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先秦諸子選讀》第一單元:論語選讀
五、《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第一課時
年級: 高二( )班 學生姓名: 學號: 組名:
教學目標:
1、熟悉《論語》相關語句中出現(xiàn)的文言現(xiàn)象;2、了解孔子眼中“義”的內(nèi)涵。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習第2、3、4、7則選文;
2、學習和掌握加點的重點字匯: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 飯疏食飲水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義之與比
教學方法:講讀法。
課時安排:2課時
引入話題: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崇德尚義的傳統(tǒng)。人們把為了道義而不能推辭某種責任稱為“義不容辭”,把基于正義而產(chǎn)生的憤怒稱為“義憤”,把為了公眾利益而從事的崇尚和大無畏的行動稱為“義舉”,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維護正義的人稱為“義士”,把正義的戰(zhàn)爭稱為“義戰(zhàn)”,把為正義而戰(zhàn)的軍隊稱為“義師”……
義,它是一種道德,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種形式,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由仁這個最高的道德,通過具體的器物來實現(xiàn),中間有很多環(huán)節(jié),義是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看到人們把“義”與其他一些概念進行掛鉤,比如“利”,比如“君子”,比如“勇”。
這些和義都有著怎樣的關系,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聽聽孔子的理解。
一、仁義和富貴
“仁”是《論語》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之一。一次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次孔子說“仁者愛人”。把這兩個定義聯(lián)系起來,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為:加強自身修養(yǎng),恢復(保持或服從)禮的要求,在禮的原則內(nèi),真心地關心別人。 “仁”是內(nèi)心思想,“義”是符合“仁”的行為。在《論語》中,“仁”和“義”有時可以互通。在《論語》中,“富貴”常被簡稱為“利”。“仁義”和“富貴”的關系問題也是他的學生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論述的問題。先看看孔子這方面的論述。
結(jié)合注釋疏通課文第一章
1【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注釋】(1)富:指升官發(fā)財 (2)而:如果 (3)雖:即使 (4)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5)執(zhí)鞭之士:古代為天子、諸侯和官員出入時手執(zhí)皮鞭開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職事。
【譯文】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zhí)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
【評析】孔子在這里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系問題。只要合乎于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fā)財,但必須符合于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結(jié)合注釋疏通課文第三章
3【原文】 子曰:“飯疏食飲水(1),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注釋】 (1)飯疏食飲水,飯,這里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水:動作涉及的對象。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評析】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結(jié)合注釋疏通課文第四章
4【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以正當?shù)姆椒ǖ玫降,就不要去享受它;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ㄈ[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nèi)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shù)氖侄魏屯緩饺カ@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孔子的一個學生,叫做子貢。一次,吳越大軍隆冬遠征北方,吳王夫差強征絲棉,造成絲棉緊缺,價格走高。子貢抓住商機,從各國低價收購,然后到吳國高價販賣,被搶購一空。還有記載,他是依靠智商生財。子貢預測市場憑的是智商,使其經(jīng)商獲得了空前成功。為追憶先師,他用木頭雕刻孔子像,諸侯將相前來祭拜時,都想用重金請一尊雕像。子貢從中看準商機,就招募專業(yè)工匠批量生產(chǎn),回報頗豐。此外,他還跨國經(jīng)營。
《史記》記載,子貢很善于賤買貴賣(“貢好廢舉,與時轉(zhuǎn)貨資”),在曹國和魯國之間做生意“鬻財于曹、魯之間”。他發(fā)現(xiàn)各國王侯貴族以佩戴珠寶為時尚,他就專門生產(chǎn)貴重配飾跨國營銷,贏得收益。子貢到各國做買賣需要進見諸侯時,各國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禮節(jié)來會見他,這足以說明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已是春秋時代的商界巨子。后世稱子貢為“儒商第一人”。儒商亦儒亦商,即信守儒家思想的商人?鬃娱_創(chuàng)了儒學,其門下“七十子徒,賜最為饒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可見在中國歷史上,既是學者同時又是富翁的,應當首推子貢。
能夠追求和諧、誠信為本、崇仁立德、義利兼顧,就是仁義。在《論語》中多處記載著子貢與孔子探討“信”的問題。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沒有了“信”,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極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耙谎跃哦Α保顾诮(jīng)商中贏得了很好的信譽,立于不敗之地。他還敢為人先,把握商道規(guī)律,義中取利的正確義利觀和適應市場的能力,達到了“義利雙贏”的經(jīng)商最高境界。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二、義與君子
孔子關于君子的論述很多,他的學生也經(jīng)常問什么樣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終包含一個“義”字。
2【原文】 子問公叔文子(1)于公明賈(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4)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注釋】(1)公叔之子:衛(wèi)國大夫公孫拔,衛(wèi)獻公之子。謚號“文”。(2)公明賈:姓公明字賈。衛(wèi)國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4)以:此處是“這個”的意思。(5)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狀語后置句
【譯文】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先生他不說、不笑、不取錢財,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道:“這是告訴你話的那個人的過錯。先生他到該說時才說,因此別人不厭惡他說話;快樂時才笑,因此別人不厭惡他笑;合于禮要求的財利他才取,因此別人不厭惡他取。”孔子說:“原來這樣,難道真是這樣嗎?”
