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蘭亭集序》后的鑒賞
《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的一篇山水游記散文,是傳統(tǒng)名篇。文章用短短的篇幅,融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于一體。一、二段寫景部分容易理解,后兩段對人生發(fā)出的感慨則“不易說清卻不難感受”,本文試著“說清”,當然說清的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見。
文章的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半談“樂”。由前兩段具體地談到三段前半概括地談。
第一、二段是敘說本次具體的宴游之樂。“暮春之初”,美好的季節(jié);“修禊事”,消災祈福,美好的風俗;“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美好的人;“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美好的景;“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美好的事;一連串外在的美好自然讓人“暢敘幽情”,激發(fā)出內(nèi)在的美好,產(chǎn)生了強烈的表達愿望。“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既是“暮春之初”應有的,也是天公作美;既是外在的天氣環(huán)境,也是內(nèi)在的心理環(huán)境。此刻用同學們常用的一個字來形容就是“爽”!于是“仰觀俯察”,去感受蒼天大地萬物的大美。“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于是,感官得到了極大地滿足,也引得“心游萬仞”,胸懷得到了極大地放縱。所以,這次宴游“信可樂也”,確實得到了極大的快樂。
理解第三段,是把握本文哲理思辨的關鍵。
第三段“不知老之將至”之前,作者高度概括人生之樂.“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說的是人與人之間那種親密無間地思想情感地交流,是所謂“掏心窩子” 的,哪怕交流的是痛苦,這種交流本身也是暢快的,也能獲得情感體驗的高峰,這是心理活動之樂。“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說的是那些能使自己產(chǎn)生快樂的事情,自己就縱情地去做——書法能給王羲之帶來快樂,那就盡情地書寫,見到老太太賣六角竹扇,拿過來便寫——便有無限的快樂,這是身體活動之樂。句中的兩個“或”理解成“有的人”可以,這是不同人的樂;理解成“有時”也可以,是一個人不同時候的樂。“趣舍萬殊”是思想情感各種各樣,“靜躁不同”是性格不同。思想情感是后天形成的,性格主要源于先天。“趣舍萬殊,靜躁不同”就是指無論什么樣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有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當人遇到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必然快樂,即“快然自足”。
行文及此,作者告訴我們:快樂的形式可以不同,快樂的時間可以不同,引發(fā)快樂的事物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任何人都有快樂。
這也是后文作者說死生不同的原因——生有快樂。
第三段“不知老之將至”之后,作者高度概括了人生之樂短暫、人生亦短暫的道理。“所之既倦”,對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已經(jīng)厭倦,是審美疲勞,是因主觀感受而使得的快樂短暫;“情隨事遷”,事物是會變化的,美麗的花朵幾天后就凋謝了;情感也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盛開的花朵給人的美感會隨著凋謝而逝去。這是因客觀事物的變化而使得快樂短暫。“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因為審美疲勞,原來的“所欣”今已不“欣”,已是“陳跡”;或因為事物的變化,原來使人“欣”的美已不存在,美已是“陳跡”。結論仍然是讓人“興感”的快樂短暫。尤其讓人感慨的是,不僅快樂短暫——“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連體驗這快樂的生命,也要聽憑造化,也短暫!
快樂短暫,人生短暫,“豈不痛哉!”
“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將至”“俯仰之間”等句,強化了短暫的感受。
總的說來,作者告訴我們:人生有快樂,所以生死不相同;人生的快樂短暫,人生本身亦短暫,所以“感慨”“興懷”“嗟悼”。
“感慨”“興懷”“嗟悼”什么,當然首先是短暫、無常,是生命悲劇性;但這不是全部,還有更重要的內(nèi)容,核心的兩個字是:珍惜?鞓范虝,要珍惜快樂。摯友的交流能帶來快樂,就要珍惜這樣是交流,珍惜這樣的友誼,珍惜這樣的朋友…… 生命短暫,要珍惜生命。生命的長短由時間度量,要珍惜時間;青春是生命最美好的一段,要珍惜青春;什么能實現(xiàn)自己生命的價值,要珍惜什么……一言以蔽之:既正視人生苦短,又珍視人生美好。
讀此文,如果讀出“珍惜”二字,便是作者之幸,更是讀者之幸。
末段,王羲之“臨文嗟悼”,所臨之文應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的“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屈原的“望崦嵫(yānzī)而勿迫”“恐鵜鴂(tíjué)之先鳴”;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者強調“今昔”、“今后”人們面臨的人生困境是相同的——快樂短暫、生命短暫;感受也是相同的——既然短暫,就要加倍珍惜。今天我們“有感于斯文”,不要僅僅傷感于生命的悲劇色彩,還要珍惜一切美好的東西。
如果對文章有一個更準確深入的把握,還必須了解時代背景。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政治統(tǒng)治極為嚴酷,“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嵇康等許多名士都死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因此知識分子們首要的是保全性命,于是他們崇尚玄學的清談,所以作者說“悟言一室之內(nèi)”。這一時期又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名士們蔑視禮教,率性而為,寄情山水,所以作者說“放浪形骸之外”,所以有蘭亭宴游,山水詩也由這一時期濫觴。而魏晉玄學,以探討老、莊、《周易》為主,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所以王羲之在短短的324字中來感慨那么大的命題。
