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佛道實(shí)證歸一簡論
《壇經(jīng)》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祖師在佛教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因其曾揭示了性命雙修功夫的深刻內(nèi)涵,故在道教成道祖師所遺詩詞歌賦中倍受推崇,如道門宗師張紫陽在《讀雪竇禪師祖英集歌》中說:“漕溪一水分千派,照古澄今無滯礙。”又在《悟真篇·后序》中說:“釋迦、文殊所演法寶,無非一乘,而聽學(xué)者隨量會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見聞此篇,則知伯端得聞達(dá)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也;如其習(xí)氣尚余,則歸中下之見,亦非伯端之咎矣。”
以下,本文試分七個(gè)方面,從佛教《壇經(jīng)》思想與道教性命雙修學(xué)說的一致性,探討佛家“不二法門”與道教性命雙修實(shí)證上的無二性,以弘揚(yáng)“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 的三教圓融、仙佛一家的思想。因筆者學(xué)識、修證淺陋,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 訪道求師
慧能祖師出身貧寒,為一樵夫,聽《金剛經(jīng)》而起訪道求師之心。安頓好母親后,參弘忍祖師,“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jīng)》。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菽苎韵麓笪颉”于是得禪宗秘旨,后南歸修道,傳其禪法,使《壇經(jīng)》思想流布于中國廣大地區(qū),形成“五家七宗”的興盛局面。
道教之性命雙修學(xué)說以《參同契》、《悟真篇》為圣典。張紫陽祖師在《悟真篇·序》中說:“仆以至人未遇,口訣難逢,遂至寢食不安,精神憔悴。雖詢求遍于海岳,諸益盡于賢愚,皆莫能通曉真宗,開照心腑。后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其言甚簡,其要不繁,可謂指流知源,語一悟百,霧開日瑩,塵盡鑒明,校之仙經(jīng),若合符契。因謂世之學(xué)仙者,十有八九;而達(dá)其真要者,未聞一二。”由是可知,佛道祖師均得明師傳授真法,方才成就。
修行者在參訪明師的過程中,歷盡艱辛,以磨煉意志,正如孟子所說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dòng)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得明師傳授后,方能按法修證,成佛成仙。
二、本來無一物
《壇經(jīng)》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謂“本來無一物”,在道門真?zhèn)髦蟹Q為煉己。己者為心,煉得此心如北極星之不動(dòng)(不考慮極移),則煉己純熟。佛以觀對斗明星而入道,對斗明星者,斗為北斗,明星為北極星,此星不動(dòng),如人心之不動(dòng)。
道門南宗五祖白玉蟾祖師云:“三毒無根,六欲無種,頓悟此理,歸于虛無” ,可與慧能祖師偈交相輝映,以開照學(xué)人心腑。
由上可知,佛道二教皆以為此心本來無物,所謂“世人性本清凈,如天常清”, 只因妄識而入“顛倒夢想”, 若遇明師則可吹卻迷霧,遠(yuǎn)離“顛倒夢想”。
三、 元是法中王
《壇經(jīng)》云:“誰知火宅內(nèi),元是法中王!”
此處,“元” 當(dāng)指元精,在道門中,人們亦稱自己身體為“火宅”, 又稱元精為“法中王”, 如柳華陽禪師在《金 仙 證 論·正 道 淺 說 第 二》中說:“萬物最美曰精,人有其精則生人,無其精則死。所以精者即性命之根源” 。
為什么稱元精為“法中王”?因元精可用佛道真?zhèn)髦率址ǎ瑢⑵浠癁楦事,甘露在道門中稱為漕溪水、金液、長生酒等等,在佛門中稱為甘露法王,二者名稱不同,但實(shí)質(zhì)一樣。如人之死亡,必先陽痿、絕經(jīng),精竭則人亡。
四、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壇經(jīng)》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此有情之情,稱為道情,非是人情。情,喻元精。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曰:“情來。”龍牙禪師云:“人情濃厚道情微,道得人情有誰知?雖有人情無道用,人情能得幾多時(shí)?” 一般所謂“人情”,指人的情感,喜怒憂思悲恐驚,又指人心、世情,也可指情誼、情面,如托人情等。唯佛道真?zhèn)饕曰钭訒r(shí)至為“人情”,元精出洞為“情來”,人情動(dòng)。此情動(dòng),必須要在無念之中自覺外陽舉,為自然而然之情動(dòng)。
龍牙禪師第一“人情”指人之世俗情誼。人沉醉于紅塵,修道之情(“道情”)就很少了。所云第二“人情” ,則指活子時(shí),修道修的就是活子時(shí)。所云第三“人情” ,指未得真師傳授,不明活子時(shí)為成佛作祖之機(jī),“無道用”喻不會采藥。所云第四“人情” ,為不知神仙丹訣,人終歸要老死,人情不能持久。人們常說“人走茶涼,世態(tài)炎涼”,就是這個(gè)意思。
采藥時(shí),絲毫人情不用,要用道情。吾言不用人情,指采藥時(shí)不用人的感情,煉己純熟,心空無我之意,后之“用道情”,指元精出洞,用明師下手之訣而采得真鉛。
丹家之“情”,喻活子時(shí)至,先天真陽之精出洞,“性” 則為后天真陰之炁。先天真陽之炁為母炁,后天真陰之炁為子炁,丹家稱為子母相見。因?yàn)橄忍煺骊栔疄艦橄忍煺嬉恢,能生萬物,故為母。又丹家以先天真陽之炁為夫,后天真陰之炁為妻,夫妻相見,“夫妻歡情似火”。無論是子母相合,還是夫妻相見,豈有不和諧之理?
