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我要的是葫蘆》課后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部編版《我要的是葫蘆》課后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版《我要的是葫蘆》課后教學反思1
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對于一個人的認知操作活動具有調(diào)節(jié)功能。語文是情感的載體,教師、學生和教材是形成課堂教學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個情感源點。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我以教材為憑借,以情感為紐帶,以形象為中介,以發(fā)展語言為目的的指導思想來組織教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lián)系的。
一、運用插圖——動情
語言的學習與掌握,都是從詞語的理解開始的。學生只有準確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內(nèi)化的基礎。利用課文插圖可以有效地幫助低年級學生形象地理解語言,有利于詞語的積累。
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一文中,我先讓孩子們觀察長勢很好的小葫蘆插圖,讓他們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蘆,孩子們說的挺好的,有的說“小葫蘆長得枝繁葉茂”;有的能根據(jù)葫蘆藤—葫蘆葉—小葫蘆的順序來表述。然后我再讓他們讀讀文中作者描寫小葫蘆的相關句子,對比感悟作者遣詞用句的準確、巧妙,從而感悟、積累優(yōu)美語言---“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這樣圖文結(jié)合,孩子們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蘆的可愛,自己的內(nèi)心燃起了對這棵葫蘆的喜愛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體會到文中種葫蘆人對自己所種葫蘆的深愛情感。為后面的感情朗讀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導作用。
二、憑借語言——融情。
語言作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質(zhì)外殼與思想內(nèi)容應當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語言不可能不表達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總帶有一定的情感。眾所周知,語言的習得,要經(jīng)過感悟、積累、運用的過程。因此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必須要借助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聯(lián)想、去想象,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為積累和運用語言打基礎。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我抓住描寫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L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等重點詞句,讓學生抓關鍵詞、關鍵標點符號等方法通過反復朗讀、想象、感受那個人喜歡小葫蘆的思想感情。同時還引導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如果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地落了,你會怎樣地說什么?說之前讓同學小組交流討論,建立同學之間信息交流的通道,師的參與,便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碰撞。由于這個問題一下子拉近了種葫蘆人和學生的距離,學生能夠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感受到了種葫蘆人那種后悔、傷心、自責、痛恨等復雜的感情。在這一創(chuàng)造性學習中,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鍛練了學生說完整話,讓學生的說話有了依托,又有較大的活動空間。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三、角色體驗——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級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游戲活動。學生閱讀教材的過程,也就是情感“蓄積”的過程。根據(jù)課文的特點,讓學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過角色表演把“蓄積”的情感盡情地抒發(fā)出來。角色體驗的過程,伴隨著思維的過程,語言內(nèi)化、錘煉、發(fā)展的過程,也是情感豐富的過程。課后我結(jié)合老師們的建議,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時除了角色朗讀外,如果能再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演一演的情境:讓孩子們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種葫蘆的人和鄰居之間的對話、動作、神情,通過鄰居的口自然而然地總結(jié)出課文所蘊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讓他們用成語概括自己的體會,學生在與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頭交際的臨場發(fā)揮中,在老師和同學的贊揚聲中,才能更好地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更好地拓展學生個性化思維發(fā)展。這種愉悅之情,無論是在視覺、聽覺等生理上,還是精神、智力上,都獲得了滿足、快感。從而能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同時把全體學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部編版《我要的是葫蘆》課后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時我精心準備的一堂公開課,在師傅吳老師和我的反復打磨中較成功的完成了,通過這一次的反復修改教案和試教,讓我對教學,教好學有了更深的感悟!
