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子女心理問題研究論文
一、流動人口子女主要心理問題歸因分析
1.社會問題造成部分流動人口子女存在心理不健康傾向。流動人口是一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雖然為當地社會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他們很難真正融入到當地社會中,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牟家莊地區(qū)的流動人口多以賣菜、開出租、裝修等職業(yè)為主,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只重金錢、不重思想的家長比比皆是。家長的觀念勢必影響到子女待人處世的態(tài)度。再由于流動人口子女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相對于本地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問題較明顯。剛到校時,他們由于語言不通,生活、學習環(huán)境陌生,常常表現(xiàn)出嚴重的自卑心理,對學習沒有信心,并表現(xiàn)出不信任任何人的傾向。從我們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20%的流動人口子女認為班級中的同學看不起他;部分同學斤斤計較、心胸狹窄,別人批評或冒犯他時,會立即采取報復行為;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與其他同學在一起是多余的。他們經常會產生孤獨自卑的情緒,但是他們又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嚴重地造成心理上的障礙。
2.生活環(huán)境及家庭教育相對較差,造成流動人口子女思想道德水平普遍偏低,心理壓力過大。調查顯示,從家庭物質條件來看,多數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元以下;居住條件也非常差,多數家庭居住面積不到30平方米,一些家庭子女連預習課文、做作業(yè)的地方都沒有;流動人口從事的工作不是勞動強度大,就是擺地攤做小買賣,大都工作時間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短,交流的時間幾乎沒有。在我們與流動人口子女學生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多數家長對子女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從放學到家長回家這一段時間,流動人口子女學生處于無人管教的“真空時間”。調查顯示多數家長在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后,采用“一頓打罵”、“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由于家長的自身素質較低,但對孩子的期望值卻偏高,過高的要求無形中成了流動學生心理上的巨大壓力,當他們發(fā)覺自己的目標很難達到時,就會出現(xiàn)感情淡漠,不求上進,自暴自棄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
3.學習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性造成流動人口子女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明顯不良。由于流動性大,流動人口子女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比本地學生差,致使他們在學習上表現(xiàn)出對自己的學習沒有信心;由于從小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上自控能力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yè)馬虎且常常不能按時完成,甚至不催不做;學習、生活上態(tài)度較隨便,不愿意接受紀律的約束。調查顯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沒有信心;半數的學生在上課時表現(xiàn)出注意力不集中;多數學生出現(xiàn)過家庭作業(yè)完不成的現(xiàn)象;大多數學生放學后不及時回家,經常在街上玩耍,這當然與家長工作時間長、不重視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關系。
4.流動人口子女對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強于對學習環(huán)境的適應。由于很多流動人口子女很小就隨父母背井離鄉(xiāng),在外奔波,長期過著一種相對不穩(wěn)定的生活,而且自幼生活條件就不是很好,總是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斷遷移。因此,這些學生對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性較強,與同齡的蘭州城關地區(qū)的學生相比,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要強得多,但是也由于他們從小接受教育的環(huán)境較差,使他們對新學校、新教師適應起來比較慢。
5.轉入的流動人口子女學生在學習上的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學習基礎差,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據調查,我校轉入的流動人口子女學生的前期學習教育,主要是在自己家鄉(xiāng)的小學,跟隨爺爺、奶奶完成的。鑒于這些學校普遍的教學設施不完備、師資水平不高、學校缺乏完備的教育管理制度,加之爺爺、奶奶疏于家庭教育,使得這些學生在學習上沒有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文化基礎也比較差,相當的學生由于語言的障礙,聽、說、讀、寫的能力都較差。
二、學校教育中對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對策
1.搭建平臺,讓流動人口子女在公平的活動中體驗成功,超越自我。要使流動人口子女真正平等地受教育,還需要建立師生平等關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平等意識,讓學生平等參與活動,創(chuàng)造社會輿論的平等環(huán)境。流動人口子女面臨著文化適應的問題,往往心理壓力大、自卑感強,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對他們一視同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養(yǎng)程度不同的學生平等對待,并考慮予以特殊的照顧,以達到教育過程的平等。為此,學校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定期地組織一些活動和競賽,如:寫作、演講、歌詠、講故事、書法、球類、跳繩比賽等,鼓勵流動人口子女積極參加。借助這些活動,讓他們充分享受與當地學生同等的教育,這樣不但可以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價值、樹立自身形象的舞臺,而且也可使他們在活動中超越自我,體驗成功。對有一定特長和組織能力的學生,教師還可有意識地把活動中最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們,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2.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形成恰當的自我效能感。教師在對流動人口子女進行施教時要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當地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應認識到他人也有不足,要形成恰當的自我效能感。許多學習成績不良的學生,由于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持懷疑態(tài)度,表現(xiàn)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在學習中放棄應有的嘗試和努力,進而影響學習成績。教師可以通過為他們選擇難易適合的學習任務,讓他們不斷地獲得成功體驗,進而提高自我效能水平,使他們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應的學習行為,從而推動學習的進行;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積極歸因訓練改變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的錯誤判斷,形成正確的自我效能判斷,從而提高學生克服各種困難的勇氣,增強自信心。
3.加強家校聯(lián)系,構建愛心網絡,以愛育愛。愛是教育的前提,作為教師首先要端正思想,摘掉有色眼鏡,努力走進流動人口子女的內心世界,對他們多關愛一點、多理解一點、多幫助一點、多寬容一點,用真誠的心去和他們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系。讓他們明白教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教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親其師而信其道,當我們以平易近人的姿態(tài)同他們共享喜怒哀樂,以真誠善良的心靈為其示范領航時,他們自然就會消除恐懼、自卑的心理,主動地向我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親近我們,從而接受我們的教育。因此,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天起就建立流動人口學生的檔案,了解各班流動人口學生人數,并通過談心、家訪等多種渠道掌握其家庭狀況,進而采用“一幫多結對子”的方式給其以具體幫助。班主任、任課教師、當地學生以及心理健康教師、退休教師等可以組成一個輔助團體,各自與這些學生結成對子,主動找他們談心,在生活上關心,在日常行為上給予指導,在學習上幫助,從各個方面幫助流動學生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樹立“我能行”的信念,使他們感受到學校班集體的溫暖,體驗到教師一視同仁的關愛,激勵他們積極進取,幫助他們走出自卑和孤獨的心理。同時學校要經常對幫扶對象的心理、行為等方面進行跟蹤了解、詳細記錄,還要注意定期與家長聯(lián)系,掌握他們在家庭生活中的動態(tài)和情況,以便進行教育方式的調整。
【流動子女心理問題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職校心理教育問題研究論文06-21
大學體育游泳心理問題研究論文09-15
流動兒童心理狀況研究綜述論文08-16
流動備件庫存管理研究論文06-22
獨生子女的家庭心理教育研究與分析論文09-15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論文08-16
獨生與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論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