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復禮
一、教學目標
1、 理解“禮”和“仁”的含義及彼此之間的關系。
2、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與文言虛詞。
3、 背誦重點章句。
二、教學要求
1、 背誦12.1、3.1、16.2、13.3章。
2、 掌握“敏、希、闕如、奚、鮮、期”有文中的意義,理解“歸、目、事、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
3、 理解下列短語并能夠默寫:克己復禮;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順;犯上作亂。
4、 熟讀課文,品味文段的語體和語氣,關注特殊句式的表達作用。
5、 明確每一章的基本觀點。
三、發(fā)展要求
1、 明確禮與仁、禮與孝的關系。
2、 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復禮所主張的君臣關系與宋儒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張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四、課時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克己復禮:克,約束,克制。復,回歸。禮,用以區(qū)別尊卑貴賤的社會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jié)儀式。(主要指周禮)
2、孔子認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會,而現(xiàn)實又“禮崩樂壞”。
禮崩樂壞:古代的規(guī)則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3、孔子要恢復的是周禮
周禮是周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guī)矩、儀節(jié)。其特征是將以祭神(祖先)為核心的原始禮儀,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統(tǒng)化、擴展化,成為一整套習慣統(tǒng)治法規(guī)(“儀制”)。作為原始禮儀,它們的原型本有其極為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政治作用。遠古氏族正是通過這種原始禮儀活動,將其群體組織起來、團結起來,按著一定的社會秩序和規(guī)范來進行生產和生活,以維系整個社會的生存和活動。因之這套“禮儀”對每個氏族成員便具有極大的強制性和約束力,它相當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這套作為習慣法的“禮儀”就逐漸變?yōu)樘媸献褰y(tǒng)治服務的專利品了。政統(tǒng)與血統(tǒng)的密切結合的等級制度,是周代統(tǒng)治制度的突出特點。
二、探究
“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歷代學者都認為,這是孔門傳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種緊要的、切實的修養(yǎng)方法,然而對于“克己復禮”的含義卻有不同的闡釋--這里的“克”字,在古代漢語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戰(zhàn)勝”的意思。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克己”的真正含義就是戰(zhàn)勝自我的私欲,在這里,“禮”不僅僅是具體的禮節(jié),而是泛指天理,“復禮”就是應當遵循天理,這就把“克己復禮”的內涵大大擴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內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實也無非天理,所以能戰(zhàn)勝自己的私欲而復歸于天理,自然就達到了仁的境界。
朱熹以及其他理學家的闡釋,把“克己復禮”上升為某種普遍的哲理。然而從《論語》中的記載看來,孔子說的“克己復禮”只是在說一種具體的學習和修養(yǎng)方法;這里說的“禮”,就是指當時社會生活中實行的各種禮儀規(guī)范,而學習各種禮儀,正是孔子教學的重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這里強調的,不是應當按禮儀規(guī)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說,學習禮,不僅僅是要依禮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禮的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做到這“四勿”,就必須“克己”,也就是要隨時注意約束自己,克服種種不良習性和私心,這其實也正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戰(zhàn)勝自我”。
當然,孔子強調隨時注意不失禮,不是希望弟子都變得循規(guī)蹈矩、謹小慎微。孔子認為:禮的本質是仁愛。如果人們都能夠依禮行事、非禮不行,那么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為一個“仁者”。也就是說,克己復禮是“為仁”。這其實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論,而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和領悟,所以顏回對孔子說:我雖然不大聰明,但會依照先生說的去做。
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一、12.1章
1、字詞
焉:語氣助詞,相當于“了”。 非禮:不合禮節(jié)[古義];調戲(婦女)[今義]
敏:聰明 請:希望 事:做
2、要義:要約束自己(克己)。
二、3.14和7.5章
1、字詞
從:依從 甚矣吾衰也:主謂倒裝(吾衰也甚矣) 復:再
2、要義:推崇周禮
三、3.1章
1、字詞
孰:什么
2、要義:要嚴守秩序,不可僭(jiàn)越。
四、6.25章
1、字詞
觚不觚 前者:名詞,一種飲酒器。后者:動詞,像個觚。
2、要義:反對禮崩樂壞、名實不符。
五、16.2章
1、字詞
自:從 出:發(fā)出,發(fā)布 蓋:大概,大約 執(zhí):執(zhí)掌 命:政令 庶:平民
2、要義:主張政治有道。
第三課時
教材分析
一、13.3章
1、字詞
正:糾正 名:名分 待:等待 奚:什么 迂:不切實際
野:粗魯 闕:缺,空缺 中:適當 茍:馬虎 已:罷了
2、要義:要“正名”(糾正與禮樂制度相違背的各種名分)。
二、12.11章
1、字詞
君君:按君主的要求去做。 臣臣:按臣子的要求去做。
父父:按父親的要求去做。 子子:按子女的要求去做。
諸:之乎,語氣助詞,相當于“嗎”。
2、要義:要各守本分。
3、探究:宋儒說“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嗎?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對臣子提出了制約,而且對君主也有制約;而宋儒則把君權絕對化了,只講臣子的義務,不講君主的責任。
四、1.2章
1、字詞
弟:同“悌”,敬愛、順從兄長。 本:根本 道:做人的原則 與:語氣助詞
2、要義:孝悌是仁之本
第四課時
教材分析
一、2.8章
1、字詞
是以為孝:介賓倒裝(以是為孝)
2、要義:敬愛、順從為孝。
二、17.21章
1、字詞
為禮:修習 崩:崩潰 期:時間 期:一周年
女:同“汝” 為之:做 處:居
2、要義:要為父母守喪三年以報恩。
三、17.11和3.3
1、要義:“仁”是“禮”的內核。
2、探究:在孔子看來,禮和仁是什么關系?
仁是禮的內核(3.3);禮是仁的目的與外在表現(xiàn)(12.1)。禮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的;仁是禮指導下的仁,是以等級制度為前提和目的的愛,不是無差別的兼愛、博愛。(1.2)(2.8)(17.21)
3、探究:克已復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欲”嗎?
克已復禮是約束自己的欲望和行為而回歸于禮,其目的和基礎是“仁”;“明天理,滅人欲”則是將克已復禮趕向了極端,無視人的存在,是無“仁”可言的。
四、倒裝句析例: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強調了程度之“甚”和時間之“久”,反映了孔子對禮制失落的悲涼心情,體現(xiàn)了孔子對西周禮制的無限思慕。
板書設計:
目的:為仁
恢復:周禮
本質:名實不符(天子--八佾--大夫)
克己復禮 違禮
后果:天下無道(十世--五世--三世)
正名:名正-言順-事成-禮樂興-刑罰中
[克己復禮(語文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8.語文版小學課件
10.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