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梁實秋《喝茶》品讀

時間:2024-09-22 04:59:30 梁實秋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梁實秋《喝茶》品讀

  中國的文人大抵都愛喝茶,就現(xiàn)代的著名作家來說,寫喝茶的文章不下數(shù)十篇,魯迅、周作人、蘇雪林、梁實秋都寫有喝茶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梁實秋《喝茶》品讀,一起來看看吧!

梁實秋《喝茶》品讀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jīng),更不懂什么茶道,從無兩廣之下習習生風的經(jīng)驗。但是,數(shù)十年來,喝過不少茶,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隨壺凈的高末兒,都嘗試過。茶是我們中國人的飲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荼,聲近于槚,來源甚古,流傳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未?”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時,屋里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里,相當保溫,要喝茶自己斟。我們用的是綠豆豌,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厚重的風貌,現(xiàn)在這種碗早已絕跡,我很懷念。這種碗打破了不值幾文錢,腦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銀托白瓷小蓋碗是祖父母專用的,我們看著并不羨慕?茨切⌒〉囊槐K,兩口就喝光,泡兩三回就得換茶葉,多麻煩。如今蓋碗很少見了,除非是到故宮博物院拜會蔣院長,他那大客廳里總是會端出蓋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電視劇中也?匆娪猩w碗茶,可是演員一手執(zhí)蓋一手執(zhí)碗縮著脖子啜茶那副狼狽相,令人發(fā)噱,因為他不知道喝蓋碗茶應(yīng)該是怎樣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溫杯之類。如今,我們此地見到的蓋碗,多半是近年來本地制造的“萬壽無疆”的那種樣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蓋碗,樣式微有不同,總覺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陸,順便探視我的舊居,帶來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蓋碗,原是12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還有一點磕損,睹此舊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葉品種繁多,各有擅場。有友來自徽州,同學清華,徽州產(chǎn)茶勝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葉放在壺里沏茶,表示驚訝,因為他只知道茶葉是烘干打包捆載上船沿江運到滬杭求售,剩下來的茶梗才是家人飲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謂“賣席的睡涼炕”。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龍井,多次到大柵欄東鴻記或西鴻記去買茶葉,在柜臺前面一站,徒弟搬來凳子讓坐,看伙計稱茶葉,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見棱見角,那份手藝只有藥鋪伙計可媲美,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的時候再抓一把鮮茉莉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雙窨。于是茶店里經(jīng)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執(zhí)有名玉貴者,旗人,精于飲饌,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龍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無不稱善。茶以人名,乃徑呼此茶為“玉貴”,私家秘傳,外人無由得知。

  其實,清茶最為風雅。抗戰(zhàn)前造訪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我曾屢侍先君游西子湖,從不忘記品嘗當?shù)氐凝埦,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風篁嶺,近處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xiàn)沖,風味絕佳。茶后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駱成驤聯(lián))有朋自六安來,貽我瓜片少許,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其中西瓜茶一種,真有西瓜風味。我曾過洞庭,舟泊岳陽樓下,購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來臺灣,粗茶淡飯,頗想傾阮囊之所有在飲茶一端偶作豪華之享受。一日過某茶店,索上好龍井,店主將我上下打量,取8元一斤之茶葉以應(yīng),余示不滿,乃更以12元者奉上,余仍不滿,店主勃然色變,厲聲曰:“買東西,看貨色,不能專以價錢定上下。提高價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愛其憨直,F(xiàn)在此茶店門庭若市,已成為業(yè)中之翹楚。此后我飲茶,但論品味,不問價錢。

  茶之以濃釅勝者莫過于功夫茶!冻奔物L月記》說功夫茶要細炭初沸連壺帶碗潑澆,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我沒嚼過梅花,不過我旅居青島時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飲酩酊,輒相偕走訪一潮州幫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煙具、茶具均極考究,小壺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孌婉卯童伺候煮茶、燒煙,因此經(jīng)常飽吃功夫茶,諸如鐵觀音、大紅袍,吃了之后還攜帶幾匣回家。為知是否故弄玄虛,謂爐火與茶具相距以七步為度,沸水之溫度方合標準。與小盅而飲之,若飲罷徑自返盅于盤,則主人不悅,須舉盅至鼻頭猛嗅兩下。這茶最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欖,舌根微澀,數(shù)巡之后,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罷不能。喝功夫茶,要有功夫,細呷細品,要有設(shè)備,要人服侍,如今亂糟糟的社會里誰有那么多的工夫?紅泥小火爐哪里去找?伺候茶湯的人更無論矣。普洱茶,漆黑一團,據(jù)說也有綠色者,泡烹出來黑不溜秋,粵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陽樓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脝不得動彈,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惡,惟一般茶館應(yīng)市者非上品。臺灣的烏龍,名震中外,大量生產(chǎn),佳者不易得。處處標榜凍頂,事實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凍頂?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煙。提起喝茶的藝術(shù),現(xiàn)在好像淡不到了,不提也罷。

