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瓊 南昌二中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關(guān)于序言的文體知識
2、汲取信息,明確《吶喊》創(chuàng)作的緣由及《吶喊》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
3、學習魯迅反抗絕望,不斷追求真理的精神。對魯迅《吶喊》中的作品做大致觀照。
二、重難點及學法引導:
重點:作者思想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個別句子的理解。
難點:作者的社會觀和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理解
學法引導:
1、課前預習。(作業(yè):序言兩大部分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吶喊”;我眼中的魯迅)
2、理解文意時,結(jié)合魯迅小說、散文、雜文,魯迅研究的相關(guān)評論等加以說明
3、課后閱讀魯迅作品及讀本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 簡要談序
自序:說明自己寫書的宗旨和經(jīng)過
他序:介紹作者或評論書的內(nèi)容
代序:把與本書相關(guān)的文章放在書前來代替序言
特點:內(nèi)容廣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濃厚
2、 魯迅作品簡介
作品集簡況: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野草》
雜文集:《墳》《二心集》《且介亭集》《華蓋集》等
《吶喊》所收作品:
《狂人日記》《孔已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頭發(fā)的故事》《風波》《故鄉(xiāng)》《阿Q正傳》《端午節(jié)》《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
3、 導入課文
五四小詩:霜風呼呼地吹著,月光明明地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
我們習慣于將魯迅稱之為“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今天,我們試著把魯迅當作一個朋友,不關(guān)注他輝煌的結(jié)果,只來看看過程,關(guān)注他在探索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矛盾,復雜萬端的心態(tài)、情緒,他的焦躁、感傷、痛苦、孤獨以及更重要地魯迅怎樣從這內(nèi)心的煉獄中掙扎出來,找到正確的道路,成為“反抗絕望的戰(zhàn)士”。
魯迅一生很少談論自己的創(chuàng)作,而《〈吶喊〉自序》正是提供了一個窺視魯迅內(nèi)在世界的難得機會,一條魯迅精神發(fā)展的明晰線索。
4、 分析課文
正如同學們所說第一段講了《吶喊》的來由:夢中不能忘卻的一部分,我們看看魯迅年輕時代做了什么樣的夢?經(jīng)歷了怎樣的心理歷程?
首先是父親的病故以及“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家庭變故,感受到的世態(tài)炎涼與“侮辱”,敏感的魯迅由此而“看見世人的真面目”,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慘傷的記憶。這一段童年體驗深深地影響了他的性格及日后創(chuàng)作。或許我們能從《祝!分邢榱稚┑拿鑼懫慰吹紧斞傅男摹!斑@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薄斑@故事倒頗有效,男人聽到這里,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色,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在街頭聽到她的話,還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它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地評論著!薄八蠹s從他們的笑容和聲調(diào)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后來連頭也不回了。她整日緊閉了嘴唇,頭上帶著大家以為恥辱的記號的那傷痕,默默的跑街、掃地、洗澡、淘米!濒斞覆灰舱悄貜囊槐陡叩墓衽_上典當,從一倍高的柜臺上拿藥,默默地忍受著人們的評論與侮辱。
魯迅于“絕望”中只能“走異路,逃異地,去尋別樣的人們!睂ひ粋怎樣的夢?
直到接觸了與傳統(tǒng)文化異質(zhì)的西方文化,才形成一個“美滿的夢”,燃起了新的“希望” :用西方現(xiàn)代科學知識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一面有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這“科學救國”夢幾乎是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歷史道路的起點。
夢想實現(xiàn)了嗎?
在異國所感受到的落后民族的屈辱,特別是“幻燈”案件,再一次將他推入“絕望”的深淵,麻木地鑒賞他人(同胞)痛苦的場面給魯迅的心靈如此巨大的不可彌合的傷害,使他無以擺脫,以至于“示眾”(“看”與“被看”)成為以后魯迅小說的基本模式!端帯罚骸皼]有多久,只見幾個兵,在那邊走動;衣服前后的一個大白圓圈,遠地里也看得清楚,走過面前的,并且看出號衣上暗紅色的鑲邊。--一陣腳步聲響,一眨眼,已經(jīng)擁過了一大簇人。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趕;將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個半圓。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
魯迅對“救治病人的疾苦“絕望后,下一步做了什么?
為了從這痛苦的記憶中掙扎出來,魯迅又做起以“文藝改變精神”的“文學啟蒙夢”。
結(jié)果怎樣?
