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1
堅持不懈力爭上游——課堂落實之感想
很多小孩子都喜歡玩一種撲克“爭上游”,雖然是一種娛樂,但是自始至終也會很認真的出每一張撲克,很簡單―――原因就是想爭“上游”,回想我們的課堂何嘗不是一次“爭上游”呢?
我們的小組學習,組與組之間可以看作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較量,在預學中,我為了提高效率,10多分鐘的預習緊跟著一個檢測,每個小組都會盡其所能的去力爭“上游”,可是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沒有了檢測,學生好像有些松懈,所以新課結束后,在幾分鐘的鞏固緊跟著一個抽測,那么學生在前面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敢懈怠,學生的思維不會在中途“退場”或“偷懶”,這樣我們所追求的高效一定會有一個新的突破。
或許,一開始有些學生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有些被動,但是我們在實踐中慢慢的變?yōu)橐环N規(guī)范行為,或許磨練了他們的毅力,成為了一種習慣,學習的過程豈不是成為了一個快樂的過程?
課堂知識的落實——從點滴做起
我經常聽到有老師說九年級的學生基礎如何的差,學生如何如何的不學習,如何如何的不良習慣,但是從昨天聽王曉春的課中讓我想到了很多···
的確,不同的年級以及各個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所以才有了我們課堂中的因材施教與分層教學,對于知識的落實我們也是分層做起。如同王老師的課中,從最基本的抓起,學困生給以最簡單的問題,然后在問題的拓展中(和此題中相關聯的知識)讓中等生去解決,對于綜合性較強的問題讓優(yōu)等生去完成,這樣,學困生應該能完成他們的任務,從而增長了他們的自信,有了自信才會有興趣,那么我們的課堂還能“動”不起來?還能沒有效果?從學生的抽測中也證實了這一點,平時最不愛學習的學生做的很好,并且書寫非常規(guī)范,這也是我們課堂中應該落實的吧?
由此我們老師在抓落實的時候,可以從某一個側面、某一個環(huán)節(jié)等等去落實,不一定讓每一個學生有一個質的飛躍,只有量積攢的多了,時間久了,學生會總結、反思,或許就會變?yōu)橘|的飛躍吧。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2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就這堂課而言,我對教學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總結有以下幾點。
一、課前作了充分的準備,順利完成了教學目標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注重教學過程的邏輯性。
為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歷史教學過程要注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邏輯性,即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讓學生把握各個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掌握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整課設計銜接緊湊,環(huán)環(huán)相扣。比如:對“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村改革”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授課時一共設計了五個問題:
(1)改革之前農村什么狀況?
。2)怎么走出困境?
(3)那么,中國大地上哪個地區(qū)的農村最先用行動開始了農村這種改革的突破呢?
。4)那么實行這種包產到戶的生產組織形式后,農村生產關系有沒有什么變化呢?
。5)農村實行改革后農民生活有沒有變化和改善?
三、對教學媒體應用的反思:
注重歷史課堂的活躍性,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樣的教學方法。在這節(jié)課中,運用了視頻《安徽鳳陽小崗村》)、(歌曲《春天的故事》)等多媒體教學軟件和大量的教學圖片,使學生從視覺直觀形象的感知了具體的歷史情節(jié),包括一些書本沒有的,未曾接觸的歷史趣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內涵,提高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和熱情。實踐證明:歷史課和多學科整合,特別是歷史課與信息技術融合運用,效果比較理想。
四、教學中的遺憾:
課堂的節(jié)奏顯得過快、教師語速較快,給人造成了授課教師始終擔心不能完成教學內容的感覺。其實這與長期以來對教學的認識有關,從剛走上教學崗位,我就形成了這樣一個認識:一堂好的歷史課有兩個基本特征:首先:應該有豐富的信息;其次:應該有大量的證據,教學中所形成的結論應該有充足的證據,論從史出、證由史來。但這就會造成課堂內容過多、時間顯得過緊的感覺。這也給我提出一個新的挑戰(zhàn),今后在保證這些基本特征的情況下,大膽地取舍,去粗存精、準確地選擇出最舉代表性、最具說服力的例證。
總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新課標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進一步領會新課標的精神,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征,已有的知識結構,設計貼近學生的學習任務,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促使學生更大的發(fā)展,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實踐過程,我將一如既往,爭取和學生共同進步。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3
平邑之行后上的展示課,真真體會到古人的話是句真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上不知道,一上,破綻百出!
