳不可擋;鄭國岌岌可危,朝夕難保。第二自然段述“守”:國難當頭,命懸一線,鄭國君臣驚慌失措,一籌莫展,燭之武臨危受命,勇赴國難。這兩個自然段分別從矛盾沖突的雙方入手,寫“攻”述“守”,秦晉聯(lián)合而鄭國孤危。中間一段是全文主腦部分,詳敘燭之武游說秦伯、離間秦晉,曉之以弊,誘之以利,娓娓道來,步步進逼,說得秦伯心悅誠服,從而改弦易轍。末尾兩段分別從秦晉雙方落筆,先寫秦方背晉盟鄭,班師回朝;再寫晉方審時度勢,因孤立無援只好撤兵后退。前面是秦晉聯(lián)合而鄭國孤危,結尾是秦晉背約,秦鄭結盟而孤立晉國。兩段起,兩段收,首尾簡潔,中間飽滿,呼應對稱,精警圓美。

  (二)不露痕跡這對應美

  全文的情節(jié)結構可以說是里應外合,前呼后應,一線貫穿,層次井然,敘事張馳有度,圓美雋逸。首段埋設伏線,伏線有二,一是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二是兩軍陣列態(tài)勢:“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從原因上講,秦晉圍鄭,以晉為主,秦為輔,且與秦無關,秦國完全沒有必要死心踏地增援晉國。這就為燭之武的巧言離間提供了可乘之機,也為鄭人化敵為友,爭取秦國準備了先決條件。而秦晉駐軍分列兩處,缺乏周密部署和統(tǒng)一指揮,這既為燭之武的離間秦晉和秦鄭的暗中勾通提供了便利,因而也就使鄭國的計劃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有了以上鋪陳,文章自然地進入主干部分,“說辭為一篇之主”,這段說辭分四層展開。首先,指出“亡鄭”只能“陪鄰”,即擴張晉的勢力范圍,而于秦無益,因為秦鄭之間隔著一個晉國,即使滅了鄭,秦國也不可能跨越晉國而將鄭國納入自己的版圖。這種態(tài)勢,一經點明,秦人是不可能不折服的。那么,反之又如何呢?所以第二層便反說,指明若舍鄭不攻,秦國向東發(fā)展,反而有了一個補給軍糧的通道,于秦無害而實惠,這一點對地處偏僻西隅而又時時也在圖謀向東擴展的秦國來說,無疑極具誘惑力,自然也易于為秦君所接受。但作為說客,燭之武不能不估計到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晉獨占鄭的同時,許秦以割讓晉國西部部分土地作為交換條件,以換取秦國的支持,因此,第三層便引晉背秦約為例,說明晉背信棄義,朝令夕改,不可信任,徹底破除秦對傳統(tǒng)盟國晉的幻想。至此,利害得失已說得十分明確了,但燭之武猶嫌不足,再推進一層,指出亡鄭的結果不只是“陪鄰”,更主要的是,晉國強大以后,貪欲更大,向東亡鄭之后,勢必向西擴張,因而“闕秦”便勢所必然。四層意思,三層言害,一層言利,語語在理,句句動心,尤其是說晉不可信任和肆其西封勢必闕秦兩層,令人毛骨悚然,不能不使秦穆公為之震動,有拔云見日之感了。

  燭之武的游說終于收到地預期的效果,“秦伯說(悅),與鄭人盟!辈恢蝗绱,還留下將士為鄭鎮(zhèn)守,以防備晉軍入侵,自己則率軍回國。晉人見秦人背約,大勢已去。盡管心中憤憤然,但多方權衡之后,也不得不撤兵。

  由上可知,開篇的兩處伏筆,實際上成了貫穿全文的線索,事態(tài)的發(fā)展,燭之武的說辭,乃至最后的結局,無一不為這伏筆所牽制。文章正是在這種若隱若現(xiàn)的伏線貫穿下,將事件記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針密線合,天衣無縫。