  【品讀】

  我記得有位哲人曾說過:西方文化是咖啡文化,東方文化是茶文化。此語不虛,你看從東漢陶茶碗,因年代久遠而非常值錢,但它到底仍是一個粗糙茶碗,而河南偃師出土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穆悰墓中唐瓷茶盞,已精致到能照顧茶湯顏色,到清乾隆御制詩款茶碗茶盤,白瓷蓋碗,紅彩蝙蝠紋,更把傳統(tǒng)社會倫理綱常和福祿寓意的文字畫面用于瓷器之上,想乾隆端杯品茗,當能品出萬里江山大好味道。中國的發(fā)展史同樣也是茶文化的發(fā)展史。中國的文人大抵愛喝茶,就現(xiàn)代的著名作家來說,寫喝茶的文章不下數(shù)十篇,魯迅、周作人、蘇雪林、梁實秋都寫有《喝茶》,余秋雨有《兩方茶語》、賈平凹有《品茶》、蕭乾有《茶在英國》,胡適之先生出身茶商世家,愛喝茶就更不用講了。許多作品談茶,也關(guān)乎人生;談史、談禪,生于茶香之中,又跳出味道之外。但我對梁實秋的《喝茶》卻特別喜歡, 梁先生的文字幽默、輕松,平和中有機警,得失中見超脫,集文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身。梁實秋的晚年,實屬一個典型的漂泊無依的懷鄉(xiāng)老人,思念故都,無以遣懷,于是他的許多談吃作品都寄托著濃濃的鄉(xiāng)思。

  梁實秋的這篇《喝茶》,有機地將書里知識與活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同時,又形象地抒寫了自己的見聞和感受。文中涉及了有關(guān)茶葉的多方面知識如:茶的品種、茶具,喝茶的藝術(shù)等,我們就來細呷一下。

  在文章的開篇梁先生寫道: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jīng),更不懂什么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jīng)驗。其實不然,先看看梁先生喝過的茶有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巖茶、臺灣的凍頂烏龍、鐵觀音、大紅袍,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于滿天星隨壺凈的高末兒,都嘗試過。這樣數(shù)數(shù)也有10余種了,能品這樣多的茶,還定位在不善品茶也只是他的謙虛之詞罷了。

  梁先生對各種沏茶及茶香味的描寫也有特到的地方。他首先描寫了私家秘傳之茶--玉貴,一半香片一半龍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西湖龍井茶,淡淡的、澀瑟的、綠綠的,開水現(xiàn)沖,風味絕佳;六安的瓜片,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其中西瓜茶一種,真有西瓜風味;洞庭山君山茶,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飄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潮州功夫茶,細炭初沸連壺帶碗潑澆,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鐵觀音、大紅袍, 須舉盅至鼻頭夢嗅兩下,如嚼橄欖,舌根微澀,數(shù)巡之后,好像越喝越渴,欲罷不能;文章最后描寫了普洱茶,漆黑一團,據(jù)說也有綠色者,泡烹出來黑不溜秋,粵人喜之。不難看出,梁先生最愛喝的茶還是北京的雙窨和西湖龍井茶了,而其私家秘傳之茶—“玉貴”也是二者的混合物而已。

  關(guān)于茶具梁先生是這樣描寫的:孩提時,我們用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敦厚的風貌;銀托白瓷小蓋碗是祖父專用的,我們看著并不羨慕;如今蓋碗很少見了,我們此地(指臺灣)見到的是蓋碗,多半是近年來本地制造的“萬壽無疆”的那種樣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蓋碗,樣式微有不同,總覺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陸,順便談是我的舊居,帶來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蓋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還有一點磕損,睹此舊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功夫茶茶具均極考究,小壺小盅猶如玩具?梢钥闯隽合壬铉姁鄣牟杈哌是國內(nèi)三十多年前的瓷蓋碗。

  梁先生對喝茶的方法也極為講究,從他的文中可以看出,在他孩提時,是用綠豆碗喝,他看祖父的銀托白瓷小蓋碗,“小小的一盞,兩口就喝光了,泡兩三回就換茶葉,多麻煩”,一點都不羨慕。長大后他就知道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所以再看電視劇中有蓋碗茶,“可是演員一手執(zhí)蓋一手執(zhí)碗縮著脖子啜茶那狼狽相,令人發(fā)噱”。對功夫茶他認為要“斟而細呷之”、“細呷細品”。文章中用了飲、喝、啜、呷,寫出了從解渴到品茗的變化。

  "但論品位,不問價錢"。這是梁先生對多年喝茶的精辟總結(jié),足以看出先生在茶道上的功夫。

  當然,除了茶道上長了知識以外,先生還教會我?guī)讉字,釅、牖是前不認識的,而窨字是認識的,但只知道是讀“YIN”,卻不知道通假薰字,看來還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內(nèi)容拓展:

  個人簡介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縣(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并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后,先后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國立青島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共同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大學英語系主任、所長、文學院院長。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病逝于臺北,享年84歲。

  梁實秋不僅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 而且是中國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quán)威,中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第一人。

【梁實秋《喝茶》品讀】相關(guān)文章:

梁實秋經(jīng)典散文品讀09-16

梁實秋作品《喝茶》原文賞讀08-07

梁實秋《唐人自何處來》品讀08-08

梁實秋作品讀書筆記10-15

雪 梁實秋12-12

梁實秋的婚姻10-09

梁實秋 吃08-31

梁實秋 拜倫07-14

梁實秋語錄10-12

梁實秋簡介09-19