下面先就這一節(jié)課談談我的設計思路。本節(jié)課正好是期末復習的第一節(jié)課,所以上課之前,我先給同學們樹立了考試復習的自信與信心。然后,讓同學們自己背誦(我認為這是最基本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完后相互檢查,這一過程大約持續(xù)了20分鐘。接下來請了3位同學分別講述這3課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并帶有對學生的復習檢查),她們的自信與課外拓展是我所不能及的。接著就是對同步上面的練習加以鞏固,最后是反思收獲(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還總結了復習的一些技巧,如前后聯系,和做題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節(jié)課下來,看似很滑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學生在提問與展示時,沒有體現弱者優(yōu)先、機會均等的原則;在練習鞏固時,直擊中考會更有高度,等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在以后的課堂中會逐漸地改正與完善,我的目標是爭取讓每組的8號達到這3位同學的水平,那樣就實現了共產主義了。所以,革命尚未成功,我仍須繼續(xù)努力!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4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處處呈現新課程理念,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那么屬于學生學習評價的有效性是否落到實處?評價是否多維而全面呢?歷史學習的有效性如何真正與學習評價的有效性相結合?
根據我校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改革初中歷史教學評價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確定新的評價目標
過去我們一直理所當然的認為教師是教學評價的主體,而學生則是客體,但現在看來,教師和學生都應當成為評價的主體,而教師和學生自身的“教”與“學”的狀況才是評價的課題;谶@樣的認識,初中歷史教學評價模式應該具有這樣三個層面的基本功能:1、對學生所學習的歷史知識面做一個測定;2、對學生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程度做一個判定;3、充分激勵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和探索欲望。
這樣的功能定位意味著純書面的考試本身并不等同于評價,而僅是評價的手段之一,它可以為評價提供一定的量化資料。同時我們還要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教學對老師“教學”的反饋性評價。
根據評價與教學目標一致性原則,為了盡可能做到比較全面和準確的評價,我把認知、情感和技能三者都確定為評價目標?傮w而言,認知領域包括對基礎的、重要的歷史知識、概念和原則的了解和掌握;情感領域包括學生興趣、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技能領域包括思維能力的基本和實踐技能的提高。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5
前不久,我在本校初二年級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嘗試,對于中學歷史教師來說,它是一堂內容多、雜、難,比較棘手的課!队行дn堂教學》指出:實現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轉變的創(chuàng)新理論,就是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積極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發(fā)揮學生潛能和聰明才智為了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教師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設計問題。
在本課中我力圖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現活的歷史,旨在誘導學生了解歷史、探究歷史、反思歷史,特別重視情感和價值觀教育。課前,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反思和整合,構建更加科學嚴謹的'知識體系;在教法設計上,采取學生自主探索、師生互動探討等開放式教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并嘗試研究性學習。課后的實際效果基本上達到了三維目標的要求。
授課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學生的思維拓展不夠,如:對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比較抽象,學生反映不容易理解,F在想來,在課堂上應該不斷開展對話,開發(fā)課程資源,實實在在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找準切入點,激發(fā)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反思,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替學生思考。
第二,設計問題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思維。一個問題的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前提,也是進行教學研究的核心。在設計問題時,首先,要展示問題背景,產生認知沖突。其次,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因為學生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制約和影響,學生只有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背景才能積極主動地理解教育內容。在教學中我要努力研究學生邊緣思維區(qū)問題的產生與發(fā)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6
我在設計本課時立足于由近及遠的原則,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出發(fā),視野從身邊擴展到全方位來感受改革政策開放給我們帶來的切實變化。
我把本課內容分設為四個篇章,即憶昔篇、改革篇、開放篇及成就篇,分別講述改革開放的原因、內容、影響,并用“春天的故事”貫穿始終,我認為本設計新穎,很好的把本課內容形成一個整體的,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本課的內容。本課的導入和各環(huán)節(jié)過渡自然,通過改革開放前后農村、城市變化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繁榮昌盛的強國之路。
同時在設計和授課的過程中,又發(fā)現了很多的不足,需要在以后得教學工作中注意:
1、某些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有些不夠合理。如果把課堂總結放在成就篇之后,可能本課得整體效果會更好一些。
2、本課中講完農村改革和深化,我又展示了富裕之后農村的例子——“華西村”,華西村的發(fā)展是改革開放政策帶動的,是農村富裕的成功典例,有人認為此處與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符。以后需要注意慎用有爭議的例子。
3、由于對學生情況不夠熟悉,有些問題的設置考慮的不夠周全,如小調查一環(huán)節(jié),沒有預置學生中沒有農村家庭的情況。備課時備學生一環(huán)節(jié)不到位。
4、一些專用名詞如“生產關系”,“生產力”等名詞沒有直接表達,導致難點突破不夠明顯。