1.把握教材,抓住課文的重難點。
本篇課文是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都是寓言故事,從語言故事中感受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而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雖然引導學生明白了葫蘆葉子和葫蘆果實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但是始終到課結(jié)束了我也沒有捅破這張紙,所以整體來說對課文重點的把握還是不夠的。但是,本篇課文的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對于這個教學目標我認為我還是把我得很好的,通過反復的讀、語氣的`指導以及變換句式讓學生理解這幾個句子。
2.認真?zhèn)鋵W生,教師放手,讓學生大膽說
為了這篇課文能達到更好的水平,我總共試了三次,每一次吳老師都會告訴我,讓我少說話,多傾聽學生的,可是我總是怕學生打不上來,我只能按部就班的走,當學生出現(xiàn)危機時,我便趕緊“搭救”,后來我發(fā)現(xiàn)確實是我走入了誤區(qū),我只是一味的去走過場,完成教學進度,卻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所以課堂氣氛活躍不起來,學生不用說,不想說,其實都是因為教師引導得不夠,通過兩次試教,我慢慢地學著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讀,自己領會語氣,自己感悟課文內(nèi)容,我發(fā)現(xiàn)他們真的很棒,適當?shù)募罡亲寣W生融入課堂,做課堂的主角。
3.注重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
第一自然段是寫小葫蘆可愛的樣子的,所以要引導學生讀出對小葫蘆的喜愛之情,而本篇文章中第三自然段種葫蘆的人說“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更是文章中的亮點,學生要讀出種葫蘆人的喜愛與急切的感情,那么當再出現(xiàn)那一副葫蘆壞了的圖片時,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種葫蘆人的心痛了。
總之,只要把握重點,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生朗讀的指導,相信不管那篇課文都是可行的。
部編版《我要的是葫蘆》課后教學反思3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lián)系的。這篇課文還有一些好的詞語描寫,可作為寫話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閱讀時,什么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學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質(zhì)疑的能力。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2。為什么種葫蘆的那么喜歡葫蘆,最后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我再順勢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fā)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fā)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個自然段學完后,導出最后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么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為什么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為什么他那么喜歡葫蘆,那他在做什么呢?”通過師生質(zhì)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三、讀、畫、說結(jié)合 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說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為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后葫蘆就落了。以抓重點詞來理解,指導朗讀,如“自言自語”說話就要小聲,在讀這句話時要想象自己這時就在跟自己說,“快”鄰居的勸告很急,“奇怪”種葫蘆的人無知又不聽勸告的語氣等。不足,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了不同的語氣,但在讀時的語氣還沒表達出來,主要是重點詞的讀的引導還不夠。
教完這節(jié)課,我最深的感觸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揣摩文字背后的東西,讓學生產(chǎn)生怦然心跳的感覺,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讀起來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讀得有滋有味。
部編版《我要的是葫蘆》課后教學反思4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植物生長要經(jīng)歷一個過程,事物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課文語言生動形象,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想象能力
在教學時,我努力挖掘訓練點。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利用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在讀到小葫蘆很可愛時,我問學生 “假如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自己種的葫蘆這么可愛,你還會怎么說,怎么做?”在體會種葫蘆的人很喜歡自己的葫蘆時,我又提問:“你猜那個人會在什么時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蘆?”學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課文學習采用角色換位獲得情感體驗!澳闳绻彩欠N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里有什么感受?”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會,有的說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系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fā)展。
二、識字方式多樣化
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多種識字竅門,調(diào)動學生識字的興趣,是提高識字效率的前提。對于識字教學。如在學習“葫”“蘆”“藤”時通過圖片來指認“葫蘆”和“藤”,讓學生先認識一下“葫蘆”和“藤”是什么,然后通過觀察了解到“葫蘆”和“藤”都與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有的用猜字謎的形式鞏固識字,如“鄰”、“盯”。在教學其他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再安排他們同伴互助學習生字,然 后向 老師匯報,得到同學幫助的生字是哪幾個?這樣經(jīng)過學生一匯報,多種形式反復地讀,例如:1.指名讀,讀對了大家跟著讀,同時表揚“小老師,你真棒!”,2.組與組之間比賽讀,3、男女比賽讀,4、開火車讀。經(jīng)過趣味性的強化記憶,學生最終掌握地比較好了。這樣的生字教學效果使我自己很滿意。
三、教學中的不足
識字教學在整個課時中占據(jù)了比較多的時間,前松后緊,導致后面的朗讀、理解比較急,比較淺。導致朗讀時間不夠充分,朗讀流于形式,不夠落實;朗讀對象狹窄,沒有讓大多數(shù)同學得到鍛煉。如果能讓學生結(jié)合詞語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學生會改變過來的,教學效果會更好。課堂是靈動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在教學中總是存在很多的變數(shù),需要我不斷提高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
