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的說課稿
一、說教材。
“農業(yè)是我們的衣食之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工農業(yè)與我們的生活” 中的第一個主題。教材用一個家庭聚餐的場景提出探究問題,開始本主題的學習活動!懊褚允碁樘臁保滩挠弥芏鱽砼c谷穗的小故事幫助學生理解糧食對人非常重要。接下來,教材用 種植業(yè)、林業(yè)、牧業(yè)、副業(yè)、漁業(yè)的一組圖片及學生交流的場景拓展學生對大農業(yè)的深入理解,讓學生明白農業(y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介紹水稻的種植和加工 過程,讓小學生感受農業(yè)生產活動的復雜繁重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引導學生尋找身邊愛惜、浪費糧食的事例,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去反思。形成糧食來之不易, 我們要節(jié)約、愛惜它的認知和情感。
《農業(yè)是我們的衣食之源》這一主題,可用三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餐桌上引出的話題”,第二課時“粒粒皆辛苦”,第三課時“勞動人民的智慧”。
二、說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讓學生了解稻米的生產過程,產生對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勞動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體驗農民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付出的辛勤勞動和智慧,尊重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2、行為與習慣:培養(yǎng)學生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的良好習慣。
3、知識與技能:了解著名農業(yè)科學家袁隆平的事跡。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從小養(yǎng)成尊重農民、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的好習慣。
2、教學難點:通過讓學生了解水稻的生產過程,明白糧食來之不易以及農民在農業(yè)生產中的艱辛。
四、教學準備。
教師:收集農業(yè)生產、水稻種植加工的圖片資料以及袁隆平的有關事跡。
學生:課前采訪當?shù)剞r民伯伯,了解水稻的種植及加工的生產過程,收集農業(yè)科學家——袁隆平的故事。
五、說課型。
《品 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教學時應把課前的實踐、課內的交流和課后的延伸有機的融合,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向課內外相結合轉變。因此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在 課前進行調查了解、搜集相關資料等實踐活動,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為課堂教學作了充分的準備,也直接與知識產生碰撞,積累了情感。
六、說教法。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 互動教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間教與學的溝通交往,多維互動,師生雙方在活動中相互交流、溝通、啟發(fā)、補充。
2、 直觀教學。借助實物、圖片、、視頻資料等,通過激發(fā)情感,讓學生在體驗中加深認識,激發(fā)他們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3、 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通過一個個主題活動,如“訪一訪”、“模擬插秧、收割比賽”、“故事會”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行為習慣。在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fā)展學生主動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以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七、說學法。
在課堂活動中通過讓學生訪一訪,演一演,議一議 、說一說、等形式,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親身體驗,合作探究。
八、說教學過程。
當今物質生活的相對富足,讓更多的孩子,哪怕是農村的孩子都不知道勞動的艱辛,不知道生活的艱難。農業(yè)、農村、農民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既貼近又遙遠的話題,但又是他們必須了解、認同的現(xiàn)實問題。針對這一客觀現(xiàn)象,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
活動一:訪一訪:了解稻米來歷,感受辛苦 。
1.(出示實物白米飯)同學們,這是一碗普通的白米飯。俗話說:米飯好吃田難種。你知道我們每天吃的米飯是怎么生產出來的.嗎?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課前收集的稻米來歷資料,教師參與并引導。
3.指明學生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出示“稻米生產過程圖片”,育秧→插秧→田間管理(施肥、澆水、殺蟲、除草……)→收割→脫!庸さ冗^程。讓學生感受小小的一粒米的來之不易。
4.師總結:從春天播種、育秧、插秧、漫長的田間管理,到了秋天稻子成熟收割等環(huán)節(jié),小小一粒米,中間有許許多多農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真是來之不易呀!