5、授課過程中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6、課件出自本人精心設計,雖然新穎,但有些細節(jié)仍有待推敲?赡苁莻人理解不同,但個人認為不存在知識性錯誤。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7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實施,實施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教學過程!稓v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們歷史教學就應該努力去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也相應地在教師的引導下改變自身的學習方式,促進自身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就這堂課而言,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總結有以下三點。
其一,設置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歷史認識的過程。這些研究性學習問題從哪里生成呢?
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
第二,課外的歷史材料。如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資料等;
第三,社會生活。如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提出問題之后,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然后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問題的解決,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具體歷史現象的認識,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印證歷史結論,甚至修正歷史結論,從而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觀。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理解“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其二,注重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學過程的邏輯性。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學習歷史不僅能夠使人明智,還能夠提高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判斷力。司馬光修纂《資治通鑒》的目的就是為了“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由此可見,歷史學習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鑒古知今。因此,歷史教育應當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應僅僅是講講故事或說說笑話而已。我們歷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啟迪民智,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讓下一代成為能夠獨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為更好的實現以上目標,歷史教學過程要注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邏輯性,即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讓學生把握各個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掌握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在此前提下,我們再盡可能地讓學生知道歷史的多樣性及其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歷史課堂的活躍性,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樣的教學方法。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構建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前提條件。其次,運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展示歷史原始錄像、經典的歷史圖片、電影剪輯或其他文字資料,形成視聽沖擊,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走近歷史情境,進行情感體驗。隨著多媒體技術、通訊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將在教育中廣泛地得到運用。再次,根據每一課的實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綱要圖示法、講讀法和發(fā)現教學法等。
實踐證明:要上好每一節(jié)課,教師應該在自己全部歷史教學活動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并且要擁有自己獨有的風格,這樣,才能使歷史課堂鮮活起來。為了更好地推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師應該認真研讀新課標,學習課改精神,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把新課改的理念融入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去,不斷地去改進之,完善之。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8
1、各個環(huán)節(jié)完整,尤其突出“善習”(15分鐘課前習,10分鐘課中習)和“善學”(自主閱讀5分鐘,交流討論5分鐘)二環(huán)節(jié);
2、點撥到位(通過老科學家的信件內容和批示內容認識實施863計劃的必要性);
3、學生參與課堂積極,充分體現了主體性(自學、交流10分鐘,發(fā)言人數15人次以上);
4、時間安排恰當,“收口”用時2分,正好下課;
5、注重課堂管理,育人第一(如語言鼓勵、掌聲表揚、不斷糾正學生站姿、聲音、表情等)。
但經過教后反思和集體評課,發(fā)現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并不似表面那么完美。問題主要有:
1、課前”習舊知”——“三次科技革命”沒有達到最佳預期目的,學生的“興奮”未充分激發(fā)出來,這里可以再設計幾張對比照片。
2、“善學“環(huán)節(jié),學生自主學習后“質疑”只有一個學生有一個問題不會,是否存在其他同學不懂裝懂現象?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這里可以增加一個“學生展示”,展示“基礎知識”的掌握,側重提問中下等學生。
3、開發(fā)的課程資源——863計劃成就,只是八頁圖片一閃而過,沒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調動好奇“發(fā)問”的能力,說明教師的引導依然不到位,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沒有充分釋放出來。這里可以播放的慢一點,留一點時間給學生發(fā)問,也可老師設問,以調動學生的思維。
4、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認識科技重要性,也沒有讓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缺乏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深刻認識和自我感悟。若能在圖片放映后設計一個思考題:面對863計劃所取得的成就你有何感悟?就好了。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9
