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文說課稿(通用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優(yōu)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文說課稿(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文說課稿1
教材簡說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第25課。本課所在單元集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在25課中,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季羨林先生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是親身感受到的德國人非常愛花,親眼所見德國家家戶戶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破耐人尋味,表達了自己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而是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yōu)美語言,又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的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本課預設兩課時完成,因此第一課時我將教學目標定位為: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正確讀莞爾一笑、姹紫嫣紅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
3、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
2、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設計: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的實踐活動。教師是學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堅持以“讀”為主,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體設計思路如下。
一、 初讀課文,讀準生字,讀通句子。(這個環(huán)節(jié),在第一課時中,耗時較少。這里我就不再贅述了)
二、 由字到詞到句,了解德國奇麗的景色,奇特的風俗。
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詞較少,共有三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的構思是由字到詞,由詞到句,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由生字莞到生字詞莞爾一笑再到第二自然段的相關句子,學生理解了“德國人養(yǎng)花是給別人看的”這個奇特的風俗;由生字姹、嫣到生字詞姹紫嫣紅再到第三自然段的相關句子,學生欣賞了德國的奇麗景色。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首先注意了讀的多樣性的設計,讀的形式有朗讀、小聲讀,結合插圖讀,個別讀、男女生讀,范讀、齊讀、配樂讀等等。如果說這些僅僅是種形式的話,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更注意了讀的目的性的引導。比如課文的第三段的兩句話,第一次,讀句子,是為了讓學生讀通順,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讀,在這段話中,有一些詞語的理解對四年級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讓學生看課件欣賞圖片,教師范讀來幫助學生理解相關詞語。在學生理解了相關詞語后,我請學生朗讀,此時,對學生的要求,就要求學生不僅讀得正確、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我接著采用配樂讀。通過多種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復讀,學生一定積累了一些優(yōu)美的詞語,而且課后要求的背誦,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三、 由景到人到理,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如果說經(jīng)過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時,僅僅了解了德國一些風俗習慣和景色的話,教師此時讓學生將這兩處句子聯(lián)系起來思考,學生自然會想到,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讓別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別人的花,這就是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頗耐人尋味”一處,讓每一位學生自己去體會,去琢磨,去尋找生活中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學生在讀、思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這句話的理解,自然也潛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文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上午好!我非常榮幸能有機會在這里展示我的教學設計。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理念等七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組課文以“異國風情”為專題,目的是讓學生從全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并受到審美情趣的陶冶。本文作者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選編本文的意圖有三:一是讓學生了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二是積累優(yōu)美語言,三是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二、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本文時,即將結束小學五年級的學習,在本學期所注重培養(yǎng)的閱讀能力方面,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詞句的能力,能夠在閱讀中抓住主要內容、揣摩文章的表達意圖。但是仍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培養(yǎng)閱讀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會讓學生采取朗讀、默讀、瀏覽、配樂讀等多種閱讀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感悟,培養(yǎng)語感,并受到審美情趣的陶冶。同時,貫徹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四、教學目標
依據(jù)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姹紫嫣紅”等詞語,并理解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積累文中優(yōu)美語言;
3、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奇麗的景色。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景色的特點,積累文中優(yōu)美語言。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五、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這篇文章精美雋永,但較為淺顯簡明,五年級學生容易理解接受,我主要采用“朗讀、默讀、瀏覽等多種閱讀方式、質疑研讀課文、重點讀議結合”,并輔助采用“圖文結合法、情境渲染法”。
2、說學法: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節(jié)課我將引導學生用“自主質疑—以疑促讀—讀議交流”的方法來學習,即課前收集資料,增進對季羨林和德國的了解,然后自主質疑,以疑促讀,做到聯(lián)系上下文,邊讀邊想,讀議交流。
六、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和準備,我計劃按照如下思路來開展本課時的教學。
。ㄒ唬┗仡櫯f知,質疑文題
由上學期學過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課引出作者季羨林先生,順勢簡介作者及留學經(jīng)歷,因而引出課題。
接著引導學生針對題目質疑:“自己種的花為什么要給別人看?德國人怎樣種花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花?……”等等。這個質疑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旨在引起閱讀期待,“以學定教”“以疑促學”,讓學生由“冷”變“熱”,帶著問題主動探究。正如美國教育家哈曼所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就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
(二)檢測預習,掃清障礙
1、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由字——詞——文,層層推進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掃清閱讀障礙。
2、首先我出示生字,先指名讀并組詞,然后讓學生齊讀,教師強調多音字、易錯字,在學生練寫后,讓學生提出難寫字,如“脊”和“嫣”,我在黑板上示范,教給學生如何把字寫漂亮。
3、在學生會準確讀寫生字的基礎上,我出示詞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頗、耐人尋味、莞爾一笑”,采取指名讀、齊讀等形式讓學生正確讀出這些詞語。
4、在學生字詞全部掌握的情況下,檢測讀文情況,以及對部分詞語的理解,對于提出的難懂詞語,采取兵教兵,對解決不了的放在理解課文時處理。
。ㄈ 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掃清閱讀障礙的基礎上,讓學生快速地瀏覽課文,并思考:季羨林先生幾次去德國?哪句話概括地寫出了季老先生對德國的印象?