【評析】 孔子在這里通過評價公叔文子,進一步闡釋“義然后取”的思想,公叔文子并非不說、不笑、不取錢財,但要合乎于義、禮 。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為。 “義” 不僅僅是君子的行為規(guī)范,他也為君子帶來好的社會影響。就像這位公叔文子,該取時才取,人不厭其取。這就是“義”對于君子的好處。
因此不義而取往往會帶來災禍。周朝時,有個人叫陶答子,他在陶城做官三年,名聲并不怎么好,但他的家產(chǎn)財富卻翻了三倍。他的妻子勸他說:“沒有能力而做大官,這是禍害;沒有功勞而家昌盛,這是積災,F(xiàn)在你只貪求富貴越來越多。我聽說南山有玄豹,在霧雨中隱藏七天而不下來覓食,為什么呢?它是想潤澤皮毛長成斑紋,為的是能夠隱藏自己躲避禍害。豬不擇食長得肥壯了,就會被殺掉,F(xiàn)在你不修德而家越來越富有,災禍就要到了。”陶答子沒有聽妻子的話,反而將其趕出家門。結(jié)果僅過了一年,陶答子就因事發(fā)被處以死刑了。
5【原文】 子路問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3)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痹唬骸敖裰扇苏吆伪厝唬恳娎剂x,見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注釋】 (1)成人:人格完備的完人。 (2)臧武仲:魯國大夫臧孫紇。
(3)卞莊子:魯國卞邑大夫。 (4)久要:長久處于窮困中。要:通約,貧困。
【譯文】 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鬃诱f:“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現(xiàn)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于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評析】 本章談人格完善的問題。孔子認為,具備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藝和禮樂修飾。談到這里,孔子還認為,有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做到在見利見危和久居貧困的時候,能夠思義、授命、不忘平生之言,這樣做就符合于義。尤其是本章提出“見利思義”的主張,即遇到有利可圖的事情,要考慮是否符合義,不義則不為。這句話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
孔子認為的君子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他也知道一個人不可能具有那麼多的美好品德,所以孔子提出君子,完人是要能夠先滿足精神再滿足物質(zhì)就可以了。
6【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后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評析】 本章通過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里包括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各種規(guī)范,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是孔子關于道德修養(yǎng)學說的組成部分。
7【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 適(1)也,無莫(2)也,義(3)之與比(4)!
【注釋】 (1)適:音dí,意為親近、厚待。 (2)莫:疏遠、冷淡。
(3)義:適宜、妥當。 (4)比:親近、相近、靠近。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本章談論的仍是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
9【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注釋】 (1)徙:音xǐ,遷移。此處指靠近義、做到義。
【譯文】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評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亂?鬃涌畤@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yǎng)、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并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因為進行道德修養(yǎng)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yǎng)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三、“義”和“勇”
結(jié)合注釋疏通課文第八章
8【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譯文】 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答道:“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評析】這二章里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義以為上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談論的仍是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
10【原文】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諂(2)也。見義(3)不為,無勇也!
【注釋】 (1)鬼: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這里泛指鬼神。
(2)諂:音chǎn ,諂媚、阿諛。 (3)義:人應該做的事就是義。
【譯文】 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評析】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義”和“勇”的概念,這都是儒家有關塑造高尚人格的規(guī)范。《論語集解》注:義,所宜為。符合于仁、禮要求的,就是義。“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為實行“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才算是勇,否則就是“亂” .
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所以,君子應當見義而為。又說:“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币簿褪钦f,具有仁義德性的人,必定有勇。勇于什么呢?勇于仁,勇于義。但有勇的人卻不一定具有仁義的德性,因為有些所謂勇者,只是勇于做壞事,為非作歹,或者只是不問青紅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強調(diào)說:“君子以義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本討冀K把義作為至高無上的準則。如果只是有勇而無義,就會犯上作亂。只有把義與勇相融相合,統(tǒng)為一體才能真正做到見義而為。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義與勇的關系其實像馬車與馬車夫,馬車可以跑得飛快,但沒有車夫掌握方向就會迷路,義是勇的方向。
【課后習題】二、孔子強調(diào)將“義”置于“富貴”之上,這種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直到今天我們?nèi)钥筛惺艿竭@種影響的存在。試就此談談你的感受。
提示:此題為開放式討論,同學們可結(jié)合各自了解的社會現(xiàn)象來陳述。
參考答題思路之一:孔子強調(diào)對富貴財利的追求必須合乎道義。在今天,這依然是一種極富現(xiàn)實意義的思想。這里有一個很近的例子。2002年年底到2003年上半年,我國廣州、北京等地相繼爆發(fā)了突如其來的“非典型性肺炎”。先后幾十個省份報告有疫情,數(shù)以千計的人染病入院,有的甚至被疫病奪去了生命。全國人民上下一心,掀起了抗擊“非典”的可歌可泣的斗爭。然而就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也有極少一部分人乘機大發(fā)不義之財。這種社會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這一部分人沒有正確的義利觀,為牟取財利而罔顧道義,不擇手段。假如他們像孔子說的那樣“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像衛(wèi)國大夫公叔文子那樣“義然后取”……,就不會這樣草菅人命了。
劉芳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講學稿,(教師版) 導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