一節(jié)好的歷史課首先要讓學生愛聽,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去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教育。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這節(jié)課我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本課教學既難又易,難的是教學方法難以突破,易指多數學生對這段歷史比較熟悉,我綜合多種版本教材的特點,把黃海海戰(zhàn)和《馬關條約》的簽定做為教學重點,突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特別是在引導學生分析鄧世昌這個歷史人物時,從責任感中體會愛國情感,從人格尊嚴感悟國家精神,以小見大,體現了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通過談話、探究、體驗等多種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學生學習狀態(tài)精神飽滿。
這節(jié)課我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努力:
1、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在這節(jié)課當中體現了老師新課程理念,比如說《馬關條約》內容這部分不僅讓學生知道條約有哪些內容,老師還引導學生利用圖表的方式與《南京條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深刻認識《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嚴重的危害,教師還引導學生分析認識《馬關條約》給日本帶來的一些影響,這樣的做法,培養(yǎng)和訓練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和理解問題,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時候,是從問題入手,環(huán)環(huán)相扣,然后是層層深入。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探究中,使學生思維活動始終在進行著,并且在思維活動中得出自己的認識。
2、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課點睛之筆是對《馬關條約》的教學,教師打破了傳統(tǒng)模式的束縛,對《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進行重新設計,讓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的簽定,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精神層面的,那就是尊嚴,通過讓學生感悟到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要積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3、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節(jié)課當中,我選用了黃海大戰(zhàn)、《馬關條約》簽定和部分歷史史料等相關的片段,學生觀看過后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學生在談感受的過程中,進行感悟。如我在課堂結束部分引導學生學完《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你有什么心情?請用一種顏色來代表,并說明為什么用這種顏色?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符合學生的從形象到邏輯的認知規(guī)律,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然,這樣的教學處理不一定很好,但我也應該對我的探索進行反思、總結。整個教學中,不帖標簽、不灌結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又有客觀、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對歷史進行闡釋與理解,給歷史必要的寬容,現實的回答。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與實踐,在平實的教學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思想”的魅力;在饒有興趣的情境中體會思想的魅力。
在課堂中,我也分明感覺到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內心流淌出來的,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著課本讀!皾櫸锛殶o聲”,我想,這恰恰是思想的意義與力量所在。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關于黃海海戰(zhàn)、《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等核心知識,相信學生不必于課后再去死記硬背,因為,這已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了。
誠然,因為是一節(jié)“原生態(tài)”的課,也有瑕疵,如時間的把握、教材的取舍、語言的過渡等。好在葉讕教授早說過,真實的課總會留下遺憾,聊以自我安慰。不過,伴隨閱讀而生、不乏亮點的教學設計,足以給自己更堅定的信念:教師生涯,閱讀作伴。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10
周四,縣教研室主任帶領各科教研員來我校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指導,我上了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課上學生準備,預習情況較好,課上流程較好,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發(fā)揮了互助,互相鼓勵的作用。在這節(jié)課上,讓我覺得學生的能力是非常有潛力的。如課前我讓學生預習,查找與本課有關的事例,特別是準備小記者報道和短劇“汪辜會談”。課上學生薛香以小記者的身份穿插海峽兩岸的關系的表現,采訪比以前更自然,進步很大。而她安排的趙昌鑫與邵寶玉合作的短劇“汪辜會談”表演干練,貼切,從容,出乎我所料。課后,我想,學生能力的發(fā)揮的確在于老師的要求,老師要相信他們有能力。要放手讓學生發(fā)揮,他們一定能做好。
對于課上學生不愿回答問題,積極性不高,我曾考慮過原因:學生不會?學生靦腆?學生跟不上思路?學生不情愿配合老師?等等。經過評課,高主任肯定了小組合作,說到評價做的不夠到位。對于評價,我考慮不出好辦法。聽了高玉叢老師的一節(jié)觀摩課,小組合作特別是評價做的比較好,每組有一名記分員,為自已組得分記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覺得可以引用。教研室徐主任講她的評價做的還不夠。應該分清學生的A類B類C類D類,提問要每組都有機會,問題要考慮難易,分清各類學生,有的放矢的提問,不要學生全體回答。這樣,就基本解決了評價調節(jié)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解決了我課上的困惑。學無止境!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11