《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的一篇山水游記散文,是傳統(tǒng)名篇。文章用短短的篇幅,融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于一體。一、二段寫景部分容易理解,后兩段對人生發(fā)出的感慨則“不易說清卻不難感受”,本文試著“說清”,當然說清的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見。
文章的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半談“樂”。由前兩段具體地談到三段前半概括地談。
第一、二段是敘說本次具體的宴游之樂。“暮春之初”,美好的季節(jié);“修禊事”,消災祈福,美好的風俗;“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美好的人;“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美好的景;“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美好的事;一連串外在的美好自然讓人“暢敘幽情”,激發(fā)出內(nèi)在的美好,產(chǎn)生了強烈的表達愿望。“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既是“暮春之初”應有的,也是天公作美;既是外在的天氣環(huán)境,也是內(nèi)在的心理環(huán)境。此刻用同學們常用的一個字來形容就是“爽”!于是“仰觀俯察”,去感受蒼天大地萬物的大美。“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于是,感官得到了極大地滿足,也引得“心游萬仞”,胸懷得到了極大地放縱。所以,這次宴游“信可樂也”,確實得到了極大的快樂。
理解第三段,是把握本文哲理思辨的關鍵。
第三段“不知老之將至”之前,作者高度概括人生之樂.“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說的是人與人之間那種親密無間地思想情感地交流,是所謂“掏心窩子” 的,哪怕交流的是痛苦,這種交流本身也是暢快的,也能獲得情感體驗的高峰,這是心理活動之樂。“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說的是那些能使自己產(chǎn)生快樂的事情,自己就縱情地去做——書法能給王羲之帶來快樂,那就盡情地書寫,見到老太太賣六角竹扇,拿過來便寫——便有無限的快樂,這是身體活動之樂。句中的兩個“或”理解成“有的人”可以,這是不同人的樂;理解成“有時”也可以,是一個人不同時候的樂。“趣舍萬殊”是思想情感各種各樣,“靜躁不同”是性格不同。思想情感是后天形成的,性格主要源于先天。“趣舍萬殊,靜躁不同”就是指無論什么樣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有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當人遇到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必然快樂,即“快然自足”。
行文及此,作者告訴我們:快樂的形式可以不同,快樂的時間可以不同,引發(fā)快樂的事物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任何人都有快樂。
這也是后文作者說死生不同的原因——生有快樂。
第三段“不知老之將至”之后,作者高度概括了人生之樂短暫、人生亦短暫的道理。“所之既倦”,對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已經(jīng)厭倦,是審美疲勞,是因主觀感受而使得的快樂短暫;“情隨事遷”,事物是會變化的,美麗的花朵幾天后就凋謝了;情感也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盛開的花朵給人的美感會隨著凋謝而逝去。這是因客觀事物的變化而使得快樂短暫。“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因為審美疲勞,原來的“所欣”今已不“欣”,已是“陳跡”;或因為事物的變化,原來使人“欣”的美已不存在,美已是“陳跡”。結論仍然是讓人“興感”的快樂短暫。尤其讓人感慨的是,不僅快樂短暫——“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連體驗這快樂的生命,也要聽憑造化,也短暫!
快樂短暫,人生短暫,“豈不痛哉!”
“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將至”“俯仰之間”等句,強化了短暫的感受。
總的說來,作者告訴我們:人生有快樂,所以生死不相同;人生的快樂短暫,人生本身亦短暫,所以“感慨”“興懷”“嗟悼”。
“感慨”“興懷”“嗟悼”什么,當然首先是短暫、無常,是生命悲劇性;但這不是全部,還有更重要的內(nèi)容,核心的兩個字是:珍惜。快樂短暫,要珍惜快樂。摯友的交流能帶來快樂,就要珍惜這樣是交流,珍惜這樣的友誼,珍惜這樣的朋友…… 生命短暫,要珍惜生命。生命的長短由時間度量,要珍惜時間;青春是生命最美好的一段,要珍惜青春;什么能實現(xiàn)自己生命的價值,要珍惜什么……一言以蔽之:既正視人生苦短,又珍視人生美好。
讀此文,如果讀出“珍惜”二字,便是作者之幸,更是讀者之幸。
末段,王羲之“臨文嗟悼”,所臨之文應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的“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屈原的“望崦嵫(yānzī)而勿迫”“恐鵜鴂(tíjué)之先鳴”;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者強調“今昔”、“今后”人們面臨的人生困境是相同的——快樂短暫、生命短暫;感受也是相同的——既然短暫,就要加倍珍惜。今天我們“有感于斯文”,不要僅僅傷感于生命的悲劇色彩,還要珍惜一切美好的東西。
如果對文章有一個更準確深入的把握,還必須了解時代背景。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政治統(tǒng)治極為嚴酷,“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嵇康等許多名士都死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因此知識分子們首要的是保全性命,于是他們崇尚玄學的清談,所以作者說“悟言一室之內(nèi)”。這一時期又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名士們蔑視禮教,率性而為,寄情山水,所以作者說“放浪形骸之外”,所以有蘭亭宴游,山水詩也由這一時期濫觴。而魏晉玄學,以探討老、莊、《周易》為主,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所以王羲之在短短的324字中來感慨那么大的命題。
【讀《蘭亭集序》后的鑒賞】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鑒賞10-06
蘭亭集序書法鑒賞04-07
讀《琵琶行》后的鑒賞04-21
《蘭亭集序》高考詩歌鑒賞04-15
讀《滕王閣序》后的鑒賞02-02
文言文《蘭亭集序》鑒賞03-25
蘭亭集序書法作品鑒賞11-09
杜甫《后游》全詩鑒賞04-23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與教后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