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論文
論文摘要:基于誠信原則發(fā)展而來的附隨義務是合同義務的擴張,它注重對合同關系發(fā)展全過程的調整,實現(xiàn)了合同當事人間利益的實質公平,因而得到各國理論界和司法界的廣泛認可本文對附隨義務的概念及有關理論學說、合同附隨義務的發(fā)展淵源及其價值論基礎以及違反合同附隨義務的法律責任等基本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
論文關鍵詞:合同附隨義務誠實信用合同義務法律責任
1附隨義務的概念及有關理論學說
附隨義務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化和客觀化,充分體現(xiàn)了誠實信用原則的利益衡量功能。關于附隨義務的概念有多種觀點。大陸法系國家在制定法中沒有附隨義務的明確稱謂,法學界亦無統(tǒng)一概念稱謂。德國學界對附隨義務的概念名稱為“從屬性義務”。而英美法系國家則通過大量判例,確定在合同中除約定義務外尚有各種形態(tài)的誠信義務,如告知義務、勸告義務、保護義務,忠實義務、提供情報義務等,也未對這一類義務有統(tǒng)一的稱謂。我國臺灣地區(qū)法法學界有稱之為附從義務,有稱之為附隨義務。王澤鑒先生認為,稱為附隨義務較能表現(xiàn)這類義務的特征,大陸學界顯然接受了這一觀點,一致稱為附隨義務?梢,附隨義務在稱謂上不一,其概念內涵也是觀點紛呈。
此觀點說明了附隨義務的非約定性和非法定性特征。王澤鑒先生認為,附隨義務是指法律無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之間亦無明確約定,但為維護對方當事人的利益,并依社會的一般交易觀念,當事人應負擔的義務。此觀點在說明附隨義務特征的同時,還說明了附隨義務為利益衡量的結果。王利明先生認為,附隨義務是指合同當事人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所應當承擔的通知、協(xié)助、保密等義務,由于此種義務是附隨于主給付義務的.,因此稱為附隨義務。
此觀點著重說明附隨義務與誠實信用原則的關系問題,但未指明附隨義務的特征與我國《合同法》第6O條第2款的規(guī)定相一致。在我國法學界還存在附隨義務概念的廣義說和狹義說之分。有學者認為,附隨義務不僅僅是表現(xiàn)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在合同成立前以及合同終止后,都會發(fā)生附隨義務。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學者在構建附隨義務理論時將先合同義務、后合同義務與合同履行中的照顧、保護、協(xié)作等義務,統(tǒng)稱為“附隨義務”。與之不同的觀點則認為,附隨義務是指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為輔助實現(xiàn)債權人之給付利益或周全保護債權人之人身或其財產利益,債務人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而應履行的通知、協(xié)助、保密、保護等給付義務以外之義務。
2合同附隨義務的發(fā)展淵源及其價值論基礎
2.1發(fā)展淵源
羅馬法時期,合意契約作為羅馬市民和外邦人的交易形式,是典型的誠信契約。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羅馬人不可避免地要與外邦人打交道,而市民法上的交易形式不能為外邦人使用,即使能使用,也是極不方便的。為此,外事裁判官不得不接受把市民法上的復雜交易形式簡單化的商業(yè)實踐,承認以單純合意締結的合同。當發(fā)生糾紛時,合意契約不像要式契約那樣極為容易確定權利義務,于是外事裁判官在程式中加入“依誠信應該”字樣,據此在當事人之間課加合理的不確定義務。
隨著時間的流逝,萬民法上的交易進入了市民法。內事裁判官吸收了“依誠信應該”的程式,它逐漸發(fā)展為市民法上的誠信訴訟。
進入20世紀以后,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時期,社會貧富分化,格式合同普及,契約自由逐漸成為強者凌駕弱者的幌子,這時的它給予人們的只是形式上的自由,而其無限制的發(fā)展帶來的卻是結果上的極不公平。于是各國紛紛開始限制和修正契約自由原則,從強調形式上的自由轉向追求實質上的公平、正義,由此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契約自由的“正義”尺度得到了普遍適用,附隨義務于是伴隨著契約自由原則的衰落和誠實信用原則的興起而產生了,其功能在于使當事人的權益獲得完美的實現(xiàn),以體現(xiàn)法律公平、正義之終極目的。
2.2附隨義務的價值論基礎——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體現(xiàn)著源于自然法的公平、正義思想,要求從事交易的人恪守信用,互不欺詐,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要保護交易相對方的利益。誠實信用原則的內容并不確定,隨著特定案件而具體化,其目的在于平衡當事人之間以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是道德價值在法律上的體現(xiàn)。誠實信用最初是社會為維護交換的和平與穩(wěn)定,要求每一個從事交易的人都應遵守誠實善良、恪守信用的普遍道德。19世紀末2o世紀初,大陸法系民法已經意識到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對于彌補上述差距有重大意義,于是在法典中引入誠實信用原則這一一般性條款。《德國民法典》首次確立了誠實信用原則在債法中的地位。誠實信用原則地位的確立帶來了大陸法系立法權與司法權的一次重新分配,法官依據誠實信用原則進行了大量的判例活動!案诫S義務”也正是基于誠信原則在法官的判例中產生的。 我國《合同法》第6條規(guī)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边@表明在我國,誠實信用已經成為合同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對當事人雙方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所提出來的要求,它不僅規(guī)范合同履行過程中的義務,而且要求當事人承擔先合同義務和后合同義務!逗贤ā返42、43、60、92條規(guī)定了當事人在合同發(fā)展的各個階段中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應承擔的義務,包括先合同義務、合同履行過程中的附隨義務和后合同義務。