本單元教學緊扣課標要求,能通過圖片及相關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本單元的興趣,學生能主動學習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相關內容。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互動釋疑突破本單元重難點;學生能深刻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一次偉大轉折;中國從此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此時,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知道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城市改革重點在國企改革。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在科教文體事業(yè)取得了巨大成就;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課本,自主地找出歸納科技、教育、文藝、體育方面的成就。關于外交成就,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組探究合作,并深刻理解鄧小平“一國兩制”內容及成功實踐——香港、澳門回歸,分析海峽兩岸關系發(fā)展的有利與不利因素。
中國現代史比較接近我們現在的生活,教師通過相關時事講解、學生閱讀課本并討論等教學手段,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把握“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課的主線。
同時,由于中國現代史涉及較多的理論和抽象概念,如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這課,就涉及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概念,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這些概念都有點偏向高中政治學的內容,教師可在課后整理相關資料,復印或通過郵箱發(fā)給需要提升自己理論水平的學生,真正體現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12
本單元適當采用了多媒體教學;能根據課標要求、三維教學目標及學情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思路清晰,講述了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的歷史;能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互動釋疑突破重難點;能注重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活躍,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能充分利用課本的圖片資料和相關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及新課講授后能注重課堂反饋,通過鞏固練習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按時按質完成教學任務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本單元教學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還需進一步加強學法指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中國現代史涉及較多的理論和抽象概念,為方便學生理解,還需要盡量做到教學生活化,教學內容簡潔;
三、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歷史的能力。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13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這一單元的復習課中,根據教學內容,我找到了教材知識與學生生活實踐一個很好的結合點:紅色旅游。所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模擬的情景:模擬一次紅色旅游。在這個模擬的情景中,我?guī)ьI學生踏上紅色之旅,走訪革命圣地,探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之路,在這樣的情景中帶領學生復習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過程中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總體感覺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的學習熱情非常高,參與教學非常積極,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的基本都實現了,從反饋練習來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非常扎實,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也能從中感受到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艱難?傮w來講,這節(jié)復習課的課堂教學效率比較高,教學效果也比較理想。當然,在上完課回頭看看,對照預想的設想仔細想想,我發(fā)現這節(jié)課還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反思和改進。
情景有喧賓奪主之嫌。
我將本單元的內容放在了一個模擬的情景——紅色旅游之中,在情境中設置問題,很好地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但在介紹紅色旅游和城市的時候,很多學生確實有過紅色旅游的經歷,也去過其中的一些城市,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與同學們分享,特別是能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說出自己的感受,更是給課堂添色不少。但由于學生講的內容太多,學生的注意力也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了偏移,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這一點是我沒有預料到的。
設置情境的目的除了激發(fā)學生興趣之外,更重要的是把歷史知識放置在情境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情境應該是為教學服務的,起到輔助作用,而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是圍繞重點知識展開教學。我在這節(jié)課的復習中沒有處理好這一點,給學生講述自己的紅色旅游經歷和對城市的了解花的時間多了一些,造成了后面教學時間的緊張。調動學生的興趣固然重要,但同時也要對學生的熱情進行適當的引導和控制。
另外,在設置情境的時候,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力求設置與教學內容最為貼切的教學情境,找到二者的最佳結合點,防止出現喧賓奪主的情況,從而提高復習課的課堂教學效率。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14
學會展示―――課堂落實之感想
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使我們愈來愈認識到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課堂上學生的展示就是張揚學生的個性,通過學生的自主與合作讓其展示知識的同時展示出自己的智慧、展示出小組的成功、展示出班級的和諧與風采。
但是我發(fā)現我們的有些學生不是太主動的展示自己,例如:在昨天8、2的一節(jié)課中,由于是復習課,所以我的問題是一個整合性較強的問題,我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展示,(要求組內每一個學生都要展示)可是,事與違愿,不知是問題有難度還是其它的原因每個組總有那么1-2個同學被老師或組長督促才“被迫”展示,雖然經過老師的“點撥”這些學生展示了,但是他們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高興還是壓抑?