引導學生捕捉重點句——“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引導學生抓住兩個關鍵詞“奇麗”和“奇特”及標點符號來感情讀,讀出感嘆之情。在感情讀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奇麗”和“美麗”的不同。
。ㄋ模 細讀課文,感受景色的奇麗
有位哲人說過:“埋頭思考”遠勝過一千句夸夸其談!
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尋找奇麗——感悟奇麗”為貫穿課堂學習活動的線索,請學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借助自學提示自主探究,研讀品悟。
為了突破教學重點,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層次:
理解詞語,積累詞語。
在學生充分的自學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景色的美麗?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大屏幕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抓住關鍵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的海洋”“山陰道”來感受景色的美麗,抓住“任何”“家家戶戶”來感受景色的奇特。在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時,我結合“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圖片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導學生想象“可能都有哪些花?可能有哪些顏色的花”從而體會到花的多和美,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花團錦簇”側重于花的樣子和形態(tài),“姹紫嫣紅”側重于花的顏色。采取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讀等形式讓學生體會花的多和美。在學生體會到花既多又美后,自然體會到這就是一個“花的海洋”,然后鼓勵學生用自己積累的詞語描述這美麗的景色,從而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也為下面寫話作了鋪墊。
注重朗讀,內化情感。
這堂課,我抓住重點句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騰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品讀,在品詞品句的基礎上進行多次地、反復地、有層次地讀,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出意境。
在學習“景色奇麗”這部分講解幾個重點詞語時,我問:你能不能讀出花的美、多?(讀好這些詞、讀好這句話。)學生借助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朗讀課文;在教師簡介“山陰道”一詞后,緊接著又提出要求:這么美麗的德國大街你想不想去看一看?接著,學生閉眼我配樂解讀。在輕柔的音樂中,通過讀、想象完全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生的朗讀上升了一個高度,同時也為下文的展開想象、隨文練筆作一個示范和鋪墊。
展開想象,隨文練筆。
我在教學中靈活采用“欣賞畫面入境,品讀想象中生情,深讀積累中拓展”等教學方法,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場面情景,把心放到課文中去,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去寫。引導學生想象時,因為已經(jīng)有了前面老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學生再寫就容易多了。學生寫好后,伴著音樂,叫2-3名學生說自己寫的話。最后兩次引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學生在寫的過程中,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德國奇麗的景色。在感受景色的奇特時,采取教師引讀的方法感受“任何一條街”和“家家戶戶”,并結合美麗的街景圖片感受景色的奇。
當堂背誦,積累語言。
在帶著學生親自體味了這奇麗的景色之后,學生的內心已經(jīng)鋪墊起足夠的情感,在這個基礎上背誦第三自然段,既達到了積累語言的目的,又為下面的“小導游”作鋪墊。
小小導游,總結鞏固。
在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了整體的理解后,讓學生寫導游詞,介紹德國奇麗的景色,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鞏固背誦的文字,所以不要求學生寫得多優(yōu)美,只要能復述文本即可。這既是對本課教學的總結,也為下一課時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七、板書設計
這節(jié)課我設計的板書由主板書與副板書兩部分組成。主板書只有本節(jié)課教學始終圍繞的一句話“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副板書是兩個難寫的字。整個板書設計以簡潔明快,突出重點為設計理念。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文說課稿3
各位老師下午好。
剛才,我們一起享受了一節(jié)家常課給我們帶來的質樸和美感,聽了大家的評課,我的第一感受是大家真不愧是各校選派來的骨干,評課時實事求是、觀點鮮明且個性十足,我們的確需要這樣探討甚至爭論,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共同學習與成長,這是種很好的研討氛圍,也是熱愛語文課堂的老師們最好的平臺。
說到這節(jié)課,因為張老師之前忙于學校的各種瑣事,只花了一個星期去準備,所以我把這節(jié)課稱之為充滿美感的常態(tài)課。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去準備去雕琢,并非我們對待這節(jié)課的態(tài)度不端正,是因為家常課、常態(tài)課是張老師,還有我本人一直以來追求的理想課堂,雖然時間緊,張老師在這遍之前試講了二次,也就是一個星期之內共上了三次。三次課呈現(xiàn)出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但有共同點,語文味十足。 有語文味的課堂,我認為把握兩點足矣,一是盡顯語言文字的美,二是扣擊人文之美。這只是我自己比較狹隘的看法。下面我從這節(jié)課體現(xiàn)的五處美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自然之美。