3違反合同附隨義務的法律責任
附隨義務產生于合同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違反不同階段的附隨義務所產生的法律責任性質不能一概而論,須依據合同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分別定性。
3.1締約過失責任
我國《合同法》第42條對締約過失責任作了明確規(guī)定。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的訂立過程中,一方故意或過失違反先合同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遭受損害,依法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締約過失責任一般存在于合同不成立、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時,但在合同有效的場合也同樣可能存在締約過失責任。將締約過失責任既非侵權責任又非違約責任的一種新型民事責任。締約過失是合同締約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特定關系的對方當事人信賴利益的侵害,當事人為了訂立合同而形成了一種非侵權法上的接觸和信賴關系,因此在行為標準、歸責原則、舉證責任、時效期問等方面均不能適用侵權法的一套法律規(guī)則。締約過失責任不以有效合同存在為前提,且適用過錯責任歸責原則,它是合同責任的一個分支。締約過失責任發(fā)生在合同締結階段,當事人之間必須已經為締約實施了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并受該行為的約束,而另一方對此行為將產生合同能夠成立的合理信賴。
3.2違約責任
違約責任是指當事人違反有效合同中的合同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附隨義務既可以因法律規(guī)定或當事人約定而存在,也可以基于誠實信用原則和交易習慣產生,無論其來源如何,均不影響其作為合同義務的屬性,對其違反將產生違約責任。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違反附隨義務還可能產生加害給付。加害給付作為一種特殊的違約形態(tài),表現(xiàn)在債務人不僅實施了不符合債的規(guī)定的履行,而且此種履行造成了債權人固有利益的損失。加害給付是一種同時侵害債權人履行利益和固有利益的不法行為。合同法上的加害給付,必須以合同關系的有效存在為前提,并且該固有利益的損害與合同之間存在關聯(lián)性。加害給付是將侵權法保護的固有利益合同化,是侵權法向合同法的位移,加害給付將導致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我國《合同法》第122條規(guī)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3.3后合同責任
合同履行完畢后,當事人間的信任關系并不立即消滅,作為合同信任關系的延伸,當事人間仍存在后合同義務,如保密義務。但是對于違反后合同義務產生的法律責任性質,理論界尚未形成通說。筆者認為,違反后合同義務產生后合同責任。后合同責任與締約過失責任一樣,屬于合同責任的范疇,既非違約責任又非侵權責任。違反后合同義務不屬于違約責任,因為合同的權利義務關系已經結束,違約無從談起;若將其納入侵權責任,顯然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注意、保密、協(xié)助等附隨義務不同于發(fā)生在兩個毫無關聯(lián)的主體之間的屬于侵權領域的一般義務。因此原合同當事人仍需承擔特定義務,這種義務來源于誠信原則,違反了此義務便要承擔后合同責任。
4結語
合同附隨義務是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法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是合同安全價值和效益價值的要求,對于實現(xiàn)合同當事人利益平衡和合同利益最大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國未來民法典應當繼承現(xiàn)行《合同法》中附隨義務的相關規(guī)定,但仍需要再進行一些完善,特別是在立法中應明確合同附隨義務制度的歸責原則和法律救濟措施,確保司法審判有法可依。
【加強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論文】相關文章:
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評語12-08
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名言07-26
加強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教育培養(yǎng)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教育論文01-02
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小學生演講稿07-26
養(yǎng)成良好習慣,盡享神奇語文(高二教學論文)12-06
關于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名言摘抄04-04
養(yǎng)成良好習慣廣播稿06-06
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廣播稿07-01
養(yǎng)成良好習慣演講稿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