課堂既然是學生的,那么對于他們而然,他們的展示應該是主動的、愉悅的、自豪的,應該是自我心靈的一次升華,每一個學生只有珍惜每一次鍛煉的機會,敢于表現自我,提高自己,才能鍛煉能力。
若想成功,必須學會展示自己!有時候,自己優(yōu)秀的一面是靠自己來展示的。它,源于努力;它,是走向成功的伴侶;它,是通向理想彼岸的舟楫!
學會合作―――課堂落實之感想
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推進,無論是學生的自主、合作還是展示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可是在昨天的抽測中,又讓我想到了很多―――
考試的內容都是試卷上的,題目不難,有的組相對來說還可以,可是有的組組長和組員之間相差甚遠,當然也存在一些客觀原因,總之,我認為組長的影響是很大的。例如:最初小組劃分時,房建亮找到我說,他們組的同學如何如何的不聽指揮等,我給他提了一些建議并讓他結合實際情況學會合作,他在學習、生活中不斷的探索、實踐,所以,很明顯他們組無論是上課、作業(yè)還是抽測都遙遙領先,這應該是真正的學會了合作學習吧。所以抽測成績無論那個層次的學生基本達標。可是有的組只是在課上的某些環(huán)節(jié)實行合作,還有可能流于形式,課下組內又“互不干涉”組長只是熱衷于自己的“事情”,這樣又怎么能搞好合作學習?學困生不達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學會合作不僅僅體現在課堂,而且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生活、學會學習,讓每個學生體會到小組合作學習中,沒有個人的成功,只有小組共同目標的達成。當然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萬能的鑰匙,還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探索更為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不斷發(fā)展。,真是“紙上學來終覺淺,得知此事需躬行”啊。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15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落實了以學為主的思想,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先學后教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學習了知識。讓學生自主討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在自主、平等的地位上交流,解放了學生的嘴巴,解放了學生的頭腦,解放了學生的心靈。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師生關系的民主性,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和教學手段的先進性,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講課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都轉換了自己的角色,從精心設計“教”向精心設計學生的“學”轉變,從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全面發(fā)展轉變。尤其是劉、彭老師的設計更是出色,整個教學過程完全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讓學生分組、放映錄象片段、漫畫、講故事、表演小品等多種教學方法,學生緊緊圍繞教師的導進行學習,營造了一個充滿磁性的課堂環(huán)境。在課堂實踐中推處了“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構建了民主、交流、開放的課堂氣氛,改變了教師對課堂的壟斷地位,效果顯著。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活動”為主,以“發(fā)現”為主,以“鼓勵”為主。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這樣的課堂,這樣就使學生充滿了自信和勇氣,在這樣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學生思維的閘門開啟了,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享受著成功的喜悅,令人欣慰。
本節(jié)課不足之處是:
(一)、學生方面
1.回答問題時聲音太小,語言不流暢,部分學生有些緊張。
2、由于本課概念性問題較多,學生展示時不能做到完全脫稿。
。ǘ⒔處煼矫
1、由于時間關系有些地方我點撥、提升、指導的不到位。
2、自己放手的力度還不夠,還應該再加大力度,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以上是我對本節(jié)教研課進行的反思,自己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要加倍努力,多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在平時教學中要多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04-27
八年級歷史下冊的教學反思02-12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反思10-21
八年級歷史下冊《偉大的歷史轉折》教學反思11-23
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范文01-18
歷史教學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03-09
《改革開放》八年級歷史下冊教學反思06-22
八年級歷史下冊期末復習課的教學反思06-22
八年級歷史下冊《改革開放》教學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