也許,《新生》的夭折,特別是社會對啟蒙者的吶喊“既非贊同,也無反對”的“無反應”對魯迅心靈的打擊才是真正致命的。如魯迅在其他作品中寫到:“新主義宣傳者是放火么?也須別人有精神的燃料,才會是火;是彈琴么,別人的心上也須有琴,才會是聲;是發(fā)聲器么,別人也須是發(fā)聲器,才會共鳴”然而,在中國,卻是什么也沒有,“一切新思想,新的文字,新的語言,在中國人這里,都不會了解,不會同情,不會感應”。所說的、所寫的如“一箭之入大海,濺不起一絲水花”。由此而產(chǎn)生的“絕望感”是極其深刻的:既是對啟蒙對象--國民的絕望,更是對啟蒙者自身的反省,“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揮應者云集的英雄”。這雙重絕望必然導致對“啟蒙”本身的徹底絕望。魯迅由此而感受到無端的悲哀,與毒蛇般糾纏靈魂的寂寞,成為一種潛在的痛苦記憶深藏在魯迅心靈深處。他用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回到國民中去,回到歷史中去,如《野草》中寫到“從我的后院可以看見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以至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
魯迅從此就永遠寂寞下去了嗎?他作為“反抗絕望的戰(zhàn)士”之路從此結(jié)束了嗎?
學生課后討論。
第二課時
當陳獨秀等創(chuàng)辦《新青年》,鼓吹新文化運動,魯迅最初態(tài)度并不積極,是可以理解的。毫無疑問,這“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絕望是屬于魯迅自己的。魯迅稱之為“確信”。“確信”這個詞兒可不是隨便用的。意思是說,魯迅對“鐵屋子萬難破毀”這一認識是從不懷疑,一以貫之的。1925年,他在《娜拉走后怎樣》里還談到:“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但魯迅又確實提起筆來,投入了新文化思想啟蒙運動,并且“一發(fā)而不可收”,成為主將之一,這是怎么一回事?--促成魯迅做出與前述“絕望”思想不同的歷史性轉(zhuǎn)折的思想動因是什么?
“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人所謂可有!笔鞘裁匆馑?
這里存在一個雙重的否定(與懷疑):首先,是由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的“確信”既對“啟蒙者”的絕望,對“希望”(以及“啟蒙本身”)的否定(與懷疑),然而,又由于對自我經(jīng)驗的有限性的懷疑(如魯迅在《自選集自序》里所說“我所見的人們、事件是有限得很的”),進而對自己的“絕望”(對“希望”的懷疑與否定)產(chǎn)生懷疑(與否定),進而產(chǎn)生(對“啟蒙”)的“希望”。這就是魯迅一再引述的裴多菲的詩句“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魯迅在與許廣平的信中也說過“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為我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但我終于不能證實‘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所以我想,在青年,該是有不平而不悲觀,常抗戰(zhàn)而不自衛(wèi)!
《野草過客》:有一天,遇見一位老人、一個女駭。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一場爭論。過客問:“前方是什么?”小女駭回答說:“前面是花園”。老人回答說:“前面不過是墳”。過客則表示,盡管明知道前面是墳,奮斗沒有好結(jié)果,但仍然要往前走,他覺得前面有一種“聲音”一直在呼喚著自己。魯迅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歷史使命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反抗絕望的戰(zhàn)士。
作者最終吶喊了,作者又究竟在為誰在吶喊?
為別人:麻木的眾人、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正在作著好夢的青年
“還記得三四年前,有一個學生來買我的書,從衣袋里掏出錢來,放在我手里,那錢上還帶著體溫。這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寫文字時,還常使我怕毒害這類青年,遲疑不敢下筆! “我還不明白應當怎么走,至今有時還在尋求,在尋求中,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果實的人! 魯迅無論在用筆戰(zhàn)斗還是在剖析自己時,眼前都浮動著革命下一代的形象,耳邊都響徹著被壓迫人民的呼聲。他從不把思想的改造和寫作看作是個人的事情,而是把它們與人民解放斗爭事業(yè)緊緊連在一起。
這樣我們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魯迅為什么要“聽將令”,又為什么說“我的小說和藝術(shù)的距離之遠”。
魯迅認為“好的文藝作品,向來多時不受別人命令,不顧厲害,自然而然地從心中流露出來的東西”。這就是說,真正的藝術(shù)作品必須聽命(忠實)于自己的生活(生命)體驗與藝術(shù)感受,寫自然而然地從心中流露出來的東西,如前所分析。魯迅真實的生命體驗正是他心靈深出那些“太黑暗、太冷酷”的感受,但魯迅一則出于“替別人”著想,一則出于對自己的感受的懷疑?偸窃谧髌防镉幸狻皠h削些黑暗,裝點些光明”。一面要讓真正屬于自己的黑暗感受在作品中真實流露,一面又要加以限制、保留,甚至“不恤用了曲筆”。前者是“心”的自然非理性的流露,后者是“智”的理性的有意為之。
課外閱讀《吶喊》,以本篇自序為鑰匙解讀魯迅作品,形成自己的感悟。
板書設計: 絕望 世態(tài)炎涼
↓
夢 洋務、西醫(yī)救國
↓
絕望 “幻燈”事件
↓
夢 文藝救國
↓
絕望 《新生》流產(chǎn)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刪削些黑暗,裝點些光明
作者郵箱: huiqiongjia_6214@tom.com
[解讀魯迅小說的一把鑰匙--《吶喊》自序(網(wǎng)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1.吶喊自序讀后感
3.太史公自序教案
5.吶喊的高中教案
6.吶喊青春說說
7.吶喊讀書隨筆
8.《吶喊》好段摘抄
10.吶喊讀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