部編版《我要的是葫蘆》課后教學反思5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語言樸實,用詞準確,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講了一個愛葫蘆的人種葫蘆時,只知道要葫蘆果實,不知道要殺死葉子上的蚜蟲,結(jié)果什么都沒有得到。其中不僅蘊含了“果實與葉子密切聯(lián)系”的自然常識,而且更滲透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不能光看點,要看面”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本課
學生本節(jié)課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滿意。在教學本課時,我特別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jié)合本課特點,使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面說說兩幅圖有什么不一樣。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小葫蘆產(chǎn)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后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后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我覺得這堂課上得扎實。
二、成功之處
1.課上我特別重視閱讀指導。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先讀題質(zhì)疑,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在討論交流中引導學生學習用詞、積累詞匯和培養(yǎng)語感,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學中我把握了同組各部分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整體上把握了教材內(nèi)容設計教學。
3.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為了使學生能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我引導學生看圖激趣,引導學生利用葫蘆圖及形聲字的特點自主識字,這樣識字有意識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培養(yǎng)了識字能力。
三、不足之處: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由于準備不夠充分,所 以處理不夠到位。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應該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了些,這些與自己課前的準備不夠充分也有關。
3.課上教師提問的有些問題,把學生問得不知方向,浪費了課堂的時間,說明對問題的設計還需再細推敲,以后要在優(yōu)化提問上下功夫。
4.課上自己說得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夠放手讓學生多說多想。
四、改進措施: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完成任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煉,明確語言的指向性;使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了些。另外,要多聽課,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鉆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部編版《我要的是葫蘆》課后教學反思6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新課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14課,這是一篇寓言性質(zhì)、趣味地介紹植物自然生長規(guī)律的課文。課文主要寫了種葫蘆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不懂得葫蘆的生長規(guī)律,一味只盯著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不去治,鄰居勸他也不聽,結(jié)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一個個都落了的故事。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課文的內(nèi)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
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幾點。
新課標強調(diào),低年級要重視識字寫字教學,本課要寫的生字比較有規(guī)律,因此,我引導學生對本課要寫的子進行仔細觀察。比如:觀察生字的結(jié)構(gòu)。相同偏旁的字:怪、慢;相同部件的字:掛、哇;相同結(jié)構(gòu)的字:治、棵、掛、哇、怪、慢(左右結(jié)構(gòu),左窄右寬)。然后再觀察每個字的重要筆畫。進行練寫、評議。
同時,還要重視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讓學生逐步品味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學生朗讀感悟的基礎上,我引到學生,“真可惜,小葫蘆都落了!這是不是種葫蘆的人的錯誤所導致的呢?錯在哪里呢?”學生通過朗讀理解到(種葫蘆的人錯了,他錯在:
、偎麤]有聽鄰居的勸告;
、谒欢米鋈魏问虑槎家私馐挛镏g的聯(lián)系。)葉子都落了,小葫蘆也沒了,種葫蘆的人看見這個景象,會想什么呢?(讓學生充分自由發(fā)言。)
改進之處,教學評價還要繼續(xù)到位,有時為了趕時間,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地評價,不利于課堂問題的生成,應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引導學生。
部編版《我要的是葫蘆》課后教學反思7
《我要的是葫蘆》主要是講從前有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因沒有及時醫(yī)治葉子上的蚜蟲,導致他種的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通過對這篇課文朗讀和理解,讓學生明白任何事物之間都是有聯(lián)系的以及要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
我運用謎語導入,為使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識字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一個“葫蘆園摘葫蘆”的情景,自由識字并口頭組詞,以“開火車”的形式識字組詞并領讀,個別學生分析字形,之后就讀詞語,在這里應該滲透識字方法,歸類識字:比如“葫、蘆、藤”三個字,都帶有草字頭,你還能說出帶有草字頭的字嗎?再比如“鄰”字組詞時,同學們說“鈴鐺”一詞,我只是在讀音上作了區(qū)分,沒有在字形上作辨別。寫字指導方面教師沒有充分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字寫得太小。在“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問題中,對孩子要求過高,應該是課件出示一個特定的格式。語文課要有讀書聲,而在這堂課學生讀的少,這樣也很難充分感悟,教師也應該示范讀,傳授更多的朗讀技巧。通過這堂課,我明白了做為教師應充分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由于自己太年輕,教學經(jīng)驗不足,課堂駕馭能力不成熟,導致了課堂時間沒把握好。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是擴散思維,以“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為開頭續(xù)遍一個小故事,沒有完成。這堂課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但是我有很多次都沒有抓住孩子的閃光點來進行啟發(fā),沒有給予他們更大的想象空間,也沒有關注到個別學生的養(yǎng)成習慣。還有就是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于提高。教學語言的再精煉,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一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了一些。我相信,通過我今后不斷的努力,我一定會慢慢的走向成熟,在孩子們學習的過程中做一名恰如其分的給予者和引導者。
【部編版《我要的是葫蘆》課后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