活動二:演一演:我做小農夫,體驗生活 。
1.今天老師也讓你們體驗一下,做回小農夫。
2.開展游戲體驗活動,教師相機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
(1)“插秧比賽”(彎腰定點放置物品比賽)
A. 春天來了,但天氣還很涼,一大早,農民們就挽起褲腳,站在冰冷泥濘的水田里開始一天的勞動。
B. 刮風了,下雨了,農民伯伯冒著雨在田里插秧,衣服濕了,腿上手上也早已滿是泥水。
C. 累了,站起身來稍做休息;渴了,喝一口家里帶來的白開水;餓了,蹲在田邊吃一碗早上準備好的冷飯菜。)
(2)“收割比賽”(將剛才放置的物品收回)
。胰昭籽祝r民們忙著收割成熟的稻穗。)
(3)“噴打農藥比賽”(負重行進一分鐘)
。胰障拢r民們身背近50斤的農藥噴霧器給莊稼打藥除蟲。)
3.結合游戲以及p65的《體驗日記》談一談有什么感受?
4. 教師小結:剛才你們只勞動了幾分鐘,而農民要這樣勞動大半年,才能有收獲。你們是在教室,而農民在外面,有時烈日當頭,有時刮風下雨。因此古代就有人寫了 《鋤禾》這一首詩。學生齊誦古詩《鋤禾》。每一粒糧食得來都是農民伯伯的汗水換來的,真是“粒粒皆辛苦”!我們應該愛惜每一粒糧食。
。ㄔO計意圖:通過對大米生產過程的了解和學插秧等一系列的活動,引起學生心靈的震動。讓尊重農民、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的思想在學生的心靈中深深扎根,從而讓他們明白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從小事做起,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
活動三:小小故事會。
1. 教師談話: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解決吃飯問題非常重要,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節(jié)約糧食,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人口還在不斷增加,所以我們還要想辦法讓糧食 增產。我國有許多科研人員在進行增產糧食的科學實驗。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袁隆平。(出示“袁隆平爺爺?shù)膱D片” )
2.學生交流搜集的袁隆平爺爺?shù)墓适隆?/p>
3.交流討論:袁隆平爺爺是一位怎樣的科學家?
4.如果袁爺爺來到我們的班上,你最想向他提出什么問題?你為什么關心這個問題?
5.小結:在許許多多像袁爺爺一樣的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農業(yè)取得了飛速的發(fā)展。袁隆平作為世界著名科學家,卻如一個普通農民一樣工作著,他這種不求回報、踏實工作的高尚品德值得我們學習。
6、欣賞新農村圖片。
(設計意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了讓學生感受科技的神奇,我安排了認識袁隆平,欣賞新農村圖片的活動,讓學生知道科學技術的作用,有意識地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和“自主建構”。基于這種認識,我在本課教學的尾聲,給出一個開放式的話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從事農業(yè)生產的人們的感謝,落實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珍惜農產品、尊重勞動者的思想感情。
活動拓展。
體驗農村生活:課后去農村實際體驗一下農業(yè)生產產勞動。
九、說板書設計。
雖然現(xiàn)在許多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走入課堂,但是板書在教學中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jù)本課的教學內容及板書準確、精煉的原則,我將板書設計如下:
粒粒皆辛苦
育秧→插秧→田間管理→脫!庸
。◥巯ЪZ食 節(jié)約糧食)
十、說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能體現(xiàn)《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源于兒童生活、貼近兒童生活、引導兒童生活的特點,在教學設計時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教學中能夠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度統(tǒng)一起來,并針對三個維度制定了合理的活動目標。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本節(jié)課通過課前調查采、課上組織學生充分展開交流、演一演、說一說等活動,并及時進行評價,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交流探討過程中深化了情感。
3、豐富學生學習方式和體驗。調查、討論、表演等學習方法的運用,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高漲,學習效果更有效。
4、合理進行拓展和延伸。本節(jié)課,教師在學生交流討論之后,及時安排學生展開課下的體驗活動,使學生的認知進一步向實際行動拓展。
【粒粒皆辛苦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粒粒皆辛苦說課稿11-02
粒粒皆辛苦作文04-09
粒粒皆辛苦作文09-08
粒粒皆辛苦散文11-04
《粒粒皆辛苦》的教學反思06-13
《粒粒皆辛苦》教學反思06-15
《粒粒皆辛苦》教學反思06-08
粒粒皆辛苦的感悟作文08-22
粒粒皆辛苦小學作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