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材章節(jié)《一元一次方程》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主要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體會字母表示數的好處,體會從算式到方程是數學的一大進步;會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通過找相等關系列方程解決問題。方程的概念在小學階段已經出現(xiàn)過,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更高一個層次認識方程、運用方程呢?我的教學策略是:第一步,創(chuàng)造一個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認知失衡。第二步,通過一個生活實例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總結歸納出新知識。第三步,介紹新知識的文化背景,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同時為學習有關概念進行鋪墊。第四步,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找相等關系列方程,F(xiàn)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
一、成功之處
成功之一:能創(chuàng)設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我沒有直接采用課本的引題,而是用一個更有趣的、與數學家有關的問題引入。一開始上課,我就跟同學們說:“讓我們來進行一個比賽,看誰最先解決這個問題:我國數學家張廣厚小時候曾解過一道有趣的‘吃面包’問題:一個大人一餐吃4個面包,四個小孩一餐合吃1個面包,F(xiàn)有大人和小孩共100人,一餐剛好吃完100個面包。聰明的同學們,你們能求出大人和小孩各有多少人?”初一的學生仍然保持著小學生一樣的學習熱情,每個學生都樂于表現(xiàn)自己,比賽的形式在小學課堂上經常用,初中的課堂仍然可以使用,這樣有助于保持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成功之二:能進行一題多變,引發(fā)學生的認知失衡。我前面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們很容易用小學所學的算術解法進行解答,但是我將問題中的100個面包改為40個面包,讓同學們再比賽,很快有一個同學舉手套用前面的解題思路來解這道題,但是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就有同學發(fā)現(xiàn):假設1個大人4個小孩分成1組,每組可以吃5個面包,那么吃40個面包需要8組,這8組共有8個大人,32個小孩,他們的和是40而不是100,不符合題目要求。這時同學們都陷入沉思,他們努力尋找新方法。很快,有一個學生用方程的方法圓滿地解決了這道題,這時大部分學生都想起了上小學時學習過用方程的方法解應用題,只不過小學階段更強調算術解法的訓練,很少使用方程,這一道題讓他們體會到用方程解決應用題的好處,使他們認識到有進一步學習方程的必要性。
成功之三:對學生進行了數學文化的滲透。方程的概念在小學已經出現(xiàn)過,初一再次學習方程應該讓學生們更高一個層次認識方程,因此通過介紹字母表示未知數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層面上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愛數學,展示數學的文化魅力。
成功之四:分層次設置練習題,逐步突破難點。初一學生在解應用題時,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1)抓不住相等關系;(2)找出相等關系后不會列方程;(3)習慣用算術解法,對用代數方法分析應用題不適應。其中,第一個方面是主要的,解決了它,另兩個方面就都好解決了。為此我在“練一練”的環(huán)節(jié)里設置了A與B兩組練習,A組練習的題目已經幫學生設定了未知數,重點訓練學生找相等關系、列方程;B組練習的題目要求學生獨立設未知數列方程,要求學生能突破用算術解法解應用題的思維定勢,學會通過閱讀題目、理解題意、進而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
成功之五:恰當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在課件制作上考慮到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用了許多卡通動畫效果,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設備的.使用不僅大大地提高了課堂容量,而且還可以展示學生的作品(課堂練習的解答),及時糾正學生書面表達的錯誤,規(guī)范解題格式,改掉小學生重結果輕過程,解題格式不規(guī)范,解題步驟混亂等不良現(xiàn)象。
成功之六:營造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本節(jié)課的教學從始至終,教師都是面帶笑容地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及時給學生鼓勵與肯定,消除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因環(huán)境變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礙,激活學生的思維,保持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二、不足之處
不足之一:問題2設置的難度過高。因為問題2是課本的一個引題,課前我考慮到這一題雖然有一點難度,但是這題的解法有很多種,既可以用算術解法,也可以用方程解法,還可以依據不同的等量關系列出不同的方程,這是一道很好的引題。在教學過程中,盡管我用非常形象的動畫(多媒體課件)展示了題目的含義,但是大部分學生仍然面對題目的一大堆文字表述不知所措,這表明初一學生的數學閱讀與數學理解能力還不強。
不足之二:教學容量偏大,以致沒有充分的時間引導學生對如何找相等關系進行總結歸納。本節(jié)課在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后,設計了一組判斷題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進行辨析。課后我想到這節(jié)課的難點是如何找相等關系列方程,應該淡化概念,如果刪去這道練習題就可以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總結歸納找相等關系的方法,從而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
不足之三:對學生情況不夠熟悉。因為本節(jié)課是初一學生入學后一個月進行的,所以我對許多學生還叫不出名字,雖然課堂上可以用手指著某某同學回答問題,但是課后仔細想來,做好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工作不僅僅是教學內容設計上的銜接,而應該是多方位的銜接,其中就包括教師應盡快了解、熟悉學生,這樣可以幫助消除學生剛升入初中的許多不適應。
三、對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思考
。1)加強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
初中的許多數學知識都是小學知識的延續(xù)與提高,因此要搞好中小學數學教學真正意義上的銜接,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熟悉并掌握《數學課程標準》的教材體系,而且我們還要認識到處理好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問題并非只是小學與初一老師的事情,其實整個中學階段有很多的知識點都是在小學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的,如初二學習的“軸對稱”及“等腰三角形”的知識在小學都出現(xiàn)過。
。2)滲透數學文化的教育,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從小學到初中,教學內容更抽象,更加符號化,有一些學生在努力學習數學的同時,逐漸地厭煩、冷漠數學,這主要是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的數學教學,對數學知識的積累、數學技巧的訓練等工具性價值的過分關注,使數學學習越來越枯燥無味,所以我們教師應該讓學生一進入中學的課堂,就展現(xiàn)給學生一個多姿多彩的數學世界,在課堂教學中時時體現(xiàn)數學作為一種人類文化的魅力,保持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學生剛入初中時,由于環(huán)境和教學的對象變了,教師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處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達到師生和諧、融洽的狀態(tài),這樣學生的思維容易被激活,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就高。
。4)在保持小學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上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
剛從小學升上初一,小學里的許多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繼續(xù)保持.如:上課坐姿端正,答題踴躍,聲音響亮,積極舉手發(fā)言等。但是在小學階段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數學就是做作業(yè),對課前預習、課后及時復習、獨立思考、概括整理數學學習筆記等往往不重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逐步培養(yǎng)學生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書面練習還要加強規(guī)范化書寫,改掉小學生重結果輕過程,解題格式不規(guī)范、解題步驟混亂等不良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