一節(jié)好課,它不拒絕、不反對預設,我們的備課就是一個預設的過程嘛,但是我們的課堂本質上應該是生成的,包括整個教學流程,跟學生的互動和對話。這節(jié)課好就好在它的自然天成。張老師的公開課從來都是背粗案,簡案,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絕不用重復的學生。為的就是呈現(xiàn)一個生成的課堂。就拿今天的課來說,張老師往那一站,首先人美是返璞歸真的那種純凈的美;然后她一張嘴,聲音美極了,甘露一般,這是一種磁石般吸引學生的美;她一朗讀,節(jié)奏之美,語感之美顯現(xiàn)出來了,這種美帶給學生的是享受更是語文素養(yǎng)的熏陶,所以學生后面說寫的環(huán)節(jié)令人賞心悅目,簡直就是張老師的翻版,因為這個班她代了兩年,受其影響之深嘛。大家可能以為完美的流程,完美的表達背后似乎隱藏了太多的預設,其實不然,因為我聽了前面的試講,我有發(fā)言權,三節(jié)課在細小的環(huán)節(jié)上的處理都不盡相同,就連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上都不一樣,因為她更多的是在關注學生的發(fā)展,生成的東西一多,就有了今天自然狀態(tài)下的真實的課堂。
智慧之美。
美貌與智慧并存這種魅力,這種美是超乎尋常的。從課程設計上講,一開課張老師用“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再回德國,他發(fā)出了怎樣的感嘆?”這有效的一問,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使問題直擊文章中心,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從整體入手,對整篇課文作了整體思考,這也就是我明天要講的閱讀教學的十種模式之一,主線貫穿式。從教學過程來講,這節(jié)課生成的東西多,張老師的智慧也就顯現(xiàn)得多,例如:
個性之美。
所謂個性,就是出眾。張老師的與從不同在于什么?其一讀得與眾不同,從課題上就入手,把語文課的味讀出來。她用抑揚頓挫的朗讀藝術帶著孩子們用讀來詮釋文本的內含,給文字注入生命,去撞擊孩子們的心靈。她還通過范讀,引讀,接讀等多種方式蹲下身子參與到學生的朗讀之中。正是這種個人的素質魅力引領著學生有效地把朗讀訓練和理解課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又通過朗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寫花美的那段就體現(xiàn)得很好,如此帶著孩子在文本中走了個來回,大家都看得到效果嘛,從開課時讀題目的疑惑與驚訝到結束時讀題目的由衷贊嘆,這就是孩子的理解與成長。
其二張老師用極具感染力的肢體語言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每個老師的教態(tài)是不同的,張老師那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不是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在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有了這般的親和力,學生肯定不畏懼,樂于閱讀,教學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豐富之美。
文章篇幅不長,大部分內容學生也不難理解,這節(jié)課最美之處是將工具性與人文性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首先是真正將語言文字的發(fā)展放在首位,將聽說讀寫落到實處。老師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課中的學法指導無處不在,例如:在張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了邊讀邊思考;學會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對應接不暇的理解),學生學會了聯(lián)系上下文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解);學會了合作學習;學生還學會了運用課外資料來促進對文本的理解。
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必須是“文道同行”的。這節(jié)課的人文滲透有力度,不是在單純地講大道理,而是與工具性相結合,既練習了說、寫,又起到了思想引領,指導行為的作用。
再次,作業(yè)的設計也為這堂課增添了光彩,使課堂豐滿起來。課結束時張老師向大家推薦了有價值的書籍,力求學生邁進更為廣闊的閱讀世界。
遺憾之美。
語文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jié)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實的指標。
A上午我們講到了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對照起來,這節(jié)課中默讀的成份少點,靜思默想應該是高年級課堂中最常見的讀的形式,課如果一直處在高音區(qū),不管是老師和同學,這樣肯定有點累,教得不輕松學得也不輕松。
B今天的課各個層面的東西都有,雖豐富卻顯得繁瑣了一些。這也不是張老師的問題,因為在試課后我們是希望張老師的課能夠將閱讀教學中應該注意的方方面面能盡可能多的展現(xiàn)出來,也就是這節(jié)課是純粹為了迎合我們這次閱讀教學的主題而量身設計的。本身我們是提倡閱讀課一課一得,抓住重要部分,帶著學生搞透徹的。C張老師是典型的淑女形象,課堂細而顯得碎,柔而顯得膩,這節(jié)課多了一丁點綿長,少了一份利索。各環(huán)節(jié)轉換得稍嫌繁重,例如
D學語文其實就兩點,就是多讀和多寫。有些文字根本可以不用講,可今天有的環(huán)節(jié)卻問過來,問過去,嚼過來,嚼過去例如在說寫奇特的句子時。所以,我們的孩子在課堂約后半節(jié)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
E要想大幅度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有三個關健,一是對文本要有正確深入的解讀,二是要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的課堂實施。就這堂課而言,教育機智略顯單薄,例如在講花的美與多時,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這篇優(yōu)美別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學教授、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它不同于那些純粹描寫景物風情的,而是用娓娓道來的語氣講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國求學時的親身經(jīng)歷,描繪了德國家家戶戶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情景,并用凝煉的語言道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最后講述1980年再次來到德國,再次看到這番情景,抒發(fā)了作者的贊美之情,讀起來既讓人大開眼界,又叫人回味無窮。