五、長御白牛車
《壇經(jīng)》云:“長御白牛車 。”
“白牛”, 在佛門中又被稱為“雪山大力白牛”, 道門則謂之“白虎”, 比喻精炁沖動(dòng)之力甚大,外陽(比喻外生殖器)于二候采藥時(shí)壯盛難伏也。二候至,“大力白牛”發(fā)動(dòng)(“白虎”出動(dòng)),佛道真?zhèn)饔诖藭r(shí)下手采藥。
“白牛車” 為河車,人體督脈有三關(guān),即尾閭關(guān)、夾脊關(guān)、玉枕關(guān),分別稱為羊車、鹿車、牛車,因三關(guān)沖關(guān)時(shí)所用沖撞之力不同,故有此喻。力小者為羊車,力大者為牛車。“白牛車” 為元精之車,故為河車。
道家稱督脈為漕溪之路,如南宗五祖白玉蟾祖師云:“昨夜三更雷撼山,九天門戶不曾關(guān),漕溪路上分明見,有個(gè)金烏入廣寒。” 又云:“漕溪一路透泥丸,只在丹田上下間,解使金翁媒姹女,朝云暮雨滿巫山。” 此為白玉蟾祖師詳述采藥之功,泥丸在督脈之頂,道門稱為性命之根,元神(法身)所棲之處,即上丹田。
六、劫火燒海底,風(fēng)鼓山相擊
《壇經(jīng)》云:“劫火燒海底,風(fēng)鼓山相擊 。”
所謂“劫火”,為離宮之火,道門稱為心火,“海底”為會陰穴,心火下降至?xí)幯,稱為“海底發(fā)火”。 后天真陰之炁擒得先天元精,上朝泥丸,道家稱為“心火下降,腎水上升”。
所謂“風(fēng)”,為巽風(fēng),為后天呼吸之氣,“風(fēng)鼓”即為鼓風(fēng)吹火,以提高火焰之熱度,熔化元精,使之能成為甘露。甘露如觀音大士瓶中之凈水,普降大地,滋潤萬物,故稱為“甘露法王”。
所謂“山相擊”, 喻青龍白虎兩獸相斗,如山與山相擊。二獸相斗慘烈,“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易·坤卦》), 然青龍為離,為陽,即后天之炁,白虎為陰,為坎,即先天之精。白虎斗不過青龍,先天元精乖乖隨后天炁上行,化為甘露,滋潤五臟。
如此漸采漸凝,漸凝漸聚,煉得下身馬陰藏其相,稱為漏盡通成,陽關(guān)一閉,必得長生。甘露凝為舍利,即道門之金丹,儒謂之太極,三者名不同而實(shí)質(zhì)歸一,吾言之曰:“火逼金行逆而升,化為甘露凝成丹。”
七、明心見性
《壇經(jīng)》多倡“明心見性”, 其所謂“心”為清靜心,如老君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 張紫陽祖師在《悟真篇·采珠歌》中說:“佛珠還與我珠同,我性即歸佛性海。”又于《即心是佛頌 》云:“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gè)身心萬個(gè)同。知之須會無心法,不染不滯為凈業(yè)。善惡千般無所為,即是南無及迦葉。”[14]
至于所謂“見性”之性,為與佛無分別之佛性,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性為先天真一之炁,為先天性光,收之可藏于一芥,放之可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我光常入諸佛光,諸佛光輝耀日月,即為明心見性。
總之,儒釋道三教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和精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諸學(xué)道之人需頓悟自性本空,我身與佛性無二,努力參禪悟道,以同證菩提,同得道果。王重陽祖師在《重陽真人金關(guān)玉鎖訣》中指出:儒釋道三教“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歸一,無二無三;三教者,不離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樹生三枝也。”憨山大師在《道德經(jīng)解·觀老莊影響論》中也說:“為學(xué)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 張三豐祖師《參禪歌》更明確提出:“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三教原來是一家,饑則吃飯困則眠。” 所謂仙佛一宗,三教歸一。這個(gè)“一”即是偉大的中華文明。儒釋道三教這種兼容性和互補(bǔ)性產(chǎn)生的親和力,對于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和建設(shè)和諧社會,實(shí)有著可貴的參考、借鑒意義。
【《六祖壇經(jīng)》:佛道實(shí)證歸一簡論】相關(guān)文章:
《六祖壇經(jīng)》淺析10-29
《六祖壇經(jīng)》大義12-19
六祖與《壇經(jīng)》思想10-27
學(xué)習(xí)《六祖壇經(jīng)》有感12-10
12-05
11-20
11-16
六祖《壇經(jīng)》“凈土說”辨析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