  (三)三抑三揚的情節(jié)美

  《燭之武退秦師》除去主體說辭部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之外,首尾幾個自然段的敘事,盡管文字簡潔,可是情節(jié)的推進變化卻是波瀾起伏,扣人心弦。總體來說,其情節(jié)結構可以概括為“三抑三揚的情節(jié)美”。

  開篇寫秦晉聯(lián)合,攻城占地,直逼鄭都,大有來勢兇猛,銳不可擋之勢,鄭國勢單力薄,岌岌可危,朝不保夕,讀者自然會為鄭國命懸一線而捏一把冷汗(抑)。第二自然段寫佚之狐慧眼識英雄,關鍵時刻薦舉燭之武出使秦軍,“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焙喓唵螁蔚氖膫字,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燭之武是一個可以解民于水火,救國于倒懸的亂世奇才。“必”,一定,勢必之意,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深刻了解和對其智慧才干的堅信不疑。讀到這里,我們又感覺到鄭國安危系于一人,萬民生死系于一行的`些許希望(揚)。這是一抑一揚。

  燭之武應召進見鄭君,卻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逼呤闲,屈居“圉正”(相當于弼馬溫之類的官職),英雄末路,壯志未酬,自然免不了牢騷滿腹,自責自怨。他是臨陣退卻還是義無反顧?讀者不禁又為他,更為鄭國的命運擔心(抑),及至鄭伯反躬自省、自責致歉進而曉喻大義、點明利害時,這份誠懇自責,這番透徹分析給燭之武以極大的思想觸動,他終于顧全大局,勇?lián)厝,我們心神為之一震,鄭國或許有救(揚)?這是二抑二揚。

  文章結尾寫子犯建議晉文公擊秦,在這個秦背晉約援助鄭國的敏感時刻,這種原本就不牢實的盟國關系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潛在危險。讀之令人心神倍感緊張,似乎“山雨欲來風滿樓”(抑),可是晉文公一翻“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和清醒判斷果斷地拒絕了子犯的建議,并最終撤軍后退,這又讓我們心神舒緩,緊張化輕松(揚)。這是三抑三揚。

  綜上所述,《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張馳有度,曲折多變,這也是其情節(jié)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背誦課文。(每小組提問一兩個學生)

  四、布置賞析作業(yè):本文的游說藝術,人物形象的歸納。

  第三課時

  一、欣賞本文的語言藝術: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1、讓學生先挑出燭之武的語言,并說明他在什么情況下說出何話。

  2、分組討論,每組各出一人,總結他們的看法。

  3、教師歸納,并補充。

  “晉侯、秦伯圍鄭”,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只用了短短的125字的說辭,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巧妙的游說藝術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睜T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shù)。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xiàn)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编嵧龊蟮那闆r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tǒng)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fā)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燭之武游說的成功還取決于語言的得體。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范?芍^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游說使命。

  二、人物形象分析

  1、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本文內容。

  《燭之武退秦師》記敘的是秦、晉聯(lián)合圍攻鄭國時的一個故事。小小的鄭國被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包圍,可以說是危在旦夕。緊急關頭,勇于自責的鄭文公采納了慧眼識英才的佚之狐的建議,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退兵。

  本文的中心人物燭之武,雖然因為此前鄭文公有眼不識泰山埋沒人才而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不記前嫌。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毅然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說服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晉的聯(lián)盟。秦伯不但不再圍鄭,還與鄭人結盟,消除了鄭國的危機。

  2、人物形象歸納

  (1)、燭之武: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谌魬液,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三、探究學習。

  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伯樂還是狐貍)

  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shù)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

  不可否認,佚之狐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是他發(fā)現(xiàn)并舉薦了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給鄭伯,從而挽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不可否認,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杰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shù)語,足見其不同凡響。

  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據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明確: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3-07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02-26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9-10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9-19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模板08-25

燭之武退秦師全程教案08-26

《燭之武退秦師》復習教案06-22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通用02-20

燭之武退秦師翻譯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