縱觀全冊,第八單元是最后一個教學單元,它的主題是“多姿多彩的異域風情”,訓練重點是“揣摩積累語言、了解異國風情、拓展搜集資料”。而作為第八單元的開篇課文,并且是講讀課文,文本的詩情畫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編者的編寫意圖、教者的預設生成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鳴點,形成教學目標:(大屏幕出示)
1、體會文本語言美——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披文入理,積累語言;
2、感受風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資料美——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在于揣摩、積累語言,了解德國風土人情;教學難點是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質兼美,但較為淺顯簡明,五年級學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課前搜集資料—質疑研讀課文—把握重點讀議結合”,并輔助采用“圖文結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說學法:(大屏幕出示)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節(jié)課我將引導學生用“搜集資料—自主質疑—以疑促讀—讀議交流”的方法來學習,即課前收集資料,增進對季羨林和德國的了解,然后自主質疑,以疑促讀,做到聯(lián)系上下文,邊讀邊想,讀議交流。
三、說教學過程與設計理念
(一)課前預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課前,根據(jù)五年級學生的能力特點,請他們自學生字詞(部分重點字詞將結合教學加以指導),把課文讀通順;組織學生搜集資料,可以設置四個小專題“季羨林與德國”、 “鮮花勝地——德國”、 “德國的風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國歷史和名人”,這樣更有針對性,避免盲目無效。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課前預習、搜集資料,既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和實踐能力,又拓寬了學習的領域,構建了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促進了學生對德國、對作者的了解,以及對文本的理解。
(二)課堂行動——一詠三嘆,滋養(yǎng)性靈。
1、導入——從民族的經(jīng)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詩宋詞的誦讀中拉開教學序幕,回顧祖國優(yōu)秀文化,接著切入互動游戲“我們的鄰國尼泊爾的搖頭與點頭習俗”,當學生了解到尼泊爾人的搖頭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風俗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異國風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學習成功的重要驅動力。
2、質疑——“主動索取”永遠比“被動接受”得到的東西多。
先讓學生介紹作者——季羨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個題目本身就耐人尋味,也會引發(fā)學生疑問,歸納板書:(大屏幕展示)[德國人怎樣種花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色?自己種的花為什么要給別人看?……]
這個質疑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旨在“以學定教”“以疑促學”,讓學生由“冷”變“熱”。因為“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就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美國教育家哈.曼)
3、研讀——“埋頭思考”遠勝過一千句夸夸其談。
首先,請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然后通過學生匯報積累的詞語,教師相機板書“脊梁、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頗、耐人尋味”,再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來課文大意。
之后組織學生談讀后感受。引導學生用書中的句子談。
是啊,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書:奇麗、奇特)
接著,請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他們提出的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同桌或小組的交流;然后自主發(fā)言,交流體會。教師相機把握以下要點組織教學:
。1)、研讀“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問“莞爾一笑”的靈魂。
首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yǎng)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ǘ涠汲忾_,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卑鍟夯ǖ募沽
。ù笃聊怀鍪荆┊敿玖w林為德國人與眾不同的養(yǎng)花方式感到奇怪時,女房東卻只是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這“莞爾一笑”是怎樣的笑?(微微一笑,平靜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樸實不張揚的一笑)從女房東淡淡的、平靜的一笑中,我們看出女房東是個怎樣的人?(她是一個愛花的人,而且愛花就把花的美麗和大家一起分享。這種淳樸的人生境界像花兒一樣美麗自然。)
。2)、研讀感受“別人看到的花”——欣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景色。
