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三則教案
一、導入
我們經(jīng)常從報紙互聯(lián)網(wǎng)上看到政府官員貪污受賄的真實報道。這些高官為什么會紛紛落馬呢?究其原因是無法抑制的人欲和貪欲將他們變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對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朱子語類》三則,一起來聆聽朱老夫子的教誨。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宋代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則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學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理學思想。宋明理學是我國傳統(tǒng)哲學發(fā)展的最高形態(tài),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學思潮,影響中國社會長達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學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飯,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過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認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對的兩個方面,即道德規(guī)范與物質(zhì)欲望之間的關系問題,從孔子的“克己復禮”,到孟子的“舍生取義”,到宋明理學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都真實地反映了儒家在處理這種關系的態(tài)度與主張。
2、《朱子語類》
是朱熹與弟子問答的語錄匯編,其中密布著師徒間緊湊的對答,且以口語式的文體記錄下來,使朱子精深細致的哲學觀點變得極為平易而實用。
三、具體研習
1、齊讀
2、分析課文
第一則
老師讀
(1)主要講了一種什么樣的讀書方法?
熟讀、精思、不貪多
(只有通過熟讀,才能掌握書中的義理,即真味。從反復誦讀入手,才能真正把書讀通、讀透。他還特別指出讀書中的不好習慣,“讀之數(shù)過,略曉其義即厭之”,讀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說沒有弄懂書中的真趣。
(2)由朱子的讀書方法你會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3)對你學習的啟示:
第二則
指名學生朗讀并思考: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們?yōu)槭裁瓷岽舐范⌒÷罚?/p>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無克己工夫”
(外物無官無盡地撼動人心,而人好惡的情感又不能加以節(jié)制,這樣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顯這一則圍繞天理,人欲而展開討論,圣人、賢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間是怎樣選擇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賢人:先分辯再行動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問題上依天理而行,賢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則在后天的修養(yǎng)中更加用力,時刻克己復禮,不為人欲所牽引,最后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說明對于理欲之辨的問題要謹慎對待,這樣才能達到道德修養(yǎng)的最終目標。)
第三則
(1)本則圍繞一個什么問題展開?
義利問題
(2)怎樣闡述義利問題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義利來源于孔子所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卑蚜x利對立起來,看作是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孟子也說:“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笨酌系倪@些說法是儒家關于義利關系的基本主張,朱子繼承了儒家重義輕利的傳統(tǒng),并進一步作了闡釋。指出選擇“義”,便是向內(nèi),才能步入圣賢殿堂,選擇“利”,便是“向外”,只會趨向不肖之途,可見,義是天理之所宜,利則“人情之所欲”,義利問題是等同于理欲問題的。
3、課文回顧:
第一則:讀書方法→義理
第二則:天理、人欲
第三則:義、利
四、合作探究
閱讀這則新聞,談談在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怎樣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報道 國家級貧困縣---重慶巫山縣交通局原局長晏大彬因涉嫌受賄2226萬元,昨日在該市第二中級法院上堂受審。
晏大彬因受賄金額巨大而成為"重慶第一貪";而其妻則因幫助洗錢,同時走上了被告席,成為因親屬貪污受賄被指控"洗錢罪"的全國第一人。該案將擇期判決。
今年1月14日晚,重慶南岸區(qū)銅元局派出所.接到報警求助,稱樓上房屋嚴重漏水,而該業(yè)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進入他人住宅。民警隨后趕往這處小區(qū)。
警方人士趕到后,發(fā)現(xiàn)這戶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開始處理漏水,民警則發(fā)現(xiàn)衛(wèi)生間有8個礦泉水紙箱,用膠帶密封著,但被水浸泡,已經(jīng)打濕。民警和物管人員幫著把這些紙箱搬到室內(nèi)干的地方,卻發(fā)現(xiàn)下方已被泡爛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紅色紙張,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鈔,總計為939萬元。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慶市紀委。錢的主人很快明確:它們都屬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檢察機關查明:晏自2001年底擔任縣交通局局長到2007年底,在巫山長江大橋及該縣各公路建設項目中,層層撈錢,63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錢2226萬元---這一金額,相當于當?shù)啬曦斦杖氲?0%強。
天理與人欲的問題是道德規(guī)范與人的物質(zhì)欲望之間的關系,儒家一貫認為,天理與人欲是對立的,人欲橫行則天理滅,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禮的要求。
在物質(zhì)和精神的關系中,必須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關系實際上是人的物質(zhì)和精神的關系。朱熹主張人追求精神的需求應該超過對物質(zhì)的需求。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義。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為了說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為了物質(zhì)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廢除了。這和孔子夸獎他的學生顏回不因為物質(zhì)生活低下而放棄理想的行為是一致的。
一個貧困縣,挖出大貪官。不可思議的是,就是這位巨貪,某家刊物還曾專題報道了他的“清廉勤政”事跡。今天,我們重提朱子的學說,不光是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繼承古人的精神遺產(chǎn),為現(xiàn)實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當今社會,物質(zhì)雖然高度豐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難填,在物質(zhì)的狂迷中喪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倫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線,“人欲”無度,“天理”何存?在對待個人獲取財富的原則和途徑問題上,朱熹倡導儒家“見利思義”、“先義后利”,認為對于“天理之公”的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應否定,還應該加以宣傳,而對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則應受到道德和論理的規(guī)范和限制。因為“向內(nèi)便是入圣賢之域,向外便是趨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正確地使用“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所以說,在現(xiàn)代社會,同樣存在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與人的欲望滿足之間的矛盾。例如在體育競賽中,每個運動員都志在摘金奪銀,這可以說也是人的一種欲望的表現(xiàn),理應得到肯定與尊重。但是如果為了這一目的而服用興奮劑,就違反了體育精神與比賽規(guī)則,是不允許的。從大的方面說,人類為了求發(fā)展、謀生存,過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進行破壞性、掠奪性地開發(fā),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危機,其實也是放縱欲望的結(jié)果,必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因此,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來說,都應當正確的處理欲望與規(guī)范的關系,只有這樣,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終得到合理的滿足。
四、課堂寄語:
在市場經(jīng)濟的今天,我們應鼓勵人們在不違背法律道義及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積極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權(quán)益,在“義”與“利”上實現(xiàn)雙贏。然而,當二者不可調(diào)和,必須在其中作出抉擇時,我們必須努力加強個人道德修養(yǎng),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線。
[《朱子語類》三則(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