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重點段落,也是作者語言的精彩之處,更寫出了德國景色的奇麗、民族的奇特。讓學生說說別人看到的花(家家戶戶都在養(yǎng)花,家家戶戶都把花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那么,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呢?讓學生說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我準備引導學生從“任何、家家戶戶”等詞語體會養(yǎng)花的人家之多,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數(shù)量和顏色之多、花的顏色之嬌美,結合圖畫資料的呈現(xiàn),(大屏幕出示兩幅圖片)走進鮮花的意境,領略風景的奇麗;再通過個別朗讀、配樂朗讀把師生帶到花的海洋,帶入美麗的山陰道上。
此時,你正漫步在這樣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覺?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別人看到了一個花的海洋)指導學生背誦。
。ù笃聊怀鍪荆┤缓笸卣瓜胂髮懺挘骸叭绻闶且晃划?shù)氐木用瘢垶槲覀兘榻B一下,‘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怎樣的美麗景色呢?”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增進對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這是一個許多人窮其一生也難以透徹的哲理,我覺得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聯(lián)系“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欣賞別人的花”這種奇麗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憶發(fā)生在同學之間、鄰里之間、校園里、社區(qū)里、家里的事情,談自己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幾歲的季羨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國人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今天,當他再次踏上這塊土地時,他又有了怎樣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轉星移,物是人非,但奇麗的景色沒變,那奇特的民族沒有變。這是一個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咱們一起來讀讀這兩句話。(齊讀)與此同時,老人心中有一個美好的夢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結拓展
(1)教師小結:(多么美好的夢!今天,季老先生帶著我們去了一趟德國,讓我們收獲了滿街馨香的愉悅,更讓我們收獲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樣一份心靈的充盈。讓我們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帶著對德國這個偉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齊讀課題。(齊讀課題))
。2)讓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的資料,了解德國還有哪些奇特的風俗。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文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第25課,是教材中第八組“異域風情”這一訓練專題中的課文。該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本組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交流學習的收獲”。課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散文。
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做了一個思鄉(xiāng)的夢,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寫風景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教材編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有兩點:一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和名家大師的寫作風格,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
二、對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的分析: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中優(yōu)美語言。
能力目標:結合課題,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背誦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標: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1、透過理解重點詞語,讀懂課文,體會德國的風景美,人情美。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產(chǎn)生交融,深層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理解課文結尾處作者的夢。
三、教法、學法分析:
“高效課堂基本范式”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的目標是:改變教師教學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方式,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了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得以真實的體現(xiàn),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自讀感悟——合作交流——教師點撥。在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難點的點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情感體驗,從而達成學習目標。,
四、教學程序及設計意圖:
(一)、激趣定標
1、鞏固重點詞語,回顧學習收獲,導入新課。
2、展示學習目標。
【復習回顧上堂課所學,鞏固知識的同時自然過渡到本課堂的學習。展示課堂學習目標,使學生的學習方向更加明確,也方便學生進行自我檢測。】
(二)、自學互動
1、默讀課文,想一想:德國人為什么要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句子,并反復讀一讀,然后說說自己的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指導朗讀。(語速放慢,讀出回味無窮的感覺)
【體會德國奇特的民族即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又是課文的教學重難點!墩n標》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
本的表達方法。”從語文教學三維目標出發(fā),我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后,找出“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大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等句子,就輕松地突破了理解“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這一教學難點,而且通過找句子,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共同研讀,充分地將學習的主人公身份還給了學生,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小組合作的努能力,讀、思、說三者合一。】
2、品讀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過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了“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的美麗景色,這時,他有什么樣的感受?(“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保
小組合作學習:聯(lián)系上下文內容,說一說:什么沒有改變?
指導朗讀。(要讀出肯定的感覺,“沒有改變”要讀出重音)
【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美麗沒有改變”在文中包含的含義,進而悟得德國這個愛花的民族那“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真情是永恒的。】
3、深化課文,聯(lián)系生活,體會作者的“夢”。
。1)生活中,你遇到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嗎?
。2)你怎樣理解課文最后作者的“夢“?(以飄渺的夢作為結尾,引發(fā)讀者的想象,季爺爺?shù)奈恼抡娼腥四腿藢の。?/p>
【設計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是這樣想的:課文最后以“思鄉(xiāng)的夢”來結束全文,是別有深意的,而體會“夢”又是本文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以日常生活現(xiàn)象為突破口,估計學生都能提出班級圖書角同學們捐一本看百本的現(xiàn)象,從而延伸到,作者這個思鄉(xiāng)的夢,表現(xiàn)了作者高尚的愛國情操,以及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國家也有這么一種人文氛圍。這樣一來,突破難點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又把體會季老先生的寫作特點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用讀、研、悟三種學習方法,全方位地感受到作者以夢結尾,能引人深思,耐人尋味。因此,耐人尋味又是課文的第三個寫作特色。由于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本組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交流學習的收獲”。所以對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總結是很有必要的,同時,讀文章,總結寫作特點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4、回讀全文,升華情感
(1)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練習有感情的朗讀。小組內互評。
(2)練習背誦第3自然段。
【通過感情朗讀、背誦訓練,旨在讓學生讀出情感,積累語言!
(三)、適時點撥
1、“人人為我”和“我為人人”在文中的具體體現(xiàn),指導聯(lián)系全文進行整體把握。
2、“美麗并沒有改變”在文中所指的含義。
3、如何理解“花的夢”“思想的夢”。
(四)、測評鞏固
1、《課堂點睛》作業(yè)
2、摘抄文中優(yōu)美的句子。
(五)、說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以簡潔明快,突出重點,條理清晰。大致如下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家家戶戶——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麗的景色、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奇特的民族
【板書的關鍵詞均來自于課文,它濃縮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既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又有利于讓學生從中悟得做人的道理,體現(xiàn)了文本的價值取向!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文說課稿(通用5篇)】相關文章: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課文理解12-11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說課稿精選02-25
小學語文《自己花是讓別人看》聽課報告09-11
別人眼中的自己作文(通用29篇)03-24
別人眼中的自己作文02-19
花的學校的課文原文12-19
諷刺別人,傷害自己的隨筆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